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如果把真实性比作新闻的“里子”,那么艺术性就可以看作是新闻的“面子”。许多论著对于新闻真实性的阐述已经比较全面而且科学,在此笔者想对新时期电视新闻的“面子”——艺术性问题进行探讨。
同文学作品和其他艺术品一样,新闻也有美的艺术规律。电视新闻作为新闻领域的一朵奇葩,不仅具有新闻美的一般特征,而且有它独特的艺术魅力。电视新闻是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画面、声音为传播符号,对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发现或变动的事实的报道。它与报纸、刊物、书籍、电影等媒介不同,电视是电子媒介,电视新闻能更加真实快捷、形象生动地反映客观事实,可以充分运用构图、线条、色彩、声音和电子特技,充分展示大千世界的美。电视新闻区别于广播新闻,主要在于电视形象直观、视听结合、现场感强,产生的美学效应更大,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观众观看电视新闻不仅仅是为了获得信息,同时要得到美的享受,获得精神愉悦。电视新闻工作者要用自己的“新闻眼”去发现美、展示美、创造美。
增强电视新闻的艺术性。就要全面准确地把握电视新闻艺术性的内涵。电视新闻的艺术性应是电视新闻审美价值的体现。艺术性与政治性、思想性、真实性的有机结合,构筑了电视新闻的精品力作。就电视新闻的构成元素而言,其艺术性体现在新闻的切入技巧、标题确定、解说词写作、画面构图、线条、色彩和同期声、画外音的运用等方面。而从电视新闻的整体来说,其艺术性则体现在新闻各元素的和谐组合上,如镜头的组接、声画的结合、节目的编排和包装等。因而在电视新闻的拍摄制作中,我们既要尊重观众的审美需求,又要从提高观众的审美能力出发,按照艺术美的规律表述电视新闻。
充分运用富于美感的镜头语言,提高电视新闻的艺术感染力。电视新闻的镜头语言是指视听一体的电视画面及其附载的同期声、现场环境音响等,它是电视新闻造型语言的基本要素,是组成电视新闻节目的基本单位。它的美感程度直接关系到电视新闻的美学效应,直接关系到电视新闻的影响力度。只有富于美感的画面才会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就要求我们应对光线、色彩、影调、线条、形状等电视画面构图的元素进行艺术的综合运用;对现场同期声、现场环境音响作合适的选择、取舍。同时,通过画面对比、交叉、比喻、象征等手法的运用,把与主题密切联系的细节、场景有机地穿插结合在一起,把艺术的享受奉献给观众。
利用现代科技,开拓和丰富电视新闻的表现手段,充分展示电视新闻艺术的时代性。电视是电子科技发展的产物,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电视的技术含量也在不断地增加。当前,只有充分利用现代科技,调动电视立体、综合的传播优势,才能增强电视新闻的可视性。中央电视台“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船成功发射的报道最大限度地挖掘了电视声、画、虚拟与实拍相结合等表现技能,利用更为先进的传播手段给观众以强烈的视听冲击,满足了广大观众的视听享受。
新闻的第一原则是真实,必须用客观事实说话,绝不容许虚构和想象。这是否意味着新闻就不能讲究个性化和典型化呢?笔者认为,新闻报道在维护真实性原则的前提下,选取那些具有个性化和典型化的事实及其情节、细节予以凸显,可以收到以一当十的效果。因此,新闻报道与艺术创作是有严格区别和共同规律的。电视新闻体现个性化、典型化的具体途径,在电视屏幕上已有充分的展示。要言之。可以概括如下:
“讲故事”让新闻引人入胜。新闻故事可长可短,有情节、细节,包容性强,耐人寻味。它在“用事实说话”方面可以大显身手。电视新闻能将故事的现场、环境、人物原原本本地展现在观众面前,最大限度地拉近媒介与观众的距离,增强新闻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在现场”让新闻原汁原味。电视新闻声画合一的特点使其报道手段远比广播、报纸先进,妙就妙在它能原汁原味地将现实生活的本来面目和盘托出,让观众自己去品尝。央视《焦点访谈》2003年4月3日播出的《谁给私盐开绿灯》,采用在现场暗访的形式讲述了一个一波三折、“猫鼠勾结”的新闻事实。通过纪实性的现场采访,比泛泛地说某地又捣毁一个私盐团伙,发现当地盐务部门也参与其中要深刻得多。节目播出后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也引发了全国盐业系统大规模地围剿清查私盐行动。
这里强调电视新闻的“面子”——艺术性,并不是要把它的艺术性与真实性割裂开来。广告界有一句流行语:“真实的事情,艺术地告诉大家。”我们探讨电视新闻的艺术性,其目的就是要把正在发生或新近发生的事实艺术地告诉观众。
电视新闻的艺术性与真实性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呢?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的核心是用事实说话,这就对电视新闻的表现手法给予了限制,它要求电视新闻创作不能像其他艺术创作那样,将生活典型化,甚至虚构,只能艺术真实地再现正在发生或新近发生的客观事实。同样,过分强调艺术性,又会使新闻失真;而缺乏艺术性,电视新闻的真实美也难以展示,难以产生美学效果,从而影响宣传效果。
编校:杨彩霞
同文学作品和其他艺术品一样,新闻也有美的艺术规律。电视新闻作为新闻领域的一朵奇葩,不仅具有新闻美的一般特征,而且有它独特的艺术魅力。电视新闻是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画面、声音为传播符号,对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发现或变动的事实的报道。它与报纸、刊物、书籍、电影等媒介不同,电视是电子媒介,电视新闻能更加真实快捷、形象生动地反映客观事实,可以充分运用构图、线条、色彩、声音和电子特技,充分展示大千世界的美。电视新闻区别于广播新闻,主要在于电视形象直观、视听结合、现场感强,产生的美学效应更大,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观众观看电视新闻不仅仅是为了获得信息,同时要得到美的享受,获得精神愉悦。电视新闻工作者要用自己的“新闻眼”去发现美、展示美、创造美。
增强电视新闻的艺术性。就要全面准确地把握电视新闻艺术性的内涵。电视新闻的艺术性应是电视新闻审美价值的体现。艺术性与政治性、思想性、真实性的有机结合,构筑了电视新闻的精品力作。就电视新闻的构成元素而言,其艺术性体现在新闻的切入技巧、标题确定、解说词写作、画面构图、线条、色彩和同期声、画外音的运用等方面。而从电视新闻的整体来说,其艺术性则体现在新闻各元素的和谐组合上,如镜头的组接、声画的结合、节目的编排和包装等。因而在电视新闻的拍摄制作中,我们既要尊重观众的审美需求,又要从提高观众的审美能力出发,按照艺术美的规律表述电视新闻。
充分运用富于美感的镜头语言,提高电视新闻的艺术感染力。电视新闻的镜头语言是指视听一体的电视画面及其附载的同期声、现场环境音响等,它是电视新闻造型语言的基本要素,是组成电视新闻节目的基本单位。它的美感程度直接关系到电视新闻的美学效应,直接关系到电视新闻的影响力度。只有富于美感的画面才会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就要求我们应对光线、色彩、影调、线条、形状等电视画面构图的元素进行艺术的综合运用;对现场同期声、现场环境音响作合适的选择、取舍。同时,通过画面对比、交叉、比喻、象征等手法的运用,把与主题密切联系的细节、场景有机地穿插结合在一起,把艺术的享受奉献给观众。
利用现代科技,开拓和丰富电视新闻的表现手段,充分展示电视新闻艺术的时代性。电视是电子科技发展的产物,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电视的技术含量也在不断地增加。当前,只有充分利用现代科技,调动电视立体、综合的传播优势,才能增强电视新闻的可视性。中央电视台“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船成功发射的报道最大限度地挖掘了电视声、画、虚拟与实拍相结合等表现技能,利用更为先进的传播手段给观众以强烈的视听冲击,满足了广大观众的视听享受。
新闻的第一原则是真实,必须用客观事实说话,绝不容许虚构和想象。这是否意味着新闻就不能讲究个性化和典型化呢?笔者认为,新闻报道在维护真实性原则的前提下,选取那些具有个性化和典型化的事实及其情节、细节予以凸显,可以收到以一当十的效果。因此,新闻报道与艺术创作是有严格区别和共同规律的。电视新闻体现个性化、典型化的具体途径,在电视屏幕上已有充分的展示。要言之。可以概括如下:
“讲故事”让新闻引人入胜。新闻故事可长可短,有情节、细节,包容性强,耐人寻味。它在“用事实说话”方面可以大显身手。电视新闻能将故事的现场、环境、人物原原本本地展现在观众面前,最大限度地拉近媒介与观众的距离,增强新闻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在现场”让新闻原汁原味。电视新闻声画合一的特点使其报道手段远比广播、报纸先进,妙就妙在它能原汁原味地将现实生活的本来面目和盘托出,让观众自己去品尝。央视《焦点访谈》2003年4月3日播出的《谁给私盐开绿灯》,采用在现场暗访的形式讲述了一个一波三折、“猫鼠勾结”的新闻事实。通过纪实性的现场采访,比泛泛地说某地又捣毁一个私盐团伙,发现当地盐务部门也参与其中要深刻得多。节目播出后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也引发了全国盐业系统大规模地围剿清查私盐行动。
这里强调电视新闻的“面子”——艺术性,并不是要把它的艺术性与真实性割裂开来。广告界有一句流行语:“真实的事情,艺术地告诉大家。”我们探讨电视新闻的艺术性,其目的就是要把正在发生或新近发生的事实艺术地告诉观众。
电视新闻的艺术性与真实性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呢?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的核心是用事实说话,这就对电视新闻的表现手法给予了限制,它要求电视新闻创作不能像其他艺术创作那样,将生活典型化,甚至虚构,只能艺术真实地再现正在发生或新近发生的客观事实。同样,过分强调艺术性,又会使新闻失真;而缺乏艺术性,电视新闻的真实美也难以展示,难以产生美学效果,从而影响宣传效果。
编校:杨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