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秋风露越窑开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y2720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越窑的烧造历史比较长,早在东汉晚期就能烧造出成熟瓷器,南宋中期以后逐渐停烧。越窑的分布范围比较广,窑场比较多。东汉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窑场主要集中在上虞一带,隋唐五代时期上虞仍继续烧造,但烧造的中心区域基本转移到了慈溪,分布在慈溪市的上林湖、白洋湖、里杜湖、古银锭湖周围,其中以上林湖周围的窑场最多,分布最为密集。
  大约在东吴晚期至西晋时期,越窑进入兴盛时期,东晋早期以后逐渐衰微。隋代至唐代早期基本延续了东晋早期以来的衰微态势,直到唐代中期逐渐复苏,越窑瓷器质量明显提高,陆羽在《茶经》中曾将当时的越窑釉色之美誉为“类玉”、“类冰”。
  唐代晚期至五代时期越窑迅速发展,进入了创建以来的第二个兴盛时期,并一直延续到北宋早期。晚唐人陆龟蒙曾用“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诗句赞美此时越窑瓷器的青釉。
  经过北宋中晚期的衰落之后,以寺龙口为代表的越窑在南宋初期重现昔日的辉煌。除烧造传统越窑青瓷以外,寺龙口窑址还烧造月白、天青釉瓷器,以支钉支烧,釉面滋润而含蓄,呈半失透状。这类瓷器的形制、釉色、烧制工艺等皆与北宋晚期的汝窑御用瓷器相似,有祭器、陈设器、生活用器,质量在当时越窑乃至全国都属上乘,显然不是普通的民用瓷器,尤其其中的祭器更绝非民间所用之物。这种现象的出现绝非偶然,从这类天青釉瓷器具有明显的汝窑御用瓷特征和同层出土的一件匣钵外底刻“官”字分析,应与宫廷有关。随着南宋政权在临安建立官窑,越窑也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链接:秘色瓷
  唐代晚期至五代时期越窑瓷器中有一部分被称为“秘色瓷”,是越窑瓷器中的精品。代表作品是陕西扶风法门寺塔基唐代地宫出土的14件和浙江临安五代后晋天福四年(939年)吴越国康陵出土的44件等。
  关于“秘色”,也有不同的解读。从陆龟蒙《秘色越器》和徐夤《贡余秘色茶盏》诗的标题和行文顺序看,“秘色”是表示越窑瓷器釉的颜色。但检阅中国古代相关典籍,“秘”字本身并没有代表某种颜色的记录,跟颜色没有直接的关系。在唐代文献中使用“秘”字的情况屡见不鲜,有“珍稀”、“珍贵”、“罕见”、“奇特”之义,并且“秘”、“珍”、“奇”三字可以换用。由此看来,唐代秘色瓷的秘色虽然是指釉的颜色,但不是指某一具体的颜色,而是表示这类釉色是一种珍稀、罕见、奇特的颜色。
  北宋 青瓷划花执壶
  尖唇,喇叭形口,长颈,折肩,斜曲腹微鼓,高圈足,挖足较浅,外底底心内凹,肩部接有长曲流,颈肩处接有双泥条曲柄,灰胎,胎质较细,青釉,釉面光亮,外底有垫圈支烧痕迹,肩部有划花花卉纹,折肩处有三条弦纹,腹部有刻线修坯痕迹,外足上有单圈凹弦纹。
  南朝 青瓷戳印花六管烛台
  方唇,长直领微敞,颈中部微内曲,溜肩,肩部等距置五管,管上对称镂水滴状孔,扁鼓腹,假圈足较高。灰胎,胎质较细。青黄釉泛灰青,釉面莹亮,布满细碎开片。外壁口沿下划凹弦纹四圈,肩部饰两组凹弦纹圈,其下相间戳印独立的长方形、圆形小团花图案,内有直线和花瓣状纹。
  南朝 青瓷刻莲花钵
  尖唇,斂口,曲腹较深,平底微内凹。灰胎,胎质较细。青灰釉稍泛黄,釉面布满细碎开片,莹亮,施釉不到底。外腹壁刻双层莲瓣纹,外层为完整的莲瓣,花瓣间刻出内层瓣尖。整个造型生动立体,如一朵盛开的莲花。
  东晋 青瓷废爵
  尖圆唇,直口稍敞,圆曲腹,高圈足外撇。上腹部一侧贴饰飞鸟,另一侧置方柄,下置单泥条柄撑。灰褐色胎,胎质较粗。青灰釉,亚光,施满釉,有剥釉现象。鸟身上有较粗的刻划花纹,表现鸟的羽翼。
  五代 青瓷刻莲瓣纹盖罐
  全器由器身和器盖两部分组成。罐身圆唇,敛口,鼓腹,圈足稍外撇;拱形器盖,起栱较低,与器身构成球状,中部有一道凸棱,中心饰一花蕾形钮。灰褐胎,胎质较细。青釉,釉面光亮。外底心有支烧痕迹。器身外壁刻四层仰莲瓣纹,盖钮以外的盖面部分刻两层莲瓣,并在中心戳印小圈表现莲蓬纹。
  北宋 青瓷双头凤鸟形盒盖
  全器呈卵形,由盒盖和盒身两部分组成。此器失盒身,盒身为后配,盒盖呈卵形,整体做成双头凤鸟形,凤鸟头为勾啄,头顶长有三个角,顶部一个前勾,后面两个仰直,后部有高翘的大凤尾,用深刻花表现羽毛;两边作出四根卷曲的尾羽;中部用深刻花技法刻出双翼。灰色胎,胎质较细。青釉泛灰,釉色光润匀净。
  东晋 青瓷羊形器
  全器做卧羊形状,头顶有一圆孔。羊双目圆睁,两角高耸,头部写实,身体浑圆肥硕,腹下承接四足,后部附加尾。灰褐色胎,胎质细而坚致。褐绿色釉,木光,施满釉。贴塑刻花,下领有须,腹部戳印划刻双翼,羊角、羊尾、羊腿均为贴塑而成。
  五代 青瓷狮座枕
  全器由枕面和台座组成。枕面修复。枕面平面呈委角状,两边高,中间低,台座为一蹲狮形象,双目圆睁,呲牙咧嘴呈愤怒状。其背上用刻划直线纹表现鬃毛,尾部贴饰一环形泥条表现尾巴,器底中空。灰褐色胎,胎质较细。青釉泛黄,光润,底部无釉。枕面中心刻圆内满饰卷草花叶纹,四角细线刻四圆,圆内饰卷草纹。
  东晋 点彩人物俑(一对)
  黄褐色胎,胎质较粗。青灰釉,剥釉现象严重,仅头部残留有釉,直立。男俑额部凸出,面带微笑,发髻呈幞头状,衣右衽,双手拢于胸下腰部,衣褶明显。女俑面带微笑,发髻呈幞头状,衣右衽,双手拢于胸下腰部。
  西晋 青瓷人骑狮形插器
  整器由卧狮、胡人、插管组合而成。卧狮昂首瞳日、呲牙咧嘴,底部贴附四足,尾呈蕉叶状,领下有贴附的须,胡人跨骑于狮腰部,上身挺直,双手揖于胸前,怀中抱一小兽,头戴高帽,帽顶高耸延伸成一直径为3.7厘米的插管,插管圆唇,口微侈,管上贴塑双龙纹饰。灰黄色胎,胎质较粗。青釉泛黄,釉面光亮,遍布开片。底部有支烧痕。半范模制,合范成型。胡人身上戳印圆圈纹,帽上有一圈压印纹带,服装上用压印纹带表现襟、袖。
其他文献
我的岳父,我习惯顺着我孩子那辈的称呼称呼他“姥爷”,只有我俩对谈之时,才改口“爸”或“您”。  姥爷是去年十一月过世的,享年八十八岁,旁人见我们哀伤,便安慰说“八十八,算喜丧了”。我也知道,姥爷四十几岁患脑梗,导致左半身偏瘫,不到五十就退休了,能活到八十八,不容易的,也算难得了,可是人死,总归是件坏事。说起姥爷的死因,更是让我心有不甘,他老人家本来是能够活着看到第八十九个春天的。  姥爷的遗物里有
期刊
象征吉祥,是如意自上而下、深入人心的整体意蕴。不过,无论是皇宫贵族、还是才子佳人,抑或是大户人家、平民百姓,以情感、心理暗示的角度分析,在不同的社会阶层眼中,究竟是要“如”什么样的“意”,却又多少有着细微区别、滋味不一。在本篇中,我们且大体以3种不同阶层为例,以图赏说话,看看同为如意,不同的关键词又是什么?  明 骨雕三多小如意 表现多福多寿多子的美好意愿。  晚清如意 犹如实物灵一般,或置于案头
期刊
众人排队抢“马”的场面着实令人意外,这股热情在寒冷的冬日里也让人感到温暖。那么,这枚一马当先、飞奔而来的马票能否也给颇为冷清的邮市带来一丝温暖?  缘何爱马?  虽然刚刚步入三九的京城再次迎来了寒潮的袭击,但是即便如此,凛冽的寒风和冰点的温度依然没能阻挡广大集邮爱好者的如火热情。据北京集邮爱好者郭永胜介绍,他自己集邮也有二十余年,此前生肖邮票发行时他也曾在第一时间到发售点购票,但其场面似乎都没有今
期刊
如意在民间有着相当广泛的运用,而且,随着历史的变迁,如意的用法也有着发展演变的过程。无论是作为摆设装饰,还是拿来把玩,化器型融入日常生活是民间如意使用的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千百年的斗转星移之中,一声“如意”,不仅是一代又一代人心中“千千结”的凝聚,也涵尽了数不清的祥瑞祈求和美好心愿。  不 乏 实 用  有观点认为,如意最早就是一个搔痒的工具。在魏晋时候,如意相当流行,起初可能和魏晋人爱服食长生药
期刊
编者按:一把好的如意,它的“兰心蕙质”应该体现在哪些方面?是什么原因,让人们在看到如意的那一瞬间“合”对“眼缘”?一千个观众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来听听专业人士是如何评述的。  采访嘉宾:何欣(北京故宫博物院器物部副研究员)  判断一把如意的好与不好,最为简单而直观的方法,我认为是观其整体是否令人感觉舒服。正所谓一饱眼福,我们在欣赏和把玩一件如意的时候,这个眼福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于工艺与造型。  现
期刊
作家程乃珊曾经在描述女子发髻的文章中这样写道:“当年的上海女人,不论贵如宋氏三姐妹还是公馆人家的夫人太太、写字间先生的太太、石库门弄堂的师母,下至讲规矩人家的保姆,都是留发髻的。百多年来的上海女人发髻,与现今时髦女人的发髻,一样无异,基本上分桃子髻或如意髻(如意髻因酷似一个横写的S,故被海派地称为横S头),如意髻或者因为手势较难,现在梳的不多!”  或许,这款呈“S”形状的发髻,无论是从造型还是名
期刊
在如今的拍卖市场上,如意自然也是夺人眼球的珍宝。我们在拍场上究竟能看到哪些如意奇珍?它们有着怎样的市场行情?笔者对近10年来于各大知名拍卖公司大型拍卖会上成交的如意进行了简要梳理,对于喜爱如意的藏家,希望这些数据能够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材质缤纷 玉为大宗  从近10年成交价格在10万元以上的428件如意拍品(本文数据仅来源于中国嘉德、北京翰海、北京保利、北京匡时、香港苏富比、香港佳士得等一些知
期刊
或许,现在的年轻一代中,对于如意这样一把小玩意儿,大部分人既无太多认知,也无甚特殊的感情。真要问起来,多半也是停留在好看、装饰、讨个好彩头的理解层面上罢了。如意能做什么用?倘若把这样一个问题放到“奇葩”辈出的微博上,相信得到譬如“拿来砸核桃”这样的回答也不是不可能。  尽管我们现在还常常将“事事如意”、“顺心如意”这样的吉利话挂在嘴边,但不得不承认,带有具象的器物——如意早已开始渐渐淡出人们生活的
期刊
文物保护成两会热点  去年两会期间,文物保护仍是全国政协委员关注的热点,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等问题在提案中频繁出现。2013年文物遗产被毁坏的事例时有发生,比如引起广泛关注的广州先秦古墓遭强挖一事,即反映了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之间的冲突。所以,如何在新一轮城镇化过程中保护传统文化需要相关政府部门的重视并付诸实践,千万不应为了经济数字而断送城市的未来。  纸制品收藏正当其时  2013年2月,全国纸
期刊
如意在清代大致已经淡化了其他含义,独留一味吉祥。清代的皇帝对如意情有独钟,大大小小的喜庆场合用它纳福,日常陈设用它辟邪,赏玩清谈用它助兴。贺寿、赴宴馈赠一柄或是一套如意,成为当时皇宫里的一种时尚。  心 思 缜 密  宫廷尚奢,如意的款制花样百出,做工异常精细,在乾隆时期尤甚。乾隆皇帝好大喜功是出了名的,什么都喜欢“大制作”。打仗要凑足“十全武功”,编书要号称“四库全书”。大臣们在这些日用器物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