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家校共育是辅助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教育模式,立足家校共育理念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营造良好育人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在小学家校共育实践中通过传统文化的价值传递,能够增加学校教育的文化底蕴,并赋予家庭教育更多的文化价值。基于此,本文以小学家校共育为基础,阐述传统文化与家校共育的契合,并对传统文化下家校共育的实效性进行探讨。
◆关键词:小学家校共育;传统文化;实效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这充分彰显了两者间的依存性。传统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教育精髓,无论是对于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而言,都需要依托传统文化智慧,发挥家校共育的实效性,促进学生的综合成长。
一、传统文化与家校共育的契合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瑰宝,更是我国重要的文化名片。习总书记曾提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纵向来看,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历经数千年的文化迭代依然获得了传承与弘扬。在家校共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不仅是教育的需求,有时候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个体发展的需要。通过传统文化的运用,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具备了更为完善的培养体系,让学生能够领悟深刻的教育内涵与价值,从而提升家校共育的水平。并且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对小学生未来的全面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传统文化与家校共育在教育层次上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也是在完善家校共育体系中值得探索和研究的课题。
二、传统文化下家校共育实效性的探讨
1.注重互动交流,达成教育共识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所面对的都是同一对象,并且教育目标具有一致性,因此需要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互相渗透,从而取得更为全面的教育实效,实现学生教育培养的同步。首先,实现学校教育的认同。在学生的教育中,依然坚持要保持学校为主导的教育格局,而家庭教育则需要充分的发挥辅助与强化作用,因而在实践中家长要对学校的教育模式、方法、策略上产生高度认同,并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辅助优化,实现教育成果的转化与延伸。其次,明确家庭责任与方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体现,这其中第一项便是“修身”,这一点与家庭教育紧密契合,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家庭教育中要注重孩子品性、德育的培养,融入和发挥家庭教育的责任,结合学校教育资源进行实践,以“爱、责任、智慧”陪伴孩子共同成长。
例如,学校定期与家长交流,让家长走进校园,感受校园新文化以浓厚教育的氛围。同时利用家长会、交流会等形式,向家长共享教育理念与方法,并以此增进家长对学校教育的理解与支持,为家庭教育的有效开展奠定基础。同时向家长强调“五伦”、“八德”等国学经典的重要性,让家长将传统文化融入生活,融入教育,融入学生的成长,拓展家庭教育的视野。
2.积极创新思路,增强教育实效
教育思路的创新引领着教育的发展,同时也是教育发展的根本所在,因此在教育实践中要充分吸取传统文化智慧,利用丰富的教育资源与方式实现家校共育的衔接,以此来激发家校教育的发展活力,增强教育中的创新性及实效性发展。首先,建立沟通平台,拓宽共育途径。要实现平台互通与渠道互通,就需要建立共育机制,从而搭建起家校互通的桥梁。如将编制“家校联系手册”纳入共育管理范畴,完善联系方式,增进家长与教师的互信。其次,建立家长网络学校。依托网络信息化的发展进程,将现代技术與教育发展相结合,将家庭教育纳入统一的管理。
例如,开设“家教宝典”、“国学经典”等专栏,让家长获取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从而在不断的平台交流与互动中提升家长的教育素养。同时,采取丰富的创新教育形式,渗透“百善孝为先”的教育理念,开展“亲情传递”活动,让孩子为父母书写亲情卡,感恩父母。借助“晒家风家训”活动,健全孩子的培育理论,从言传身教中让孩子获得成长营养。
3.完善合作机制,实施阳光评价
家校共育作为一种创新的教育模式,在持续的教育发展中地位越发凸显。但家校共育合理方式不能局限于沟通方式的建立,还需要以更多的科学的合作方式,使共育理念获得更深入的拓展。这就要求学校与家庭之间建议默契,立足于合作机制的建立形成有效的合力,使家校共育取得实质性的水平提升。尤其是基于传统文化理念下的家校共育,更需要融合更多的传统文化,用文化驱动、用机制引领,开启阳光培育、阳光评价的全新探索模式。
例如,结合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开展“书香家庭”评选活动,让家庭教育与孩子的成长融为一体,实现普遍性的参与,激发学生自身的参与热情,让家长与孩子抽出更多的时间进行传统文化的学习,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实践阳光评价模式的创新,让家庭信任学校、教师,学校不挑剔家长,构建和谐的共育环境,运用传统文化智慧加强孩子的德育建设,开创“家校同心,和谐育人”的良好教育局面。
三、结语
总之,家校共育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构建全方位、多角度的共育体系,能够有效的促进小学生的全面成长,践行“立德树人”的素质教育理念,从而将学生教育提升到更高水平。与此同时,家校共育更要将优质的传统文化进行渗透,充分利用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丰富教育素材,将教育管理与文化熏陶完美结合,使教育功能实现本质的跃升。
参考文献
[1]张秀英.运用传统文化智慧,提升家校共育的实效性[J].辽宁教育,2015(10):34-35.
[2]李晓蓉.家校共育催生传统文化教育新生态[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7(3):12-14.
◆关键词:小学家校共育;传统文化;实效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这充分彰显了两者间的依存性。传统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教育精髓,无论是对于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而言,都需要依托传统文化智慧,发挥家校共育的实效性,促进学生的综合成长。
一、传统文化与家校共育的契合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瑰宝,更是我国重要的文化名片。习总书记曾提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纵向来看,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历经数千年的文化迭代依然获得了传承与弘扬。在家校共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不仅是教育的需求,有时候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个体发展的需要。通过传统文化的运用,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具备了更为完善的培养体系,让学生能够领悟深刻的教育内涵与价值,从而提升家校共育的水平。并且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对小学生未来的全面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传统文化与家校共育在教育层次上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也是在完善家校共育体系中值得探索和研究的课题。
二、传统文化下家校共育实效性的探讨
1.注重互动交流,达成教育共识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所面对的都是同一对象,并且教育目标具有一致性,因此需要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互相渗透,从而取得更为全面的教育实效,实现学生教育培养的同步。首先,实现学校教育的认同。在学生的教育中,依然坚持要保持学校为主导的教育格局,而家庭教育则需要充分的发挥辅助与强化作用,因而在实践中家长要对学校的教育模式、方法、策略上产生高度认同,并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辅助优化,实现教育成果的转化与延伸。其次,明确家庭责任与方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体现,这其中第一项便是“修身”,这一点与家庭教育紧密契合,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家庭教育中要注重孩子品性、德育的培养,融入和发挥家庭教育的责任,结合学校教育资源进行实践,以“爱、责任、智慧”陪伴孩子共同成长。
例如,学校定期与家长交流,让家长走进校园,感受校园新文化以浓厚教育的氛围。同时利用家长会、交流会等形式,向家长共享教育理念与方法,并以此增进家长对学校教育的理解与支持,为家庭教育的有效开展奠定基础。同时向家长强调“五伦”、“八德”等国学经典的重要性,让家长将传统文化融入生活,融入教育,融入学生的成长,拓展家庭教育的视野。
2.积极创新思路,增强教育实效
教育思路的创新引领着教育的发展,同时也是教育发展的根本所在,因此在教育实践中要充分吸取传统文化智慧,利用丰富的教育资源与方式实现家校共育的衔接,以此来激发家校教育的发展活力,增强教育中的创新性及实效性发展。首先,建立沟通平台,拓宽共育途径。要实现平台互通与渠道互通,就需要建立共育机制,从而搭建起家校互通的桥梁。如将编制“家校联系手册”纳入共育管理范畴,完善联系方式,增进家长与教师的互信。其次,建立家长网络学校。依托网络信息化的发展进程,将现代技术與教育发展相结合,将家庭教育纳入统一的管理。
例如,开设“家教宝典”、“国学经典”等专栏,让家长获取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从而在不断的平台交流与互动中提升家长的教育素养。同时,采取丰富的创新教育形式,渗透“百善孝为先”的教育理念,开展“亲情传递”活动,让孩子为父母书写亲情卡,感恩父母。借助“晒家风家训”活动,健全孩子的培育理论,从言传身教中让孩子获得成长营养。
3.完善合作机制,实施阳光评价
家校共育作为一种创新的教育模式,在持续的教育发展中地位越发凸显。但家校共育合理方式不能局限于沟通方式的建立,还需要以更多的科学的合作方式,使共育理念获得更深入的拓展。这就要求学校与家庭之间建议默契,立足于合作机制的建立形成有效的合力,使家校共育取得实质性的水平提升。尤其是基于传统文化理念下的家校共育,更需要融合更多的传统文化,用文化驱动、用机制引领,开启阳光培育、阳光评价的全新探索模式。
例如,结合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开展“书香家庭”评选活动,让家庭教育与孩子的成长融为一体,实现普遍性的参与,激发学生自身的参与热情,让家长与孩子抽出更多的时间进行传统文化的学习,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实践阳光评价模式的创新,让家庭信任学校、教师,学校不挑剔家长,构建和谐的共育环境,运用传统文化智慧加强孩子的德育建设,开创“家校同心,和谐育人”的良好教育局面。
三、结语
总之,家校共育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构建全方位、多角度的共育体系,能够有效的促进小学生的全面成长,践行“立德树人”的素质教育理念,从而将学生教育提升到更高水平。与此同时,家校共育更要将优质的传统文化进行渗透,充分利用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丰富教育素材,将教育管理与文化熏陶完美结合,使教育功能实现本质的跃升。
参考文献
[1]张秀英.运用传统文化智慧,提升家校共育的实效性[J].辽宁教育,2015(10):34-35.
[2]李晓蓉.家校共育催生传统文化教育新生态[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7(3):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