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看上去很美》这部电影中可以看到传统的“小红花”评比方式表现出“红花开遍”、“模式僵化、“教师独裁”三个特点,不利于发挥教育评价的教育与管理作用。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提出优化“小红花”评比需要做到让“花儿”姹紫嫣红,幼儿尝试反思;让评比栏“活”起来,幼儿不骄不馁;让“种花人”多起来,奖评民主化。
关键词:幼儿园; 小红花; 教育评价
中图分类号:G40-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11-107-001
“小红花”是强化幼儿正面行为的一种手段,是幼儿发展情况的一种直观体现,也是进行幼儿教育评价的一种方式。
一、“花儿”姹紫嫣红,幼儿尝试反思
古人云:“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红红一片的“小红花”评比栏,虽然看上去很美,但总少了份“百花齐放,姹紫嫣红”的精彩。在幼儿园评比栏上,若是只是一种颜色的“小红花”,不正如少了“姹紫嫣红”的春天吗?只有让“花儿”姹紫嫣红,明细评比的内容,才能展现出孩子们富有个性的“精彩”,促进幼儿的全面协调发展。
为了使得“小红花”能够较为全面地反应幼儿的发展情况,防止片面性,笔者用不同颜色的“小红花”表示不同的评价项目。如绿色的“小红花”表示“乐于助人”;红色的“小红花”表示“‘上课’专注、积极发言”;黄色的“小红花”表示“排队整齐、安静”;蓝色的“小红花”表示“吃饭或午睡安静”。当幼儿在某一个评价项目上表现突出或者有所进步时,就能获得相应颜色的“小红花”。
这种方式方便了行政人员在较短的时间内,总体了解班上幼儿的各方面情况。当家长来到班级时,也可以较为清晰地了解班上孩子在哪些方面表现较好,哪些方面有待提升。同时幼儿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自己的情况,通过观察自己各种颜色的“小红花”的数量,尝试反思在园表现,进行自主评价。
二、评比栏“活”起来,幼儿不骄不馁
通过对本班及园内其他班级“小红花”评比栏的观察后得知,包括本班的大部分班级采用的是“一次粘贴,终身有效”奖评方法,即在一学期内,只要幼儿被奖励到“小红花”,那该朵“小红花”这一学期都会留在评比栏上。笔者在从本班幼儿的行为反馈中发现,部分被奖励到“小红花”数量较少的幼儿会自暴自弃,偶尔得到“小红花”也不会显得特别开心;一些被奖励到“小红花”数量较多的幼儿则会骄傲自满,认为自己表现退步一些也不要紧,反正其他小朋友的“小红花”数量肯定超不过他。
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将本班的评比栏改为较为灵活的“插卡式”评比栏(幼儿每人有一个专用插槽和一张贴各种颜色“小红花”的插牌,评比的项目插在项目插槽里)。这样既可使幼儿灵活取放自己的“小红花”,又可灵活更换评比项目。
幼儿将自己得到的不同颜色的“小红花”分类贴在插卡上面。在每个星期五的中午,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统计出自己各种颜色的“小红花”的数量,以及各自“小红花”的总数。通过这种方式选出当周的“单项之星”和“综合之星”。在月末时,通过如上统计,评出每月的四个“单项之星”和一个“综合之星”。之后,让孩子将“彩花”插牌带回家,下个月再发一张新的插牌,全体幼儿开始新一轮的评比。评比的项目可以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灵活更换。如班上幼儿如果在“安静用餐”这一评比项目上普遍都做的比较好,而在“安静阅读”方面的表现还欠佳时,就可以将表示“安静用餐”的插牌取下,换上表示“安静阅读”的插牌。
通过这样的方式,一方面给得到“小红花”数量较少的幼儿重新开始的机会,另一方面避免得“小红花”较多的幼儿产生骄傲情绪。
三、“种花人”多起来,奖评民主化
园本研修活动中,教师们观看了《看上去很美》这部电影后,青年教师最大的感受是电影中的那位教师怎么会这么“独裁”,认为电影中的人物是以一种比较夸张的方式呈现出来的。可让青年教师感到吃惊的是,几位年长的教师却说道,在他们那个年代,电影里的那位教师的行为,的确就是她们那个年代幼儿园老师管理班级的特点。那时的“小红花”被赋予的更多的不是教育意义,而是教师设定的一系列冷冰冰的规则。如何使“小红花”评比更具有教育意义,方式更为民主,教师们通过交流觉得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首先是使幼儿也成为“种花人”,让幼儿也能参与到评比”小红花”的过程中。教师常常会鼓励表现不错的幼儿,为他们分发”小红花”,以期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表面上看传统的“教师独裁”的评比方式可以达到目的。其实不然,幼儿的社会交往90%都是同伴交往,亲社会的行为应该主要体现在幼儿与同伴之间的交流、分享、合作上。然而,在传统的评价中,幼儿是否能够得到教师的赞扬而拥有”小红花”,只强调幼儿与教师互动的层面上。在整个评价系统中,始终强调教师作为一种“当事人”所能看得到的某些幼儿的亲社会行为。这种教师必须作为“当事人”的评价机制,必然会漏掉很多教师不在场时幼儿之间的亲社会行为,如一些幼儿之间乐于助人的行为,教师可能会观察不到。
第二是使家长也成为“种花人”。《纲要》中指出,“家长是幼儿园教师的重要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互惠的原则,吸引家长主动参与幼儿园的教育工作。家园配合,使幼儿在园获得的学习经验能够在家庭中得到延续、巩固、甚至发展。”通过教师的鼓励与引导,我们班上谢沛宸在幼儿园吃午饭时的注意力比以前集中了很多,也没有上学期那么偏食了。但是我在与谢沛宸妈妈的一次交流后得知,谢沛宸在家里用餐的表现还是和以前一样。顿时觉得之前只因为他在园时用餐的表现进步就奖励给他的“小红花”可能扩大了他家园不一致的表现。需要让谢沛宸的家长也成为“种花人”。如果幼儿某个方面无论在幼儿园或是在家里都有进步,则家长可以为幼儿再在相应的评价项目里加上两朵”小红花”。改变评价方式两个星期后,谢沛宸的妈妈来幼儿园接他回家时,为他加上了两朵蓝色的”小红花”,我知道谢沛宸终于在家的用餐表现也开始进步了。
通过让“花儿”姹紫嫣红,评比栏“活”起来,“种花人”多起来这三项调整,“小红花” 不仅延续了对幼儿的激励作用,而且能够更好地发挥其作为教育评价的教育意义,深化家庭与幼儿园之间的合作,促进幼儿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幼儿园; 小红花; 教育评价
中图分类号:G40-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11-107-001
“小红花”是强化幼儿正面行为的一种手段,是幼儿发展情况的一种直观体现,也是进行幼儿教育评价的一种方式。
一、“花儿”姹紫嫣红,幼儿尝试反思
古人云:“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红红一片的“小红花”评比栏,虽然看上去很美,但总少了份“百花齐放,姹紫嫣红”的精彩。在幼儿园评比栏上,若是只是一种颜色的“小红花”,不正如少了“姹紫嫣红”的春天吗?只有让“花儿”姹紫嫣红,明细评比的内容,才能展现出孩子们富有个性的“精彩”,促进幼儿的全面协调发展。
为了使得“小红花”能够较为全面地反应幼儿的发展情况,防止片面性,笔者用不同颜色的“小红花”表示不同的评价项目。如绿色的“小红花”表示“乐于助人”;红色的“小红花”表示“‘上课’专注、积极发言”;黄色的“小红花”表示“排队整齐、安静”;蓝色的“小红花”表示“吃饭或午睡安静”。当幼儿在某一个评价项目上表现突出或者有所进步时,就能获得相应颜色的“小红花”。
这种方式方便了行政人员在较短的时间内,总体了解班上幼儿的各方面情况。当家长来到班级时,也可以较为清晰地了解班上孩子在哪些方面表现较好,哪些方面有待提升。同时幼儿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自己的情况,通过观察自己各种颜色的“小红花”的数量,尝试反思在园表现,进行自主评价。
二、评比栏“活”起来,幼儿不骄不馁
通过对本班及园内其他班级“小红花”评比栏的观察后得知,包括本班的大部分班级采用的是“一次粘贴,终身有效”奖评方法,即在一学期内,只要幼儿被奖励到“小红花”,那该朵“小红花”这一学期都会留在评比栏上。笔者在从本班幼儿的行为反馈中发现,部分被奖励到“小红花”数量较少的幼儿会自暴自弃,偶尔得到“小红花”也不会显得特别开心;一些被奖励到“小红花”数量较多的幼儿则会骄傲自满,认为自己表现退步一些也不要紧,反正其他小朋友的“小红花”数量肯定超不过他。
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将本班的评比栏改为较为灵活的“插卡式”评比栏(幼儿每人有一个专用插槽和一张贴各种颜色“小红花”的插牌,评比的项目插在项目插槽里)。这样既可使幼儿灵活取放自己的“小红花”,又可灵活更换评比项目。
幼儿将自己得到的不同颜色的“小红花”分类贴在插卡上面。在每个星期五的中午,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统计出自己各种颜色的“小红花”的数量,以及各自“小红花”的总数。通过这种方式选出当周的“单项之星”和“综合之星”。在月末时,通过如上统计,评出每月的四个“单项之星”和一个“综合之星”。之后,让孩子将“彩花”插牌带回家,下个月再发一张新的插牌,全体幼儿开始新一轮的评比。评比的项目可以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灵活更换。如班上幼儿如果在“安静用餐”这一评比项目上普遍都做的比较好,而在“安静阅读”方面的表现还欠佳时,就可以将表示“安静用餐”的插牌取下,换上表示“安静阅读”的插牌。
通过这样的方式,一方面给得到“小红花”数量较少的幼儿重新开始的机会,另一方面避免得“小红花”较多的幼儿产生骄傲情绪。
三、“种花人”多起来,奖评民主化
园本研修活动中,教师们观看了《看上去很美》这部电影后,青年教师最大的感受是电影中的那位教师怎么会这么“独裁”,认为电影中的人物是以一种比较夸张的方式呈现出来的。可让青年教师感到吃惊的是,几位年长的教师却说道,在他们那个年代,电影里的那位教师的行为,的确就是她们那个年代幼儿园老师管理班级的特点。那时的“小红花”被赋予的更多的不是教育意义,而是教师设定的一系列冷冰冰的规则。如何使“小红花”评比更具有教育意义,方式更为民主,教师们通过交流觉得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首先是使幼儿也成为“种花人”,让幼儿也能参与到评比”小红花”的过程中。教师常常会鼓励表现不错的幼儿,为他们分发”小红花”,以期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表面上看传统的“教师独裁”的评比方式可以达到目的。其实不然,幼儿的社会交往90%都是同伴交往,亲社会的行为应该主要体现在幼儿与同伴之间的交流、分享、合作上。然而,在传统的评价中,幼儿是否能够得到教师的赞扬而拥有”小红花”,只强调幼儿与教师互动的层面上。在整个评价系统中,始终强调教师作为一种“当事人”所能看得到的某些幼儿的亲社会行为。这种教师必须作为“当事人”的评价机制,必然会漏掉很多教师不在场时幼儿之间的亲社会行为,如一些幼儿之间乐于助人的行为,教师可能会观察不到。
第二是使家长也成为“种花人”。《纲要》中指出,“家长是幼儿园教师的重要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互惠的原则,吸引家长主动参与幼儿园的教育工作。家园配合,使幼儿在园获得的学习经验能够在家庭中得到延续、巩固、甚至发展。”通过教师的鼓励与引导,我们班上谢沛宸在幼儿园吃午饭时的注意力比以前集中了很多,也没有上学期那么偏食了。但是我在与谢沛宸妈妈的一次交流后得知,谢沛宸在家里用餐的表现还是和以前一样。顿时觉得之前只因为他在园时用餐的表现进步就奖励给他的“小红花”可能扩大了他家园不一致的表现。需要让谢沛宸的家长也成为“种花人”。如果幼儿某个方面无论在幼儿园或是在家里都有进步,则家长可以为幼儿再在相应的评价项目里加上两朵”小红花”。改变评价方式两个星期后,谢沛宸的妈妈来幼儿园接他回家时,为他加上了两朵蓝色的”小红花”,我知道谢沛宸终于在家的用餐表现也开始进步了。
通过让“花儿”姹紫嫣红,评比栏“活”起来,“种花人”多起来这三项调整,“小红花” 不仅延续了对幼儿的激励作用,而且能够更好地发挥其作为教育评价的教育意义,深化家庭与幼儿园之间的合作,促进幼儿更好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