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是富有想象的艺术创造,它以其简洁凝练的语言、精巧绝妙的构思、深邃高远的意境、饱满真挚的情感,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但是,诗歌所表达的大多是比较抽象的事物或感情,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要理解这些抽象的事物或感情十分困难。这就是近年来初中语文诗词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对此,很多教师进行了有意义的教学尝试,笔者亦参与其中。经过一系列的尝试,笔者发现,在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中,若能引导学生把握“象由物生,境由心生”的方法,则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一、由物入手,体味意象
在诗歌创作中,通常讲究的是凝练而含蓄。具体来说,诗歌通常不直接表露情感,而是“立象以尽意”,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即借助一定客观外物来抒发思想情感,以意象搭建作者主观世界、内心情感与客观世界的沟通桥梁。所以,在进行诗歌鉴赏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抓住意象这个审美元素,由“物”入手,顺着“象”这个载体而深入诗歌意境,触摸作者的情感脉络,从而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1认识常见意象,了解深刻寓意
有些物象因其自身的某种特点而变为彰显品格、抒发情感的载体,即变成有着特定寓意、约定俗成的常见意象。所以,在诗歌鉴赏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物象特点,了解其共性,再结合生活经验,更好地理解意象寓意,体会诗歌语境,为主旨思想的理解奠定基础。
例如,柳因柔长缠绵的特点,被视为多情之物,因此“折柳”常常寓意“惜别怀远”。花象征美好,好比青春。但落花恰在春末,象征青春不再、年华老去,有“悲春、伤春”之意。梧桐、落木、夕阳等意象象征悲伤、凄苦、凄凉。松柏、秋菊、寒梅等意象则寓意高洁品格。如果学生可以掌握这些意象的内在含义,那么,他们的古诗词鉴赏力将会有大大提高。
2认识意象形式,深入诗歌意境
著名诗人、剧作家艾略特说:“表情达意的唯一方式,便是找出‘意象’,即一组物象,一个情境,一连串事件,这些诉诸感官经验的外在意象出现时,该特别情意便马上给唤引出来。”这段话既说出了意象的组成形式,即一组物象、一个中心意象、叙述细节场景或片段生活,又表明想要深入文章、理解主旨就需要把握意象或者意象群,细细体会诗歌意境,发掘诗意内涵。
例如,在李煜的《相见欢》一文中,通过“缺月、梧桐、深院、清秋”等意象共同渲染出一种凄凉之境,强化了词人内心孤寂之情,表现了作者内心复杂而又难言的悲痛、沉郁与愁苦。
二、知人论世,把握情感
古语云:“心悦则物美,心悲则事哀。”由此可见,人眼中事物的美丑其实就是人内心的一种反应,即“境由心生”。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就是最好诠释。所以,在诗歌鉴赏时,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发掘背景,走进作者,披荆入境,领悟诗意,感悟情感。具体做法如下:第一,知人论世。一般而言,处境可以反映心境,而心
一、由物入手,体味意象
在诗歌创作中,通常讲究的是凝练而含蓄。具体来说,诗歌通常不直接表露情感,而是“立象以尽意”,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即借助一定客观外物来抒发思想情感,以意象搭建作者主观世界、内心情感与客观世界的沟通桥梁。所以,在进行诗歌鉴赏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抓住意象这个审美元素,由“物”入手,顺着“象”这个载体而深入诗歌意境,触摸作者的情感脉络,从而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1认识常见意象,了解深刻寓意
有些物象因其自身的某种特点而变为彰显品格、抒发情感的载体,即变成有着特定寓意、约定俗成的常见意象。所以,在诗歌鉴赏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物象特点,了解其共性,再结合生活经验,更好地理解意象寓意,体会诗歌语境,为主旨思想的理解奠定基础。
例如,柳因柔长缠绵的特点,被视为多情之物,因此“折柳”常常寓意“惜别怀远”。花象征美好,好比青春。但落花恰在春末,象征青春不再、年华老去,有“悲春、伤春”之意。梧桐、落木、夕阳等意象象征悲伤、凄苦、凄凉。松柏、秋菊、寒梅等意象则寓意高洁品格。如果学生可以掌握这些意象的内在含义,那么,他们的古诗词鉴赏力将会有大大提高。
2认识意象形式,深入诗歌意境
著名诗人、剧作家艾略特说:“表情达意的唯一方式,便是找出‘意象’,即一组物象,一个情境,一连串事件,这些诉诸感官经验的外在意象出现时,该特别情意便马上给唤引出来。”这段话既说出了意象的组成形式,即一组物象、一个中心意象、叙述细节场景或片段生活,又表明想要深入文章、理解主旨就需要把握意象或者意象群,细细体会诗歌意境,发掘诗意内涵。
例如,在李煜的《相见欢》一文中,通过“缺月、梧桐、深院、清秋”等意象共同渲染出一种凄凉之境,强化了词人内心孤寂之情,表现了作者内心复杂而又难言的悲痛、沉郁与愁苦。
二、知人论世,把握情感
古语云:“心悦则物美,心悲则事哀。”由此可见,人眼中事物的美丑其实就是人内心的一种反应,即“境由心生”。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就是最好诠释。所以,在诗歌鉴赏时,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发掘背景,走进作者,披荆入境,领悟诗意,感悟情感。具体做法如下:第一,知人论世。一般而言,处境可以反映心境,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