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企业的转型,以及高校招生人数的增多,高职院校的就业率明显降低。国家为解决就业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所以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要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响应国家号召,为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加快解决学生就业难问题。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对策
1 高职院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不足
1.1 人才培养注重技能,忽视创新创业
现如今,各大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多注重培养适合企业需求的人才,并以此作为制定教学方案的依据。因此,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多为技能型人才,重实际操作,为社会和企业输送大批人才,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相对而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动力不足,教学方案不匹配,以至于人才培养较为单一,不利于学生更高层次的发展。与此同时,许多高职院校将精力多放于招生宣传、评估评比和院校建设等工作上,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较少关注。因此,高职院校一定要引起足夠重视,目光要长远,为我国经济建设和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而考虑。
1.2 创新创业教学较为表面,师资投入不足
许多高职院校对该方面教学缺乏足够的重视,多停留于表面,不够深入,没有真正将其融入到日常教学当中。首先,部分院校将创新创业教育简单错误认为是就业教育或者学生管理工作等,这一点在许多创新创业比赛中可窥一二;其次,部分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缺少足够的师资投入,教师多为学院素质课教师或者转岗的学生管理者,他们多数缺乏专业的知识体系,而且自身并没有创业经历和经验,以至于在开展相关课程时无法将理论与实际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教学枯燥、缺乏借鉴性,创新创业教学质量不够高。
1.3 倾向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缺乏创业实践机会
各大高职院校更加倾向培养动手能力,以便于学生就业后可以直接工作,在人才培养方面其专业课程技能操作课程占课时较多。与之相比,创新创业课程不仅所占课时较少,学生更缺乏实践机会。部分高职院校没有为学生提供创业资金,缺少创业孵化基地和相关指导,导致学生没有成熟的创新创业条件。有些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也没有太多经验,仍处于探索阶段,与对口企业进行合作也多是校方一头热,究其原因,主要是校方创新创业教育与企业没有利益共同点,导致双方积极性不同,学生参与度较低,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极为不利。
1.4 对创新创业教育支持力度小,培养体系不健全
在国家的号召下,部分高校成立了创业园区,期望借助相关平台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但是调查发展,许多高职院校的创业园区并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利用率普遍不高。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两点问题:首先,部分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没有清晰的思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没有健全的体系;其次,政府支持力度有待加强,高校创业园区运转压力大。
2 构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
2.1 制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要根据自身教育特点,制定良好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引入多元化培养模式,改变单一的人才培养计划。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要根据学生自身条件和发展规律,因材施教,做到以下两点:第一,将对口企业的文化融入到校园中,并请成功的创业者作为导师,在校园内建立实训基地,让专业人士进行指导;第二。让授课教师到企业进行锻炼,参与项目的研发,对学生提供支持,让学生在基地进行实践操作。
2.2 对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进行规划
创新创业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还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既能解决创业中的技术问题,也要有创新意识,能从不同的知识体系和更多的角度找到问题的突破点。同时,还要关注经济和政策发展形势,根据国家政策捕捉商机。因此,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要有基础课、专业课、经济课和人文课等,围绕创新创业项目来开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3 搭建创新创业平台
高职院校要积极建立实训基地,搭建平台,为学生的梦想插上翅膀,将思想落于现实,把理论落于实践,用新思路解决创业问题。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更好掌握创业知识和经验,将之化为内部能力。首先,建立创业基地,与企业开展合作,让学生在实训基地体验创业的过程以及竞争压力,促使其将创意运用到创业当中;其次,积极开展和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增长见识,促进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教师也可以将比赛项目融入到教学中。
3 结束语
我国经济建设迫切需要高职院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一定贡献,为此高职院校应积极进行教学改革,通过多渠道、多途径,与社会和政府共同努力,为学生营造创新创业环境并给予大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刘洪波. 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多元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重构[J]. 教育与职业. 2016(13):83-85.
[2]吴晓红,王敏,强添刚. “1+1+n导师制”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以东北林业大学交通学院为例[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3(07):151-153.
[3] 占卫国.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 创新与创业教育. 2016(05):107-111.
作者简介:谌侨,1990.07.男,湖南长沙,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智能制造、人工智能
易晓英,1988.10. 女,湖南长沙,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学生思想政治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对策
1 高职院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不足
1.1 人才培养注重技能,忽视创新创业
现如今,各大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多注重培养适合企业需求的人才,并以此作为制定教学方案的依据。因此,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多为技能型人才,重实际操作,为社会和企业输送大批人才,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相对而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动力不足,教学方案不匹配,以至于人才培养较为单一,不利于学生更高层次的发展。与此同时,许多高职院校将精力多放于招生宣传、评估评比和院校建设等工作上,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较少关注。因此,高职院校一定要引起足夠重视,目光要长远,为我国经济建设和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而考虑。
1.2 创新创业教学较为表面,师资投入不足
许多高职院校对该方面教学缺乏足够的重视,多停留于表面,不够深入,没有真正将其融入到日常教学当中。首先,部分院校将创新创业教育简单错误认为是就业教育或者学生管理工作等,这一点在许多创新创业比赛中可窥一二;其次,部分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缺少足够的师资投入,教师多为学院素质课教师或者转岗的学生管理者,他们多数缺乏专业的知识体系,而且自身并没有创业经历和经验,以至于在开展相关课程时无法将理论与实际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教学枯燥、缺乏借鉴性,创新创业教学质量不够高。
1.3 倾向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缺乏创业实践机会
各大高职院校更加倾向培养动手能力,以便于学生就业后可以直接工作,在人才培养方面其专业课程技能操作课程占课时较多。与之相比,创新创业课程不仅所占课时较少,学生更缺乏实践机会。部分高职院校没有为学生提供创业资金,缺少创业孵化基地和相关指导,导致学生没有成熟的创新创业条件。有些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也没有太多经验,仍处于探索阶段,与对口企业进行合作也多是校方一头热,究其原因,主要是校方创新创业教育与企业没有利益共同点,导致双方积极性不同,学生参与度较低,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极为不利。
1.4 对创新创业教育支持力度小,培养体系不健全
在国家的号召下,部分高校成立了创业园区,期望借助相关平台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但是调查发展,许多高职院校的创业园区并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利用率普遍不高。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两点问题:首先,部分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没有清晰的思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没有健全的体系;其次,政府支持力度有待加强,高校创业园区运转压力大。
2 构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
2.1 制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要根据自身教育特点,制定良好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引入多元化培养模式,改变单一的人才培养计划。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要根据学生自身条件和发展规律,因材施教,做到以下两点:第一,将对口企业的文化融入到校园中,并请成功的创业者作为导师,在校园内建立实训基地,让专业人士进行指导;第二。让授课教师到企业进行锻炼,参与项目的研发,对学生提供支持,让学生在基地进行实践操作。
2.2 对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进行规划
创新创业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还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既能解决创业中的技术问题,也要有创新意识,能从不同的知识体系和更多的角度找到问题的突破点。同时,还要关注经济和政策发展形势,根据国家政策捕捉商机。因此,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要有基础课、专业课、经济课和人文课等,围绕创新创业项目来开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3 搭建创新创业平台
高职院校要积极建立实训基地,搭建平台,为学生的梦想插上翅膀,将思想落于现实,把理论落于实践,用新思路解决创业问题。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更好掌握创业知识和经验,将之化为内部能力。首先,建立创业基地,与企业开展合作,让学生在实训基地体验创业的过程以及竞争压力,促使其将创意运用到创业当中;其次,积极开展和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增长见识,促进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教师也可以将比赛项目融入到教学中。
3 结束语
我国经济建设迫切需要高职院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一定贡献,为此高职院校应积极进行教学改革,通过多渠道、多途径,与社会和政府共同努力,为学生营造创新创业环境并给予大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刘洪波. 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多元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重构[J]. 教育与职业. 2016(13):83-85.
[2]吴晓红,王敏,强添刚. “1+1+n导师制”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以东北林业大学交通学院为例[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3(07):151-153.
[3] 占卫国.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 创新与创业教育. 2016(05):107-111.
作者简介:谌侨,1990.07.男,湖南长沙,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智能制造、人工智能
易晓英,1988.10. 女,湖南长沙,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学生思想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