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敲文题巧立意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ljgsdkl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命题作文题目的层次解读,即指作文题目在不同的语境中产生的不同含义或可从多角度理解把握文章的题目。准确理解命题作文的题目,对拓展作文的构思深化文章的立意大有好处。反之,若没有对作文题目的核心词进行内涵的辨析与外延的界定,就有可能望题生义,至使文章构思偏差,立意浅化。
  笔者就近年中考语文命题作文的题目做了简单的分类归纳,并以实例分析命题作文题目,进行不同层次的解读与构思立意的探讨。
  一、文题清晰,明确对象巧转换
  文题清晰,一见题目,便知晓写作内容,审题上无阻碍。如,《我的老师》《邻居》《小事不小》《一件难忘的小事》《校园晨景》等,此类文题核心词内涵本质与外延范围相对明确,一见题目便知是写人或记事或绘景,文题内涵单一明确。写作对象清晰,写作范围确定,学生作文时在立意构思上偏离文题的可能性较小。
  虽然此类文题的選材与立意明确,但文题的构思立意因此受到制约,作文选材有可能过于单一狭窄,立意上有可能浅显单一。若想在立意构思上有所突破,另辟蹊径,转换角度,甚至巧换对象不失是一条构思的新路径。
  如《我的老师》,不少人一见“老师”,就想到教自己知识教自己读书的科任老师。倘若深入理解,“老师”的范围是否可以从狭义的范围拓展到更广阔的人群,如“我的父母”,甚至陌生人?笔者在评阅作文时,一学生写人生成长道路上的老师——母亲。母亲是成长岁月的导师,人生的引路者,永远的老师,小作者巧妙转换人称,把“老师”内涵挖掘更深入,“老师”外延范围更广阔,从而在作文思路中跳出一般“老师”的窠套。作家贾平凹曾写过一篇《我的老师》,“我的老师孙涵泊,是朋友的孩子,今年三岁半。”“许多人都笑我认三岁半的小儿为师,是我疯了,或耍矫情。”贾平凹先生通过孙涵泊郊游拒摘花束,电视播放国歌时严肃认真的表情,对我书写条幅不恭维,遇街上争执斗殴上前劝阻,正视西方诸神祼体油画等诸多生活片断展示孩子说真话,展示真性情,表现其无畏之品格。读了此文,让人明白有高品格者,无论年龄大小,皆可为师。三岁半的孩子也是我精神品质的老师——这让我们领略了大师构思上的新颖别致,立意的高远。
  同理,《邻居》中的“邻居”就不仅仅局限于处所乡邻里之间关系,从逐层意义上理解是不是可以进一步拓展至国家与国家的关系呢?此外类似的《小事不小》,滴水折射太阳的光芒,可理解为事虽小,意义却重大;《校园晨景》不仅仅是写晨之景,晨之物,是否可更深入通过学生晨读,教师谈心,校园晨操等画面展现师生如朝阳般晨光的精神风采?
  二、文题简约,明确内涵巧立意
  让(2015.福州)、孝(2013.广元)、远方(2014.南充)、远航(2013. 达州)、益友(2015.梅州)、拥抱(2011.成都)、成全(2012.重庆)、期待(2015.凉山)、发现(2015.广安)、遇见(2015.三明)。
  此类命题作文文句(字词或核心词)简约,内涵丰富,外延广泛,由此而引发作文构思的支架点也就多。此类作文构思立意,若以发散思维为支点,作文的构思立意的多层次与选择素材的丰富性是不言而喻的。如《晨》——“晨”,有学生写早晨发生的故事,也有些学生写早晨的美景;《夕阳美》,“夕阳美”若从字面意思而言,抒写傍晚落日的黄昏美景也无可非议。若是更深入解读,是不是可想到人生中的某一阶段——人生幸福的暮年时光。因此,有些字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就有另一层或更深层的含义所在:有些文题中的核心词须联系具体文化背景或该词固有的文学意象进行分析,其字词也就有了丰富的内涵之可能。正如诗词中的某些意象,竹,兰,梅,菊等物象在表达上皆有特定的意象认同或文化象征指向。
  正因为汉语言文字有其内涵丰富这一特点,若仅从题目中的表层意思理解,构思立意就有可能过于直白浅显,忽视文题核心词的深入解读,构思就难以达至立意新颖深刻。
  如《晨》,不少考生绘形绘色地描写“晨”之景,深情地抒发“晨”之情。如果深入挖掘“晨”之比喻或引申的意思,构思空间就会更开阔。因为“晨”不仅仅是自然之晨,也可引申或比喻人生某一阶段。从人生成长这一过程譬喻,即从个体生命而言,从孩童至青少年阶段拟喻人生之晨,生命之晨,这正好验证了伟人毛泽东的话:青少年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同理类比,命题作文《夕阳美》也就不应该仅仅写景抒情,也可能对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肯定。中央电视台有个栏目《夕阳红》讲老人故事的,其栏目之名也许寓意如此。
  因此,准确解读文题,从多层面、多层次把握文题核心词,即文题核心词中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或是象征义,作文构思的路径就更丰富,作文的立意就可能更广阔、更深入。
  如命题作文《礼物》中的“礼物”二字,按词源上的理解是“为表示尊敬、庆祝或感谢而赠送的物品”,这是词源的一种解释。考生如果进一步思考,是否可把此“礼物”从物质层面理解引申为精神层次的解读。笔者在评改学生《礼物》一文,果不出其然:一次与同桌闹别扭后拳脚相交,还把同桌的书撕破,恰巧那天是自己生日,父母带着自己到同桌家道歉,双方释然。回家的路途中恍然大悟:父母让自己正视人生的错误,勇于承认,这是人生重要一课,这才是父母送给自己最好的教育——一份特殊的礼物。初读有点剑走偏锋,细推敲之确实新颖别致且立意深刻。
  “礼物”,不少学生写的是实实在在可摸得着看得见的物品,上述《礼物》在于实题虚作,把“礼物”从实物提升到精神层次,挖掘了“礼物”的精神含义,扩大了“礼物”外延范围,选材丰富,立意新颖巧妙。
  可见,准确解读文题中核心词的内涵,明确其外延范围,巧妙化实为虚,就可能达至作文立意的更高层次。
  三、文题喻理,明确喻体巧拓展
  笔者随意翻阅近几年中考语文作文试题,发现喻拟式的题目不少:
  抬头看看,会有别样的风景(2013.大连)、给自己的世界一片晴朗(2015.丽水)、美丽的插曲(2014.大连)、我就是一颗会发芽的种子(2015.宁波)、送他人一朵花(2010.长沙)、打造一片亮丽天空(2013.枣庄)、冬天里的阳光(2013.莆田)、我心灵的甘露、(2014. 天津)、开在心中的花(2014.衡阳)、别丢了你的钥匙(2010.湛江)、追梦路上(2013 .梧州)。   此类文题,关键是考生必需对题目的比喻义或引申义有准确的把握。还有些作文题目,提供提示语,激发学生思维,从而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文题的内涵,界定题目的范围。考生审题时,就应该结合提示语,才能更准确领会文题,从而确定作文立意并界定选材的范围。例如:
  十六岁的你,已经走出童年的幼稚;十六岁的季节,是多梦的季节;你十六岁的天空,也许是阳光明媚, 也许是星光璀璨, 也许是……请以“十六岁的天空”为题,写一篇文章。
  “十六岁的天空”,单若“天空”而言,没有具体可深入挖掘的意思,联系提示语,对“天空” 就有具体阐述或明确的指向。可有些学生却望文生义,写“我”十六岁时所见到的天空同以前所见的天空没什么差别,文中主体部分是三个情景:十六岁——雨天;十六岁——阴天;十六岁——阴天,显然,这位同学没有准确的理解“十六岁的天空”特别是“天空”在具体提示语中的特别指向。考生若仔细推敲上述抒情味浓厚的提示语便明白,“天空”不是实指自然界的天空,十六岁时是“多梦”的,是丰富多彩的,“天空”也许是指生活情景。十六岁,可能是阳光明媚,也许是星光璀璨,也许是阴云密布。因此作文构思重在表现“十六岁”这一特定时段关于学习或生活的快乐与成功,烦惱与忧愁……
  2015年湖北省荆州地区的中考作文《那天,雨一直下》,一学生想当然认为:某日,下雨,雨一直下。写雨如何下,描写下雨的情景。若是这样写,显而易见是违背命题人命题之初衷。其实,“那天,雨一直下”或许是渲染某种情绪,烘托悲伤气氛,或点明特定的时间,写出内心的纠结失落等。
  学生刘芳菲拟写中考作文《那天,雨一直下》:晚自习后,想到一家精品店给母亲买个礼物,因为过两天就是母亲的生日了。用自己平日攒积的零用钱,买个母亲喜欢的礼物,该多么的喜欢啊!路上还想象母亲收到礼物时那惊喜感动的样子,不巧的是,到精品店却打烊了。于是回家比平日迟了些的我,被母亲大骂,我想说明理由,可母亲固执认为我是在找借口,我委屈至极。室外,雨不停地下着……
  “那天,雨一直下”恰巧烘托小作者被母亲误会后委屈悲伤的心情,寓情于“雨”,情与景交融。
  可见,准确把握题目含义,依据不同类型,或巧妙转换人称角度,或深挖细掘明确内涵,或析词品句明确喻理,从三个层面审视作文题目,文章构思的视野也就更开阔,立意也就明朗且有深度了。
  作者单位:福建省永安市第六中学(366000)
其他文献
据调查,当下学生对作文越来越敬而远之,主要原因是觉得没有素材可写,看到题目,脑海是一片空白,思维无法打开。部分学生为了凑足字数,搜肠刮肚,冥思苦想,东拉西扯,胡编乱造,写出的东西明显缺乏生活基础,更无立意可言。归根结底是因为学生缺乏一双慧眼去寻找生活中的“米”,缺乏丰富的作文素材,无法再现多彩的生活。新课标指出:作文教学的内容就是要把学生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用文字表达出来。对照要求,
期刊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那么,该如何正确地引导初中学生开展语文自主学习呢?这是当前众多语文教师不断探索的热点课题。笔者认为,要想让自主学习成为语文课改中一道靓丽的风景,要想在语文教学中真正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必须要走好自主学习的第一步,找到开启自主学习的金钥匙,即课前预习。课前预习是进行语文课堂教学、开展自主学习的基础,也是学生对文本教材体验
期刊
诗歌是富有想象的艺术创造,它以其简洁凝练的语言、精巧绝妙的构思、深邃高远的意境、饱满真挚的情感,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但是,诗歌所表达的大多是比较抽象的事物或感情,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要理解这些抽象的事物或感情十分困难。这就是近年来初中语文诗词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对此,很多教师进行了有意义的教学尝试,笔者亦参与其中。经过一系列的尝试,笔者发现,在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中,若能引导学生
期刊
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回忆性抒情散文,作者以小见大,选取了父子在车站送别事件中父为子买橘子时的背影,抒发浓浓的父爱和对父亲深深的感恩之情。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字里行间流露着人间至情,读之,让人动容不已,本文是教师实施情感教育的有效载体。对此,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以《背影》为例,就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浅谈了几点看法,以期抛砖引玉。  一、语言解析,合作探究  语言是文章的基本
期刊
所谓的意象就是作者为了把自己的主观感情表达出来而用客观物象来寄托这种感情,从而达到思想情感和外在的客观物象之间的统一。现代诗歌惯用的意象表达方法是借景抒情及托物言志等,通过其中的“景”和“物”来表达作者的真实情感。所以在诗歌鉴赏的过程中要重点把握住情景和物象,以此来联想和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  一、注重积累,判断意象类型  想提高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通过积累,在平时的学习、练习
期刊
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一思想,蕴含了对客观认知规律的尊重,对受教育者主体地位的尊重,所以一直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对于孔子的“愤悱”理论,我们最大的尊重就是将它与我们的课堂教学结合起来,使之真正成为教育的根基和养分。要实现这一目标,重要的是等待,等待“愤悱”的产生。  现以所听的《台阶》一课为例,探讨对语文阅读教学中“启发”与“愤悱”关系的处理。  一、指点于困惑之时  师:请大家
期刊
于漪老师曾说过:“与其说我一辈子做语文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语文教师。”这里的“学做”,不妨就看作是一辈子的人文情怀和追求。语文教师应该成为具有人文情怀的人,并且将这种情怀渗透在课堂上,使语文课堂在春风化雨中润物无声,激起片片涟漪。  情怀,就是人对于一件事物自己内心最真实最动人的感受,是一种高尚的心境。那么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如何把这种心境传递给学生?如何渗透慧雅的人文情怀呢?  一、传递人性与
期刊
初中古诗词学习相比小学阶段其表达更抽象、含蓄,更强调诗词本身的文学内涵解读,包括诗词中的音韵美、情感解读、文笔赏析、写作流派等,由于古诗词创作年代久远,加之学生学习经验有限,要想实现“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的目标,并非易事。那么,在具体的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中,如何有效提高古诗词教学质量呢?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品诵  一方面,品诵要采用新颖灵活的方式,初中所学古诗一般都为绝句,具有固定声
期刊
语文教学与其他科目的教学不同,知识的衔接性并不明显,似乎每一篇课文自成一家,前一篇课文与后一篇课文似乎没有关系。由于语文教学存有这样的问题,因此,在上课时,有很多的老师就按照教参和各种教辅材料强调的重点照本宣科。更有教师特别追求标新立异,追求对文章的奇读异读,凡是其他材料讲的重点都不讲,如此讲课,看似每篇文章都有自己的真知灼见,但是学生很难从中获得基本的系统的语文知识和语文素养。  要改善语文教学
期刊
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题型多,内容涵盖面广,语言组织也需要一定的技巧,尤其是文字表述题,完全需要学生自己根据文章,扣住题目,组织语言作答,难度更大,因此在考试中学生屡屡丢分。对此,本文将这些题型大致分为表达题与内容题两类,分别作教学方法指导上的论述。  初中语文是一门比较特殊的科目,在学生的印象中,它是不可能拿到满分的,即使这一观点不绝对,但至少是绝大部分人今天或曾经的初中语文!展开分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