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2月28日,我们接到一个光荣的任务:拍摄一部党教片,纪念中国共产党在延边建立党组织90周年。说起延边,这是一片光荣的土地,早在1928年,中国共产党在延边就建立了党组织——中共延边区委,随之又先后建立了中共延边特支、中共东满特委、中共延边地委、中共延边州委等。正是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延边披荆斩棘,一路走过了辉煌的90年。接到任务后,我们紧急成立了摄制组,力求拍出一部经得住历史推敲、受得了观众挑剔、能发挥教育作用的有价值的作品。
素材不能对付
《星火燎原》讲述的是一个时间跨度比较大的历程,从1928年到2018年,整整90年间的沧桑巨变。以纪录片的形式反映如此波澜壮阔的内容,殊为不易。只靠“解说音+空镜头”来完成固然简单,但会显得很“空”;必须要用大量的文献史料、图片影像和同期采访,打造出真实和丰满的视觉形象,这样观众才会觉得“开卷有益”。于是,我们开始了素材采集之旅。
我们全力挖掘历史素材,先后到了州内外多个档案馆查阅历史档案,先后去过几十个历史纪念馆和革命遗址拍摄取景,采访了十多位党史专家学者,拍摄和收集了上百小时的历史影像资料。概括起来似乎简单,但个中却充满了艰辛。
先说说对历史素材的挖掘。由于年代久远,能够体现延边早期党史的文献资料并不太多。我们就采取“深度挖掘”的方式,每到一处,对任何一张有价值的图片或文献都穷究底里,多问、多听、多记,这样才会收到“意外惊喜”。比如说一张老照片,我们会尽量把照片上的一切信息,像人物、背景、环境、年代等,都问个“底朝上”,尽可能详尽地去了解其来龙去脉。采访专家学者时也是如此,全程实录,不放过任何一个有价值的细节;“穷追猛打”,保证把历史素材的价值“榨干”。
对革命遗址的实地拍摄,我们强调认真。比如说,精准把握重大事件的发生时间,做到实拍时间与事件发生时间相吻合,避免“讲夏天的故事时大雪纷飞,讲冬天的故事时花红柳绿”。别小瞧这个事,有的文献片就是因为出现了这样的画面才让观众觉得“假”。此外,我们还注意画面气氛与事件的情感背景相吻合。在体现艰苦卓绝的斗争或者革命者牺牲场景时,我们尽量选择雨雪天气拍摄;在反映党组织辉煌业绩或重要人物的卓越作为时,我们的画面就是蓝天白云。总之是要让画面和气氛“合得来”。当然,这种实地拍摄对摄制组是一个考验。比如抗联密营都是在深山老林里,我们却要背着几十斤重的器材跋山涉水,就是为了把真实的遗迹呈现给观众。
对亲历者的采访也是重头戏。和延边早期革命斗争相关的亲历者基本上已经找不到了,即使个别健在的也因身体原因很难接受采访。我们采访了几位老革命后,只能把主要精力放在对過往其他媒体采访资料的收集上。特别是几位抗联老战士的影像资料,都是2004年时的采访同期声,弥足珍贵。还有些资料只有目录里还有,实际上已经散佚不见了,这种遗憾是无法弥补的。尽管找到的采访资料的画面质量不够理想,但贵在真实。通过亲历者们的同期声,让观众去倾听他们的经历和感受,效果是相当令人满意的。
总之,《星火燎原》的素材,都是我们一点一点攒出来的,丝毫没有“对付”。正由于我们没有“对付”素材,观众也没有“对付”我们。《星火燎原》播出后,观众反响十分不错,很多人都评价说“真实”。这是对《星火燎原》,也是对我们的最大褒奖。
史实不能含糊
《星火燎原》的定位是历史文献纪录片,是党教片,不是电影、电视剧,绝对不能“戏说”,必须真实准确地去反映历史,这是铁打的原则。为了确保《星火燎原》能真正地还原历史,我们将“严谨”二字做到了极致。
我们是党教工作者,不是党史专家,专业的事情还得专业人士来把关。在脚本撰写阶段,我们就约请了州档案局、州老促会、州委党校、州委党史研究室的党史专家们共聚一堂,让他们为《星火燎原》“挑刺”,一字一句地推敲。比如,一些党史专家对某个党组织的成立有异议,不能形成共识,我们就回避不谈这项内容;有的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战绩数据等,多份材料的表述不一致,并且就现有掌握信息来看很难确认哪份资料才是事实,我们就不采用,将这些疑点留给党史研究界去进一步考证。总之,从脚本创作开始,就做到“严格把守”。
在拍摄和后期编辑阶段,我们同样从严把关。尤其在审片阶段,我们请州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王雪峰,州老促会会长高勇,以及各相关部门的党史专家多次反复审看,最后由省委党史研究室审定,做到“不用错一页文献、一张照片、一帧影像、一句同期声”。比如在某党史纪念馆的展板上,说明文字将四县游击队说成了五县游击队;某个纪念馆将和魏拯民合影的一对母女说成了他的妻子和孩子;某个纪念馆误将日寇说成了抗联战士。这些我们当时都拍摄了画面,但在党史专家的“火眼金睛”下,都被一一挑出,避免了重大纰漏。
请专家来把关确实是必要的,我们从中也得到了不少收获。比如说:“满州”这个词是哪来的,为啥后来加了“三点水”,变成了“满洲”?“间岛”这个词听起来有些奇怪,是谁给起的?有“东满”“南满”“北满”,为什么没有“西满”?这些问题如果不较真,很容易把观众弄糊涂了。要不是专家们指教,我们还真弄不清这些问题,就有可能出纰漏,误导了观众。
主题不能淡化
《星火燎原》的形式是电视片,当然要好看,能上航拍的就上航拍,能用特技的就用特技,总之艺术性要强,观众才能喜欢看。但同时,《星火燎原》的本质是党教片,因此思想性才是第一位的,要有宣教价值。
《星火燎原》讲述的是延边党组织的创建发展史和在党的领导下延边走过的90年辉煌历程,这就是主题。说起延边,是国家命名的革命老区,抗日战争中有3000多名烈士的鲜血浇灌在这片土地上,解放战争中有3000多延边儿女献出了生命。魏拯民、王德泰、童长荣、曹亚范、周树东、陈翰章等,一个个璀璨的名字永远闪耀在这片天空,“山山金达莱,村村烈士碑”是延边的红色符号。这些,在《星火燎原》中都有浓墨重彩的体现,讲好这些故事就是最大的成功。
在采访拍摄中,我们经历了无数感动。比如,我们采访时,几位抗联老战士彭施鲁、黄殿军、赵明山、申连玉等都已然辞世,只有李敏仍然健在。看到90多岁的她回忆那段烽火岁月时仍然慷慨激昂,不得不承认:“革命人永远是年轻。”(后来噩耗传来,李敏同志于2018年7月21日不幸逝世,享年95岁)还有抗战老兵孙庭江,104岁了,说起自己的战斗经历和党员的作用时,却一点细节都没忘记。这些我们都用在了片子里,感觉是全片的点睛之笔。他们的回忆更证明了一件事:没有党,没有先烈的流血牺牲,就没有今天幸福的延边。
《星火燎原》的成功得益于延边州委的高度重视。省委常委、州委书记姜治莹任总策划,州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王雪峰任总监制,州老促会会长高勇任总顾问,州委组织部副部长薛志强任总编导,全片的摄像、配乐、解说、特效都花了不少心思和气力。遗憾也有,90年辉煌征程,仅用35分钟来讲完,难免会有遗憾。这就留待将来吧。我们还要继续拍摄,将延边的党史充分全面地展现在荧屏上,让延边党员群众了解历史、珍惜现在、开创未来。
(作者单位:吉林省延边州委组织部)
素材不能对付
《星火燎原》讲述的是一个时间跨度比较大的历程,从1928年到2018年,整整90年间的沧桑巨变。以纪录片的形式反映如此波澜壮阔的内容,殊为不易。只靠“解说音+空镜头”来完成固然简单,但会显得很“空”;必须要用大量的文献史料、图片影像和同期采访,打造出真实和丰满的视觉形象,这样观众才会觉得“开卷有益”。于是,我们开始了素材采集之旅。
我们全力挖掘历史素材,先后到了州内外多个档案馆查阅历史档案,先后去过几十个历史纪念馆和革命遗址拍摄取景,采访了十多位党史专家学者,拍摄和收集了上百小时的历史影像资料。概括起来似乎简单,但个中却充满了艰辛。
先说说对历史素材的挖掘。由于年代久远,能够体现延边早期党史的文献资料并不太多。我们就采取“深度挖掘”的方式,每到一处,对任何一张有价值的图片或文献都穷究底里,多问、多听、多记,这样才会收到“意外惊喜”。比如说一张老照片,我们会尽量把照片上的一切信息,像人物、背景、环境、年代等,都问个“底朝上”,尽可能详尽地去了解其来龙去脉。采访专家学者时也是如此,全程实录,不放过任何一个有价值的细节;“穷追猛打”,保证把历史素材的价值“榨干”。
对革命遗址的实地拍摄,我们强调认真。比如说,精准把握重大事件的发生时间,做到实拍时间与事件发生时间相吻合,避免“讲夏天的故事时大雪纷飞,讲冬天的故事时花红柳绿”。别小瞧这个事,有的文献片就是因为出现了这样的画面才让观众觉得“假”。此外,我们还注意画面气氛与事件的情感背景相吻合。在体现艰苦卓绝的斗争或者革命者牺牲场景时,我们尽量选择雨雪天气拍摄;在反映党组织辉煌业绩或重要人物的卓越作为时,我们的画面就是蓝天白云。总之是要让画面和气氛“合得来”。当然,这种实地拍摄对摄制组是一个考验。比如抗联密营都是在深山老林里,我们却要背着几十斤重的器材跋山涉水,就是为了把真实的遗迹呈现给观众。
对亲历者的采访也是重头戏。和延边早期革命斗争相关的亲历者基本上已经找不到了,即使个别健在的也因身体原因很难接受采访。我们采访了几位老革命后,只能把主要精力放在对過往其他媒体采访资料的收集上。特别是几位抗联老战士的影像资料,都是2004年时的采访同期声,弥足珍贵。还有些资料只有目录里还有,实际上已经散佚不见了,这种遗憾是无法弥补的。尽管找到的采访资料的画面质量不够理想,但贵在真实。通过亲历者们的同期声,让观众去倾听他们的经历和感受,效果是相当令人满意的。
总之,《星火燎原》的素材,都是我们一点一点攒出来的,丝毫没有“对付”。正由于我们没有“对付”素材,观众也没有“对付”我们。《星火燎原》播出后,观众反响十分不错,很多人都评价说“真实”。这是对《星火燎原》,也是对我们的最大褒奖。
史实不能含糊
《星火燎原》的定位是历史文献纪录片,是党教片,不是电影、电视剧,绝对不能“戏说”,必须真实准确地去反映历史,这是铁打的原则。为了确保《星火燎原》能真正地还原历史,我们将“严谨”二字做到了极致。
我们是党教工作者,不是党史专家,专业的事情还得专业人士来把关。在脚本撰写阶段,我们就约请了州档案局、州老促会、州委党校、州委党史研究室的党史专家们共聚一堂,让他们为《星火燎原》“挑刺”,一字一句地推敲。比如,一些党史专家对某个党组织的成立有异议,不能形成共识,我们就回避不谈这项内容;有的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战绩数据等,多份材料的表述不一致,并且就现有掌握信息来看很难确认哪份资料才是事实,我们就不采用,将这些疑点留给党史研究界去进一步考证。总之,从脚本创作开始,就做到“严格把守”。
在拍摄和后期编辑阶段,我们同样从严把关。尤其在审片阶段,我们请州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王雪峰,州老促会会长高勇,以及各相关部门的党史专家多次反复审看,最后由省委党史研究室审定,做到“不用错一页文献、一张照片、一帧影像、一句同期声”。比如在某党史纪念馆的展板上,说明文字将四县游击队说成了五县游击队;某个纪念馆将和魏拯民合影的一对母女说成了他的妻子和孩子;某个纪念馆误将日寇说成了抗联战士。这些我们当时都拍摄了画面,但在党史专家的“火眼金睛”下,都被一一挑出,避免了重大纰漏。
请专家来把关确实是必要的,我们从中也得到了不少收获。比如说:“满州”这个词是哪来的,为啥后来加了“三点水”,变成了“满洲”?“间岛”这个词听起来有些奇怪,是谁给起的?有“东满”“南满”“北满”,为什么没有“西满”?这些问题如果不较真,很容易把观众弄糊涂了。要不是专家们指教,我们还真弄不清这些问题,就有可能出纰漏,误导了观众。
主题不能淡化
《星火燎原》的形式是电视片,当然要好看,能上航拍的就上航拍,能用特技的就用特技,总之艺术性要强,观众才能喜欢看。但同时,《星火燎原》的本质是党教片,因此思想性才是第一位的,要有宣教价值。
《星火燎原》讲述的是延边党组织的创建发展史和在党的领导下延边走过的90年辉煌历程,这就是主题。说起延边,是国家命名的革命老区,抗日战争中有3000多名烈士的鲜血浇灌在这片土地上,解放战争中有3000多延边儿女献出了生命。魏拯民、王德泰、童长荣、曹亚范、周树东、陈翰章等,一个个璀璨的名字永远闪耀在这片天空,“山山金达莱,村村烈士碑”是延边的红色符号。这些,在《星火燎原》中都有浓墨重彩的体现,讲好这些故事就是最大的成功。
在采访拍摄中,我们经历了无数感动。比如,我们采访时,几位抗联老战士彭施鲁、黄殿军、赵明山、申连玉等都已然辞世,只有李敏仍然健在。看到90多岁的她回忆那段烽火岁月时仍然慷慨激昂,不得不承认:“革命人永远是年轻。”(后来噩耗传来,李敏同志于2018年7月21日不幸逝世,享年95岁)还有抗战老兵孙庭江,104岁了,说起自己的战斗经历和党员的作用时,却一点细节都没忘记。这些我们都用在了片子里,感觉是全片的点睛之笔。他们的回忆更证明了一件事:没有党,没有先烈的流血牺牲,就没有今天幸福的延边。
《星火燎原》的成功得益于延边州委的高度重视。省委常委、州委书记姜治莹任总策划,州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王雪峰任总监制,州老促会会长高勇任总顾问,州委组织部副部长薛志强任总编导,全片的摄像、配乐、解说、特效都花了不少心思和气力。遗憾也有,90年辉煌征程,仅用35分钟来讲完,难免会有遗憾。这就留待将来吧。我们还要继续拍摄,将延边的党史充分全面地展现在荧屏上,让延边党员群众了解历史、珍惜现在、开创未来。
(作者单位:吉林省延边州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