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里子”也要“面子”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de1219906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如果把真实性比作新闻的“里子”,那么艺术性就可以看作是新闻的“面子”。许多论著对于新闻真实性的阐述已经比较全面而且科学,在此笔者想对新时期电视新闻的“面子”——艺术性问题进行探讨。
  同文学作品和其他艺术品一样,新闻也有美的艺术规律。电视新闻作为新闻领域的一朵奇葩,不仅具有新闻美的一般特征,而且有它独特的艺术魅力。电视新闻是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画面、声音为传播符号,对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发现或变动的事实的报道。它与报纸、刊物、书籍、电影等媒介不同,电视是电子媒介,电视新闻能更加真实快捷、形象生动地反映客观事实,可以充分运用构图、线条、色彩、声音和电子特技,充分展示大千世界的美。电视新闻区别于广播新闻,主要在于电视形象直观、视听结合、现场感强,产生的美学效应更大,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观众观看电视新闻不仅仅是为了获得信息,同时要得到美的享受,获得精神愉悦。电视新闻工作者要用自己的“新闻眼”去发现美、展示美、创造美。
  增强电视新闻的艺术性。就要全面准确地把握电视新闻艺术性的内涵。电视新闻的艺术性应是电视新闻审美价值的体现。艺术性与政治性、思想性、真实性的有机结合,构筑了电视新闻的精品力作。就电视新闻的构成元素而言,其艺术性体现在新闻的切入技巧、标题确定、解说词写作、画面构图、线条、色彩和同期声、画外音的运用等方面。而从电视新闻的整体来说,其艺术性则体现在新闻各元素的和谐组合上,如镜头的组接、声画的结合、节目的编排和包装等。因而在电视新闻的拍摄制作中,我们既要尊重观众的审美需求,又要从提高观众的审美能力出发,按照艺术美的规律表述电视新闻。
  充分运用富于美感的镜头语言,提高电视新闻的艺术感染力。电视新闻的镜头语言是指视听一体的电视画面及其附载的同期声、现场环境音响等,它是电视新闻造型语言的基本要素,是组成电视新闻节目的基本单位。它的美感程度直接关系到电视新闻的美学效应,直接关系到电视新闻的影响力度。只有富于美感的画面才会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就要求我们应对光线、色彩、影调、线条、形状等电视画面构图的元素进行艺术的综合运用;对现场同期声、现场环境音响作合适的选择、取舍。同时,通过画面对比、交叉、比喻、象征等手法的运用,把与主题密切联系的细节、场景有机地穿插结合在一起,把艺术的享受奉献给观众。
  利用现代科技,开拓和丰富电视新闻的表现手段,充分展示电视新闻艺术的时代性。电视是电子科技发展的产物,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电视的技术含量也在不断地增加。当前,只有充分利用现代科技,调动电视立体、综合的传播优势,才能增强电视新闻的可视性。中央电视台“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船成功发射的报道最大限度地挖掘了电视声、画、虚拟与实拍相结合等表现技能,利用更为先进的传播手段给观众以强烈的视听冲击,满足了广大观众的视听享受。
  新闻的第一原则是真实,必须用客观事实说话,绝不容许虚构和想象。这是否意味着新闻就不能讲究个性化和典型化呢?笔者认为,新闻报道在维护真实性原则的前提下,选取那些具有个性化和典型化的事实及其情节、细节予以凸显,可以收到以一当十的效果。因此,新闻报道与艺术创作是有严格区别和共同规律的。电视新闻体现个性化、典型化的具体途径,在电视屏幕上已有充分的展示。要言之。可以概括如下:
  “讲故事”让新闻引人入胜。新闻故事可长可短,有情节、细节,包容性强,耐人寻味。它在“用事实说话”方面可以大显身手。电视新闻能将故事的现场、环境、人物原原本本地展现在观众面前,最大限度地拉近媒介与观众的距离,增强新闻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在现场”让新闻原汁原味。电视新闻声画合一的特点使其报道手段远比广播、报纸先进,妙就妙在它能原汁原味地将现实生活的本来面目和盘托出,让观众自己去品尝。央视《焦点访谈》2003年4月3日播出的《谁给私盐开绿灯》,采用在现场暗访的形式讲述了一个一波三折、“猫鼠勾结”的新闻事实。通过纪实性的现场采访,比泛泛地说某地又捣毁一个私盐团伙,发现当地盐务部门也参与其中要深刻得多。节目播出后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也引发了全国盐业系统大规模地围剿清查私盐行动。
  这里强调电视新闻的“面子”——艺术性,并不是要把它的艺术性与真实性割裂开来。广告界有一句流行语:“真实的事情,艺术地告诉大家。”我们探讨电视新闻的艺术性,其目的就是要把正在发生或新近发生的事实艺术地告诉观众。
  电视新闻的艺术性与真实性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呢?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的核心是用事实说话,这就对电视新闻的表现手法给予了限制,它要求电视新闻创作不能像其他艺术创作那样,将生活典型化,甚至虚构,只能艺术真实地再现正在发生或新近发生的客观事实。同样,过分强调艺术性,又会使新闻失真;而缺乏艺术性,电视新闻的真实美也难以展示,难以产生美学效果,从而影响宣传效果。
  
  编校:杨彩霞
其他文献
赞助商与政府的分歧——阿迪达斯与1936年柏林奥运会    威廉森(williamson)认为,广告从其他文化领域中获得意义系统,并利用它们赋予产品以意义。德国运动品牌阿迪达斯的广告策略印证了威廉森的观点,其采用金字塔形的品牌推广模式,在观众心目中产生两种联想:首先,将人或者物与产品联系起来,从而赋予这件产品以意义;强过这个模式在三个层次渗透并产生影响,其中最基础的环节就是以技术优势吸引想出成绩的
期刊
NBA总裁斯特恩曾经很骄傲地说:“NBA既是美国的,也是世界的联赛。”事实确实如此,NBA是目前全球国际化传播最成功的职业体育赛事,在中国也不例外。翻开中国报纸的体育版面,打开电视的体育频道,浏览互联网的首页新闻,关于NBA、姚明和科比等超级球星的赛事直播和新闻报道必不可少。NBA在中国的报纸、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媒上的传播,培育了无数个篮球爱好者和NBA忠实的球迷,同时也使NBA球员尤其是著名球
期刊
摘要:文章围绕《东西洋每月统记传》的创刊时间、办报策略、新闻取向、栏目特色等方面的内容探讨出发,确定了这份中国境内最早的中文报纸具体创刊时间是公元1833年7月25日。在中国新闻史上,《东西洋每月统记传》占有重要的地位,其成功在于郭士力等传教士对于当时的中国社会状况有清晰且正确的判断,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来解决初入中国不被完全理解的局面,也包括发表《新闻纸略论》来介绍报纸本身的性质,为传教做先期的必
期刊
摘要:教学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也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灵魂。文章从教育信息资源的含义入手,通过分析教学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指出教学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必要性,提出加强教学信息资源建设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网络教学 信息资源 开发与利用    网络教学环境为人们教与学的活动提供了全新的沟通机制和先进的技术方法,教学方式和教育理念发生了变化。网络环境下教师与学生通常是分离的
期刊
高校教材发行中存在的问题    高等学校的教材发行工作,是高校教材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教材管理又是高等学校教育管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近些年来,尽管我国各高校及其上级主管部门越来越重视教材的发行工作,但仍然存在诸多共性问题,这些问题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教材发行制度化建设不够,管理规范性有待加强。高校教材发行工作常常出现“忙、乱、急”的被动局面。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如一些出版社不
期刊
绯闻总是人们感兴趣的话题,常能占据娱乐新闻的主要版面,其实香艳题材历来是街谈巷议的热点,本文拟通过探讨唐末艳诗《香奁集》和由此形成的“香奁体”,说明香艳题材在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中国社会的流传特点。  韩偓是唐末名臣,曾深为唐昭宗所倚重,有《翰林集》和《香奁集》。前者以时间为顺序记述唐末社会动荡和诗人家国之痛,被称为“诗史”;后者主要写闺怨、男女恋情、青年女性生活、幽会狎情等在封建社会属“不经”的艳情
期刊
什么是历史?一般来说,历史是指过去发生或经历过的事情与进程。事实上,关于历史至少有两层含义:一种是指人类过去生活的实际事实,也即历史事实或历史本体,史学界称为第一性历史,简称“史实”;另一种是历史学家根据过去的各种材料用文字写下来的历史,它体现了人类对自己过去生活的一种认识上的努力,人们称之为“历史的认识”或“符号(文字)的历史”,史学界称为第二性历史,简称“史学”。在日常的话语中,我们通常是在“
期刊
舆论监督就是运用新闻报道的形式,通过在新闻媒体上公开曝光的途径,对人们的不良言行进行监督,这就是新闻舆论监督。  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中说:新形势下,新闻宣传工作……更好地发挥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  可以看出,胡锦涛同志对舆论监督是非常重视的。因此,我们新闻工作者要非常重视舆论监督报道,切实履行舆论监督的职责,
期刊
摘要:“西关小姐”被称为广府文化的明珠,岭南文化的经典,其形象变迁成为岭南女性形象转变的先声。20世纪初,“西关小姐”的服饰逐步体现出开放性、多样性和功能性的特色,体现了岭南女性时尚典范、社会精英的新形象。这种变化,不但是满汉融合,中西交流的结果,更是近代岭南,乃至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与市民社会崛起的彰显。  关键词:西关小姐 服饰 近代 岭南 女性形象    服饰是文化、思想等时代印记的一种显现
期刊
创新,是报纸的生存法则。面对全国都市报的迅速崛起和报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地市级党报的出路何在?《南阳日报·社会早刊》的创办,不仅成功地实现了党报与都市报的对接,而且很快产生“品牌效应”,为《南阳日报》“高起点、跨跃式”发展注入了活力。    创办《早刊》,实现党报与都市报对接    1999年年初,《南阳日报》撤掉3个年年老面孔的周刊,尝试创办以刊登社会新闻为主的《社会早刊》(对开4版)。但由于沿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