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东艺术学院音乐系副教授肖安平著《莱奥斯·亚纳切克》一书,2004年7月由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发行,李应华教授写了序言,简略评述了作者选题的意义及写作过程。
肖安平是一位年轻的女学者,为了研究这位十九、二十世纪之交捷克现代作曲家及其贡献,花费数年时光投入大量的精力,收集并阅读国内几乎所有的有关他的英语文献以及相关的哲学和人文学科书籍,为熟悉捷克语音特征请教捷克专家,尤其是对亚纳切克的音乐美学思想及抽象而晦涩的理论作了比较深入的理解和探索,以六个章节全面阐述了亚纳切克音乐创作的民族文化的历史背景、学习历程、创作成熟期的标志、晚年的精神追求、音乐创作风格特征及音乐理论。亚纳切克是我国大多数音乐学者和音乐爱好者不太熟悉的捷克现代作曲家,作者在附录中编撰了他的《大事年表》,将他的履历与相关事件、相关作曲家及作品联系起来,便于读者作比较对照分析。附录二是三部歌剧《耶奴法》(1904)、《卡佳·卡巴诺娃》(1919—1921)和《死屋》(1927—1928)的剧情简介。《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1980、2000年版有关亚纳切克的全部作品及评论条目,作者都翻译成中文。最后还附录不同历史时期的捷克地图、插图与手稿,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信息。
捷克有着悠久的民族音乐传统,民间音乐流传广泛,涌现出不少著名的音乐家。然而,这个不大的内陆国家地处欧洲的中心部位,历来成为欧洲霸权者争夺的焦点。公元十二世纪起,捷克曾三度沦为德国的藩属,罗马天主教教会统治亦持续几个世纪。十五世纪“胡斯运动”,十八世纪多次的农民起义,推动着捷克民族复兴运动的兴起及发展。十九世纪人民群众民族意识的觉醒,鼓舞许多音乐家积极投入民族复兴运动,以斯美塔那、德沃夏克为杰出代表形成捷克民族乐派。作者依据翔实的历史资料,从捷克地理与历史概况、捷克语言的发展历程、捷克音乐的历史传统三个方面来阐明亚纳切克一生所具有的民族情结的形成原因及其过程,他对捷克民族音乐发展所作出的重要的历史贡献。
作者紧扣命题专列一个章节来分析亚纳切克音乐创作初期所受到的家庭和生活环境音乐传统的影响,早期作品所显示出丰富的音乐想象力和个性,他在莱比锡、维也纳学习的成果,回国后在布尔诺工作期间从事教学、指挥和民间音乐收集等活动所表现出的斯拉夫民族情结,他的第一部歌剧《莎尔卡》,第一部独特的民族风格的管弦乐作品《拉什舞曲》和具有民间音乐魅力的合唱曲。作者评价这位杰出的作曲家为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捷克民族精神的音乐注释者。
作者将歌剧《耶奴法》看作是亚纳切克创作成熟时期的标志,着重对他所采用的独特的“语言旋律”和“节奏韵律”进行了音乐本体的分析。亚纳切克晚年主要从事音乐创作,作者以其主要的作品来阐述作曲家所表现出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民族独立的渴望,对弱势群体命运的关注以及关于民族、人性等深刻思想的思考。从民族情结和现代意识两个方面加以综合分析,用具体作品为例来阐明亚纳切克的音乐创作风格特征:(一)具有独特的捷克母语音调的口语式、抒情性、动力性的旋律;(二)综合因素的调式(教会调式、五声调式、近似全音阶的六声调式、二重调式和转移调式);(三)现代与传统和声的综合(分裂和弦、二度与四度叠置和弦、连续七和弦);(四)基于民间音乐与捷克语音调的节奏韵律;(五)贯穿着对比和变奏的多段体再现曲式及三音动机贯穿的手法。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在以瓦格纳为代表的德国音乐的强势之中,亚纳切克开辟出了一条捷克现代音乐新的道路,他可称之为捷克现代音乐的先驱。
亚纳切克在从事音乐创作的同时还进行有关音乐理论的研究,形成他自己的音乐理念,在这本书的最后一章作者专门探讨作曲家如何借鉴美学、心理学、语言学等理论来研究和声、节奏及语言旋律的问题,寻求在音乐创作中体现一种民族文化精神和音乐人类学的意义。虽然他的探索未能形成完善的音乐理论,存在许多疑点和质疑,但他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多方位的思考方式,值得去研究和探讨。
肖安平老师从事西方音乐史教学十余年,她在这本书的“后记”中自谦地说:“为未来亚纳切克研究打开一个小小的窗口”。她有一个长远的计划设想:以亚纳切克研究为起点进而扩展研究二十世纪捷克现代音乐的发展,在我国弥补这方面的空白,这是非常有意义的断代史研究和音乐专题探讨,难能可贵。
黄腾鹏 西北师范大学音乐系教授
(责任编辑 金兆钧)
肖安平是一位年轻的女学者,为了研究这位十九、二十世纪之交捷克现代作曲家及其贡献,花费数年时光投入大量的精力,收集并阅读国内几乎所有的有关他的英语文献以及相关的哲学和人文学科书籍,为熟悉捷克语音特征请教捷克专家,尤其是对亚纳切克的音乐美学思想及抽象而晦涩的理论作了比较深入的理解和探索,以六个章节全面阐述了亚纳切克音乐创作的民族文化的历史背景、学习历程、创作成熟期的标志、晚年的精神追求、音乐创作风格特征及音乐理论。亚纳切克是我国大多数音乐学者和音乐爱好者不太熟悉的捷克现代作曲家,作者在附录中编撰了他的《大事年表》,将他的履历与相关事件、相关作曲家及作品联系起来,便于读者作比较对照分析。附录二是三部歌剧《耶奴法》(1904)、《卡佳·卡巴诺娃》(1919—1921)和《死屋》(1927—1928)的剧情简介。《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1980、2000年版有关亚纳切克的全部作品及评论条目,作者都翻译成中文。最后还附录不同历史时期的捷克地图、插图与手稿,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信息。
捷克有着悠久的民族音乐传统,民间音乐流传广泛,涌现出不少著名的音乐家。然而,这个不大的内陆国家地处欧洲的中心部位,历来成为欧洲霸权者争夺的焦点。公元十二世纪起,捷克曾三度沦为德国的藩属,罗马天主教教会统治亦持续几个世纪。十五世纪“胡斯运动”,十八世纪多次的农民起义,推动着捷克民族复兴运动的兴起及发展。十九世纪人民群众民族意识的觉醒,鼓舞许多音乐家积极投入民族复兴运动,以斯美塔那、德沃夏克为杰出代表形成捷克民族乐派。作者依据翔实的历史资料,从捷克地理与历史概况、捷克语言的发展历程、捷克音乐的历史传统三个方面来阐明亚纳切克一生所具有的民族情结的形成原因及其过程,他对捷克民族音乐发展所作出的重要的历史贡献。
作者紧扣命题专列一个章节来分析亚纳切克音乐创作初期所受到的家庭和生活环境音乐传统的影响,早期作品所显示出丰富的音乐想象力和个性,他在莱比锡、维也纳学习的成果,回国后在布尔诺工作期间从事教学、指挥和民间音乐收集等活动所表现出的斯拉夫民族情结,他的第一部歌剧《莎尔卡》,第一部独特的民族风格的管弦乐作品《拉什舞曲》和具有民间音乐魅力的合唱曲。作者评价这位杰出的作曲家为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捷克民族精神的音乐注释者。
作者将歌剧《耶奴法》看作是亚纳切克创作成熟时期的标志,着重对他所采用的独特的“语言旋律”和“节奏韵律”进行了音乐本体的分析。亚纳切克晚年主要从事音乐创作,作者以其主要的作品来阐述作曲家所表现出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民族独立的渴望,对弱势群体命运的关注以及关于民族、人性等深刻思想的思考。从民族情结和现代意识两个方面加以综合分析,用具体作品为例来阐明亚纳切克的音乐创作风格特征:(一)具有独特的捷克母语音调的口语式、抒情性、动力性的旋律;(二)综合因素的调式(教会调式、五声调式、近似全音阶的六声调式、二重调式和转移调式);(三)现代与传统和声的综合(分裂和弦、二度与四度叠置和弦、连续七和弦);(四)基于民间音乐与捷克语音调的节奏韵律;(五)贯穿着对比和变奏的多段体再现曲式及三音动机贯穿的手法。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在以瓦格纳为代表的德国音乐的强势之中,亚纳切克开辟出了一条捷克现代音乐新的道路,他可称之为捷克现代音乐的先驱。
亚纳切克在从事音乐创作的同时还进行有关音乐理论的研究,形成他自己的音乐理念,在这本书的最后一章作者专门探讨作曲家如何借鉴美学、心理学、语言学等理论来研究和声、节奏及语言旋律的问题,寻求在音乐创作中体现一种民族文化精神和音乐人类学的意义。虽然他的探索未能形成完善的音乐理论,存在许多疑点和质疑,但他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多方位的思考方式,值得去研究和探讨。
肖安平老师从事西方音乐史教学十余年,她在这本书的“后记”中自谦地说:“为未来亚纳切克研究打开一个小小的窗口”。她有一个长远的计划设想:以亚纳切克研究为起点进而扩展研究二十世纪捷克现代音乐的发展,在我国弥补这方面的空白,这是非常有意义的断代史研究和音乐专题探讨,难能可贵。
黄腾鹏 西北师范大学音乐系教授
(责任编辑 金兆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