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改要求教师改革数学课堂教学,在教学中要以人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激励学生不断探索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在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创新 思维 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小结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150-02
江泽民多次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我们的很多学生学习很刻苦,书面成绩尚可,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显然不足。根本原因在于应试教育,频繁的考试、大量机械重复的作业,磨灭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对数学现象的好奇心,题海战术泯灭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参加数学活动成了被动的行为。前几天有幸观摩了八下《平形四边形的性质2》让我深有感触: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在创新性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以人为本,挖掘教学资源,创新教学设计,使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激发学习主动性,培养创新意识,发展创新能力,从而提高了初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一、创设新颖有趣的学习情境,培养创新思维。
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形式单调,内容陈旧,会严重影响学生对数学的全面认识,难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认知心理学关于学习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学习主动性的本质是认识主体的主动建构。只有当认识主体意识到是其自身在影响和决定学习成败的时候,主动建构才有可能实现。因此只有将认识主体学生置于饱含吸引力和内驱力的问题情境中学习,才能促进认识主体学生的主动发展。 因此,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教师就教学内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知知识背景出发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适应性和开放性的情境性问题,并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产生认知困惑,引起反思,从而唤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请看开课老师的引入:一个饱经苍桑的老人在弥留之际想把一块平形四边形的地分成大小相等的两块送给他的两个孩子,同学们能帮他分一下吗?所有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了,并很快出示了两种方案,一是连接平形四边形的对角线;二是连接一组对边的中点。老师:学了本节课的知识我们还会找到更多的方法。那你还能将它四等分吗?学生思考后又很快设计了几种方案,其中一种是连接平形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如图1)。老师:为什么这四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呢?学生:感觉AO=CO,BO=DO,这样的话就等底同高了。
开课老师这样的设计迅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认识了数学知识的价值,从而变被动为主动,使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及创新思维得到了培养。 开课教师在创设情境时注意到了几个问题:第一,从学生比较感兴趣或熟悉的事物出发,把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切入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第二,教师所创设的情景注重学生的参与度,教师只充当一个引导者的角色,学生才是真正的参与者。
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提高创新思维。
自主是培养学生能力的第一步,教师应始终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去领悟。学生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才可能是有效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生己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创造性教学表现为教师不在于把知识的结论告诉学生,而在于引导学生探究结论,在于帮助学生在走向结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寻求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教学中,适当安排学生相互合作交流,通过交流的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在和谐的气氛中共同探索,相互学习,同时,通过合作交流学习数学,还可以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更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发展,。请看开课老师的设计:同学们说感觉AO=CO,BO=DO,你能证明你的猜想吗?学生说行,通过证两个三角形全等即可。然后师生一起归纳出平形四边形的性质2:平形四邊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在经历了两个基础练习后老师出示了例2: 已知:如图2, 平形四边形 ABCD的对角线AC,BD交于点O,过点O作直线EF,分别交AB,CD于点E,F。你能得出什么结论?(书本上是求证:OE=OF,老师进行了巧妙的改编)学生在热烈的小组讨论后得到了很多结论,并对其按角相等、边相等、三角形全特等进行了分类,其中就有△DOF≌△BOE,OE=OF。变式:若改变直线EF的位置,OE=OF还成立吗?学生又陷入了思考。
学生思考后认为还是成立的,此时老师再用几何画板完美的展示了EF的各种位置。让学生惊叹不已。
老师:(1)图2中有多少对全等三角形?请把它们写出来;
(2)图2中有多少对面积相等的三角形?
(3)图2中四边形AEFD与四边形EBCF的面积有何关系?
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后一一解决了问题。老师:那把一块平形四边形的地分成大小相等的两块送给他的两个孩子,到底有几种方法?学生:无数种!过对角线交点的任一条直线都将平行四边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这时学生感觉到了深深的自豪。《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精彩的教学环节让人难以忘怀。
三、鼓励学生质疑,提高创新能力。
学贵有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由此可见,鼓励孩子“敢问”,教学生“会问”,是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关注研究的。在现代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与众不同的疑问、观点、见解以及标新立异的设想,对学生挑战性的探索予以支持和赞许。这样,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追求真理,让学生大胆向教师质疑,向现成的东西挑战,让课堂充满问题,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批判性、创造性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努力激发学生的提问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大胆提出疑难问题,并指导学生无疑处生疑,产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欲望。由疑而问是一个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过程,让他们调整自己的认知策略,通过“学”与“思”,通过讨论交流,达到释疑解难的目的。 教育教学中沿袭旧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数学作为一门思维性极强的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而开放题的教学,又可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尤其对学生思维变通性、创造性的训练提出了新的更多的可能性,所以,在开放题的教学中,选用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既要隐含“创新”因素,又要留有让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充分施展他们聪明才智的余地,如:前面讲到的例2中“你能得到什么结论”这是一个开放题,其目的在于通过学习让学生发现问题、培养提出新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重组应用,从综合的角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知识梳理归纳, 学生思维升华。
作为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一环,课堂小结在数学教学中很有必要。课堂小结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所学知识的层次结构,掌握其外在和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系列及一定的结构框架。在课堂某一环节结束或结尾利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文字、表格或图示将一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知识结构进行总结归纳。课堂小结应简明扼要,提纲挈领,目的明确。学生掌握了要点,就明白如何从整体上把握一节课;学生理解了重点难点,也就强化了考查的内容,掌握了课本的主要内容;学生明晰了易错点,可以避免再掉入同一个陷阱;学生总结了方法与技能,就能在相近题型中独立并熟练应用,达到做一题而通一类。
开课教师转变教学观念、转变自身角色,以学生为主体,力求给学生营造一种轻松、自由、平等的课堂环境,学生可以充分发挥出自身的潜力,可以自由与同学、教师进行沟通与交流。教师不是只关注知识的灌输,而是注重学生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种创新性数学课堂教学模式非常高效,值得我们学习与发扬。当然课堂教学也绝不是任何一种单纯的模式就能达到尽善尽美的效果。如何探索一条适合学生主动发展、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合作品质培养的教学方式,是目前新课改中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这就需要我们在一种模式中结合其他模式的有利因素,优化组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着,让每个学生各得其所地得到发展。努力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将创新的教材、创新的教法与创新的课堂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切实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夏小刚,汪秉彝.数学情境创设与数学问题的提出[J].数学教育学报,2003
[3]周小山,严生元.教学设计思路与教学模式[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
【关键词】创新 思维 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小结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150-02
江泽民多次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我们的很多学生学习很刻苦,书面成绩尚可,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显然不足。根本原因在于应试教育,频繁的考试、大量机械重复的作业,磨灭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对数学现象的好奇心,题海战术泯灭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参加数学活动成了被动的行为。前几天有幸观摩了八下《平形四边形的性质2》让我深有感触: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在创新性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以人为本,挖掘教学资源,创新教学设计,使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激发学习主动性,培养创新意识,发展创新能力,从而提高了初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一、创设新颖有趣的学习情境,培养创新思维。
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形式单调,内容陈旧,会严重影响学生对数学的全面认识,难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认知心理学关于学习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学习主动性的本质是认识主体的主动建构。只有当认识主体意识到是其自身在影响和决定学习成败的时候,主动建构才有可能实现。因此只有将认识主体学生置于饱含吸引力和内驱力的问题情境中学习,才能促进认识主体学生的主动发展。 因此,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教师就教学内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知知识背景出发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适应性和开放性的情境性问题,并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产生认知困惑,引起反思,从而唤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请看开课老师的引入:一个饱经苍桑的老人在弥留之际想把一块平形四边形的地分成大小相等的两块送给他的两个孩子,同学们能帮他分一下吗?所有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了,并很快出示了两种方案,一是连接平形四边形的对角线;二是连接一组对边的中点。老师:学了本节课的知识我们还会找到更多的方法。那你还能将它四等分吗?学生思考后又很快设计了几种方案,其中一种是连接平形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如图1)。老师:为什么这四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呢?学生:感觉AO=CO,BO=DO,这样的话就等底同高了。
开课老师这样的设计迅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认识了数学知识的价值,从而变被动为主动,使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及创新思维得到了培养。 开课教师在创设情境时注意到了几个问题:第一,从学生比较感兴趣或熟悉的事物出发,把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切入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第二,教师所创设的情景注重学生的参与度,教师只充当一个引导者的角色,学生才是真正的参与者。
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提高创新思维。
自主是培养学生能力的第一步,教师应始终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去领悟。学生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才可能是有效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生己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创造性教学表现为教师不在于把知识的结论告诉学生,而在于引导学生探究结论,在于帮助学生在走向结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寻求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教学中,适当安排学生相互合作交流,通过交流的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在和谐的气氛中共同探索,相互学习,同时,通过合作交流学习数学,还可以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更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发展,。请看开课老师的设计:同学们说感觉AO=CO,BO=DO,你能证明你的猜想吗?学生说行,通过证两个三角形全等即可。然后师生一起归纳出平形四边形的性质2:平形四邊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在经历了两个基础练习后老师出示了例2: 已知:如图2, 平形四边形 ABCD的对角线AC,BD交于点O,过点O作直线EF,分别交AB,CD于点E,F。你能得出什么结论?(书本上是求证:OE=OF,老师进行了巧妙的改编)学生在热烈的小组讨论后得到了很多结论,并对其按角相等、边相等、三角形全特等进行了分类,其中就有△DOF≌△BOE,OE=OF。变式:若改变直线EF的位置,OE=OF还成立吗?学生又陷入了思考。
学生思考后认为还是成立的,此时老师再用几何画板完美的展示了EF的各种位置。让学生惊叹不已。
老师:(1)图2中有多少对全等三角形?请把它们写出来;
(2)图2中有多少对面积相等的三角形?
(3)图2中四边形AEFD与四边形EBCF的面积有何关系?
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后一一解决了问题。老师:那把一块平形四边形的地分成大小相等的两块送给他的两个孩子,到底有几种方法?学生:无数种!过对角线交点的任一条直线都将平行四边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这时学生感觉到了深深的自豪。《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精彩的教学环节让人难以忘怀。
三、鼓励学生质疑,提高创新能力。
学贵有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由此可见,鼓励孩子“敢问”,教学生“会问”,是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关注研究的。在现代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与众不同的疑问、观点、见解以及标新立异的设想,对学生挑战性的探索予以支持和赞许。这样,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追求真理,让学生大胆向教师质疑,向现成的东西挑战,让课堂充满问题,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批判性、创造性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努力激发学生的提问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大胆提出疑难问题,并指导学生无疑处生疑,产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欲望。由疑而问是一个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过程,让他们调整自己的认知策略,通过“学”与“思”,通过讨论交流,达到释疑解难的目的。 教育教学中沿袭旧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数学作为一门思维性极强的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而开放题的教学,又可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尤其对学生思维变通性、创造性的训练提出了新的更多的可能性,所以,在开放题的教学中,选用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既要隐含“创新”因素,又要留有让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充分施展他们聪明才智的余地,如:前面讲到的例2中“你能得到什么结论”这是一个开放题,其目的在于通过学习让学生发现问题、培养提出新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重组应用,从综合的角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知识梳理归纳, 学生思维升华。
作为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一环,课堂小结在数学教学中很有必要。课堂小结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所学知识的层次结构,掌握其外在和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系列及一定的结构框架。在课堂某一环节结束或结尾利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文字、表格或图示将一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知识结构进行总结归纳。课堂小结应简明扼要,提纲挈领,目的明确。学生掌握了要点,就明白如何从整体上把握一节课;学生理解了重点难点,也就强化了考查的内容,掌握了课本的主要内容;学生明晰了易错点,可以避免再掉入同一个陷阱;学生总结了方法与技能,就能在相近题型中独立并熟练应用,达到做一题而通一类。
开课教师转变教学观念、转变自身角色,以学生为主体,力求给学生营造一种轻松、自由、平等的课堂环境,学生可以充分发挥出自身的潜力,可以自由与同学、教师进行沟通与交流。教师不是只关注知识的灌输,而是注重学生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种创新性数学课堂教学模式非常高效,值得我们学习与发扬。当然课堂教学也绝不是任何一种单纯的模式就能达到尽善尽美的效果。如何探索一条适合学生主动发展、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合作品质培养的教学方式,是目前新课改中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这就需要我们在一种模式中结合其他模式的有利因素,优化组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着,让每个学生各得其所地得到发展。努力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将创新的教材、创新的教法与创新的课堂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切实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夏小刚,汪秉彝.数学情境创设与数学问题的提出[J].数学教育学报,2003
[3]周小山,严生元.教学设计思路与教学模式[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