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思议的“一”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zhuru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知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道德经》第十章
  结合后人考证的成果,这一章直译过来就是——
  精神和形体相合为一,能不分离吗?把气凝聚起来使身体柔软,能像婴儿一样吗?把那神秘的镜子弄干净,能没有瑕疵吗?爱育人民治理国家,能不用私智吗?“天门”开启关闭,能保持安安静静吗?聪明睿智通达四方,能不用心机吗?生长万物,养育万物,创生了却不占有,养育了却而不自以为尽了力不依靠,在万物之上却不去主宰控制,这就是大道深远的“德”。
  《道德经》这本经典,远不是用白话解释出来就可以了,其中的只言片语,就是一门大学问,可能一个人一生也未必能研究明白,如果说是修正,那就更难了。
  这一章几乎每一句都暗藏着大学问。真是让人无从下手,所以,我们先把字面上几个难解的字说一说——
  惊动了唐明皇的一个字
  说起这章的难解,首先就是这章的“载”字。
  第一种解释,认为这个“载”字,没有含义,就是古人说话前的语助词,相当于范仲淹《岳阳楼记》中“予观夫巴陵胜状”的“夫”字,没有实际意义。
  第二种解释,认为“载”字是动词,晋代王弼认为,载的意思是“处”,有安放的意思。也有学者根据东汉王逸对《楚辞》的解释,认为是抱的意思。
  第三种就是唐玄宗李隆基的解释了。他认为,这个载字应该是“哉”,不应该放在这里,而应该作为语助词放在上一章“功成身退,天之道”的后面,也就是“功成身退,天之道哉。”为此,他还下了诏书。因为唐代的皇帝自称是老子李耳的后裔,血统加上皇权的威力,似乎这事就这么定了。当时的学者提出异议的不多,后来虽然偶然有提出异议的,但也因为没有新证据,所以没什么说服力。不过马王堆的帛书一出土,情况就变了,甲本老子这句已经残损了,而乙本很清楚地写着,“功成身退,天之道也。”有了“也”字这个“载”字就不可能读“哉”字了。所以,学者说“玄宗妄改经文。”
  可见权力再大在学术上也不可任性呀!那么说来说去,这句的真实意思怎么解释呢?
  还得把“营魄”两个字弄清楚才行。
  “炼精化气之道”
  “营魄”的含义也是众说纷纭。在《楚辞·远游》中,有一句“载营魄而登霞兮。”东汉王逸的注解说:这句的意思是“抱我灵魂而上升也。”那么,营魄就是灵魂的意思了。
  《远游》这篇楚辞特别受后世的重视,因为里面的好多内容,与老子的著作意思暗合。而且后世的道家学者认为里面藏有修炼内丹的奥秘。明末的王夫之专门从内丹学的角度做过注解,近代道家大学者也有专门文章探讨,称此篇“是战国诗人屈原创作的黄老养生作品”,对此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研读。
  河上公的注解中说“营魄”就是“魂魄。”
  在先秦时代,谈论魂魄最多的是医学家。在《黄帝内经》的《素问》《灵枢》中都多次谈到。《素问》中说,肺脏藏着魄,肝脏藏着魂。(《素问·宣明五气》:“肺藏魄,肝藏魂。”)而《灵枢》有一篇文章里引申说:肝脏中藏着血,魂就住在血中;肺脏中藏着气,魄就住着气里。(《灵枢·本神》:“肝藏血,血舍魂。肺藏气,气舍魄。”)那么魂魄就是气血的意思了。
  古人认为,魂是属于阳的精,魄是属于阴的形。那么营魄又是神和形的意思了。
  黄元吉先生是道家卓异的成就者,他认为,这章一开头就告诉了人们“炼精化气之道”,先生是这样解释的:“夫营者,血也。血生于心、魄藏于心,其必了照丹田,一心不动,日魂方注于月魄之中,月乃返而为纯乾。此由心阳入于肾阴,神火照夫血水,虽水冷金寒,却被神火烹煎,而油然上升,自蓬勃之不可遏。”
  这段名词太多没法用白话翻译,大致意思是说,营指心阳(神火),魄指肾阴(血、水),用神火去“照”血和水,就会出现一种气机蓬勃的景象,这就是炼精化气的方法。
  说说“一”
  刚谈了三个字,就说了这么多,其实难解的还在后面呢!那就是“抱一”。
  《庄子》中说,“通于一而万事毕。”也就是把“一”弄清楚,各种事就都弄明白了。
  第一代天师张道陵的《老子想尔注》中这样解释“载营魄抱一”——“一”就是道,“一”充斥天地之外,流行在人的身体里,从外面到里面,都是这个“一”。这个“一”如果散开,就成了无形的气。而且这个“一”有很多别名,虚无、自然、无名,都是这个“一”。(“一者,道也。……一在天地外,人在天地间,但往来人身中耳。都皮里悉是,非独一处。一散形为气……或言虚无,或言自然,或言无名,皆同一耳。”)
  《庄子》还说过,整个宇宙万物都通过一气相互联通。(“通天下一气耳。”)
  这个一,就是元气。气不仅是一个哲学概念,而且是真实的客观存在,是万物的本原。


  元气在人身体的不同部位中,也各有不同的功能表现,所谓不同的功能,就是道的“德”,在肺就体现为肺的功能,这功能的元气基础就称为魄,在肝就体现为肝的功能,肝特有的功能的元气基础,就是魂了。
  老子曾经给我们讲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在宇宙中,一气化生阴阳二气,阴阳再生出三种气(纯阴、纯阳、阴阳相合的中气,对应人体就是精、气、神了),然后生出万物。
  “抱一”,就是让从“一”分化出的“二”“三”“万物”,再返回到合一的状态去,当然这不是简单的回归,而是一种新的升华。
  所以道家讲要“含三抱一”,把精、气、神浑融为一。还有所谓的“五气朝元”,都是把分化的神魂意魄志混而为一。
  那么“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的内涵可以这样领会:让魂魄、气血、形神各得其所,相融相合,抱元守一,能够始终保持这种专一的状态吗?
  这样说,是不是有些玄呢?
  坦率地说,难道我们中国古代的灿烂的文明,就是经典上的文字吗?那样的话,经典和心灵鸡汤有什么区别?
  我想,我们中华文化的治学之道,在《大学》中写的非常明白——“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必须从“止”开始,逐渐达到“定”“静”“安”的境界,进而通过“虑”而有所“得”。得什么,得一,也就是得道。这是就是证悟之学,只要通过“内求”获得对“形而上”之道的体认,所获得的才是真知。否则一辈子做学问,在圣贤的眼中就是折腾而已。
  宋代大儒程颐说:“大凡学问,闻之、
  知之皆不为得。得者,须默识心通。”
  让我们从文字名相中跳脱出来,按老子所说的方法,把心虚下来、静下来,身心融合为一,尝试走一下古代圣贤的内求之路,体悟那高深莫测的“一”(道)吧!
  如何“抟气”?“玄鉴”是什么?何为“天门”?限于篇幅,只好在续篇中再谈了。
其他文献
“在城市急速扩张及社会的现代转型中,可能一夜之间一座存在数百年甚至更久的祠堂就消失了,历史与文化的活文献以惊人的速度消失,皮之不存,所谓民间文化、地域文化、传统文化也将无所依附而分崩离析。”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第一课,多是从陈独秀的《敬告青年》开始。陈氏文章有股演说气,句式铿锵,探及进步与保守时认定“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诚不知为何项制度文物,可以适用生存于今世”—
期刊
有一句話说,云里写诗,泥里生活。这里的云,是一种状态,一种超凡脱俗的状态,一种高远的状态。云和泥,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距离遥远,境界殊异,是截然不同的。这正是人们常说的: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魏晉时期的嵇康,就是一个绝世独立,耽于理想的人。作为那个时代的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他与阮籍等竹林名士共倡玄学新风,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因得罪钟会,被他有心
期刊
1912年1月,民国政府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规定:“小学读经科一律废止”。不久后,五四新文化运动又进一步将经学无用化,其所代表的传统文化价值与传统学术价值,也被从根本上否定。尽管诸多学者曾撰文呼吁“中小学读经一科不宜尽废”“东方文化有诸多优点”,但终究没能扭转“废经”的事实。80多年后,王财贵以一己之力在台湾发起读经运动,推广大量诵读传统经典的教育理念,一时吸引了数百万台湾儿童的参与。经过2
期刊
他用一幅画来向我们打招呼——也用来告别。  他作为牺牲为艺术祭了坛。你知道,作为祭坛牺牲的,往往都是最好、最纯洁的事物。譬如传说里祭神的童子童女。他就是侍奉艺术之神的那名非他不可的金童。我们宁愿他去了另一种世界——与我们所在的世界不同的另一种世界,大地与天空相融、凡人与神圣接近的世界,和眨眼之间、近千年之后同样作为牺牲祭了坛的、一位名叫海子的、早早冒出天才萌芽、孩子一样的青年诗人相见,握手微笑,相
期刊
世人莫不知学习之重要。一翻开《论语》即可见人生至乐乃“学而时习之”。《格言联璧》的开篇即说:“世间第一人品,还是读书。”是啊,没有学习就没有当今之文明。是学习这项技能促使我们的先民在原始的劳动中总结经验、传承发扬、尝试探求、不断进化。从我们一坠地,即开始了学习。学习交流,学习思考,学习生存的种种技能。当我们可以自主地行动了,通过学习我们发现了梦想这种神奇的东西,而后便通过更加努力的学习去追求那种神
期刊
性灵  草书要人的三分性灵,三分狂气,三分鬼气。草书还要,黑极白极,浓淡分明。  书法里,狂草最奔放最肆意最不顾一切,甚至,不考虑别人的感受,甚至,也不考虑自己的感受。  如若不是真习练书法的人,初看狂草不过是鬼画符,是民间招魂的道具,在三更,烧了给吓掉魂灵的人招魂。  非真性情的人亦难写狂草。  别的书体,只要耐下心来,终可以写得。比如正楷,比如隶书。盖叫天先生曾说,“所有的书体皆从楷书而来,唱
期刊
黛玉的三首歌行体长诗《葬花吟》《秋窗风雨夕》以及《桃花行》,是在《红楼梦》中大放异彩的三篇文学精品。它们不仅是曹雪芹极尽笔工的佳篇力作,篇幅之长胜过其他诗词,而且还是具有重要命运启示性的“诗谶”之作。诗谶,就是以诗为谶语,诗里预言的是人物的未来。所以这首《葬花吟》,黛玉写出的花,其实就是她。  而《葬花吟》的创作,又是这三首长诗中,作者着墨最多、用心最深的描写。这首诗甚至不是写出来的,而是黛玉一边
期刊
提起短篇小说的创作,人们都知道俄国的契诃夫,法国的莫泊桑,美国的欧亨利,不仅是本国的文坛巨匠,更是世界短篇小说的代表。他们使世界短篇小说的创作在19世纪20世纪初达到高峰。然而我国古代文言小说的巅峰《聊斋志异》,其艺术价值不仅可与《红楼梦》相媲美,还可以相当甚至是赶超欧美巨匠的作品。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说狐写鬼 映人间百态  作者蒲松龄写狐说鬼,实则是借此揭露世间百态。看似虚幻魔化,却饱含
期刊
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时,不拘一格招揽人才,又有“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治校理念,一时俊彦均集聚于北大。上任前,蔡元培在上海的一个小书摊上偶然买到吴梅的《顾曲麈谈》,非常欣赏。到任后,蔡元培提倡美育,将北大的一个学生社团音乐团改组为音乐研究会,下设古琴、丝竹、昆曲、钢琴、提琴五组,由校方聘任导师。  当时吴梅只是上海民立中学的教员,蔡元培仍延请吴梅到北大教授昆曲。吴梅得到教席后作诗曰:“不第卢生成绝
期刊
接触过蔡元培的人都知道,此君富有激情,对前妻、朋友、同僚、学生都是情深意长,有时在学生中演讲或规劝朋友,讲着,讲着,就会流下热泪。然而,蔡元培感情充沛,却决不滥用激情。相反,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往往极其冷静、理性。  有一件事颇能体现蔡元培为人处事的风格。  1919年3月18日,林纾(林琴南)在《公言报》发表《致蔡鹤卿太史书》一文,激烈指责蔡元培领导下的北大办学方面有问题:一是“覆孔孟,铲伦常”;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