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虎子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d398622409xiewenj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几年前,乡下老家表妹的家娘(婆婆)过七十大寿,我和妻子同去祝寿,见到一个小男孩,约五六岁,虎头虎脑,迷着脑壳在门口玩泥巴,一身上黄下蓝的衣裤沾满了泥点,浑然一个小泥猴。满脸泥迹斑驳,只有一双晶亮的眼睛露在外面,就像一堵刚用泥抹好的土坯墙开着两个窗口。表妹的儿子和女儿都已长大成人,在广东、江西打工,按说她家应该没有这么小的孩子,我问表妹那男孩是谁,她说是她捡到的一个伢仔,叫虎子。
  我不信,天下哪有这等好事,这么胖墩墩、活泼泼的伢仔让你捡到?
  又见虎子是时隔月余之后,那是表弟的儿子结婚,我们又去乡下吃喜酒。表弟与表妹是亲兄妹,屋挨着屋,表弟忙着张罗,我们就在表妹家里坐,这是我第二次看见虎子,也是最后的一次。虎子在堂屋里守着电视机看动画片,一点都不怯生。猛然间,他向屋后的菜地跑去,好一阵子他从屋前柑橘树里钻出来,手里举着根柳枝,柳枝梢头连一根白纱线,纱线那头系着一只蜻蜓。虎子高举柳枝在屋前禾场里转着圈儿跑着,口里咿咿呀呀地喊叫着,柳枝上的蜻蜓在疾风中摇曳,像一只超微型的小风筝。
  表妹夫望着虎子很开心地笑,我问他虎子真是捡的吗?他又笑,说哪能啊!我说表妹就是这样告诉我的,他说那是她说气话,心里闷痛着呢!虎子他爸爸春上死了,妈妈也跟人走了,丢下他一个人,我们做姑父姑妈的不管不行啊!
  我心里一咯噔。表妹夫说,就是2008年春上那场大冰雪,虎子他爸大明死在南边了,才三十出头,真是黄泉路上无老少,只是苦了这个伢仔。
  大舅在上世纪60年代末一场大病久治不愈悻悻离世,舅娘撇下一男二女下堂,就在本村找了个放鸭子的汉子又立门户,又生下一女一子。放鸭老汉不久因肺病不治吐血而亡,舅娘自思命恶命苦,辛勤拉扯儿女若干年,等到儿女各自婚嫁也溘然去世。我这才知道,虎子就是我那下堂的舅娘的孙子。从血缘上讲,大明已与我不亲,他是舅娘改嫁后生的,但我还是记得,他是个瘦精精、早年背就有些罗锅的小伙子,人虽其貌不扬,却有一手烹饪好手艺,后来孤身去了岳阳、长沙、南昌、广州等地打工。后来,他结识了一个家在东洞庭湖边的乡下女子,不久两人就结了婚,生下虎子后,大明从江西辗转去了广东,不干厨师,在一家工厂当推销员,他的爱人带着小孩住在娘家。虎子断奶后,她也外出打工,只身漂泊。
  一场旷日持久的大雪,中国南方成了一个雪白的世界。大明想回家过年,可广州火车站里人山人海,广州的宾馆、街道到处都是滞留的人群,他几次老远乘车赶到广州火车站想弄一张北上的车票回家,结果到了火车站广场就返身折了回来,他连插进人缝的勇气也没有。一个南方少见的寒冷的夜晚,大明死了,就在他打工的厂子附近不远,他血糊糊地倒在一条偏僻的街道巷口,身上除了一张身份证外,别无他物。
  当地警方一封电报拍到村里,要家属前去认领料理。名义上的家他还是有一个,两间土砖瓦房,长期蛛锁尘封,家属却难找了,大姐远嫁,妻子也不知在哪里流浪。一个难题摆在我的表妹、与大明同母异父的小姐姐的面前,出于同情,出于亲情,出于道义,表妹夫筹借了一些盘缠路费,搭上了南下广州的火车。
  表妹夫万万没想到他接到的是一只烫手的山芋。当地警方认定大明系他杀,为歹徒谋财害命的抢劫案,凶手还在缉拿中。表妹夫除自负路费、生活费外,还需交纳停尸费、冷藏费、火葬费等一应费用,对于家境尚要扶贫的他来说,这是一笔数量不小的开支。表妹夫找到了大明所在的那家厂子的老板,老板躲躲闪闪不肯破费,说是大明并非死在厂里,没理由对此负责。再次上门,老板就玩起了“躲猫猫”的游戏。大明死得冤枉,案子尚未最后侦破,不能就这样草草了事一把火烧了,表妹夫心里这样想着,再说他一时也拿不出这么多钱来,留下了一个电话号码,他转身搭车回了家……
  就在表妹夫在南方处理大明后事的时候,虎子与他的妈妈回家了,当这个年轻的女人得知自己的丈夫命绝南方的消息后,半天无语,第二天她居然把虎子撂在表妹家里,走了。
  我拉住虎子的双手,白白的小手肉乎乎的,手里还捏着那根拴着蜻蜓的纱线,纱线那头蜻蜓已经死了。虎子的小手在我的手中躁动,他想挣脱,我一把将他搂进怀里,问他的爸爸哪里去了,他却大声地回答我说爸爸打工去了。我的心一阵发凉。虎子继续玩他的那只死了的蜻蜓,他捋了捋蜻蜓薄薄的翅翼,拽着纱线猛跑,让死蜻蜓当作小风筝放飞。我想,也许虎子在放飞着自己的希望,也许什么意思也没有,纯粹就是小孩子玩儿。
  妻子望着懵懵懂懂的虎子,心痛得落泪,后来,她在城里的弟妹家弄来许多半旧的小孩冬夏可穿的衣服,托人捎给表妹。
  回到县城,我在街上看到两个蓬头垢面、衣衫褴褛与虎子年龄相仿的小孩,一男一女,手托瓷碗,追着行人讨钱。行人中有施舍解囊丢下一块或几角零钞的,有像避瘟疫一般老远就逃遁的,那小孩的表情让人感到明显的是在完成一种任务,而并非生活所迫,说不定他们的主子就躲在附近某个角落,远远地看着。他们脸上那种毫无内容的笑,仍然掩饰不了他们这个年龄时段的天真,以及他们对这个世界的一无所知,这让我再次想起虎子。
  清明时节,我回乡下祭祖,顺便到表妹家看看虎子,却再没见虎子的踪影。表妹说两个月后虎子他妈妈把他接走了,从此杳无音信。表妹夫后来还去过一次广州,他先去找当地警方,凶手仍逍遥法外,再去找那个厂子的老板,厂子却倒闭关门了,老板也不知所踪。他甚至还去找过当地的有关部门,无人受理,案子仍不能了结。限于财力,表妹夫力不从心,无可奈何,他有点灰心想放弃了,我说总不能……
  大明的案子就一直这样悬着,他也一直待在南方某地阴森的停尸房里被冷藏着,他的儿子虎子至今只知道他的爸爸还在外地打工……
  责任编辑:黄艳秋
其他文献
统万城这个霸气的名字,曾让我一遍遍地臆想它的巍峨壮观,坚不可摧;复原它的繁华富丽,车水马龙;再现马背汉子赫连勃勃的英武和神明……  前段时间,我们有幸前往统万城。  漫漫的黄沙像长幅的卷轴徐徐展开在眼前,我撒出长长的视线去搜寻,只见萋萋的荒草在风中摇曳。同伴有点泄气了:“这不就是个荒漠吗?有什么好看的!”我告诉同伴:“《晋书》载《统万城铭》‘崇台霄峙,秀阙云亭,千榭连隅,万阁接屏,……温室嵯峨,层
期刊
娘只11岁,舅舅才7岁,外婆病逝。外婆临终前紧紧地拉住儿女的小手,不肯放开,她不知道一个才开始懂事,一个还不懂事,两个孩子今后的日子怎么过?  为了生计,外公必须去十几里乃至几十里的山里做手工裁缝,那时候,靠步行,路途就显得遥远,要过半个月才可回家看望时刻都在挂念的两个孩子。第二天清早外公又要出门,他不放心,千叮万嘱着女儿:“长女(娘的乳名),做饭的时候,你个子矮,够不着锅灶,要垫一把小櫈;长女,
期刊
那天清晨,我在位于半山密林中的茶厂喝茶。  景迈山之上的一棵棵千年古茶树,高高矮矮,错落儒雅,好像染了一层薄薄霜花。儒者如学富五车的文人,雅者如风姿绰约的少妇。有的高达四五十米,枝杈形成巨型伞状的葱郁树木之间,古茶树走过了两千多年的时光;古茶树向着山顶进发,到达峰顶,又一步一步急速而下,走过夹沟,跨过溪流,再登上山坡,直达另一个峰顶;就这样,古茶树竟然走出了2.7万亩的偌大面积。半山之下,雾气经过
期刊
我一直固执地认为秋天的树叶不是随秋风飘落,而是跟秋风一起飞翔,那么不顾一切,那么勇往直前。比此刻在田野上散步的我们更加坚定沉着。因为没有谁能为秋叶设计一幅回家的路线图,或许,这种飞翔本身就是一种回家的方式。有哪种飞翔不最终回到地面?从这种意义上讲,树叶一长出就开始了它飞翔的一生。  它能在什么地方停留?谁也不知道,也不必知道。  秋风一阵接着一阵,将路面上的尘土卷起,将旷野上的野花野草一再摇动,同
期刊
恩师毕朝凤去世的消息,是父亲告诉我的。我父亲在他的教导下,也走上三尺讲台,成为一名教师,还教过我。我既是他的学生,还是隔一辈的学孙。他是我们父子两代人的恩师!  恩师出生于1950年,是我们清水沟新中国成立后第0一批接受现代教育的人。地处高寒山区的彝族山寨清水沟,环境闭塞,十分落后,在新中国成立前,会讲汉语的人很少,除了毕摩几乎没有人能识文断字。1956年,清水沟建立了历史上第一所小学,恩师和同龄
期刊
有一天,我陪母亲去药店买药,母亲看见那里卖有专为老年病人设计的马桶,看着看着突然流出了眼泪。“这东西要是早两年有卖的,该有多好。”我知道母亲想起了外婆。两年前,95岁的外婆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对于外婆,我的记忆里充满了温暖。外婆一生身体健朗,只在最后的时间里开始“折腾”小辈们。外婆住院的那段日子,她生养的五个子女轮流值班在医院里照顾她。那时候,为了减少母亲的劳累,我主动要求替换母亲值班,轮到母亲
期刊
一  石磨的年代,好像是很遥远的事了。  这石磨,是用两块圆大理石组成的,上面的直径大约有1.5米,下面的要比上面的略大些,大约比上面的大20至30厘米吧,这大出来的就把它凿成石槽。石磨的厚度有40厘米,有能工巧匠用叫凿的工具凿成一棱一棱凹凸形状,正反两面合并在一起,把下面的石盘在中心部位凿成圆空并用铁棒把它用松香固定好,然后把上面的那块石磨套在下面石盘的那根固定的铁棒里,这样石盘就可滑轮转圈。在
期刊
夜深了,书房外马路上的车辆逐渐稀疏。望着崭新的书柜,整齐的书籍,我的心似乎也有了夜的沉静。这就是我梦想的书房,前前后后将近四十年的梦想,终于在这个看似平常的日子里梦想成真。  窗外闪烁的霓虹,你是否有意勾起我的记忆,难道你也知道我儿时最大的遗憾吗?我家住在一个山旮旯里,父母都没有读过多少书,自然没有书柜,更谈不上书房。可是自从认识字开始我就喜欢阅读。现在朋友们都说我阅读速度快,记忆力好。这个缘由还
期刊
婆婆也是娘,就是这种初衷让我与婆婆融洽相处,就是这种融洽的婆媳关系,让我八旬高龄的婆婆在和谐的家庭中安享着幸福的晚年。  婆婆一生多磨难,16岁时就嫁到的夫家,年轻时遇上她的婆婆——一个在农村里靠磨点土药帮人治病“土郎中”、一个很是霸道的老人。她总是看不惯我出身贫寒的婆婆,处处百般刁难,她们一家子可以到处闲耍,却让我婆婆一个人下地干农活,还得给一大家人做饭,还让我的婆婆用青豆子磨豆腐。婆婆一天操劳
期刊
她来到楼顶天台,伏在栏杆上向下望。二十五层的楼高并不算出类拔萃,但也足够将整个街区一览无余,梧桐每年都慷慨地给予街道以浓荫,今年也如此。  “高考失利,我的世界完全毁了,地球却浑然不知,多么不公平。”她愤愤地自语。蝉鸣毫无征兆地划破天际,她听到指示一般有些笨拙但是快速爬上了栏杆,街道一派宁静。她想着,纵身一跃。夏季特有的燥热空气被她这个体积庞大、速度惊人的物体粗暴地挤向两边形成风——  二十三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