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化的生命状态——倪志琪的近作

来源 :艺术当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sonm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新作,以手工纸为主要材料,采取了绘画、拼贴、摄影等元素相结合的综合绘画方法。它们主要源自我2016年的西班牙之旅,内容上大致分两个系列:一个是延续了偏抽象的绘画形态的大幅纸本创作《阿尔罕布拉宫的回忆》,另一批,就是创作在这些我亲手制作的手工本子上的作品,源自于西班牙街头的即景,叫<书上的记忆》。后来《书上的记忆》内容又有拓展,图像资源包括了我在欧洲其他城市,如米兰、西西里、巴黎等地拍摄的街景,而作为底本的素材则扩展到我在欧洲收集的旧书和杂志。
  事实上我早在1993年、1994年于比利时就开始尝试纸质材料,但是当时的作品更偏重纸的文化属性,偏观念。而近期的这些作品,我之所以选择在层层叠加的手工纸上创作。一方面是因为它能更好地还原阿尔罕布拉宫拼砌地砖本身时间的磨损痕迹,我感觉仿佛那个纸是有温度的,而且这种古法造纸的产品我亲自去体验了生产的过程,由此我就更注重工具、颜料跟纸接触过程中的感受,这种感受是比较特殊的,过程蛮有讲究。另一方面,纸本创作过程中的易变性每天会给你一种新鲜感,让艺术家很难重复自己,这也是我在意的。
  关于《书上的记忆》,里面掺杂了大量的欧洲街头的景象。近年从欧美传入的“画老照片”的风气很盛,但是更多是试图表现历史记忆或者重写记忆。而我的《书上的记忆》,书本本身是历史,图像却是源于肉身经验,是新鲜的,但是照片又看上去很有历史感。在记忆的名义下面有很多内容是穿插的、模糊的,甚至是有误读的,这本身是表现记忆所让人着迷的地方。但是我是用真实去混淆模糊,而不是如很多人那样是用猜测和演绎去揣摩真实。我所有的《书上的记忆》中的图片都是我自己拍的,我亲眼看见的,是我自己眼睛观察世界的反应,所以它不需要阐释和演绎,当然它可以激发通感和共鸣,这是回到绘画本身的。比如,我有一张拍摄于西西里的作品,街边有辆菲亚特小汽车,五年前我在那边看到它停在这里,过了三年去还是停在这里,只不过车壳上面多了一点鸽子的乌粪,这种仿佛凝固了一般的时间一下子打动了我,它真实得比想象更为吊诡。
  我骨子里的气质还是属于绘画的,虽然我在表现材质和媒介上从来不排斥开放性,甚至是拥抱开放性,所以镜头只是我捕捉的工具。今天,有的画家可以拥抱技术,但我骨子里是反技术的,我可以在电子设备上很简单地调校出看上去有历史感的照片,这些照片在Instagram上甚至很受欧洲人,尤其是年轻人的欢迎,但是我的绘画本身被翻拍、复制的时候是很考验镜头和印刷的,要拍准和印准都不容易。
  ——倪志琪
  对拥有发达感官和大脑的灵长类动物来说,万物是被感知的,也是被思想的。感知和思想的层层叠叠交错穿插,生长出形而下和形而上的感悟,再感交集却又欲辨忘言……以感悟和表达为天职的艺术家,存这方面是幸福的——当感悟逐渐滋生璺延、在悠然和倏忽中得以表达时。
  1957年生于上海的倪志琪,遭遇过洪流般的时代裹挟,也经历过人性解冻的剧烈转折期,存90年代初期叉存引领艺术与设计前沿的安特卫普学习……在全球加速变动的时代,世事、人恼的沧海桑田,他也是历历存目的先行者。但经历丰富的倪志琪,作品越来越趋于简洁、抽象,似乎一个家境优渥的赤子,在未曾涉世的纯然审美中陶醉流连。剧烈翻腾时代的个体,在被动适应和主动选择中辗转反复;千帆过眼而无动于衷是不可能的,尤其对敏感者而言。这时;倪志琪自己的话语,恰恰可以成为他作品的注脚:“把复杂的东西变得简单,把物体本真的东西变得抽象。”
  从画面来看,尝着人世百味的倪志琪,近年来试图通过绘画来表达的,不是具体的事物、问题,而是自身生命的综合感受。感受综合为心态,心态体现为可以直观的材质、形色。当对具体事物、问题的感受和思考后撤时;作为生命状态底色的心态浮现出来,它恍惚混沌,但叉深深影响着具体而微的感受、思考、行动,如同中央处理器或滤镜。这一点,倪志琪自己表述为:“……表现出心灵深处的那份探索,人与宇宙间的关系,对于空间存在的认识。”
  在倪志琪的作品中,视觉表达背后的心态,渗透着他个人的美学趣味。欧洲那些浸润文化气息的老旧之物令他陶醉:中世纪教掌的墙砖、文艺复兴以来的旧书、巴洛克时期的残椅……他往往选取这些曾经风华正茂的往昔遗物的局部.用绘画的方式转化它们的形状,或者直接作为现成品组合到他的新作中。它们那曾经新鲜明艳的颜色,在时间之手不舍昼夜的轻抚中,渐转为柔和内敛,视知觉上给人以如同品咂陈酿般的醇厚、绵长滋味。当倪志琪把它们从原有时空中抽离出来,放入他自己的图像组合关系和色彩氛围中时,这些图形、物件和影像的结合,用视觉的方式反证了荏苒时光的实存,它们则在荏苒时光巾散发着诱人反复同味的魅力。
  在倪志琪的作品中,时间被美学化,人、物、事存时光的流淌中产生悠然的美感。根据画面来倒推,他感兴趣的是退远了去看世事人情;这是艺术家的个人意识在时间轴上前后滑动着来感悟当下的空间。视野的宏阔会让人存更大的空间中界定某事某物,时间意识的延伸则能让人在变动中评判事物的价值,毕竟,生命更主要的体现为时间 时间的拥有抑或缺失。倪志琪一直敏感于在时间的变动中重估事物,这从他留学安特卫普围立皇家美术学院时的作品中已经明显表达出来,例如《中世纪的阳光》《蒙娜丽莎的再生》。当他把往昔的遗迹放在当下来观照,或把当下正存炽热发生的事物提前放入未来的时空巾回顾时,视觉作品所营造的诗性氛围中,透露的是他的历史意识和生命态度。
  沧海桑田的地球上,人类是短暂的存在,而且很多同有局限是人自身无法超越的。在茫茫宇宙、浩瀚时空中,生命何其的偶然和渺小。通过实证和假想,对无限的空间、时间以及自身的有限有所感悟后,个体面对的依然是非常具体的此时和此地,但可以拥有多种视角和维度来体会事物,尤其是以珍惜和感恩为心态的底色。这时,多种视角、维度聚合为恬淡的心态,人世的种种烦扰和不堪,处在这般心态的笼罩和驱动中。对经历丰富的倪志琪来说,他表达这种生命体悟时,可选择的对象和手法是非常自由开放的。他既可以把过去放在当下来评估,让时间在旧物上不断累积美感;也可以把当下提前放到未来去品味,使正在生长的鲜活事物被时间层层包裹出包浆来。
  也正是在这个基础上,画家倪志琪将自己的艺术向视觉文化的众多领域轻松开放,继续倾注自己的感悟于其中。比如,时尚是高频率的推陈出新,但倪志琪可以如此看待和把握:“好的时尚设计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后,就会变成永久流传的经典。”他喜欢去充满古迹的意大利,尤其是西西里,因为时光的印迹存那里非常明显,他可以流连于那些不同时段留存于当下的碎片、或者它们和当下全新事物的其生关系。于是,在地中海强烈的阳光和阴影下,连酒肆鱼厂、断壁残垣都充满令他动心的气息。
  他也并非一味怀古恋旧,存当代文明进程中不断提速的欧洲;持续涌动着旺盛的创造力,倪志琪频繁穿梭于欧洲各地时,观看和拍摄成为他的日常行为。他用智能手机不断拍摄着发达都市中年轻人的举手投足,然后经过轻微的处理,让他们笼罩在模糊灰淡的基调中。不经意间,这些照片在instagram(全球最大图片社交软件)上引发大量关注,当大家存视觉魅力的引导中体会到时隐时现的历史意識和心态时,也是悠然心怡之时。
  具象/抽象、涂绘/拼贴、绘画/摄影、艺术/生活……这些边界对倪志琪而言是自如穿行的,这种轻松自由归于他的综合技能和多种素养,更归于他对世界和生命的个人化体会。这些体会难以言说,但明显流露在他的众多视觉作品中;这些作品中,总是让时间被可视化,总是在过去、现存和未来间移动视点,总是有若柔和悠然的基调。
其他文献
水彩画按分类属西洋画或简称西画,被视为外来画种。水彩画为什么要称为外来画种呢?其实就工具材料性质而言,水彩在中国并非缺少传统血脉,例如,水溶性颜料,用毛笔在纸上作画,这种画和作画方式都有理由称为水彩,所以中国画也是水彩,正如汪亚尘说过的,“我的中国画,当它一种水彩画看也无不可……”陈抱一也认为,渲染色彩的一种水墨画,仍不外是水彩性质。如果说,与西洋水彩有什么区别的话,中国画的毛笔有书画同源的共性,
期刊
在艺术家凯瑟琳·瑞安的观念里,雕塑的关键在于平衡和张力:轻盈而不失重量,狂野而不失克制,天然而不失雕饰。在作品《频率》中,上百只造型奇异的陶瓷鹦鹉聚集在一个大型的卫星接收盘上,这些鹦鹉像是电流一般同时往中间汇聚去,然后又向四周发散开来,尽管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看见这些卫星天线的身影,但大部分天线架都已经被淘汰,成为了带有时代印记的过时广播技术产品。这些卫星接收器通过向外发射与加收进行通讯交流,而在
期刊
艺术家在现代大都市行走,就如同卡夫卡的土地测量员K先生,他的尺子就是他的笔,如何找到穿越大都市迷宫的方式,不被其围困,不作茧自缚,这需要一种超凡的技艺,如同庄子的庖丁解牛。  康文峰,也是另一个K先生,从甘肃甘谷出发,到过兰州,从上海来到北京,不断以自己的脚步测度自己的孤独与逃逸的勇气。他的水墨线条似乎就是他自己的神经,他是以自己的神经在感知行走的线路,敏感于此一路走来的艰辛与孤独,从传统到当代,
期刊
春天象征着万象更新、重生与创新。这恐怕也是呈现一组升华自然的艺术作品的最好时机。展览邀请露西亚·西蒙斯(Luzia Simons)和罗发辉两位艺术家。他们的创作都以花为主题。鲜花的表织似乎只是视觉的诱惑,但深入观察他们的作品,我们会发现其中再现了不同社会文化的无数个面貌。  出生于巴西、定居于柏林的艺术家露西亚·西蒙斯有着国际化的艺术生涯。她在艺术创作中不懈地探索通过技术创造忠于内心想象、体验和期
期刊
潘曦早年毕业于莫斯科苏里科夫美术学院油画系,有着多年旅居国外的生活经历。之前长期使用油画等西画材料,近些年偏爱绢纸等材料,她的绢上作品自成一格,用浓烈的色彩在中国丝上描绘婀娜多姿的女性形象,有着东方水墨画的洒脱随意。不过最近潘曦产生了新的灵感,惯用的女性形象已悄然化身为一片又一片轻柔的羽毛,孕育出“轻Lightness”展。  艺术是雾中敬步的经历。也许存某个幸运的清晨,远处迷群中隐隐现出一角屋宇
期刊
管郁达(以下简称“管”):你在纸上乱涂乱画,你是把它作为架上绘画创作的准备阶段,还是就一个草稿?  唐志冈(以下简称“唐”):严格地讲是草图,就是做色彩稿,或者说是一种方案,差不多就是做一些步骤。结果画着画着就发现,这些稿子本身就很好看,于是就一直想做一个纸上的展览。我在90年代就画了大量丙烯的纸上作品,后来就一直画水粉,一直用水粉的方式在表达,也想做一个这种展览。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比油画创作的意
期刊
当索尼(SONY)Cyber-shot DSC-F828、佳能(Canon)PowerShot Pro1等经典消费类旗舰DC已经成为人们回忆的时候;当入门数码单反只卖到不到4000元的时候,消费类旗舰DC还能重现江湖吗?富士(FUJIFILM)FinePixS100FS在种种质疑中登上舞台,挑战来势汹汹的单反狂潮,在第4期MI中我们一起领略了这款富士顶尖之作的精彩样张,今天我们再一次深度解析这台号
期刊
王之博的创作实践探讨了绘画中如何拉伸、浓缩、扭拽时间和空间的维度和复杂性,借以探讨二维视觉在表达维度空间的可能性,以及人类视觉经验的演进在画面的体现。她喜欢用画面的节奏感来尝试一种新的陈述,这种节奏有时候由画面背景的3D建模的层数来决定,有时候又由色块的层次和边缘来提供指示。而所谓新的陈述是指试图提供一种不同定的视角来描绘对象——在这张画里面是艺术家自己。正如其自己所言:“我試图在被描绘之物的物理
期刊
蔡泽滨的新作《斩首之邀》是展览“防守”的主题作品。“防守”源自纳博科夫的同名小说,主人公卢仁是象棋天才,他内向、敏感、孤僻,最终不堪忍受头脑中惊心动魄的棋局演练,纵身一跃,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这组作品的两张绘画似乎也是场隐喻,画画是角力,是战争,是摧毁性的,充满了一触即发的互相牵制,让观众大气都不敢出一口。不过,比起“橄榄”中的作品,《斩首之邀》的风格更加晦暗和滞重。棋子的黑色底部曝露出来,划成许
期刊
此次黑川良一作为首个参与民生美术馆“第零空间计划”的艺术家,他与基本定律研究协会(CEA-IRFU)研究员文森特·米尼俄(Vincent Minier)合作,将法国宇宙基本定律研究协会(CFA IRFU)的天体物理学家们基于欧洲航天局(FSA)及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卫星及赫舍尔空间望远镜收集的数据作为蓝本呈现给观众,《反向折叠》,这是一件大型沉浸式作品。  作品的灵感来源于数据的不可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