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高阶思维的情境作业设计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ith6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使语文作业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科学精神和实践创新,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发生价值?笔者发现目前的语文作业模式统一,缺乏层次性;作业重书面的多,轻实践的少,重知识的多,轻情境的少。在市面上出现的各种练习书上东拼西凑,没有有效结合教学、教材和课标的统一;没有设计出结合语文实践,符合中学生认知规律、指向学生高阶思维的作业。于是,笔者尝试以统编教材七下第四单元为例,探讨通过情境作业设计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一、落实学科素养,确立作业方向
   统编版七下第四单元所选的文章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中华美德以及时代对这些美德的呼唤。同时学科素养是“语文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面对生活实践和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能在正确思想观念指导下,灵活运用语文科知识、能力与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品质;是适应新时代新要求。”[1]
   本单元教学目标重点学习略读,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对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略读是中学生很重要的阅读能力,能帮助学生快速把握文意。基于以上思考,所以在这次单元练习设置时,笔者在设计作业时确立了如下目标方向:
   1.围绕疫情期间的大批抗疫英雄的感人事迹,创造一些能追求道德修养的更高境界的活动任务。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2.设计的作业能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
   3.在生活实践和探索问题的情境中提高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二、設计情境作业,提升思维品质
   “人的核心素养是在真实、丰富的情境中培育、发展起来的,‘情境’已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主题,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世界话语。”[2]所以,学生的学习离不开学习活动发生的情境和社会文化。张开也说“情境是实现考查内容和考查要求的载体。语文试题以真实、典型、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为载体,要求学生在特定情境中完成各种任务。”[3]我国2017年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里勾勒的三类情境:“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和学科认知情境。”笔者尝试以统编七下第四单元为例,设计出了以上三种作业类型:
   1.作业设计一:社会生活情境
   所谓社会生活情境是指:“学生熟悉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3]笔者在本单元作业设计中原创了社会生活情境题:【活动一:人物美点寻踪】任务二:小徐作为一名中学生,他得知我们县有一位逆行的勇士,最美的护士,武平人民的骄傲———张美媚,她不辱使命,不负全县四十多万人民的嘱托,前往援鄂。而且她家里公公瘫痪在床,丈夫是警察,也要在抗疫前线,家里还有一位七岁的女儿和一周岁的儿子,全部重担都落在她婆婆一个人的身上。小徐被英雄们的“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而感动,决定前往她家为老人和小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问:小徐在敲门那一刻遇到问题了,请你帮助他介绍自己的来意吧,要求:能引用古诗中的句子或名言。
   小徐去英雄张美媚的家里,这是社会生活场景。他的任务是:介绍自己上门来到英雄家里帮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但还有个要求:介绍时要引用古诗中的句子或者名言。在面对真实的任务情境时,学生要调取相应知识“介绍自己的来意”。它首先考查的是学生对古诗词或者名人名言的掌握情况,但又不是像以往那样用填空、选择的方式去记忆,而是活用这些知识。让学生在具体生活场景中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这并非是平铺直叙的介绍,如果同学们在介绍自己时,会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大贤秉高鉴,公烛无私光”等的答案,显然是可以拿高分的。学生的分析、综合、评价、创造的能力就在这一步步的过程中实现了。
   2.作业设计二:个人体验情境
   笔者发现,统编本七下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里的课后习题第四题:叶圣陶先生关于写文章要简洁的观点,对你有启发吗?拿出自己最近写过的作文,看看有没有累赘的地方,做些修改。这题中拿出自己最近写过的作文进行对比是否累赘?这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尝试用对比的阅读方法,理解文章简洁的观点,让学生进入个人平时作文写作体验情境。所谓个人体验情境是指:“学生个体独自开展的语文实践活动。”[3]笔者受教材习题的启发,在本单元作业设计中也设计了个人体验情境题:小徐去张美媚家里,要帮助她婆婆和小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小徐去了她家里后,有帮她拖地板,收拾玩具,整理客厅等等,请大家结合以下两则材料,以及自己的亲身劳动体验,谈谈对劳动的体会,字数在100字左右。
   此题设置了学生个人取向,学生个人自我关注、自主理解的情境。学生在完成这题首先要对两则关于劳动的材料进行阅读和梳理,然后要结合自己的劳动体验,进而得出劳动的体会,最终写作表达出来。学生要在一系列独自的阅读、表达、探究等实践活动中才能解决的。这一步步深入推进的过程也培养了学生的高阶思维。
   3.作业设计三:学科认知情境
   上文已经说到,本单元重点是略读和展示中华美德的文章,于是笔者原创了以下学科认知情境题。题目如下:
   【活动三:英雄故事会】
   小徐班级举办了美德故事会分享活动,小徐在“学习强国”平台上看到这一篇文章,觉得很好,要分享给同学们。
   专访“网红妈妈”周国红——抗“疫”女英雄的抗癌之路
   2020-04-29 中安在线/吴洋 刘玉才(选文略)
   任务一:请你帮助小徐按时间发展顺序,圈画重要信息,完成下面的表格。
   学科认知情境是指“学生探究语文学科本体的具体过程”。[3]学生在完成该表格的内容时,要调动平时训练的略读能力和获得学科知识:如何概括事件,并发展学生的学科探究能力。同时用表格的形式也能帮助学生在学科情境中形成筛选信息、解决问题的思维,在表格的梳理与探究中,考查了学生能不能联系不同材料与上下文语境,去发现语言的内在规律。
   笔者还在学生感受【英雄故事会】周国红的故事情境中,还设计了写作任务二:本文是以记者的叙述视角记叙周国红的相关事迹,请你以“周国红的女儿的视角”或“读者”的视角,给周国红写一封信,题目自拟。学生完成此题首先需要理解叙述视角的知识,然后设置了以周国红女儿或者读者的角度,给周国红写信,这是利用了真实情境,将学生头脑中书信的内容激活,让学生在繁杂的思绪中整理出清晰的思路,通过思维加工转换成语言成品,这样的过程就是对学生思维能力和素养提升的过程。
   三、聚焦高阶思维,反思试题得失
   试题评价引领教学方向,以上设计,笔者营造了真实的疫情情境,与自我成长、社会发展进行紧密关联。此作业设计将口语表达、综合性实践、写作知识、劳动主题内容和情境的创设有机整合在一起。情境中的问题既提供了学习内容的关键点,也增强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
   有效发挥情境作业价值,达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是笔者尝试的目的。笔者根据学生在完成此试题后的情况,反思如下:
   1.试题打破了原来知识点和能力点互相独立的训练逻辑,以“主题”和“任务”为组织脉络,强调内容和板块之间的内在关联的综合性,突出了考查的实用性和应用性。学生在完成此次作业时,打破了原有的记忆、理解、应用的低阶思维,考查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此情境试题聚焦语言思维,强调读写一体、读写融合。情境试题的内容是开放的,它指向“可能”,学生在答题过程中成长,体验真实情境和真实任务下的种种可能,能看到学生在试题中个性化的阅读和个性化的写作。
   3.此试题能强化学生语言实践运用的意识,突出语文实践性特征。同时此情境作业真实,但是就如何提高情境的典型性和适切性?这是笔者接下去要努力的方向。
   钟启泉说:“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靠的不是记忆、重复的机械学习方式,而应是深度学习。因此,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语文核心素养培育和发展的必备条件。”[4]要让核心素养理念落地,作业设计应能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本奥秘,发展学生高阶思维能力。
  
   注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李吉林.审美品格与审美表达[J].教育研究与评论(综合).2019(4).
   [3]张开.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语文科考试内容改革实施路径[J].中国考试,2019(12).
   [4]钟启泉.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与发展:挑战与课题[J].全球教育展望,2016(01).
  张帼英,福建省武平县第三中学教师。
其他文献
《课标》对中年级习作要求指出“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而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也刚好适合在情境体悟中参与、探究、习作。这样习作,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能做到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感可发、有情可抒
[案例回顾]  这是《老王》(人教社《语文》八年级上册)公开课的后半部分——  在同学们齐读课文的结尾段后,老师问:作者说“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愧怍”即惭愧,心里不安。结合课文想一下,难道作者对老王的关心不够吗?请同学们找出作者对老王关心的表现语句。同学们分组讨论,分别答道:  学生A: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车;  学生B: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
古代诗词鉴赏从内容到形式、从技巧到表达都是语文教学的难点。最近,与学生一起进行语文划块复习中的古诗词鉴赏,教学中走了不少弯路,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帮助学生从阅读鉴赏顺利走到鉴赏表达。    一、问题发现    典型例一:对王维《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的鉴赏。这首诗,学生在小学就学习过。这是一首咏物诗,用的是托境咏物、蕴藉情丝的艺术手法。所咏之物就是“鹿柴”。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从2001年7月颁布实施至今已快5年了。据说,几年来教育部的有关部门对《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状况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研究,课程标准组召开了不同形式的座谈会。认真听取了实验区的声音和社会各界的意见,特别是吸纳了学术界有识之士的建议,对课标进行了认真的修订、充实和完善。修订后的《语文课程标准》即将问世,用以指导中小学的语文教学工作,这对于广大中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来
教学本课我打算安排以下三个教学环节,即走进文本,弄清作者的创作意图;走出文本,阐释教者的价值取向;超越文本,绽放读者的阅读个性。    一、走进文本,弄清作者的创作意图    新课标提出学生要“能复述叙述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并与他人交流阅读感受。”《丑小鸭》是大多数同学熟知的故事,童话又是七年级学生特别喜欢的文体。结合本课情节曲折,寓意深刻的特点。我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引导学
语文这一学科比起其它学科具有一定的自我优势,学生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不仅可以学到豐富多彩的文化知识还可以领略语文所带来的思想观念,深度学习理念运用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预习、探究和实践等语文课堂教学相关的活动,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知识建构能力,而且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一、深度学习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积极影响   和深度学习相对的也就是浅层学习,一般来讲浅层学习
《中学语文》2006年第2期《立足阅读主体,构建学生的生命意识——(我与地坛)教学手记》是马玉平老师教学《我与地坛》的教学思考。其文第二点着重让学生体会生命价值在于生命过程的美好,于是举了园子里卑微的生命例子给作者的启迪:“‘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生命总是处于一种奋斗的过程。即使忙碌的间隙也没有丝毫留恋花枝、驻足香巢的余暇;‘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生
我们所说的“探究”是指教学过程在教师导演下,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研究内容,以学生周围实际的生活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机会来质疑、探究、讨论问题,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探究式教学是由美国芝加哥大学施瓦布教授在“教育现代化运动”中倡导的。他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邵名尉先生花费十余年心血编撰了一部《毛泽东诗词评注》,这是一部很有特色的著作。作者从遥远的南国给我寄来了部分未刊书稿,让我提点意见并为他的著作写篇序。此书对我很有吸引力,我怀着浓厚的兴趣学习它,读后感到颇有收获。因此,我以兴奋的心情向毛泽东诗词研究者以及广大读者朋友推荐这部书。  《毛泽东诗词评注》熔原作、注解、评点、赏析、翻译和考证于一炉,堪称毛诗研究的集大成者。该书评注的对象是正式公开发表的6
比较今年福建省高考试卷,同样也是自主命题的广东、山东两省新课改的高考试卷比较让人失望。先说山东省试卷,整份试卷除了第六大块现代文表述题变为二选一外,结构、内容、题量及其赋分基本没有什么变化。还是由语知、现代文选择题、文言文阅读题、翻译及诗歌鉴赏与默写题、现代文表述题、语用、作文七大块共23个小题构成。虽然有些小题所考的点与去年不一样,但这也不过是考点轮空的调整,算不得新意,更难让人从中寻觅到代表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