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浪漫中精确,在精确中浪漫

来源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lishu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国哲学家、数学家、教育家怀特海把人的认知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浪漫、精确、综合。浪漫阶段积累感官经验,精确阶段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概念层面,综合阶段就是运用知识。在灵活运用所学的过程中,人的视野不同了,就会产生新的好奇、新的浪漫,所以笔者认为,综合阶段是更“自由”的浪漫,它是新一轮“浪漫—精确—浪漫”的起点。
  在教学时,笔者通过不断地制造“浪漫—精确—浪漫”的“认知漩涡”,将一个点的学习拉伸为一段旅程,让学生沉浸在知识发生、发现、发展的过程中。下面以《最短路径》的教学为例。
  一、在浪漫中逐步精确
  首先,将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
  课前,笔者布置相关作业,给出了三个生活中的问题,要求学生理解并分析问题情境。
  第一问为“将军饮马”,即将军凯旋而归,牵着他的战马去河边饮水,然后回营房休息,问马儿在何处饮水所走的路程之和最短?
  第二问为“气泵选址”,即在天然气主管道的同侧有两个小区,要在主管道上安装一个气泵向两个小区输送天然气,气泵安装在何处能使铺设的管道用料最省?
  第三问为“码头选址”,即湖中央有两个景点,游客要乘船游览两个景点,问码头修在何处,最能节省游船的燃料?
  笔者要求学生将以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并谈谈会有怎样的发现。去掉情境,学生们抽象出了同一个数学问题:在直线l上确定一点P,求到点A和点B的最小的距离之和。
  解决了这个数学问题就一并解决了这三个乃至生活中出现的这一类的问题。这里,观察关注生活,对生活中三个问题情境的理解与分析就是浪漫,抽象出其中的数学问题就是一次精确。
  能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发现有价值的问题,这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更妙的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意义感和挑战感又将激起学生进一步去探究,开启新一轮的浪漫。
  其次,探究问题。
  笔者请学生在直线上例举一些位置,经过测量和比较,得出结论:当P点选取的位置不同,PA PB的值就不同。通过进一步举例、测量、比较后,学生就会发现,当P点在直线l上从左向右取时,PA PB的值由大变小,然后又由小变大。此环节可以在学生动手的基础上用几何画板辅助,通过动态测量来演示。在演示过程中,学生断言,直线l上会有一点使PA PB的值最小,并且探明了P点的大致位置。
  “如果A、B分别在直线l的两侧就好了”,因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部分学生产生这样的猜想,于是,他们就有了将其中一点“搬到”直线另一侧的想法。
  而这只能是假想的“搬”,点B的位置是不会改变的,于是假想的那一点就不能在直线l的另一侧随意取,经过矫正与调控,便选定在点B关于直线l的对称的位置处。
  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推理的过程,这个环节学生经历了推理和证明两个过程,得到并证明了如下结论:在直线上确定一点到同侧的两定点距离之和最短,即作其中任意一点的对称点,连接直线异侧的两点与直线的焦点即为所求。
  举例、测量、比较、猜想、联想、类比、矫正等一系列探究过程就是在充分的浪漫,最后得出的结论便是浪漫后的精确。
  二、在精确中走向浪漫
  首先,通过归纳相关类型题,建立模型。
  在得出结论后,笔者变换出题背景,给出例题1:正方形ABCD中,M是DC上一定点,P是对角线AC上一动点,P在何处时到点D和点M的距离之和最小。
  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会发现,复杂几何背景下,例1进一步揭示了模型中的直线起对称轴的作用,因此这一类题通常以轴对称图形为出题背景。例2是动态问题中的最值,综合用到“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和“垂线段最短”,完整体现了“最短路径”问题的解题模型。通过变换不同的问题背景,引导学生用模型解释并解答问题,促使他们进一步认识到数学就是对生活的抽象,模型就是用数学的语言讲述现实世界的故事。
  最后,请学生自主编题。这个环节便是到了入脑融合、明法慧生的“浪漫的自由”阶段,它能促使学生在不同情境中、不同的图形背景中牢牢抓住模型本质,从而实现知识的辨识和应用。模型沟通了数学与现实,于是这一环节又从抽象回归了现实,从精确走向了新的浪漫。可见,精确之后的应用会掀起新的浪漫。
  其次,通过展开主题研讨,进一步拓展延伸。
  在建立模型、学会运用后,笔者引导学生展开主题研讨:展示图片(公园里小道为什么修成弯道,上山的公路为什么不修成直的,高速公路为什么每隔一段会刻意修一个弯道或是起伏),请学生思考并举例,生活中有没有不走最短路径,刻意绕道走的情形?然后发起一个研讨:结合生活中这些现象谈谈你对捷径与弯路的理解。
  如果前面抽象、建模环节都是体现知识的科学性的话,那么最后一个环节“主题研讨”则用来实现知识的人文性,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这个环节体现了对本节课的哲学思考,自然而又深刻地进行了价值观的引领。
  精确之后的应用与思考掀起了新的浪漫,它让学生进入一个自由王国,这里可以有独立的思想、批判性的思维,不断迸发智慧的火花。学生们列举了盘山公路、河流遇阻时的绕道等等,说明弯曲才是人生的常态,面对挫折该有怎样的态度;有学生想到物理学中光的反射,找到知识间的联系……对这个话题学生很有话说,他们的认识角度很多,有的生动有创意,有的深刻有哲理。还有个学生说:“地球本是圆的,哪有直线给我们走?”学生的视角已经突破了平面的欧式几何范畴,进入到了宇宙空间。精确后的浪漫,力量是无穷的,它促使学生继续思考,研究感兴趣的方面,不停掀起“浪漫—精确—浪漫”的认知漩涡,生成新的智慧。
  三、精确、浪漫之后的反思
  在浪漫中精确,精确中浪漫是实现新课程标准的有效途径。修订后的《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将过去的“双基”扩充为“四基”,“双基”指的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新增的“两基”即基本活动经验、基本数学思想,这个修订充分表达了专家组对知识获取过程和知识应用过程的重视。
  本节课从浪漫到精确,从精确到浪漫,渗透了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数学思想,经历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和“实验——猜想——证明”的过程,学生积累下的是探索的活动性经验。
  在浪漫中精确,精确中浪漫是对知识能动的掌握。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在生活中固然重要,但对于学习者来说也可能终身都不会用到,然而在知识获取过程中,抽象能力、建模能力、推理能力却会相伴一生。知识是载体,获取的过程是重点,学生能动的参与建构是关键,获得的便是受益终身的智慧。
  一切学问都是从生活中来的,是对自然和社会的观察中归纳出来的,书本大多呈现的是归纳的结果,而知识和原始观察有着什么联系,归纳证明的过程是怎样的,这才是学生最需要的东西。在“浪漫—精确—浪漫”的认知漩涡中,知识在增长,更重要的是认知的过程在被感知被认知,终将有一天,学生会走向自主发展的道路。
  (作者单位: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初级中学)
  责任编辑 严 芳
其他文献
练习课是新授课的必要补充和延续,但在平时的教学中,普遍存在练习课目标缺位,比较典型的现象是练习随意性大、练习内容脱离教学目标、目标制订不科学不明确、缺少目标拓展的方法。现结合个人实践与认识谈谈新授课后的练习课目标的拓展策略。  一、厘清练习课与新授课在目标上的逻辑关系  虽然在每个新授课内容之后,必有对应的练习课,但根据新授课的类型和容量,练习课的编排所承载的功能各有不同,其与新授课在教学目标上的
本节课主要是学生从喜欢的网络语言切入,通过几次习作,将自己与家长之间的“代沟”写清楚,最后理解家长的良苦用心。整个写作过程环环紧扣,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充分表达,作文真正在生活中活了起来,是一节扎扎实实的作文课。  唤醒生活  师:有一些语言我们大人不懂(板书:不懂),除此之外,我想我们生活中可能还有一些事情,大人也不太理解你们,(学生点头)谁来跟大家交流一下?这样吧,我们用“我想……可是……”这样的
鄂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选编了鲁彦的《听潮》。文章通过艺术手法,描绘了涨潮前大海波澜不惊和涨潮时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这些描写文字优美、情感丰富,是进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  激发兴趣感知美  学生都有一种迫切的探索未知世界的需要,就是希望从自己的视角来探索发现和研究自己想要的东西。美无疑是学生想要发现的东西,教师要抓住学生这种心理需求,通过多种方式调动他们感知美的兴趣。  教学《听潮》时,教师先
语文教学中,读的作用极其重要,但如果让学生漫无目的地“死读”,或全凭教师逐字逐词地咀嚼、逐句逐段的讲解,结果往往事倍功半。笔者在实践中摸索出的“整体把握、分步导读”阅读教学法效果较好。下面以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5课《詹天佑》为例,简要地介绍这种教学方法。  第一步:初读——紧扣文题,整体感知。看到《詹天佑》这个题目,学生都想知道詹天佑是一个怎样的人。教师不急于解答,而是告诉学生:
郭思乐  生本教育创始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理事,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协会学校文化建设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基础教育专家组成员,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广东省人民政府教育专家咨询组成员,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广东省中等职业教育、生本教育改革项目研究和实验领导小组副组长,出版《教育走向生本》《教育激扬生命》《谛听教育的春天》《天纵之教》《思
层峦叠翠,掩映红色书院;高铁新城,传来阵阵书声。  2015年9月,湖北大悟书生学校建校,并获教育部原部长柳斌题词。  这所由北京天有教育咨询集团投资,以当代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名字命名的高端优质民办公助学校(含小学、初中、高中),建校初始就坚定了发展走向:以学生为主体,优化课堂教学。并在总结分析在校学生实际情况前提下,归纳出三条演绎路径:学生自主管理、导师育人、分层教学。如此,“以学生为主体”才显得
一提到改革,总有人将其与“推倒重来”联系在一起,将其和“常规”对立起来。  开展“现代课堂”研究,建设“现代课堂”面临同样的问题。比如“备课”,“现代课堂”要不要备课,怎么备课,就存在一些模糊不清甚至错误的认识与做法——“网上资源这么丰富,现成的教案、课件多得是,还要备课吗?”“课堂重在生成,不需要预设。”……  落实教学常规与推进教学改革,不是对立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肯定
追寻数学教学之本真,就是追求具有数学味的课堂,追求返璞归真的教学。本真的数学教育更注重人——学习数学的人和帮助学习数学的人,更注重人在获得数学知识、技能、方法、思想的过程中的人际关系和心理体验,更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推动学生思维能力向纵深发展。聆听了德国老师的数学课,我发现他们正是“以人为本”,努力寻求本真意义的课堂。具体来说,我有以下两点体会:  独立思考重训练  思考是数学最本质的特征,培养学
在科学课教学中,我们把“挑战性学习”作为合作学习的根基,推动合作学习的开展。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运动和设计》单元的《设计并建造一辆带帆的小车》和《测试空气阻力对小车运动的影响》中,有两组关联性很强的驱动性问题:一组是预想当帆与风同向或反向时,帆对小车的运动有什么影响;另一组是通过“直立的帆是如何影响小车运动的”“帆与空气的摩擦是如何影响小车运动的”两个问题,分别引导学生设计减少空气阻力的有帆的车
众所周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了十个核心概念词,即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十大核心概念词是数学核心素养的具体体现,共分为以上三个层次。一节课的教学中,绝不是单一的某一种核心素养的培养,而是复合型的,含有多個元素。笔者将以《5的乘法口诀》教学为例,谈谈我区教师是如何在一节课的教学中渗透多种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