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谴责”和“幻想”

来源 :语文建设·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sy25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试图理解《双城记》中作者狄更斯革命暴力的特质内涵,诠释人与人性的关系,并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同时,重新界定狄更斯暴力革命与人道主义内涵,并对狄更斯人道主义的“幻想”与“谴责”进行阐述。
  关键词:人性 幻想 谴责 《双城记》 人道主义
  引言
  《双城记》是法国著名小说家狄更斯唯一一部与革命题材有关的小说。因为狄更斯本人为人道主义者,所以在其作品《双城记》中,通过独特的艺术将他人道主义思想完美表达出来。本文从人道主义立场来理解革命暴力,同时褒贬诠释人与人性,以此来对狄更斯人道主义的幻想与谴责进行探讨。
  一、关于革命
  狄更斯所创作的《双城记》中包含45个章节,有24个左右的章节对革命斗争进行直接性描写,就时间角度而言,自1757年,马奈特医生被强迫看病到入狱开始,再到法国爆发大革命,这段时间一共跨越了37年,由此可见,狄更斯对此情节描写的深入性。但是狄更斯并非有意描写法国革命史,他只是在拜读《法国大革命》后有一定感悟,才有了创作一部极具历史题材的罗曼史的打算。在《双城记》序言中,狄更斯这样写道:“我希望能够加上一些大家感兴趣而且可以接受的东西。以此加深读者对这个时代的认识与了解。”由此就可以看出狄更斯在《双城记》中为何不以对法国大革命历史功绩进行描写作为主要任务,而且也不以社会变更作为《双城记》的写作目的,而是以人民的贫困与贵族的罪恶为叙述的重心,同时又大力渲染了变态的复仇行径[1]。
  狄更斯对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进行了正确解释,但这并不是说他认可法国革命暴力。从《双城记》中可以看出,狄更斯异常敏感于法国大革命中所出现的问题,透过狄更斯的笔端,读者所感觉到的是不安、血色、骚乱以及恐怖。在作品中,法国统治阶级有着一双具有破坏性又近乎疯狂的手,愤怒的火焰将“罪恶的”革命者吞噬,同时也使无辜的老百姓遭受苦难,如果这种现象就是《双城记》局限性的集中反映,那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任何事情都并非完美,其中也包括革命,尽管革命是新时代的催生婆。我们也应看到,在革命发生过程中也夹杂着人民无尽的痛苦与牺牲。其所呈现出的阴暗面极具真实性。而狄更斯对在革命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关注的敏感度,充分证明了他是一名真正的人道主义者,而且狄更斯也真正从人道主义角度来对社会问题进行观察,正是他从人道主义立场对问题进行分析与思考,才导致了狄更斯思想的矛盾[2],那就是:对革命必然性与正义性予以肯定的同时,也希望革命者在人道主义中能够做到适可而止;在对革命初衷是对专制暴政的消灭予以肯定的同时,对人道也进行了维护。然而,另一方面,他又觉得革命过程过于残忍,一些革命者矫枉过正,导致对很多无辜者不人道,有的在做过罪恶之事后,还会用一种人道的眼光对那些饱受痛苦的人民投以怜悯的眼光。
  二、德发奇太太
  《双城记》中的主人公德发奇太太是一个既让人害怕又让人同情的革命复仇者,狄更斯笔锋的更改带给读者感受的转变。法国大革命爆发前,德发奇太太是一名酒店老板娘,坚定不移、沉着隐忍、敏锐机智地进行着法国革命活动,她每时每刻都在对罪恶者的姓名进行编织与记录,无论任何情况,德发奇太太都没有丝毫地畏惧、动摇与慌乱[3]。而且德发奇太太用卓绝独到的远见与智慧对丈夫德发奇说:“报复与复仇所需的时间比较长,这是亘古不变的规律。这种规律就像形成雷电也需要一定的时间,但是只要时间成熟,报仇就会天崩地裂地爆发出来,会彻底毁灭我们身边的所有,尽管你看不到,也听不到,但是它依然在酝酿着。”德发奇太太以此对丈夫的信念予以鼓励与坚定。法国革命处于高潮,法国人民向巴士底狱进攻时,德发奇太太腰别斧头与枪,手握利斧,率领众多妇女勇敢地冲锋上阵,将敌人脑袋毫不含糊砍下,德发奇太太的勇敢行为让读者深深地感受到其神勇的一面,她超人的胆识,卓越的才智以及坚定的革命信念令人叹服[4]。
  尽管作者狄更斯并未感觉到德发奇太太无法成为法国大革命的代表性人物,但是读者也可以清醒地意识到,作为复仇人民代表,德发奇太太是被狄更斯详细地描绘出来的。德发奇太太并非法国革命代表人物,所以她并非革命代表,也就不存在对革命者进行丑化与歪曲的说法。更何况德发奇太太是与狄更斯所提倡的人道理念不相符的,所以最后狄更斯使德发奇太太死于非命。1860年,狄更斯在给爱德华的信里说到这样一个作品结局:创作《双城记》时,我的意图非常明确,那就是让半喜剧场面最后成为德发奇太太失败的一部分。狄更斯刻意安排的背后是他所表现出来的人道主义观点[5]。也就是说:暴力将暴力引发,施暴者在将别人摧毁的同时也将自己葬送掉;仇恨力量并非永远是胜利者,宽容始终要比仇恨优越。
  三、人与人性
  所谓文学,其实就是人学,人道主义相关问题自文艺复兴就始终围绕着怎样理解人类而展开,而且历代作家都通过自己作品中的人物来对自己的人道理念进行表达。而在狄更斯理念中,不管是阶级反抗或者是阶级压迫,这些革命都无法对他所提出的绝对人道主义进行诠释,而英国伦敦祥和有序的生活反倒让狄更斯心安。狄更斯作为一名小说创作者,没有能力对历史进行改写,也没有能力使社会状态与其人道理念完全符合。然而,狄更斯却完全可以赞美、刻画与他所提倡的人道主义相符合的人物,并无情地谴责与披露反面人物,以此对其人道理想进行表达[6]。
  人道主义是狄更斯评价社会的出发点,当然褒贬人与人性也要立足于人道理念,只要是与人道主义相符合的人都需爱护,与人道主义不符合的人都要批判。根据狄更斯思想脉络,在《双城记》中,狄更斯将人物进行等级划分:即革命者与阶级压榨者,在革命斗争中,不管是阶级压迫还是反抗都遭受摧残的仁爱者[7]。其中阶级压榨者的代表人物是侯爵兄弟,他们是狄更斯重点鞭笞的残暴者。他们暴虐凶残,所做事情令人发指,当然最后也以悲惨下场收场,而第三类人属于仁爱者,他们是作者所赞许的,像洛瑞的善良,露西的赤子之心,马奈特的亲子之情,这些都是爱的力量。
  狄更斯作品并非政治势力的代表,他只是站在人性立场对人道主义高举旗帜,并抗议所有压榨人性与伤害人的势力,反对暴力与阶级斗争[8]。他并不是政治作家,而且狄更斯的人道主义理念属于绝对人道主义,这就导致他只是单纯地要求人民去改良与宽容,并充分体现出其博爱精神以及对理想美德、情感及人性的赞扬,而不可能从阶级的立场去分析诠释。语
  参考文献
  [1]王爽.谈狄更斯在《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J].长春大学学报,2003(06) :123-124.
  [2]孙霏.论《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05):120-121.
  [3]Hu play. A tale of two cities of bourgeois humanitarian [J].Journal of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1981(02):124-125.
  [4]Jin Sifeng. Bourgeois humanitarian and dickens’ a tale of two cities [J].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1981 (02): 136-137.
  [5]杜龙芳.浅谈狄更斯的《双城记》[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S4) :120-121.
  [6]李娜.狄更斯《双城记》中的编织意象[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1) :154-155.
  [7]白淑杰.现实主义的人民性——试析狄更斯作品的人道主义思想[J].青海师专学报,2001(02) :178-179.
  [8]丛娟.狄更斯《双城记》的伦理价值观新探[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02):154-156.
其他文献
[摘要]众所周知,教育改革是一项十分系统的工程,其成功的基础是教育理论的实效性,而教育理念的科学性与正确性则是教育理论实效性的切实保障。纵观我国教育改革实践了十余年,尽管在教育领域内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教育领域内的方法与认识并未从观念上彻底走向正确的方向,科学、合理的教育理念也没有在教育实践中真正地确立。作为17世纪的教育名著,约翰·洛克的《教育漫话》在其论述中表达了自己的
《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一书于2005年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本书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从建国初期到二十世纪末,中国文学在跌宕起伏的时代浪潮中步履蹒跚却仍坚持探索的成长和发展历程。作者以当代中国几次重大政治文化事件的发生为节点,将研究内容划分为三个阶段,梳理并剖析了这三个不同阶段内出现的文学思潮及文学现象。这样的内容编排也在无形中揭示了文学思潮的发展演进与社会政治环境的密切关系。  在上篇“风雨飘摇
2017年10月27日,四川省文联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引领四川文艺繁荣兴盛专题座谈会在成都召开。省文联主席郑晓幸,省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平志英,省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兼秘书长李兵,省文联党组副书记刘建刚,以及省文联主席团成员、党组成员、省级各文艺家协会负责人,各门类文艺家代表,机关各处室负责人约70余人参加会议。大会由省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平
冬月十六,大地冰冷  窗台上的风铃,已经看不见了  被腊泪,封尘的野菊花  情窦初开时,为你写在墙上的诗  用云朵裁剪的百褶裙,都被时光带着  那年夏天,你采摘的野花  我还记得那朵薰衣草,有一滴雨  你说是风流的眼泪,因为思念  而我微微一笑,继续在这里守候年华  太阳帽,挂在衣帽间  沾满岁月的尘埃,我还保留着你的微笑  帽沿上,有我二八芳华  也有你在西北天空下,吹过来的哨音  一轮又一轮的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比较电影学研究所所长,四川省电影家协会副主席,韩国汉阳大学(ERICA校区)国际文化学院文化创意战略研究所特聘资深研究员,泰国皇家理工大学曼谷分校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系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理事、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影视评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副理事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成都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迄今在CSSCI来源期
《大雁归来》的作者奥尔多·利奥波德是美国著名的环保主义者,这篇文章被选入了统编本教材八年级下册。作者在文章中详细介绍了大雁的生活习性,将自己对大雁的喜爱表露无遗。其写作重点放在了抒发情感上,全文上下都贯穿了“爱”的主题,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一、揣摩作者情感的常用方法  1.从文章的写作背景感知作者的情感  在阅读课文之前,首先要做的是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很多文章都是作者有感于人或事
他的画作呈现着一种超现实唯美主义的特点。在利用光学折射及色彩的冲击来描绘自然之美的同时,也向世人宣传着他艺术也要讲求责任,呼吁人类保护大自然,是时候行动起来的艺术理念! “我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画家,但作为在地球上生存的人类,地球本身的生存现状也是我所关心的。”万山河字句铿锵。作为一个艺术工作者,万山河有着一双随时随地发现美的眼睛,然而作为在地球上生存的一个人类,他眼见的并非只有美,环境污染的日益加
摘要:英国小说《呼啸山庄》和美国小说《红字》都是讲述一段泯灭人性的复仇故事。两部小说中的复仇主人公也都是世人公认的恶魔式的复仇者。他们受到爱情或家庭的背叛之后,对伤害他们的仇人进行了残酷的报复。但在复仇之后,他们却陷入了痛苦的绝望之中这样的结局启示我们,背离人性的复仇并不是摆脱情感困境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复仇 绝望 情感回归 人生启示  英国小说《呼啸山庄》出版于1848年,是英国女作家艾米莉
玻璃钢雕塑 高80cm 2007年  造型艺术是思想的物化。通过雕塑作品启发人们净化心灵、纯化思想,提升境界,达到教化的目的。佛教禅宗教导人们認识宇宙万物的大规律、大哲理,从而获得大智慧。  该雕塑作品以佛教的禅定为主题思想,用意象手法塑造一个参禅打坐的人物形象,旨在启发人们将浮躁的心安静下来,勤修“三学”:戒、定、慧,力除“三毒”:贪、嗔、痴,做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利于人民的人。作品入选首
意象教学是古诗词教学的重要组成,学生基本刚开始接触古诗便认识了其中的“意象”,而后便逐渐形成了品味诗中典型意象、寻找“诗眼”、推断诗人创作情感的古诗鉴赏模式。意象是古诗教学的重要凭借,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分析意象,解析古诗教学中的传统文化,可以提升学生鉴赏的格调,增加教师教学的深度。本文以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意象为例,展示古诗教学中应怎样以小见大地抓住传统文化元素,正确阐发其意义,充分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