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回忆性抒情散文,作者以小见大,选取了父子在车站送别事件中父为子买橘子时的背影,抒发浓浓的父爱和对父亲深深的感恩之情。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字里行间流露着人间至情,读之,让人动容不已,本文是教师实施情感教育的有效载体。对此,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以《背影》为例,就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浅谈了几点看法,以期抛砖引玉。
一、语言解析,合作探究
语言是文章的基本构成要素,在文学创作中作者往往借助语言文字来传达自己的主观情思。《背影》一文语言直白而典雅,朴实而无华,平淡之中寓真情,渗透着浓浓的人间至爱。文中记载父亲的话只有五处,尽管语言简单,但却意蕴隽永,饱含了浓浓的父爱。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父亲说的几句话,通过深入剖析、交流讨论,让学生感受父爱的深沉细腻,从而拨动学生心灵之弦,触发共鸣,激发学生情感。
师:同学们,文中“父亲”总共说了五句话,你能找出来,谈一谈你的理解和感受吗?
学生1:家中办丧事时,父亲说:“事已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饱经沧桑的老父亲在多重压力下仍然镇定、坚强,乐观自信地安慰流泪伤心的儿子,看似普普通通的一句话,包含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爱。
学生2:作者再三劝父亲不必亲身送时,父亲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老父亲不放心别人送儿子,于是放下所有手头琐事亲自送儿子上车,使父亲的爱子之心跃然纸上,传达了最沉甸甸的父爱。
学生3:“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父亲为了避免儿子路上不口渴,不顾自己年老体弱,亲自为儿子去买橘子。父亲对儿子极致的爱抒写得淋漓尽致。
学生4:买来橘子要下车时,父亲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儿行千里父担忧”,这是最牵肠挂肚的爱,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无限的惦念。
学生5:走了几步回过头,父亲说“进去吧,里面没人。”父亲怕儿子误车,催促儿子快点上车,表达了父亲对儿子依依不舍和担心孩子的真挚情感。
二、聚焦背影,用心揣摩
《背影》一文,以父亲的“背影”贯穿全篇,是全文的线索,也是情感的浓缩点,作者以小见大,抓住人物形象“背影”这一特征命题立意、谋篇布局,把父亲对儿子深切的关爱,儿子对父亲的感激与思念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全文感情起伏回荡,深沉的思念悠悠不绝。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提出问题:文章四次写到背影,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引导学生聚焦背影,体会父子情深,从而推动学生情感。
学生甲:文中第一次出现“背影”是在文章的开头部分,开篇点题,思念父亲,虚写背影,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并预留悬念,为下文感人至深的父子之情作了良好的铺垫。
学生乙:文中第二次出现“背影”是在车站送别时父亲过铁道爬月台为儿子买橘子的場面,详写背影,表现了父亲爱儿子的深厚感情。同时,作者看到年迈的老父亲步履艰难地为自己买橘子, 第一次真正地理解到了父爱的真谛, 留下了感动的眼泪, 这是感情升华的背影,父爱如山,足以让儿子永生难忘。
学生丙:文中第三次出现“背影”是在父亲
和儿子告别后,略写背影。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渐渐消逝在人群,此时此刻作者领悟到了父亲深沉的爱,不舍之情油然而生,又想到生活的残酷,父亲前程艰难,黯然泪下,增添了淡淡的离愁别绪。
学生丁:文中最后一次出现“背影”是在文章的结尾,虚写背影。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父亲平淡言语中流露出了无奈和悲凉,让作者不由自主地在泪光中再次浮现出父亲的“背影”,这是思念的“背影”,首尾照应,突出了主题,表达了作者对老父亲的无限思念之情。
三、借题发挥,有效渗透
在教学完《背影》后,笔者借题发挥,有效渗透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拓展迁移,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感受身边的平凡真情,让学生体验幸福,学会珍惜,懂得感恩,从而升华学生情感,启发学生常怀感动之心,常为感恩之行,真正达到育人的目的。
师:父爱如山,母爱如水,《背影》一文凝聚了父亲的挚爱。同学们,其实我们也都是幸福的,至爱亲情是我们拥有的无上财富。一桌香喷喷的饭菜,一杯热腾腾的牛奶,一句关心体贴的话语,一个理解鼓励的眼神,无不体现了亲人对我们无限的关怀和殷切的期望。请同学们敞开心扉,释放亲情,怀着深深的感恩之心,写一写你的生活经历,谈一谈你对父爱或母爱的理解,说一说你眼中那些令你感动、愧疚,甚至流泪的至爱亲情。
总之,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立足实际,依托教材,善于挖掘文本情感素材,有效渗透情感教育,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其快乐成长和身心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东台市实验中学(224000)
一、语言解析,合作探究
语言是文章的基本构成要素,在文学创作中作者往往借助语言文字来传达自己的主观情思。《背影》一文语言直白而典雅,朴实而无华,平淡之中寓真情,渗透着浓浓的人间至爱。文中记载父亲的话只有五处,尽管语言简单,但却意蕴隽永,饱含了浓浓的父爱。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父亲说的几句话,通过深入剖析、交流讨论,让学生感受父爱的深沉细腻,从而拨动学生心灵之弦,触发共鸣,激发学生情感。
师:同学们,文中“父亲”总共说了五句话,你能找出来,谈一谈你的理解和感受吗?
学生1:家中办丧事时,父亲说:“事已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饱经沧桑的老父亲在多重压力下仍然镇定、坚强,乐观自信地安慰流泪伤心的儿子,看似普普通通的一句话,包含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爱。
学生2:作者再三劝父亲不必亲身送时,父亲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老父亲不放心别人送儿子,于是放下所有手头琐事亲自送儿子上车,使父亲的爱子之心跃然纸上,传达了最沉甸甸的父爱。
学生3:“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父亲为了避免儿子路上不口渴,不顾自己年老体弱,亲自为儿子去买橘子。父亲对儿子极致的爱抒写得淋漓尽致。
学生4:买来橘子要下车时,父亲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儿行千里父担忧”,这是最牵肠挂肚的爱,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无限的惦念。
学生5:走了几步回过头,父亲说“进去吧,里面没人。”父亲怕儿子误车,催促儿子快点上车,表达了父亲对儿子依依不舍和担心孩子的真挚情感。
二、聚焦背影,用心揣摩
《背影》一文,以父亲的“背影”贯穿全篇,是全文的线索,也是情感的浓缩点,作者以小见大,抓住人物形象“背影”这一特征命题立意、谋篇布局,把父亲对儿子深切的关爱,儿子对父亲的感激与思念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全文感情起伏回荡,深沉的思念悠悠不绝。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提出问题:文章四次写到背影,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引导学生聚焦背影,体会父子情深,从而推动学生情感。
学生甲:文中第一次出现“背影”是在文章的开头部分,开篇点题,思念父亲,虚写背影,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并预留悬念,为下文感人至深的父子之情作了良好的铺垫。
学生乙:文中第二次出现“背影”是在车站送别时父亲过铁道爬月台为儿子买橘子的場面,详写背影,表现了父亲爱儿子的深厚感情。同时,作者看到年迈的老父亲步履艰难地为自己买橘子, 第一次真正地理解到了父爱的真谛, 留下了感动的眼泪, 这是感情升华的背影,父爱如山,足以让儿子永生难忘。
学生丙:文中第三次出现“背影”是在父亲
和儿子告别后,略写背影。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渐渐消逝在人群,此时此刻作者领悟到了父亲深沉的爱,不舍之情油然而生,又想到生活的残酷,父亲前程艰难,黯然泪下,增添了淡淡的离愁别绪。
学生丁:文中最后一次出现“背影”是在文章的结尾,虚写背影。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父亲平淡言语中流露出了无奈和悲凉,让作者不由自主地在泪光中再次浮现出父亲的“背影”,这是思念的“背影”,首尾照应,突出了主题,表达了作者对老父亲的无限思念之情。
三、借题发挥,有效渗透
在教学完《背影》后,笔者借题发挥,有效渗透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拓展迁移,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感受身边的平凡真情,让学生体验幸福,学会珍惜,懂得感恩,从而升华学生情感,启发学生常怀感动之心,常为感恩之行,真正达到育人的目的。
师:父爱如山,母爱如水,《背影》一文凝聚了父亲的挚爱。同学们,其实我们也都是幸福的,至爱亲情是我们拥有的无上财富。一桌香喷喷的饭菜,一杯热腾腾的牛奶,一句关心体贴的话语,一个理解鼓励的眼神,无不体现了亲人对我们无限的关怀和殷切的期望。请同学们敞开心扉,释放亲情,怀着深深的感恩之心,写一写你的生活经历,谈一谈你对父爱或母爱的理解,说一说你眼中那些令你感动、愧疚,甚至流泪的至爱亲情。
总之,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立足实际,依托教材,善于挖掘文本情感素材,有效渗透情感教育,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其快乐成长和身心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东台市实验中学(22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