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心燕史写志向不负韶华自芬芳

来源 :文物春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ezhenq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1年4月3日,是我们的父亲石永士逝世一周年的日子。在这悲痛的一年里,父亲的音容笑貌始终萦绕心头,他生前的点点滴滴都让我们无比感念,因而写下此文,以表怀念。
  首先,父亲的突然离世,正当新冠疫情之中,国家明令丧事从简,因此没有及时向亲朋挚友、师长故交禀告丧情,在这里深深致歉,真诚地说一声:对不起,请原谅!
  父亲是河北省行唐县人,他于1960年考入了我国的最高学府之一——北京大学,有幸得遇苏秉琦先生、宿白先生、俞伟超先生、李学勤先生、高明先生等一批顶尖教授,并拜为恩师,聆听教诲。是先生们的耳提面命、解疑答惑,为他打下了坚实的考古学基础,并终生受益。在这里,我们代表父亲向所有教育、帮助、支持过他的前辈、恩师们致以无上的敬意和谢忱。
  父亲在1960—1965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后分配到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后更名为河北省文物管理处, 1980年更名为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即今之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他先后供职于第一研究室和第二研究室,并任第二研究室主任,主攻商周时期考古发掘和研究,系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研究馆员。曾任中国钱币学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河北省文物考古学会副理事长,河北省钱币学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河北省文物局考古专家组组长,河北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2001年3月正式退休后又被返聘至2009年。40余年间,他以乐观忘我的精神默默耕耘,汗洒燕赵,足迹遍京畿,砥志研思,治学一生。正如母亲对父亲的评价:“燕都立新论,继往而标新。考古以察来,继果而传承。著书立说,皓首以穷经。”父亲一生笔耕不辍,由他主编、合著、参编的著作有:《燕下都》(文物出版社,1996)、《燕下都东周货币聚珍》(文物出版社,1996)、《中国钱币大辞典·先秦编》(中华书局,1995)、《中国民族建筑·河北篇》(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中山国探秘》(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毗卢寺壁画世界》(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河北金石辑录》(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等15部,发表的论文有:《燕国的衡制》(《中国考古学会第二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郾王铜兵器研究》(《中国考古学会第四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3)、《燕下都、邯郸和灵寿故城比较研究》(《中国考古学会第五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5)、《燕国货币的发现与研究》(《燕文化研究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姬燕国号的由来及其都城的变迁》(《河北省考古文集》,东方出版社,1998)、《聚落·城·都城——试论夏商周三代在我国都城、宫殿建筑发展中的地位》(《三代文明研究〔一〕——1998年河北邢台中国商周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99)、《关于周初封燕的几个问题》(《西周文明论集》,科学出版社,2001)等30余篇,发掘报告有:《河北易县燕下都第21号遗址第一次发掘报告》(《考古学集刊》第2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河北易县净觉寺舍利塔地宫清理记》(《文物》1986年9期)、《河北易县北韩村唐墓》(《文物》1988年4期)等26篇。返聘期间于2009年9月完成了《河北考古重要发现》一书的审稿,同年9月至12月完成了部分河北省第七批国保单位申报材料的审稿工作。正式退休后,父亲仍勤于笔耕,将燕下都30余年出土的瓦当、陶文进行系统的整理,完成了《燕下都瓦当艺术》和《燕下都陶文研究》两书的框架和部分编写,参编的《中华博物通考》已完成二校。用诗来总结父亲的一生,可谓是:“三十余年事陌荒,有志青云继前章。借取学术齐物我,考古察来著辉煌。”
  父亲大学毕业后便被派往隶属于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的燕下都工作组,成为燕下都遗址的考古工作者。当时24岁的他并没有想到,这会是他一生中所做的最重要的工作。燕下都考古始自20世纪3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和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对燕下都的保护、科学发掘和研究工作一直没有停止。对于燕下都考古,父亲倾注了全部的心血。他带着如醉如痴的怀古幽思,把全部精力用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克服了条件艰苦、气候恶劣等种种困难,十几年如一日奋斗在田野之中。他不仅用脚丈量过燕下都遗址的每一寸土地,还创造性地运用发展的眼光来观察古代的文学、艺术,从浩如烟海的文献中选择有价值的内容,并将这些零散的文献资料与考古发掘资料相结合,构建起一整套研究体系,将一个丰满的、有着灿烂的经济文化成果的燕国和一座气势恢宏的皇皇国都还原在世人面前。


图一1998年石永士在河北邢台中国商周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宣读论文

  父亲在工作上堪称业界权威,与家人却是聚少离多。都说父爱如山,父亲在小孩子的心中是无所不能的男人,我们却没这种感觉,家中的生活几乎全靠母亲一人。她带着我们兄妹俩,无怨无悔地挑起家庭的重担,那时的我们只想快快长大,早日替母亲分忧。长大后我们才渐渐明白,那是母亲对父亲默默的爱和对父亲事业的无私支持。和父亲相处最多的时候是他退休后的那段时光,这时我们才真正地开始了解父亲,了解了他的开朗正直和忠厚公允,了解到他既坦荡大气又含蓄内蕴,为人宽容大度、无忮无求的精神世界。
  曾经有人问父亲,以您现在的成就能称得上考古学家吗?父亲笑了笑,说道:“作为一名考古学家,必须要学会观察,看到细小的事物,学会比照的方法,在研究个别现象中获得经验,积累知识,用观察和比照的方法得到现象的规律和真理。在田野工作中,还要了解地质学、地理学、植物学、动物学等方面的知识。而我只能算个考古学者吧。”
  我们也曾问父亲,您认为怎样才是考古学家?父亲想了想说:“考古学的意义远远超出它的学术价值,因为历史是复杂的。考古学实际上是在研究整个社会,而社会不是偶然发生的事物,是过去和未来的汇合点。考古学家应是探路人,让被忘却的东西为人理解,让死去的东西转世还魂,让历史的长河重新流淌。考古学家应凭借着锐利的目光和判斷力去解决矛盾,把零散的资料拼在一起,用各种鉴别方法,结合地点、物质条件及周围环境进行综合解释,从而得出一个清楚的、不容置辨的、合乎逻辑的结论。这个结论是无数成果的总和,是自觉和不自觉的、有意的观察和无意的冥想的交叉点,是用第一手资料来证实的。考古学家应是没有盲目和偏见,不被条条框框所束缚,让人们更好地了解我们祖先劳迹的人。”   对于怎样才能做好一项考古工作,怎样得出一个正确的考古结论,父亲的回答是:“你要走出古典文献的局限,进入远古的实际生活。通过对遗迹、遗物的研究,获悉当时的人们是怎么居住、生活的,通过劳动工具、住所、生活用品、艺术品的研究,追溯当时的人们的生产力、社会制度和文化的发展,从而得知当时的社会关系,才能窥视远古时代的情况。田野考古是资料获取的基础,数据是科学研究的方法。至于正确的考古结论,记得福尔摩斯说过,当你把一切不可能的结论都排除之后,那剩下的不管多么离奇,也必然是事实。”


图二2006年石永士在河北徐水东黑山遗址

  这就是我们的父亲——他博闻强记,治学严谨,思路开阔,以科学审慎的态度对待考古发掘和研究;他才思敏捷,善于思考,尊师重道,勤奋敬业,从不恃才傲物,有着宽容的学术胸怀和平等的学术态度;他学术精到,职业道德高尚,在学术上肯屈己,但不从人。我曾问父亲:“您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文革’、改革开放,也见证了河北考古从无到有和现在所取得的成就,那您所追求和坚持的是什么?”“追求和坚持什么?”父亲沉吟了一下说:“不求闻达于世,但求无愧于心吧!用真诚和勤奋对待学术,用心书写文章,‘诚备物以将形,藏不虞以生心,敬中以达彼’,但求‘借取学术齐物我,识史品物泯是非’。”
  父亲突然离世,留下诸多未竟之事,比如《燕下都瓦当艺术》和参编的《中华博物通考》尚未付梓,《燕下都陶文研究》尚未定稿。悲伤之余,我们担起了父亲未完成的工作:目前《中华博物通考》已审定完成,即将出版,《燕下都瓦当艺术》《燕下都陶文研究》两部书也在努力推进之中。亲爱的父亲,您走了,但您付出才华和心血所取得的成果将永存。
  总以为时间很长,可以慢慢地陪您老去,却原来时光如此匆匆,恍惚间它已把那个絮叨我们多读点书、问我们何时回家、不停催我们吃饭的您带走了。那个默默疼爱我们的您匆匆地走了,这时我们才懂得您那纯纯的隐秘的爱。多想再摸一摸您那满布皱纹的手,喊一聲父亲……
  天若有情天亦老,思念绵绵无绝期,愿父亲安息!
  2021年4月26日
其他文献
摘 要: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政课关键在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本文以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为例,从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精心组织集体备课、重视教学改革、搭建科研平台等方面提出提高思政课教师整体素养的措施,培养了一批“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关键词:新时代 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师队伍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
期刊
摘 要:“三全育人“”课程思政“”教师激励”三者互为关联,形成“三位一体”的紧密关系。新形势下,积极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教师激励相结合的有效路径,做到师生教学相长、育人促己,具有重要意义。上海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创建“师生共读”模式,包含师者育人、学生思政、教师激励三元素,融入“四史”和学院“敬”文化素质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旨在潜移默化地以文化人,取得良好成效。  关键词:三全育人 课程
期刊
摘 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历来是高校教育管理中头等重要的工作之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其工作方式和手段要结合实际,根据具体情况在形式上创新做法,在实质上落实效果。近年来,广州大学以学年礼作为学校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之一,将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贯穿其中,以一种创新形式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文分析其内涵与意义,探析奖项设置、评价标准与育人的内在关系,阐述学年礼在育人方面所
期刊
近年来伴随着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与人才市场对人力资本质量要求的不断提升,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由过去单纯的安置就业岗位这一表层问题发展到如何解决质量就业的深层思考。作为大学生就业群体中占据重要部分的工科女大学生,由于其涉及工科类别与性别差异这两个独特性,其研究更显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价值。
  本文以工科女大学生就业问题为立意,通过对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所取得的成果的归纳,对女大学生就业问题有了基本性认知,从中寻找大学生特别是工科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价值。
  论文所研究问
随着科学技术内部的交叉和综合以及21世纪全球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的巨大需求,科学技术社会化的趋势更加突出,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如何成为科技的引领者,如何培养引领未来社会的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已成为国内外大学工程教育改革的热点。美国研究型大学作为当今世界高等工程教育领域的领航者,在应对社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时,通常以课程为突破口,通过增设新的课程和调整课程结构来达到改革高等教育的目的。因此,以课程体系为着眼点,研究美国研究型大学高等工程教育的特色对当前我国新工科建设下的工程教育课程体系改革具有深远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是在政治、社会、高校三个层次的共同建构下实现的。1912至1936年,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其目的始终是促进大学生“发舒内力以应群需”。
  政治层面上,民国政府在教育宗旨、改革和法令上的规定为民国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整体的价值引导,即“大学生就业要与国家建设紧密结合”。在政府主导下,地方性和全国性的就业指导机构纷纷设立,其中全国学术工作咨询处最具代表性。与此同时,作为中国革命中流砥柱的中国共产党通过革命号召和开办大学等手段,在部分进步大学生中逐步树立了“革命就业观”。
摘 要:在创新创业升级的新形势、新要求下,将课程思政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是改革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的整体需求。本文以湘潭大学为例,围绕如何将课程思政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提出从顶层设计、机制建设、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红色文化氛围等方面入手,构建“引领—协同—融入”的创新创业课程思政新模式。  关键词:课程思政 创新创业教育 红色文化  为继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深刻践行“大众创新
期刊
职业精神是人们在职业活动中形成并为人们所认可的一种持续、稳定且具有职业特征的价值观、态度和精神风貌的总和,是职业人在具备职业技能和遵守职业道德基础上形成的更高层次的精神境界。在实际的调研过程中可以了解到,目前高职院校对于培育学生职业精神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对高职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普遍缺乏关注。同时,职业精神培育缺乏科学的理论依据、政策支持与环境支持。围绕上述内容,本文对职业精神的培育问题展开了深入的研究。
  首先,综合运用行为事件访谈法、扎根理论研究法、问卷调查等方法得出南宁市建筑行业从业人员职业
摘 要:教师发展中心是促进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专职机构。文章首先梳理龙岩学院教师队伍建设的现实基础,指出成立教师发展中心迫在眉睫;其次重点梳理了英美两国著名大学教师发展中心的实践并总结经验和启示,用于指导龙岩学院教师发展中心建设。文章最后总结了龙岩学院教师发展中心的建设历程并反思,就学校后期加强教师发展中心建设提出建议。  关键词:教师发展中心 龙岩学院 启示 实践  2011 年,教育部、财政部提
期刊
在汉代相对稳定的政治经济与社会生活环境中,物质文化得到极大的发展,“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厚葬之风盛行。汉代墓葬的考古发现分布广泛,数量上可谓是中国古代之最,为我们以物证史、研究中国古代文明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从全国角度来看,汉代的历史记载与考古资料众多,基本上可以从文献与实物两个维度观察到汉代大一统时代背景下思想文化与社会生活的一致性。而从区域角度出发,汉代版图辽阔,人口众多,行政区划制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