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情人景情景交融

来源 :青苹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ymin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有形的,实在的;而情思却是无形的,虚无的。融情思于景物,把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紧密地结合起来,移情入景,情景交融,作品才能感染读者。《雨中随想》是我国当代著名诗人汪国真先生早年的一篇散文。在作者看似漫不经心的文字里,“雨”在眼前,“情”绕心头,雨情雨景,可捕可捉。
  景因情存。无论是“南方电闪雷鸣的瓢泼大雨”,还是“北方淅沥沥的秋雨”,正是因为有了对雨的感悟,才有了对雨的情感。南方的大雨、北方的秋雨均因了作者的情感而鲜活地呈现在作者的记忆中。基于这样的情感,在众人眼中雨水落地这普通的一瞬,在作者的心中却成了“雨滴溅落在地面,暴开一片水花的那个美丽瞬间”,平凡一瞬,却定格成了“惊鸿一瞥”,何其美妙!分手让人难以忘怀,分手时的雨景和着心酸、灰冷一同封存在记忆的深处。
  情中见景。作者独具匠心地营造“情景交融”的意境,让读者在浓郁的“雨情”中体悟到清晰的雨景,体悟到作者那富含哲理的感悟:“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从而也得到美的享受、美的震撼。文章后半部分直接写出自己的对雨的感情、想法,不隐瞒,不隐讳。看似并未写雨景,却让读者在浓郁的“雨情”中体悟到清晰的雨景。作者沉迷网络,不愿与人交流,数段文字未见雨景之描写,但是当你感悟到作者当时彷徨迷惘的处境和痛苦的心情之后,在你的脑海中便会出现一幅大雨滂沱、心雨阵阵的图画,你能体味到“外面晴着,心却下着雨”的痛苦与痛苦之后的释然。这一切,都随着诗人情感的喷发而变作感人的画面和旋律。
  心,与雨共舞;景,同情长存。
其他文献
2010年安徽高考作文试题解读  真题回放:  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  吴兴杂诗  [清]阮元  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  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  这首诗蕴含哲理,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或联想?请根据你的思考或联想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注意]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文化气息足  相比于2009年动感十足的“弯道超越”,今年安徽省高考作文题
期刊
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怎么省察呢?必是独处省察。能够安静地与自己交流,才会有真正的心灵感悟。我们需要这种与自己的对话,这让你明白人生道路前进的方向。而在漫长的生命旅程中,我们往往会迷失自己的航标。这时,我们需要停下来,需要从与别人的交往和繁杂的事物中抽身出来,独自面对自己,我们不可能依靠别人来帮自己走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周围平曾说过:“你与你的亲人、友人、熟人、同时代人一起穿过岁月,你看见他们
期刊
一个人从牙牙学语到白发苍苍,一个国家从刚刚兴建到发展鼎盛,要说其间没有任何失败,绝无可能!有位名人曾说过,成功的秘诀就是提高失败的速度。失败就像一把双刃剑,它使一些人沉入谷底,永不翻身,同时它也激发了另一些人的潜能,使其取得更大的成功。失败又像一根弹簧,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面对失败,敢说“不”,是一种考验;面对失败,永不言弃,更是一种气魄。  “我没有失败,只是离成功更近一点”是爱迪生找到钨丝
期刊
文章的开头巧设悬念,别开生面。前三个自然段,作者先是别具匠心地绕圈子,环环相扣,层层衬托,而后始拨云见日,柳暗花明:黄山松——山上的松——山上名松——极顶和绝壁上不知名的野松。通过这种烘云托月手法,彰显了黄山绝壁松的个性和光彩,自然令读者眼前一亮,急于读下去。  本文内容立意深刻,形象感人。作者挥毫泼墨,细致地描述黄山绝壁松险恶的生存环境、不屈的拼搏精神,其形其神,撼人心魄。全文始终扣住一个“绝”
期刊
近几年高考中多次出现与磁悬浮相关的试题。那么磁悬浮的基本原理是怎样的?它是靠什么悬浮的轨道上?既是悬浮在轨道上。又靠什么驱动的呢?高考试题怎么考查的呢?
期刊
☆种子是孕育花朵的胚胎,花朵是孕育果实的胚胎;生活是孕育理想的胚胎,理想是孕育诗篇的胚胎。  (江苏省阜宁中学高二(5)班 马冬阳)  ☆如果你想达到理想的彼岸,千万不要把彩虹当做桥梁。  (安徽省砀山中学高一(8)班周益臣)  ☆一切真正美好的东西,都是从奋斗中获得的。  (山东省定陶一中春蕾文学社 曹紫薇)  ☆奋斗是前进的桥梁,谅解是友谊的种子。  (安徽省太和一中高二(31)班徐晓宁)  
期刊
古人曾说:文章“起要美丽,中要浩荡,结要响亮”。可见,古人在强调文章开头要生动,主体要饱满的同时,要求结尾要有力。结尾好,不仅能深化主题,而且使读者有回味的余地。好的结尾犹如撞钟,虽然已经戛然而止,但文章那美好的意境,感人的细节,别致的写法,优美的语言,却深深印入读者的脑海中,令他们回味无穷,真可谓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那么,我们写作文时应如何做才能使文章的结尾如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呢?笔者
期刊
作家孙见喜高屋建瓴,把笔触伸进了丽江的精神内核,以对比的手法进行古今观照、反思,在诗意的文字里让我们看到了作者的人文情怀——在与现代接轨的同时,我们该如何坚守自己的传统文化?这样的深思与叩问,不仅深化了文章主旨,而且易于激发读者的共鸣。  用眼看丽江,丽江不过是秀水;用心看丽江,丽江则是一种不朽的文化。《丽江浪淘沙》行文骈散结合,句式丰富多样,这是显而易见的。文中既有对实例的饱含深情的叙述(见第三
期刊
“我觉得一个人若生活得诚恳,他一定是生活在一个遥远的地方了”。这是梭罗的《瓦尔登湖》中的名句。周涛来到遥远的伊犁的赛里木湖,“诚恳”地游历、感悟、思考,然后,用个性化的语言,描绘“一个人内心的风景”。  赛里木湖实在很平凡,具有湖泊的一般特点:由水交汇、聚集而成,随地赋形,平凡,柔和自然;但赛里木湖同时具备其他湖泊缺乏的个性:“有女性的味道”、安静。  如果文章仅仅呈现这些,赛里木湖还不能称之为周
期刊
美国著名化学家路易斯是化学理论研究的先驱,他在价键理论、酸碱理论及热力学化学等多个领域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他的观点对今天的化学理论研究仍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路易斯为化学理论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路易斯于1875年出生于马萨诸塞州的一个律师家庭。从1891年开始,他先后就读于布拉斯加大学和哈佛大学。1899年他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然后到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和戈丁根大学进修。他曾在物理学家奥斯特瓦尔德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