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初中语文自主学习的金钥匙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yiyiyi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那么,该如何正确地引导初中学生开展语文自主学习呢?这是当前众多语文教师不断探索的热点课题。笔者认为,要想让自主学习成为语文课改中一道靓丽的风景,要想在语文教学中真正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必须要走好自主学习的第一步,找到开启自主学习的金钥匙,即课前预习。课前预习是进行语文课堂教学、开展自主学习的基础,也是学生对文本教材体验、领悟、掌握的初始过程。结合相关理论及自身实践,笔者就课前预习的教学谈如下三点。
  一、提出恰当的预习要求
   1根据学情提出要求
  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课前预习前,首先要了解学生的特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学习能力水平,只有先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教师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要求。
  此外,在提出预习要求时,教师既要考虑学生的整体情况,又要考虑学生间存在的差异。
  例如,在布置学生预习一篇文章时,对于程度较差、成绩不好的学生,可让他们在课前认真阅读课文,找出文中不认识的生字或不理解的字词,并利用字典查找;对于程度稍好、成绩一般的学生,可让他们给课文初步划分段落层次,并根据课后练习题进行思考,尝试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对于程度较好、成绩优秀的学生来说,可进一步增加思考题目,如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写了什么、哪些语句没读懂、读后有哪些疑问或自己的感想等。这样的预习要求,既满足了优秀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又保证了中等学生基本的语文训练,也照顾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薄弱的语文基础,使课前预习教学有了较强的针对性,这样既使各层面的学生获得了各自的成就感,也调动了他们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2根据教学内容提出要求
   在指导学生开展课前预习时,还要了解课文,包括课文内容、体裁及特点。
  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课前备课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工作,教师无论对课文熟悉与否,都要精心备课。当然,课文内容不同,体裁不同,特点也就不同。因此,针对不同的课文,预习要求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
  总之,语文教师只有全面了解了学生特点及课文内容,在布置学生的预习要求时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使预习达到预想的效果。
  二、教授正确的预习方法
  教师在学习新课之前都会布置预习任务,但是经常有学生完不成规定的任务,这是因为他们缺少正确的预习方法。因此,为了使课前预习顺利进行,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一些正确的预习方法,学生只有掌握了正确的预习方法,才能顺利完成预习。
  笔者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总结出了一些预习的技巧,这些技巧可总结成以下几点。
   1整体感知
  在预习一篇文章时,可先指导学生将文章整体阅读一遍。阅读之后可让学生利用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掌握重要词语的音、形、义,解决自主预习的基本困难。
  2个性化体验
  在阅读课文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出课文中自己最喜欢的语段或最感兴趣的地方,包括优美的句子、精彩的内容、鲜活的人物、独特的构思等,并让学生简要谈谈自己最喜欢或最感兴趣的理由。这些理由都是学生独特的个性体验,十分重要。
  3重点思考
  接着,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重点阅读。通过抓住重点语段进行阅读,可使学生初步领会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明确课文的写作目的。在重点阅读时,学生可以提出疑问,可以从遣词造句、篇章结构、人物塑造、主题材料、故事情节、表现手法等多方面提出自己的问题。课前有目的的预习,可使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或观点听讲,并在与别人观点的比较中去领悟课文,在错误中寻找自身偏差的原因,这样学习效果会更好。
  当然,在预习之前,教师还要教给学生将重点段落、生字、词语等圈点勾画及遇到疑难问题做标注符号的方法,要教给学生边读边想边做标注及做笔记的原则。学生标记的过程其实就是深化读书的过程,是一个完整的“读、思、记”的过程,它既可以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可增加学生的知识记忆,使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良好习惯,还可让课前预习紧紧地围绕着语文教学的重点进行。
  三、收集课外相关资料
  想要顺利开展课前预习,就要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积极收集整理相关课文的资料信息。
  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社会,一个人想要获得知识并不能光靠课本,还要通过网络、图书馆、阅览室等方式去收集信息资源。语文教学亦是如此。生活处处皆语文,生活的外延等于语文的外延。语文课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40分钟,还应从生活实际出发,把生活与课堂密切结合起来。具体来说,教师除了要提出恰当的预习要求、教授正确的预习方法,还要做一些知识资料的收集准备工作。教师要能从网络、图书资料中收集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知识信息,运用这些课外知识不断充实课内教学资源,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布置学生开展课前预习时,可先给学生提供能获得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信息的网络地址及图书资料,并让学生自己去寻找整理。
  这些信息资料可以分为两类:第一,与课文主题相似的文章,即收集的文章与课文体现的主题一致。教师可让学生搜集这类主题相似的文章,通过对这类文章整体的阅读,学生可对这类主题有更深的感知,进而对课文主题有更深的理解。如人教版课文《大雁归来》写了大雁的特点及生活习性,从而引出了作者对这种生命的热爱及赞美之情。围绕主题可让学生自选相似文章,如《斑羚飞渡》、《海燕》等。阅读这些文章,可使学生们对关爱动物、热爱生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类主题有深入的把握。第二,与文章内容相关的资料。如在预习《苏州园林》时,可让学生围绕课文内容收集有关园林的文字及图片资料,使学生了解园林的发展历史、形态变化及园林在建筑学尤其是美学中的价值及意义等。这些信息的收集整理,既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也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总之,要想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要想在语文自主学习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想找到开启初中语文自主学习的金钥匙,就必须走好自主学习的第一步:从课前预习的教学开始,使学生的课前预习落到实处。只有让学生在课前进行充分的预习,教师才可根据学生预习情况调整教学内容,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活动。
其他文献
激活学生积极学习情感,建构有效阅读课堂应是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取向。现以七年级说明文《凡尔赛宫》教学为例谈一谈个人的几点尝试。  《凡尔赛宫》是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建筑艺术”第三篇课文,是一篇略读课文。文中不少西方建筑艺术相关概念学生缺少直观的印象,应作为难点加以突破。前两篇课文是《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与《巍巍中山陵》,通过这两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建筑类说明文的阅读方法
期刊
借力是一种借助他人力量获得成功的策略。根据中国传统武术中的格斗技巧,可以看到借力能够以弱制强,以柔克刚。事实上,借力策略在其他行业的应用也十分广泛,并且成功的例子举不胜数。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面对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师使用借力策略,可以给学生打开一个突破口,找到其中容易理解和体验的地方,这样就可以很快地实现教学目标。  一、借力背景资料,直接切入  每一篇课文都具有丰富的创作背景,并且也集聚有相关
期刊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传统语文教学中缺乏师生互动、僵硬刻板的课堂局面受到批判和摒弃,构建生动的语文课堂成了教学改革的主流之一。所谓“生动课堂”就是教师应调动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尽自己所能把语文教学活动开展得主动、高效,师生双方都能在一种愉悦的状态下完成任务。那么,如何让自己的语文课堂生动而精彩呢?  一、巧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
期刊
在学校教育中,作为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基础课程,语文学科既具人文性又有工具性的特点。然而,由于功利思想和教育理念的不同,传统教学“把教科书作为语文学习的全部生活”,而新课程则强调学生的素质发展,以“大语文观”的理念与目标,积极提倡并逐步开创了“把社会生活作为语文学习教科书”的教育观。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参与社会学习和接受各类教育的途径越发多元化,新课程理念的深入人心,以多媒体为主的现代
期刊
一、口语交际训练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前提条件  口语交际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让学生兴趣十足地投入到说话训练中,积极地观察、思考、想象,锻炼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学生倾听、表达、应对的能力。  1增强口语交际练习,使学生敢于表达、善于表达  作文是一种书面口语表达形式,而这种表达形式和学生日常说话是密切相关的。有些学生连说话都不能表达完整的意思,我们还能指望他写出高质量的作文吗?
期刊
问题比答案更重要。引领学生学会发现、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是创造力的彰显。语文教学从切入角度上看就是由问题发端,点燃课堂五彩缤纷的火花。但是,如果问题全都有老师提出,未必见得就一定能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深度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放手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交流问题,其效果远远大于老师预设问题的效果。我们必须对于如何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方法、途径给予学生切实的指导。本文阐述了什么是语文问题,如何提出问题,
期刊
本节课是精心为“送教”准备的一节课。但是,就在要准备上课的时候,学生告诉笔者这节课已经学过了,并且背得滚瓜烂熟。如果按原计划:读—译—品进行,显然没有多大的意义。学生也会没有兴趣,达不到支教的目的。于是,笔者急中生智,整合了八年级上册《杜甫诗三首》的内容,以《石壕吏》为例,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思,感受“诗圣”的悲天悯人的情怀,探究诗人沉郁顿挫的风格形成的原因。笔者大胆地说:“那这节课,我们就在已学
期刊
当下很多中学生写出的作文既没有个性化思想的展示,也没有真实情感的表达,素材也尽是些老掉牙的“陈芝麻、乱谷子”。究其原因,关健是学生的写作素材积累太少。古人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写作素材积累少一直是困扰他们作文创作的一个难题,也是教师想方设法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本文就此问题进行简要讨论。  一、写作素材积累方面存在的问题  1生活局限小,缺少写作素材积
期刊
在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的阅读教学中,将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进行比较,从而让学生根据闰土的变化,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来探究作者塑造闰土这一人物形象的意义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但是,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有关这一环节的比较阅读教学设计只是流于形式,浮于文字表面。比如,这种设计往往会引导学生注意中年闰土和少年闰土相比在身材、眼睛、衣着、手等外貌上的变化,会引导学生关注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说话时对“我”的称呼、
期刊
据调查,当下学生对作文越来越敬而远之,主要原因是觉得没有素材可写,看到题目,脑海是一片空白,思维无法打开。部分学生为了凑足字数,搜肠刮肚,冥思苦想,东拉西扯,胡编乱造,写出的东西明显缺乏生活基础,更无立意可言。归根结底是因为学生缺乏一双慧眼去寻找生活中的“米”,缺乏丰富的作文素材,无法再现多彩的生活。新课标指出:作文教学的内容就是要把学生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用文字表达出来。对照要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