髻香人影:近代服饰变迁中的岭南女性新形象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j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西关小姐”被称为广府文化的明珠,岭南文化的经典,其形象变迁成为岭南女性形象转变的先声。20世纪初,“西关小姐”的服饰逐步体现出开放性、多样性和功能性的特色,体现了岭南女性时尚典范、社会精英的新形象。这种变化,不但是满汉融合,中西交流的结果,更是近代岭南,乃至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与市民社会崛起的彰显。
  关键词:西关小姐 服饰 近代 岭南 女性形象
  
  服饰是文化、思想等时代印记的一种显现。它依靠人体获得审美价值,不仅反映出较大范围的时代特征,而且灵敏地显露了人们审美情趣的细微波动,展现出一个时代的审美文化。在满汉融合,中西交流的大背景下,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同样促成了女性服饰的“古今一大变局”。这在20世纪初的岭南女性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20世纪初的岭南女性推翻了臃肿繁琐的清代女性服饰,代之以简洁、实用,不再身负“辨第次,昭名分”功能的服饰,标榜了新一代的女性形象。岭南女性的这场服饰变革率先体现在“西关小姐”的装扮上。19世纪中期。西关地区富商家庭的小姐,开始享有与男子同样受教育的机会,在欧美风雨的熏陶和洗礼中,她们以穿高衩旗袍、烫时兴卷发、着高跟皮鞋、参与社会工作等新的形象,推动了女性审美观念的革新,因而被人尊称为“西关小姐”。近代岭南女性的审美风尚,在“西关小姐”的服饰中得到了最直接的显现。
  
  突破传统:“西关小姐”的服饰变迁
  
  20世纪初的西关,仍然延续着十三行时期的繁盛景象。商铺林立,聚集了中西的物质文明;新式学堂兴起,带来了西方的先进科技。得益于经济、文化的优势,“西关小姐”在岭南地区,乃至全国较先具备了服饰变革的物质条件与精神基础。在由清到民的半个世纪间,“西关小姐”的装扮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融贯中西的开放形态。“西关小姐”的服饰在近代逐步由硬襟宽袍转向合体收身。清朝末年到民国初年的“西关小姐”服装以高领、长袖、长裙且缀有多重滚边的松宽袍装为主,展现出内省克己的心理定向及轻人本重文本的观念。辛亥革命的风涌过后,一种追求新颖时髦、强调女性曲线的新式旗袍终于酝酿成熟,这种旗袍摆脱了封建文化的制约。使民主、自由的精神得以初步展现。20世纪20年代的“西关小姐”将这种新式旗袍再次改良,衣着的风格更为开放,衣领渐低,袍身由拖地到过膝逐渐变短,且下面开衩,另配一双半高跟鞋。至40年代,短袖、高脚衩旗袍和高跟鞋,已成为西关女性的普遍装束。
  旗袍吸收了西服的样式与剪裁、缝制方法。全面进人了立体造型时代:衣片上出现了省道(胸省和腰省),腰部更为适身合体,款式及造型上的多样变化,不仅体现出中国的制衣观念和技术的演变,更体现着西方进步思潮影响下的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的主张,展现了一种人性的觉醒。“西关小姐”接纳了这种中西合璧的服装样式,不是拿来主义,全盘吸收,而是有所取舍,欲遮欲露之间更显魅力。
  趋于多样的审美追求。20世纪初的“西关小姐”旗袍流行传统的团花,随着之后女性社会活动的增多,花卉图案又逐步被条格面料取代。由团花到条纹,对美的选择逐步偏向简约。尽管当时仍有旗袍绣有祥云等吉祥图案,但多因其具审美价值,君子比德的寓意成分已大大减少。同时,服装的色彩也较为自由,或鲜艳,或淡雅,完全依照个人喜好。这与过去礼教压制下的传统妇女衣着暗淡繁复,红或黄的“象征”色仅能是皇族所特有,形成鲜明对比。近代岭南女性服饰不仅摆脱了道德等级或伦理本位的承载意蕴,而且不再有统一的装束标准,衣长、袖长、领高等均不受限制,可随流行趋势或长或短。“西关小姐”旗袍佩饰繁多,珠链或珠坠为当时的常戴饰物,墨镜、鹅毛扇等也从西方传人。受本地区西方贸易与文化的影响,“西关小姐”服饰中结钮艺术的设计从简单至复杂,从娇小至夸张,有的衬托衣料的花纹,有的配合衣领、袖口、衫脚包边的颜色,令人叹为观止。
  从对旗袍及配饰的多样选择中可以看出,“西关小姐”对美的选择,已不抱有过去做什么官,穿什么衣,带什么金的心态。曾经的服饰用以体现身份地位;而当前的选择却是为了“美”,具有审美的意味。
  实用要求下的功能体现。汉族传统服饰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衣冠之治的传统,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由于主体力量受到限制,伦理本位色彩充斥于整个女性服饰,使之成为一种道德与传统的精神载体。“西关小姐”摒弃了服饰中“辨第次,昭名分”的功能,增强了服装的实用意义。尤其是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30年代的“西关小姐”大多已为新兴知识分子,或参加革命,或从事各种社会工作,使得女性服饰的功能性要求开始逐渐突出,旗袍造型两边开出高衩。大大放松了对女性行为的约束。30年代的“西关小姐”还常在长项链上插自来水笔,以便学习之用,将审美与实用相结合。
  在传统岭南妇女长辫在后,服装由旗装变革为上衣过膝,上下两件的宽松短打扮时,“西关小姐”的服饰却经过了:遮体,伦理的宣扬功能——美体,纯粹的审美功能——利体,审美与实用的双重功能,这样一个递进上升的过程,确实具有更为鲜明的进步性。在革除缠足恶习成为民初社会时尚的一个重大流变,放足后的女性在可以着高跟皮鞋或花鞋后;在提倡“天乳”,解除束胸,并开始使用文胸,凸显身体的曲线之美后;在终于可以无视头发“乃受之父母”,“宁留发,不留头”,实在是动不得的封建腐朽观念,而任意剪发、烫发后,女性身心发育的文化环境得到了充分改善,传统岭南妇女也开始接受粗布旗袍,使旗袍装在岭南地区得以迅速推广。
  
  新派女性:迈向现代的“西关小姐”
  
  透过“西关小姐”的服饰,我们看到了近代岭南女性自觉审美观念的逐步兴起与成熟。事实上,追求美只是“西关小姐”外在形象的一种表现,这与她们追求知识和理想的价值内涵互为表里,共同展示了岭南女性的新形象。
  时尚典范。“西关小姐”的服饰始终走在时尚的前沿,甚至超过了当时的时尚大都上海。陈丹燕在《上海的风花雪月》中写到一家老餐馆所挂的上海十大名妓的照片:“从来没有想到的是,三十年代上海男人的审美观是那样的恶劣,那十个女人,全都僵哈哈地硬在大襟衣服里,没有一点点的风月气息。”2002年上海电视台推出大型专题片《时髦外婆》,对20世纪上半叶的时尚女性也有诸多描述:“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旗袍几乎成了上海新女性的典型装扮。”“等到1945年、1946年的时候,时尚女子所穿的就都是低领子的短旗袍了。”从以上可以约略看出,上海女性白三四十年代开始流行旗袍,40年代中期旗袍才由30年代的拖地式长袍逐渐变短,相差于20年代便开始穿衣领较低、袍身较短式旗袍的“西关小姐”近20年。
  关于旗袍的诸多论述均认为旗袍发起并首先盛行于上海,对此我并不否认。 然而“西关小姐”旗袍装的普及与款式的频频出新优于上海,我对此也并不怀疑。商品文化使得岭南人民灵活多变,他们关注世界,并能对外界反应敏捷、吸纳迅速;他们唯实求新,具有一种先驱文化的属性。同时代的岭南女性与上海女性的服装差异,意味着以“西关小姐”为代表的岭南女性,不是跟随者,而是创造者,她们引领了南方的时尚之风。
  社会精英。由于近代广州是西学东渐的桥梁,在开眼看世界思潮的激励下,广州出现了新的社会景象,不但西方医学和技术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同,而且了解西方、介绍西方和学习西方的风气兴起,使广州成为当时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的活动中心。尤其是西式教育的传人,打破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书院的教育制度和教学方法,开创了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的新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岭南女性开始走出家门,接受新式教育,步人工作岗位,甚至自主创业或参加革命。如清末民初的妇产科专家谢爱琼,独资在十六甫大街七十号创办妇孺医院(留产院),并增设产科讲习所(后改为产科医学院)培养新法接生人才。还有人大代表梁霭怡、“女医神效”罗秀云、“三喉歌后”何丽芳、“大喉领袖”熊飞影等“西关小姐”,她们成为社会的精英一族。
  
  服饰变革:文化的“博弈”与交融
  
  便捷的水路交通带来了西方的先进文明;一口通商的特殊权利带来了繁荣的经济优势;远离京都的地理位置相对容易地吸入了思想解放的春风;西学东渐,新式学堂的兴起,带来了女子接受同等教育的机会。西关地区似乎兼具了改革所应有的物质或精神条件。再有近代中国新陈并立的特殊社会环境,及迈向现代的神圣使命,岭南女性服饰变革已是一件顺其自然的事。
  满汉服饰风格的悄相交融。近代旗袍的诞生以满汉政权的“博弈”为前提。旗袍起源于中国东北部,原为满族(旗人)所穿的长袍。为维护满洲贵族的统治,清朝统治者曾以推行满族服饰,禁止汉族服饰的手段来削弱汉人的民族认同感。清太宗多次厘定衣冠制度,并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剃发易服浪潮,以固国威,立即遭到了汉族人民的激烈反对,以后是以“十从十不从”的缓兵之策,暂缓了矛盾,使旗装带着汉服的痕迹得以长期保留。满汉服饰风格的悄相交融,成为旗袍出现的前奏。
  思想解放下的中西融合。妇女地位在近代从男尊女卑向男女平等过渡,发生了巨大转折。以清末反对缠足、兴办女校及妇女参政等女权运动为始端,妇女解放的风气由是顿开。民国时期,君主立宪制度被废除,由服饰承载伦理本位,划分贵族与平民等级的区别基本消失,女装日益凸显的随意性使得民间对“官方”的着装规定不予理睬,这把近代女装变革推向了高潮。“西关小姐”在二三十年代就开始接受西式教育,会说英语、品西餐、过洋节,接受西式服装的立体裁剪方式实不为奇。至于欧洲布匹、羽纱、呢绒等衣料,手表、有色眼镜、洋伞等的传人,更是扩大了女性的着装选择,也改变了人们的着装观念。
  本土文化的濡染默化。面对西方文化侵略与先进的两重性,中国的政客们在集思广益该如何选择的时候,岭南的“西关小姐”似乎未经“细思量”便自然改良了。这不仅表现在一个“中西合壁”的旗袍装上,更体现在她们既品尝西餐,使用刀叉,以“洋”为时尚,又热衷于广州名食荔湾的小吃艇仔粥、双皮奶,出入于莲香楼;她们既能去基督教堂,也能去佛庙道观;既追求恋爱自由,举行文明婚姻,又将乞巧节过得热热闹闹,“在家举行辞仙者,为数甚众”。“西关小姐”这种容纳中西的“本领”,与近代岭南开放且多元的审美风尚及文化精神互为表里。一方面,岭南人乐于接受新事物。广开风气之先,在近代中西文化的冲撞、交汇和融合中,岭南人不断扬弃、变革与重构,显示出一种进取的态势。另一方面,岭南人不尚空谈。本着开放兼容的态度,不受条框所囿。剪发、放足以及摆脱传统束缚的大胆穿着,均体现出中西融合、传统与近代共生的特征。
  西关地区是富商的云集地,更是岭南商业高度发达的地方,商人家庭背景,为“西关小姐”提供了女装变革的物质条件与思想基础。繁荣的十三行时期。西关地区的商贾曾扮演着半政半商的角色,他们既是商人,也是沟通中外商务的政府代表。西关女子最早接受西式教育,甚至留洋海外,为服装改革提供了思想基础。
  旗袍的出现,既是满汉之间,中西之间交融的结果,又是女性接受新思想,摆脱封建宗法势力的标志。从服装本身来看,旗袍虽然借鉴和运用了西式的裁剪方法来收紧腰身,但同时旗袍上的盘扣、镶滚边饰和立领右衽等这些传统女装的造型和装饰的手法,作为一系列服饰文化符号所传达的深层意味却是极为矛盾的。这一点表明了即使接受西方文化的“西关小姐”,也不可能走出传统文化的范畴。这正是近代中国西体中用后的一大特色。旗袍虽未承载深厚的儒家文化,却被誉为国服,闻名海外,正因为它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文明的迈进。
  
  编校:郑艳
其他文献
当今世界,网络已经成为社情民意的重要表达渠道。通过互联网,社会信息可以得到更加快捷、更加及时、更加广泛的传播;国家也可以建立社会舆论汇集和分析机制,从而引导事件发展。因而,社会发展与媒介舆论密切相关。传统媒介舆论在维护政权合法性、树立榜样和塑造道德风貌等方面曾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自身缺陷,没能很充分地反映民意。而网络舆论由于自身特性恰好弥补了这一缺陷,从而成为推动中国民主进程的重要力量。    
期刊
摘要:多媒体竞争的信息时代,传播方式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通过对比美剧在国内市场的失利与风靡,我们可以发现。合适的传播模式和策略,将会是决定跨文化传播成败的关键点。  关键词:文化折扣 文化接近 网络传播    在第三次浪潮的影响下,全球化的步伐越来越快。过程中伴随的跨文化传播行为使得各民族各地域的文化相互碰撞并且整合,产生了文化全球化的现象。作为生产和消费文化的受众,由发达多样的媒介,我们可以在世界
期刊
赞助商与政府的分歧——阿迪达斯与1936年柏林奥运会    威廉森(williamson)认为,广告从其他文化领域中获得意义系统,并利用它们赋予产品以意义。德国运动品牌阿迪达斯的广告策略印证了威廉森的观点,其采用金字塔形的品牌推广模式,在观众心目中产生两种联想:首先,将人或者物与产品联系起来,从而赋予这件产品以意义;强过这个模式在三个层次渗透并产生影响,其中最基础的环节就是以技术优势吸引想出成绩的
期刊
NBA总裁斯特恩曾经很骄傲地说:“NBA既是美国的,也是世界的联赛。”事实确实如此,NBA是目前全球国际化传播最成功的职业体育赛事,在中国也不例外。翻开中国报纸的体育版面,打开电视的体育频道,浏览互联网的首页新闻,关于NBA、姚明和科比等超级球星的赛事直播和新闻报道必不可少。NBA在中国的报纸、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媒上的传播,培育了无数个篮球爱好者和NBA忠实的球迷,同时也使NBA球员尤其是著名球
期刊
摘要:文章围绕《东西洋每月统记传》的创刊时间、办报策略、新闻取向、栏目特色等方面的内容探讨出发,确定了这份中国境内最早的中文报纸具体创刊时间是公元1833年7月25日。在中国新闻史上,《东西洋每月统记传》占有重要的地位,其成功在于郭士力等传教士对于当时的中国社会状况有清晰且正确的判断,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来解决初入中国不被完全理解的局面,也包括发表《新闻纸略论》来介绍报纸本身的性质,为传教做先期的必
期刊
摘要:教学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也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灵魂。文章从教育信息资源的含义入手,通过分析教学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指出教学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必要性,提出加强教学信息资源建设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网络教学 信息资源 开发与利用    网络教学环境为人们教与学的活动提供了全新的沟通机制和先进的技术方法,教学方式和教育理念发生了变化。网络环境下教师与学生通常是分离的
期刊
高校教材发行中存在的问题    高等学校的教材发行工作,是高校教材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教材管理又是高等学校教育管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近些年来,尽管我国各高校及其上级主管部门越来越重视教材的发行工作,但仍然存在诸多共性问题,这些问题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教材发行制度化建设不够,管理规范性有待加强。高校教材发行工作常常出现“忙、乱、急”的被动局面。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如一些出版社不
期刊
绯闻总是人们感兴趣的话题,常能占据娱乐新闻的主要版面,其实香艳题材历来是街谈巷议的热点,本文拟通过探讨唐末艳诗《香奁集》和由此形成的“香奁体”,说明香艳题材在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中国社会的流传特点。  韩偓是唐末名臣,曾深为唐昭宗所倚重,有《翰林集》和《香奁集》。前者以时间为顺序记述唐末社会动荡和诗人家国之痛,被称为“诗史”;后者主要写闺怨、男女恋情、青年女性生活、幽会狎情等在封建社会属“不经”的艳情
期刊
什么是历史?一般来说,历史是指过去发生或经历过的事情与进程。事实上,关于历史至少有两层含义:一种是指人类过去生活的实际事实,也即历史事实或历史本体,史学界称为第一性历史,简称“史实”;另一种是历史学家根据过去的各种材料用文字写下来的历史,它体现了人类对自己过去生活的一种认识上的努力,人们称之为“历史的认识”或“符号(文字)的历史”,史学界称为第二性历史,简称“史学”。在日常的话语中,我们通常是在“
期刊
舆论监督就是运用新闻报道的形式,通过在新闻媒体上公开曝光的途径,对人们的不良言行进行监督,这就是新闻舆论监督。  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中说:新形势下,新闻宣传工作……更好地发挥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  可以看出,胡锦涛同志对舆论监督是非常重视的。因此,我们新闻工作者要非常重视舆论监督报道,切实履行舆论监督的职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