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和江青因京剧《沙家浜》引发的交往

来源 :世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汪曾祺1958年曾被補划为右派,下放劳动;1960年被摘掉右派帽子,结束劳动;而“文革”开始不久,他又因右派问题被关进“牛棚”。
  汪曾祺作为当代戏剧家,其最著名的作品可能就是他作为主要编剧的现代京剧《沙家浜》。这是1964年,根据沪剧《芦荡火种》改编的京剧,由北京京剧团演出——现代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谭元寿出演《沙家浜》的主角。
  1964年,汪曾祺等人根据沪剧《芦荡火种》执笔改编同名京剧,由北京京剧团演出,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董必武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并接见了全体演职人员,祝贺演出成功。后来,毛泽东看了,根据他提出要强调“武装斗争”的意见做了修改——剧名也改为《沙家浜》。
  1966年7月的一个中午,汪曾祺突然接到通知,让他下午4时到剧院军代表办公室去。他到后,军代表向他宣布:“现在党和人民给你一个戴罪立功、重新做人的机会。”随后汪曾祺被一个年轻军人带上,乘车直接驶向钓鱼台国宾馆,受到江青的接见。江青此番破例接见汪曾祺,就是为了修改现代京剧《沙家浜》。嗣后,汪曾祺随时听从江青的召唤,讨论《沙家浜》的修改与排练。
  汪曾祺被江青掌握和使用长达数年。他因为受到江青的重用,他说:“我对于许多人刻骨仇恨江青没看到,也没感受到。我一直感念她的好处,她一到节骨眼上,就想起我,我就给她拼命干。有的同志说我是‘御用文人’,这是很丑恶的称号,但这是事实。”汪曾祺还表示:他是唯一一个可以在江青面前跷二郎腿和抽烟的人。
  谈到京剧,汪曾祺和许多人一样,认为在中央高层,江青对京剧比较内行,对唱词好坏有鉴别力,有些话能说到点子上——这一点也不奇怪,因为江青在年青时学过京剧、演过京剧。有材料说江青30年代从上海到延安后,饰演《打渔杀家》中的萧桂英,很受也热爱京剧的毛泽东赏识,曾到后台看她,还给她披上一件衣服。我在做江青秘书时亲眼看到,江青在用餐时,经常听所谓“样板戏”的唱腔,她反复说“十年磨一戏”,一个戏要不断地改。对这一点,业内人士有不少肯定的评论。如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第一个在《沙家浜》中饰演阿庆嫂的赵燕侠,虽在“文革”中被江青整得遍体鳞伤,而在“文革”后仍然说:“平心而论,江青还是懂艺术的。”研究戏剧艺术的著名学者章诒和也说:“政治上江青是罪犯,艺术上江青是内行。”
  江青在和汪曾祺的交往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关于《沙家浜》的修改。据他说:“智斗”一场原来只是阿庆嫂和刁德一对攻,把胡司令丢在了一边,江青说这不行,要把胡司令拉进来,展开三个人的心理活动,这样就成了三个人的对唱。——这样一改,“智斗”成为一个非常著名的折子戏,流传很广,至今仍受观众欢迎。
  1970年5月21日,汪曾祺因参与京剧《沙家浜》的修改加工有贡献,曾被邀请登上天安门城楼。这可能也与江青有关。江青送给汪曾祺一套自己签名的线装毛选,1976年后,汪曾祺受审查,害怕,把书烧了。
  (作者曾任江青第一任专职秘书)
  本栏目责任编辑  章 洁
其他文献
陈毅和赵朴初皆为彪炳共和国史册的千古人物,同时,他们俩有一个共同的称谓——诗人。陈毅一生戎马倥偬,国事加身,留下了700余首诗作,赵朴初著作更丰,韵文诗作2000有余。1977年4月人民文学出版社第一次正式出版《陈毅诗词选集》,这本选集是陈毅夫人张茜泣血之作。序末有这样一段文字:“我在整理、编辑诗稿的过程中,得到赵朴初同志认真诚恳的指导和帮助,我谨向他表示最深切的谢意。” 陈毅、张茜逝世已近半个世
期刊
“搭车穿洞”去看“杨虎城”  1956年春,我随父母由上海移居西安,住小南门外张家村。当时的西安,出了城门都是乡村。没有公交车,到城里全靠步行。当时班级同学岁数都比我大,知道“二虎”(杨虎城李虎臣)守城抵抗刘镇华的故事,也从大人口里知道“西安事变”,对我初来乍到的却是新鲜事。  一天放学后,同学相约去南院看“杨虎城”,我欣然随大家一道去。在“领头”学伴的安排指挥下,五六个同学分别向泥路上行驶的骡马
期刊
1941年2月5日晨,剧作家洪深和妻子常清贞在重庆的家中双双服毒自杀,幸被女儿洪铃发现,救治及时,才未酿成惨剧。翌日,国内数十家报刊报道了这一消息,一时轰动全国。人们在惊异的同时,不禁在问他们为什么自杀?有人说是因為经济困迫,有人说是感情原因,有人说是身心问题,有人说是事业受挫,有人说是政治因素,莫衷一是,言人人殊。笔者试图通过当年报刊的报道和评论,从中找出他们自杀的真正原因。  经济困迫依旧“生
期刊
我的爷爷王季范是湖南省知名的教育家,他的学生中有不少人在国民党内任高官,也有不少在共产党里担任重要领导职务,最出名的,当然是共和国第一任主席——毛泽东。爷爷既是主席的老师,也是他的姨表兄,他们的母亲是亲姐妹。爷爷的母亲是文六妹,主席的母亲是文七妹。主席称我的爷爷“九哥”。  “没有九哥,就没有我的今天”  新中国成立后,主席曾多次邀请爷爷到北京,共商国策。1950年到1952年的两年间,爷爷三次应
期刊
历史隐于琐细中。  去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70周年。父亲汪功柱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一员,自1950年11月入朝到1958年3月撤回国内,7年零 4个月血与火的考验,成就了一段非凡的人生。70年过去,弹指一挥间。为了纪念那段特殊的历史,我们兄弟姊妹整理了父亲当年的笔记并梳理相关史料,补缀成篇,披露于世,希图见微知著,以个案而为历史的宏大叙事注脚。  南渡入伍  父亲汪功柱,1929年农历二月二
期刊
“五七干校”,这个名词对现今的年青人是完全陌生的。对中年人也只是略知一二的一个概念而已,对于老年人,这是记忆犹新的一个“文革”产物。  “五七干校”的产生,源于毛泽东著名的“五七指示”。那是在1966年5月7日,毛泽东给林彪写了一封信,要求全国各行各业都办成一个大学校,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亦工亦农、亦文亦武的革命大学校。  这显然是毛泽东继“人民公社”后,又一个对社会改革的宏伟理想。一时间,走
期刊
编者按: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作为改变当代中国命运的重要举措,改革开放推动着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它带来的种种变化和机遇深深影响了每一个国人。四十余年春风化雨,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得以走出国门,感受世界的日新月异。国人感受改革开放的亲见亲闻,足以存史淑世。  新年伊始,本刊推出“我的第一次出国印象”系列专题,特邀改革开放的亲历者,从不同的职业角度分享走出国门的
期刊
笔者近日赴交通银行上海市分行办事,该行位于黄浦区江西中路200号的一幢老建筑里,办完事出来,无意间抬头看到大门上方的一个圆形徽章,能够识别出的图案有龙和凤,类似中国传统的“龙凤呈祥”图案,非常别致。笔者查阅史料才知道,这不是简单的龙凤呈祥,也不是银行的标志,而是历史上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时期的国徽,史称“嘉禾国徽”或“十二章国徽”,而且这个国徽还是鲁迅先生参与设计的。  1912年8月,时任中华民国临
期刊
最近,在整理办公室抽斗时发现王元化先生给笔者的一张便笺:“京辉同志,听说老蒋、老戴最近患病住院,请代我向他们二位问好。您的脂肪肝我过去也得过,后去浦东东方医院请刘智华医生诊治(用自配中成药)有奇效,一年后完全康复,你可去试试看”,并且在便笺上留了刘医生的联系电话。按照元化先生嘱托,笔者在探望以上两位病人时带去了他的问候,这对于与病魔作斗争的人起到了安慰作用,他们非常感谢老领导的关心。同时,笔者又联
期刊
多年前,我写《王映霞自传》(1990年10月20日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出版)时,王映霞老师曾对我说起过为孙多慈和许绍棣牵线做媒之事,以及此事所引发的意料之外的家庭风波,后来我也找到许多文稿资料,得以还原分析当时的情况。  为许绍棣孙多慈牵线做媒  沪上发生“八一三”后,大家纷纷准备逃难。当时郁达夫在福建省政府主席陈仪手下任公报室主任,他匆匆来沪,不到半个月,又赶回福州,临走前嘱咐王映霞,如果战事吃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