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老板70副总30的企业屹立不倒

来源 :销售与市场·渠道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xiao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位老板几乎每隔3~4年就“干掉”一批副总、经理。30岁出头就提拔,40岁不到,稍有点保守就“干掉”,所以这家企业一直屹立不倒。
  当然,这也很残酷。
  前天与朋友聊天,他讲了在部队时的一个故事。
  对越自卫反击战时,部队发下一批新枪,新枪的性能当然好得多。但是,很多老兵已经习惯用老枪,拒绝用新枪,倒是那些新兵一开始就用新枪,如鱼得水。
  这个故事让我感慨良多,新枪比老枪先进得多,为什么不用新枪呢?为什么接受新枪的是新兵而不是老兵呢?
  人力资源问题、管理问题,更多的是心理问题而不是技术问题,并且不是个体心理问题而是群体心理问题。
  昨天上午见一个股份公司董事长,他也面临这个新枪与老枪的问题。我一直是这个公司的董事,去年董事会改选时,我坚决要求辞掉董事。董事长挽留时,我提了两个条件:一是内部董事不能超过2人(董事共7人),二是非股东董事要超过一半。
  为什么要提这两个条件呢?
  因为公司业绩已经多年没有突破,主要是营销模式老化。公司曾经是靠营销模式创新成长起来的,但随着营销模式的老化,业绩长期徘徊不前,已经从行业龙头逐渐变得不受人关注。我曾经试图让公司改变营销模式,试验效果很好。但是,无论多么有效,最后都被群体的力量拉回原点。
  董事会成员十多年未变,总经理班子成员长期未变,业务队伍骨干长期未变。这些曾经的变革力量,已经成为变革的障碍。
  老人用新枪,老人经常用结果证明新枪有问题,而且不是一个人这么做,是一群人在这么做。
  新枪与老枪不是关键,谁愿意用新枪才是关键。
  公司最重要的问题,是由董事会决定的。一个由内部人控制的董事会,通常是维持现有的企业格局,而不是改变格局。先从董事会的结构改变做起,再改变总经理班子的结构,最后改变员工结构。这是我提出改变董事会结构的思路。
  好在董事长比较开明,接受了我的思路。董事会结构改变后,今年就引进了几位高层管理人员。为了保护这些新引进的高层管理人员,实行特区政策,新人与老人不交叉,避免老人的干扰。昨天,董事长告诉我两个消息:一是新模式有效,业绩增长很快;二是高层反弹很大,主要是老人,不是看成绩而是挑毛病。我对董事长的建议是:继续引进高层管理人员,继续支持新政。
  大凡有点历史的企业,如果业绩徘徊,都会面临上述问题。新枪很好,但是老人不用。
  昨天与这位董事长还谈到另一家行业巨头的老板,营业额几百亿元。老板已经70多岁了,副总们才30多岁,反差巨大。董事长觉得这位老板很可怜。我告诉董事长,这恰恰是这位老板的厉害之处,这位老板几乎每隔3~4年就“干掉”一批副总、经理。30岁出头就提拔,40岁不到,稍有点保守就“干掉”,所以这家企业一直屹立不倒。
  当然,这也很残酷。
  在10年前,我就提出一个营销老总的职业生命周期,我提出4年是一个生命周期。营销老总上任的第一年,革别人的命;第二年巩固“革命”成果;第三年达到“革命”事业的高峰;第四年,要么革自己的命,要么被人“革命”。
  一个营销副总上任第三年找我,还没等他问我问题,我就告诉他:“经过两年的高速增长,第三年缺乏增长空间。如果没有增长,老板就要换人。等到增长乏力时再想办法,已经晚了。”营销副总听后说“神了”。我告诉他,如果早半年以上找我,我能够找到办法,现在时间已经不够了。果然,一年后,营销副总被换掉,别人革了他的命。
  多数人可以革别人的命,但很难革自己的命。所以,在革命和创新方面,相当多的革命者最后会成为革命的对象。
  最近,我一直有一个感慨:随着年龄的增大,自己变得越来越保守了,越来越出现经济学家所讲的“路径依赖”。如果只是作为所谓的专家,可能影响不大;如果做一名管理者,问题很大。
其他文献
广告到底为什么?奥美创始人大卫·奥格威早就说过:广告是为了销售,不为销售就不做广告。回归这句话,可以帮助我们重新思考去选什么样的媒体,做什么样的创意。  那些开展深度分销、注重渠道实效的品牌商,会特别关注地面频道。比如齐鲁电视台在广告收入等多项指标上位居全国省级地面频道之首,凭什么?光说它是连续8年山东省网冠军等等就够了?  除了基本的传播力,一定还要谈齐鲁台的行销力和影响力。跟雅迪电动车合作促销
期刊
憑一个企业成就一个行业,将一方特产做成一国风尚。这在全球也极为罕见。难能可贵的是,此过程中,加多宝在品牌传播和渠道分销方面的表现同样卓越,为每一年都创造出甚至值得国际品牌学习的传播案例,这尤其堪称中国企业楷模。加多宝与《中国好声音》的合作即是明证,这个案例树立了一个标杆:它不仅帮助品牌在剧烈的动荡中翻盘,更为之升华出代表中国文化自信与人文共鸣的深切内涵。全球发展中国家的几乎所有区域品牌,都能从加多
期刊
哈佛商学院马迪尔教授提到,未来企业竞争力不是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由多个企业的联合体组成的商业群之间的抗衡,是系统与系统之间的抗衡。我国也有专家认为,企业创新有两类:一类是技术和产品的创新,一类是商业生態系统的创新。前者一定会受到其他环境的影响,只有后者,才是未来企业的真正核心竞争力。  从这个角度讲,我们破局点在哪里?  在长期的研究之后,我们提出中国云商联盟的概念。  中国云商联盟是基于一种
期刊
商品创新:自有品牌带来的机会和压力  单从商品看,零售商和制造商的生意没有什么区别。  在建立强大的店铺规模和供应链体系之前,沃尔玛最卓越的能力其实是“单品管理”,就是尽可能多地找到并推荐畅销产品。沃尔玛最初的产品大多由创始人山姆·沃尔顿采购,连对手都称“他对畅销产品有天生的嗅觉”;沃尔玛从创始起就有的“单品销售竞赛”,至今还在采购精选和店长推荐等方面持续。  畅销单品才是同时保证周转和毛利的关键
期刊
如何真正拥抱互联网?  有些企业家很苦恼:我们也上了CRM,甚至一直在引进一些工具,为什么我们不能成为互联网企业,仍然是一个传统企业?  你的思维起点,决定你企业的终点。你所有的思考都是站在自己角度思考,而没有考虑客户需求在哪里,这样的企业投入再多信息化技术,仍然是一家传统企业。你只有真正拥抱客户,去挖掘客户的需求,才是互联网企业。  我们在喜臨门床垫上加了一个小小的二维码,对应的是产品需求调研问
期刊
主战场已经改变  前几年,保守派怀疑电商潜力的一个借口就是:难道汽车也能在网上卖?难不成在网上可以实现买车的全流程?  真是不幸,保守派的论据要失效了,真的可以实现网上全流程买车。  据某知名网站发起的一项你是否能够接受网购汽车的调查结果显示,有73.54%的消费者表示可以接受网络购车,也有20.63%的消费者表示如果诸如试驾、上牌、保险、售后等相关问题都能够解决,他们也会选择尝试这种全新的购车方
期刊
电商还处在一个生态链完善的过程中,在这种情形下,会出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企业优势行业资源化。  这个词比较拗口,先从企业优势说起。  前两年,京东、当当、亚马逊、凡客在内的几大B2C公司纷纷投重金建设仓储物流配送,希望借助这个优势,将拥有众多实体店的传统零售企业抛得更远。  三年前,有人质疑京东物流配送的建设难度,而另一部分人说,把困难的东西坚持做好就会做成核心竞争力,做出门槛。  只是未如人愿
期刊
市场经济的早期,作为对计划经济的解构运动,企业界流行的口号是“先找市场,再建工厂”。偏偏有一个食品原料企业,坚决执行“先建工厂,再找市场”的这个看似跟计划经济一样的思路。  因为这个老板押宝中国经济会快速发展,食品工业要快速发展,对食品原料的需求会激增,供应也会加大。原料是很难差异化的,供应价格就成为订单的焦点。只有上规模,才能降低成本,获得一个极富竞争力的供货价。  他赌对了。十年间,成就一个近
期刊
我们正处在一场革命当中。我们现在面临的经济环境我觉得不可怕,可怕的是由技术推动的商业模式的变化。互联网的技术,移动的技术,新的支付技术,这些技术结合在一起,就出现了一个时髦的词,大数据。  如果我们现在不懂大数据,未来就不能活。大数据带给我们精准的,以亿为单位的,N次方计算出来的人的行为结果。从我们起床那一刻起,我们就处在网络的隐秘监控下。当关于我们的信息合并在一起的时候,我们是赤身裸体的,完全处
期刊
阿里正在做微淘,通过社交媒体,进一步发挥它的威力。苏宁去电器化,现在有1700家门店,未来5年要开到3500家门店。张近东说要通过各种各样的信息技术,帮苏宁进入大数据时代。O2O时代,传统零售商门店资源是最稀缺的,现在很多电商已经开始纷纷在线下开连锁店。  O2O最核心的战略是什么?以下是苏宁花巨资梳理出来的经验:  第一,一个利润中心,线上线下不要打架。天猫想很好地整合线下线上,重点就在底下的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