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招慢启待愤悱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m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一思想,蕴含了对客观认知规律的尊重,对受教育者主体地位的尊重,所以一直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对于孔子的“愤悱”理论,我们最大的尊重就是将它与我们的课堂教学结合起来,使之真正成为教育的根基和养分。要实现这一目标,重要的是等待,等待“愤悱”的产生。
  现以所听的《台阶》一课为例,探讨对语文阅读教学中“启发”与“愤悱”关系的处理。
  一、指点于困惑之时
  师:请大家欣赏一幅著名油画(投影出示油画《父亲》),它是当代著名画家罗中立先生的作品。我还要请大家給这幅画命名。
  生:艰辛。
  生:农民。
  生:沧桑。
  ……
  师:你们的命名都很有想象力。但画家本人却不是用的这些,他的命名是:父亲。请孩子们猜想:画家为什么作此命名呢?
  生:因为画中的人物历经苦难,饱经沧桑,却始终保持着乐观的心态,坚定的意志,就像我们的父辈一样。
  师:我们今天就要学习一部短篇小说,它的主人公就是这样的一位父亲,小说的名字是——《台阶》。
  思考:本环节以著名油画引入,并不直接告知孩子油画的名称,而是让孩子命名,在学生经历过一番观察思考猜测之后,再将作者的命名告知,并引导学生思考其内在含义。在孩子经历过命名的困境之后,会对作者的命名产生更加深刻的印象。于困惑时的指点,会给学生以豁然开朗之感,会产生意料之外的效果。
  二、引领于迷惘之处
  师:小说的中心任务是塑造人物形象。那么,我们学习小说当然离不开分析人物形象。请结合小说的具体内容,来完成这一任务吧。
  生:父亲是一个勤俭朴实的人。
  生:父亲是个倔强、不肯轻易服输的人。
  师:大家已经归纳出父亲的八九个特征了,很好,大家读得很细。但只有细,还不够,我们还须要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才能够将这一人物形象概括得更准确。你们的概括中,少了一个重要的组成,这是人物身上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也是中国农民普遍的特征之一。请再阅读思考。
  师:没有发现,这不能怪大家,因为这一特点隐藏得很深,可能超出我们的理解范畴了。这样,我来做一点提醒吧。请大家阅读小说的第26节,“正好那会儿有人从门口经过……其实他是吃过了,父亲不知怎么就回答错了。第二次他再坐台阶就比上次低了一级……”这部分描写,表现的是父亲什么样的特点呢?
  生:谦虚。
  生:我纠正一下:谦逊。
  师:我觉得你们的这两个词都不够准确,因为它不能够完整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我有一个词,叫做“谦卑”,你们看如何?
  生:我觉得这个词好。在这个细节中,父亲“总觉得坐太高了和人打招呼有些不自在”,不只体现了他的自谦,还有些卑怯、卑微。
  思考:可能有人疑惑:花费这么大的工夫气力来探究“谦卑”二字,最后还是由教师说出,是否值得?我想,这种怀疑反映的是对教育本质的理解的偏差。我们的教育如果仅仅着眼于结果,而忽略了学生寻求知识的过程,那无疑是急功近利的表现,是对教育的最大的伤害。
  三、给予于渴求之人
  师:同学们,通过研读,你们对这部小说的人物形象把握得很好了。我请大家再次阅读小说,体会作者对文中的父亲寄予了怎样的情感?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一人物形象呢?这个任务有些难度,因此,你们有什么需求可以提出。
  生:我们可以小组合作完成吗?
  师:可以。
  生:我们想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以及他写这部小说的背景,但手边没有资料可用。
  师:这个,我可以提供。请需要的小组来讲台领取。
  (发放早已准备好的背景材料。学生热烈讨论,结论精彩纷呈。)
  思考:对于孩子们来说,什么东西是珍贵的?是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来的。在这个课堂环节中,笔者不直接安排学生小组合作完成活动,将早已准备好的作者简介及其背景资料等学生需要时才给予,这也是在等待“愤悱”状态的出现。因为需要,所以学生会珍惜自己争取来的合作机会,将获得的材料作更充分的利用。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讲,这是引导学生以做研究的方式来学语文,因为对于研究者来说,一切的方式以及资料的获得都需要自己去确定,而不是出于他人漫无目的的施舍——事实上,在大多数的课堂上,我们已经习惯于看到教师对学生活动方式的规定,以及将大量材料进行“施舍”,学生是否需求一般不在考虑的范畴。
  好招慢启待愤悱。再精巧的设计,再高妙的招数,如果不能等待学生愤悱状态的出现,都难以产生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实现这一目标,需要的不只是教育思想的真正转变,还要有静待花开的智慧和决心。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海南中学(226100)
其他文献
一、口语交际训练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前提条件  口语交际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让学生兴趣十足地投入到说话训练中,积极地观察、思考、想象,锻炼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学生倾听、表达、应对的能力。  1增强口语交际练习,使学生敢于表达、善于表达  作文是一种书面口语表达形式,而这种表达形式和学生日常说话是密切相关的。有些学生连说话都不能表达完整的意思,我们还能指望他写出高质量的作文吗?
期刊
问题比答案更重要。引领学生学会发现、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是创造力的彰显。语文教学从切入角度上看就是由问题发端,点燃课堂五彩缤纷的火花。但是,如果问题全都有老师提出,未必见得就一定能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深度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放手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交流问题,其效果远远大于老师预设问题的效果。我们必须对于如何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方法、途径给予学生切实的指导。本文阐述了什么是语文问题,如何提出问题,
期刊
本节课是精心为“送教”准备的一节课。但是,就在要准备上课的时候,学生告诉笔者这节课已经学过了,并且背得滚瓜烂熟。如果按原计划:读—译—品进行,显然没有多大的意义。学生也会没有兴趣,达不到支教的目的。于是,笔者急中生智,整合了八年级上册《杜甫诗三首》的内容,以《石壕吏》为例,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思,感受“诗圣”的悲天悯人的情怀,探究诗人沉郁顿挫的风格形成的原因。笔者大胆地说:“那这节课,我们就在已学
期刊
当下很多中学生写出的作文既没有个性化思想的展示,也没有真实情感的表达,素材也尽是些老掉牙的“陈芝麻、乱谷子”。究其原因,关健是学生的写作素材积累太少。古人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写作素材积累少一直是困扰他们作文创作的一个难题,也是教师想方设法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本文就此问题进行简要讨论。  一、写作素材积累方面存在的问题  1生活局限小,缺少写作素材积
期刊
在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的阅读教学中,将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进行比较,从而让学生根据闰土的变化,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来探究作者塑造闰土这一人物形象的意义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但是,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有关这一环节的比较阅读教学设计只是流于形式,浮于文字表面。比如,这种设计往往会引导学生注意中年闰土和少年闰土相比在身材、眼睛、衣着、手等外貌上的变化,会引导学生关注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说话时对“我”的称呼、
期刊
据调查,当下学生对作文越来越敬而远之,主要原因是觉得没有素材可写,看到题目,脑海是一片空白,思维无法打开。部分学生为了凑足字数,搜肠刮肚,冥思苦想,东拉西扯,胡编乱造,写出的东西明显缺乏生活基础,更无立意可言。归根结底是因为学生缺乏一双慧眼去寻找生活中的“米”,缺乏丰富的作文素材,无法再现多彩的生活。新课标指出:作文教学的内容就是要把学生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用文字表达出来。对照要求,
期刊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那么,该如何正确地引导初中学生开展语文自主学习呢?这是当前众多语文教师不断探索的热点课题。笔者认为,要想让自主学习成为语文课改中一道靓丽的风景,要想在语文教学中真正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必须要走好自主学习的第一步,找到开启自主学习的金钥匙,即课前预习。课前预习是进行语文课堂教学、开展自主学习的基础,也是学生对文本教材体验
期刊
诗歌是富有想象的艺术创造,它以其简洁凝练的语言、精巧绝妙的构思、深邃高远的意境、饱满真挚的情感,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但是,诗歌所表达的大多是比较抽象的事物或感情,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要理解这些抽象的事物或感情十分困难。这就是近年来初中语文诗词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对此,很多教师进行了有意义的教学尝试,笔者亦参与其中。经过一系列的尝试,笔者发现,在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中,若能引导学生
期刊
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回忆性抒情散文,作者以小见大,选取了父子在车站送别事件中父为子买橘子时的背影,抒发浓浓的父爱和对父亲深深的感恩之情。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字里行间流露着人间至情,读之,让人动容不已,本文是教师实施情感教育的有效载体。对此,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以《背影》为例,就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浅谈了几点看法,以期抛砖引玉。  一、语言解析,合作探究  语言是文章的基本
期刊
所谓的意象就是作者为了把自己的主观感情表达出来而用客观物象来寄托这种感情,从而达到思想情感和外在的客观物象之间的统一。现代诗歌惯用的意象表达方法是借景抒情及托物言志等,通过其中的“景”和“物”来表达作者的真实情感。所以在诗歌鉴赏的过程中要重点把握住情景和物象,以此来联想和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  一、注重积累,判断意象类型  想提高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通过积累,在平时的学习、练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