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增强农村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来源 :科教新报·教育科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zhi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德课程标准》中指出:能否积极有效地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关系到本课程性质、目标的实现,制约着课程实施的质量。有效地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也是教师创造性教学的重要标志和促进教师自身成长的重要途径。怎样才能把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引入每一节品德课,增强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学生对课程的亲近感,让学生在自然和谐的氛围中进行思维的碰撞、心与心的交流,切实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呢?我认为,教师只有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努力实现课程资源的挖掘和利用的有效性的最大化,才能使品德与生活的课堂成为具有深刻内涵、充满活力的课堂。怎样上好小学品德课,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尤其针对农村的教学有何途径?我想就要突出生活性,注重活动教学。即将品德规范内化为学生的品德信念,将学生的品德信念外化为具体的品德行为,从而构建有效的品德课堂。
  一、立足生活,引发直觉感受
  儿童的生活是品德课程的基础。教学过程应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从生活中来,让生活以活动的形式在课堂中再现,让生活经验在学习活动中不断丰富;到生活中去,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最终实现自己教育自己的目的。让品德课程真正成为沟通学习与生活的桥梁。如爱护公共环境卫生,大部分低年级孩子也许根本不懂什么叫公共环境卫生,根本不会去注意这些身外之事,可当我带领孩子们走出课堂,走进社会,提醒孩子们睁开思索的眼睛去大街上、车站上、商店里走一走、看一看,那么一切难题都迎刃而解了!孩子们一定会发现:原本在他们眼里是那么正常、自然的现象,现在却仿佛一下子变了颜色:街角的垃圾堆散发出恶臭,乱丢烟蒂、随地吐痰的人时常可见……目睹此情此景,孩子们一定会情不自禁地产生一股气忿之情,此时此刻趁热打铁,又何愁德育没有实效呢?再如上完四年级上册《逛商场》一课,布置学生去购买同样品牌的三件商品,回来后再比一比,看谁买得最便宜,交流与商家砍价的过程与经验,这一活动,不仅为学生的学习注入了极大的乐趣,而且在潜移默化的真切体验中培养了学生一些最基本的消费技能,有效实现了教学目标。
  二、开展活动,触发内心体验
  首先,要根据教学目标设定活动内容。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品德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教师在组织活动时,应该根据具体的目标、内容、条件和资源,恰当地选择儿童喜欢的多种形式的活动,科学地设定一堂课的教学内容。一般来讲,品德教学内容是根据儿童的成长规律及认知水平的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地安排的,因此,教师所组织的一切活动以及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紧扣目标进行,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如一年级下册《夏天的小虫》,为了加强学生对昆虫的认识,我举办了一次“昆虫博览会”,在黑板上贴出一些昆虫的图片,画出“害虫”“益虫”栏。让学生看着图片介绍这些昆虫的特点,并把图片贴到相应的“害虫”“益虫”栏里。这一活动,不仅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昆虫的主要形态和特征,而且培养了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科学精神,增强了学生珍爱小生命的意识。
  其次,品德课的效果如何最终是看能否有效指导学生的行为。品德课堂活动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就是行为与习惯的养成,因此,导行是品德课堂不可或缺的环节。在品德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对道德认识加深理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规范,使学生道德认识和情感得到巩固和发展,使学生的道德认识不断内化成道德行为。让学生在玩一玩、做一做、演一演等的过程中,将道德认知内化为良好的道德情感和行为。如三年级下册《有多少人为了我》,在感知了有那么多人为我们的生活服务后,我创设了一个情境:没有了这些人,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怎样?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有的说:“没有了警察,我看到有很多车都撞在了一起。”也有的学生说:“没有了清洁工,我们就要生活在垃圾堆里了。”还有的学生说:“没有了食堂的工作人员,我们每天就不能吃到这么好的午餐了。”让学生通过假设,体会到为我们生活服务的人是多么重要。
  三、突破教材,打造有效课堂
  新的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在内容上既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提倡和鼓励教师从儿童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或与儿童合作选择内容,或利用儿童自己的选择来组织活动;教学活动在形式上不拘一格,形式服从内容,可根据具体目标、内容、条件、资源的不同,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选择各种不同的教学活动类型。”由此可见,“课堂生成”是新课程理念的精髓,它需要教师在活动之前,必须从生活的深度、从未来的高度去挖掘教学资源、整合教材、精心设计活动预案;在活动之中,能够机智地调控课堂、敏锐地捕捉学生心灵的火花、细致地点化即时生成的鲜活话题。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既要确保教材的指导作用,又要敢于摆脱教材、教案的束缚,把书教活;既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欲望,开启学生的智慧。如一年级下册《小手拉小手》,教学目标是通过指导学生遇到问题学会求助及相互帮助,培养儿童爱同学、爱集体的思想感情。要求学生了解并学会求助时要用文明用语,培养与同学团结友爱的精神,养成乐于助人的良好习惯。 教材中的第一部分内容是一位同学口渴想喝水,忘记带杯子,另一位同学主动借杯子给他,旁边有同学提醒他们合用杯子不卫生。我把这部分内容省略了,换成了《创创鼠和爱爱鸽》上学的故事。因为尽管这是一个主动帮助有困难同学的事例,但我们不提倡合用杯子喝水,特别是在流感易发的季节,这样做更不可取。可能学生会想到把杯子洗一洗,或者用吸管吸等办法,但还是不卫生的。心理学告诉我们:儿童对生动形象的事物感兴趣,创创鼠和爱爱鸽是学生熟悉的形象,换成他们上学的童话故事导入新课,能紧紧抓住学生的无意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尽快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四年级上册《我要攀登》这一活动主题比较抽象,我针对“体验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乐趣”这一教学重点,先设计了“毅力大比拼”的游戏。为了保证游戏的质量,我还在课件中以“友情提示”的方式向学生出示游戏规则,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我设计了“实话实说”这一环节,鼓励学生在交流中体验自己面临的困难和战胜困难以后的心情,使学生在一系列生动有趣的活动中,明白了“面对困难不能退缩,要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去面对、去克服”的道理。
  另外,课堂生成是让课堂产生亮点、充满灵气的重要体现。教师要根据少年儿童好奇求新的心理特征,因课而异,因人而异,千方百计地为学生设计学习的兴趣点,巧妙地“导”于幕后,积极地把学生已有的经验“诱”出来,为学生的情感发展铺桥筑路。上三年级上册《家庭的记忆》时,我先请同学们拿着全家福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家庭,并把全家福粘贴到精心设计成“家”的展示板中,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已入情入境。我趁热打铁,随即播放曾在春节联欢晚会上播出的MTV《我爱我家》。当音乐响起,温馨的一刻再次重温,课堂内洋溢着浓浓的亲情。此时,同学们的情感体验已被充分调动,他们感动了,并说出了自己纯真而又亲切的话语:“我太感动了。”“这是多么温暖的家啊!”“我想到了我的家。”……情感上的体验引发了学生内心的真实感受,即家的温馨幸福,这是教师多少语言也换不来的。
  总之,新课程、新理念、新教材给我们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品德教学必须始终体现与时俱进的精神。事实上,只要我们教师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钻研新教材,运用新理念,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年龄特征以及认知规律,注意做好以上几方面的工作,就一定能够实现提高品德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目的,从而达到品德教育教学双丰收的目标。
其他文献
一、培养学习兴趣,为创新打好基础  “兴趣”是孩子各种创造力,求知欲的原动力,只要孩子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就会无止境地去追求、去实践、去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体会到,凡是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获取知识过程的学生,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浓厚,求知愿望强烈,数学素质会得到较快发展。而现在的学生由于社会的迅速发展,各种新鲜事物的诱惑,使得大部分学生很难对学习有兴趣。枯燥的数学更是如此。因此数学教学必须从转变学
期刊
运筹学是一门基础性的应用学科,主要研究系统最优化的问题,它通过建立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并求解,为决策者进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运筹学的内容广袤,涵盖了工业、农业、军事、计算机科学、特别是经济管理等领域中的许多实际问题,具有鲜明的实用性和经济性。《运筹学》是许多大中专院校各个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重要课程,其力求让学生熟悉运筹学的一些基本模型及其求解原理、方法和技巧,掌握运筹学整体优化的思想和若干定量分析的
期刊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 constructivism) 的思想最早是由瑞士心理学家J·Pieget 提出的。他在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后提出:儿童的认知结构,即图式(Schema)是通过同化(Assimilation)和顺应(Accommodation)两个基本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无限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应该是以
期刊
“不难揣想,在黑暗、蒙昧的史前时期,人类的始祖除借助于造物所赋予的嗓音去呼喊、呜咽、吟诵、歌唱外,以信手拈来的器物碰击发响,表达宣泄,应当是最为古老的‘音乐表现’形式了。”(杨立青语)打击乐的声响在人类活动的开始就发出了文明的信号,并将这种传统绵延至今。司岗里的音乐纯朴自然、撼人心魂、粗旷豪迈,也许这才是人类最本真的语言。于是,我们这些所谓的现代人就尝试着去解读司岗里人音乐中的核心内蕴,这时才真切
期刊
今天去听同事的课,老师问:“你们看看,第二节写得好在哪里?”整个教室鸦雀无声,同学们对此问无从下手。也经常听到很多老师唉叹:“现在的学生,真是没办法,一问三不知……”当然,学生方面有原因,但不能不使我们要来看看教师方面的原因,若能加强点拨,启发诱导,触类旁通,那学生很可能能因势利导,思源流长。  启发,即阐明事例,使对方因联想而领悟。诱导即劝诱教导、引导。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各
期刊
一、修炼双眸,看清优秀生的另一面  一些班主任常关注各方面比较差的学生,对优秀生的教育有些忽略,导致一些好学生出了问题。这并不奇怪,因为他们不是神,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我注重擦亮自己的双眸,观察分析他们出问题的本质原因  (一)甜水里泡大,经不起挫折。班上有一个女生,一直成绩较好,品行也不错。但在学校组织的物理实验操作考试时得了个不合格,于是一度出现心灰意冷的神情。优秀生平时常听到的是表扬话,驱使
期刊
一、注重传输人文知识  语文教材既是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范本,又是了解和吸取中外社会、政治、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知识的教材。语文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的实际,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介绍和讲解相关的人文知识和信息,指导学生去了解、认识、思考、联想,从而学习和借鉴。比如教材中的诗、词、文、赋、小说、戏曲等中国古典文学中蕴含着传统的审美文化,道德、风俗、礼仪文化、建筑、音乐、工艺文化等,内容十
期刊
一、多媒体辅助科学课教学背景与现状  初中科学课强调教学应在一定情景中展开,以自主探究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重观察。但同时科学课中的知识却包罗万象,它涉及生物、化学、物理、地理、天文宇宙等各方面的知识。笔者认为:在中学科学课的教学活动中,科学地、恰到好处地利用多媒体,有助于创设教学情境,形成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与意向;有助于有效地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助于拓展教学时空,
期刊
Hilbert曲线是一条能填满正方形的经典的分形曲线之一,由大卫·希尔伯特在1891年提出。Hilbert曲线具有三个特点:(1)它可以不间断地遍历一个正方形中的所有点,当阶n趋向无穷大时,它充满一个正方形,曲线的长度也将无穷大;(2)分布在一个正方形中的Hilbert曲线十分曲折但不会交叉,连续但不可导;(3)它具有自相似性。自相似性是所有分形曲线的主要特征之一。  由于Hilbert曲线能尽可
期刊
在信息技术课中“程序设计”(VB)的学习时,学生对基本知识记忆的能力表现不好。例如,在正常的教学中,学习内容经过第一节课的教学,并经过练习巩固,又有第二节课的复习巩固,在第三节课的教学中,学生表现的记忆效果却如同第二次的练习,并且更甚。产生这个现象的可能因素有:一记忆巩固的时间,二旧知识的复习环节,三学生注意的对象,四学生的注意力及毅志,五学生的学习目的。不同的对象及过程,原因各不相同,主要是从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