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父亲及其他

来源 :安徽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kak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短篇小说字字珠玑,特别是小说的开头那起始之句,常常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和事件的要素,直接影响文本的叙事节奏、人物的出场方式和情节的张力。我们姑且把它当作小说的眼睛,它明亮了,才会有后面的行走,才能走出风致,走进作家的目标。
  “早上六点,林辛醒了。”这是《猩红面纱》的开篇之言,作为小说情节的象征性装置,亳无疑问,这是“有意味的形式”。时间是奇怪的东西,它带走一切,也带来一切。在卡林内斯库看来,时间的线性发展是现代性产生发展的动力,也是现代主义、先锋派、颓废、媚俗艺术和后现代主义的温床。以时间为轴,从不同的角度,社会发展史可以划分为多个阶段,中外历史学者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但有一点可以达成共识,就是烛照社会变迁产生的进化史观,文化轴心时代是人类文明的开始,而后经由中世纪或东方封建制度的黑暗时代,“现代则被想象为从黑暗中脱身而出的时代,一个觉醒与‘复兴’、预示着光明未来的时代”。 现代从黑暗中走来,依然有着浓重的阴影。
  《猩红面纱》虽然“猩红”,却与历史的“阴影”有关,小说是“现代”生活的局部写照,却讲述了千百年来人性的“暗物质”——贪婪和道德沦丧的故事。林辛的母亲在丈夫离世50天后,就与余大大结伴出游,很快决定改嫁余大大;林辛的女朋友袁袁为了得到价值不菲的房产,牺牲婚姻和爱情,谋取他继承的豪宅;林辛的堂弟林召唤为了房产,不惜斯文扫地,强占房产,甚至拔拳相向。短小的篇幅内,充斥着亲情、爱情毁灭的叹息,亲情、爱情在金钱面前化为齑粉。
  从故事原型来看,混乱、罪恶、背叛的故事肇始于“父亲”的缺席。父亲是象征型权力的符号,父亲“在”时,各个人物循着自有的惯性成长,秩序井然,即使林辛对工作有自己的看法,也还是要遵从“父亲”的“旨意”;母亲早就知道林辛父亲的背叛,但依然要扮演妻子的角色,在众人面前戴上郎才女貌、天造地设的猩红面纱,压抑对爱情的渴望。当父亲离开人世,卡里斯玛权力解体,既有的秩序被打破,被压抑的情感、被隐藏的欲望野蛮生长。在文本的象征层面,“父亲”是权力秩序、等级结构的制造者、维护者。在以儒家为主的中国文化源流中,宗法社会的家天下传统,家国同构,因为有“父亲”的存在,家庭秩序和社会秩序得以稳固。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新中国的经济改革带来了文化转型,并波及到了中国文化传统盘踞的小城市和乡村,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加剧了儒家文化主导地位的解体,西方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深刻改变了小说中的人物,孝悌、仁爱、恕己之道荡然少存,具有浓厚象征意义的一夫一妻多妾制诞生的弱智少年,不再具备延续传统的可能。多元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特别是西方的价值观念大行其道,难怪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感慨:“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面纱之下,欲望存焉。
  现实主义在“五四”时期被引入中国,被视为现实主义杰出代表的巴尔扎克、狄更斯、莫泊桑、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世界文学巨匠已经着力描述金钱遮掩下的人性丑恶,其作品被列为经典视为现实主义的圭臬;五四运动以降的现代文学三十年,鲁迅、茅盾、叶圣陶、许地山等现代作家延续了现实主义的传统;20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推进了社会与文学的现代性进程,中国很快再次与世界现实主义文学同频共振,现实主义文学再次繁荣。时间加速了时代的脚步,金钱带来了繁荣,毋庸讳言,也带来了贪婪。现代性进入中小城市和乡村,打开潘多拉的盒子,越来越多的人,离开乡土,戴上各色面纱(猩红只是其中一种),在欲望充塞的都市浮沉,为了生计和对金钱的渴望,他们的“演技”越来越好。现实主义作为一种艺术手法,它描摹、再現社会生活,为了传神再现,追求客观,观察之于作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观察并非是对世界冷漠的分析性审视,也是一种观察者的伦理修养阶段”。在《猩红面纱》中,作家并没有直接褒贬人物,但细节的描摹中,他的倾向性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猩红面纱》通篇散发出作者关于道德滑坡的愤慨激越之音,且在林辛身上寄寓了更多的希望。林辛会成为新的“父亲”吗?作者赋予了林辛优秀的品质,集对父亲的“忠”、对母亲的“恕”、对恋人的“诚”、对同父异母弟弟的“爱”于一身,通体清澈纯净,具备成为“父亲”的各项潜质。如今的林辛,即使成为“父亲”,还能成为拥有卡里斯玛权力的父亲吗?他能够重建秩序,构建新的等级结构吗?答案是否定的。时间的线性发展,并不可逆。林辛无法挽回母亲的决然改嫁,也不可能回到传统,构建原有的秩序。他只能面对残破的现实,或许,他还要戴上淋漓鲜血做成的“猩红面纱”,成为一个在人生舞台上出色的演员。
  好的小说家一定是个思想者。《猩红面纱》的结尾是开放式的,林辛该何去何从?怎样处理母亲的改嫁、袁袁的出卖、林召唤的逼宫,主人公每一种选择都将面临传统、道德和时代的挑战,主人公选择的困难,也是作家考问时代得到的困惑。在多元主体的后现代性社会,统一的、集中的单一主体所享有的卡里斯玛权力解体,唯利是图的物质崇拜俘获了普罗大众,道德高地转变为伦理洼地,金钱对传统、道德的腐蚀变本加厉。面对这一现实,作家并没有停留在社会表象的揭示和鞭笞,而是在现象的背后寄寓了更深的思考——“未来是否将恢复古代‘纯净的光辉’?”如何走出我们的传统,怎样重建道德秩序?
  处在社会边缘的作家,已缺乏参与社会进程的参量,无力改变被物质欲望裹挟的滚滚红尘,他的提问,或许无人理睬,即使最终没有答案,这也并不非常重要。提问的行动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坚守的固有立场,作为一种稀缺资源,它比提问的内容或许更有价值。
  责任编辑 赵 萌
其他文献
芋艿记  芋艿,土话叫芋头,天南星科植物的地下茎块。南方的三月平畴,雨季刚刚开始,翻耕出来的稻田灌满了水,亮汪汪。家燕衔泥筑巢,唧唧唧唧,在雨中翻飞。从田里翻出芋种,苗(下种)到垦成垄的地里。芋子裹着潮湿的腥泥,青白色芽尖像斑竹刚破土的笋芽。芋种是芋子,一直埋在田里,捂着,捂过了春寒。每一个做种的芋子,都经过了挑选,不破皮不破衣,鸡蛋大,不落泥。芋子在挖上来的时候,在地头选好,埋在田坑,盖上泥沙,
期刊
王安忆就小说创造问题如是说:“写小说或者出于社会责任感,或者是个人情感宣泄需要,都是因为有话要说。创作是一种感官的灵性,充满了一触即发、稍纵即逝的灵感,即兴成分极多,包含宿命的美感,却缺乏逻辑的力量。”  逻辑是一种将思想推进到纵深处的力量,假如我们傲慢地放弃了,文学就很难走向深刻与宏伟。在朱长安的《狗,或者老黑》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城市养狗问题和老人陪伴问题的关注。作者企图编织具体的情节向读者展
期刊
那天中午,我在一个老乡的喜宴上喝得酩酊大醉。  实际上,我并不是贪杯好酒之徒。最近,我遇到了一些烦心事。有些事不只是烦心,它甚至一度让我伤心欲绝。可想而知,在这种情形下饮酒,不醉才怪。  老乡虽是二婚,婚礼却举办得毫不含糊。鼓乐齐鸣,锣鼓喧天,像是昭告天下,看,离婚又怎样?我还不是又娶到了年轻漂亮的老婆!这对我来说,确实是不小的刺激。上个月,我和谈了几年的女朋友分手了。我们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
期刊
袁静、孔厥的《新儿女英雄传》,孙犁的《风云初记》,刘知侠的《铁道游击队》,刘流的《烈火金刚》,杜鹏程的《保卫延安》,吴强的《红日》等等,这些革命题材小说成为了20世纪50年代或者说成为了“十七年文学”中最富有活力的部分,是里程碑,烫了金。  一定有一个角度,不大,却是一条风景迤逦的小路,是秘密。  牛大水(《新兒女英雄传》中的主人公)、高庆山(《风云初记》中的主人公)、刘洪(《铁道游击队》的主人公
期刊
一只充满正义感的土狗耸着双耳坐在长子理发店门口晒太阳。这是晋东南乡间腊月二十一的午后,太阳半悬在穿村而过的G207国道以西,斜斜地照着理发店门上挂的棉帘子。  我站在理發店门外,看了两眼国道对面的圣母玫瑰教堂,抽了口烟,转身撩起帘子推门进了这家小小的理发店。一进门,眼镜片上登时蒙上两团白雾,我先立定站了一站,朦朦胧胧看见一个理发师正围着一颗头在劳作。理发师身后模模糊糊有一圈沙发,沙发上坐了几个人。
期刊
要不是楊树国是自己的堂弟,杨海碗打死也不会邀杨树国合伙贩树。  杨海碗这个名字听来不像名字。其实,杨海碗真名叫杨树生。因杨树生吃饭时,总捧一只大海碗,于是塘村人就不喊他杨树生,都喊杨海碗。  这只碗,和普通碗比,足有两三只那么大。大海碗有点绿,也有点蓝,若问杨树生到底啥颜色,杨树生只会摇头,他真说不上。大海碗碗底琢了字,一个方方正正的“杨”字。杨树生记得家里曾有几十只大大小小碗底琢了“杨”字的碗。
期刊
在长篇小说《虫人》中,我一直让我笔下的人物丁客和卓凡共同思考一个问题:文学是什么?  当然,这也是我经常思考的问题,还是个找不到标准答案的问题。准确地说,是没有唯一的答案。没有唯一的答案,便有无数个答案,那么,我的答案是什么?  在《虫人》中,丁客提出了两大认知谱系说:量子力学以宇宙为背景,揭示的物质运行规律是复杂状态下的规律,与老庄哲学、佛学,包括禅宗,是一个认知谱系。牛顿物理学以地球为背景,揭
期刊
1  无量山,因山高不能跻,有足难攀,故为无量。  足是脚,足是心。  阿本枝踮着脚尖,从无量山那边的同学自正红家回来,天都快收尽了黑。他到老叔的房间门口,冲里边点了点头,就回到自己房间,没了声响。  老叔犹豫再三,还是没过去询问。老叔本来是个掖不住事儿,又爱瞎吹的人。但这次,他按捺住了自己。  无量山寨,归松林乡政府管辖,分前后两寨。前寨多是苗族,阿本枝家的后寨大多是彝族。两个寨子之间是无量河,
期刊
寻茶指南  八点多钟,我们穿过一场春雨去茶山。我请了问清兄带路。问清是开化本地媒体人,踏遍当地山山水水,自然也知道哪里出好茶。我们去的是苏庄——很远,从县城出发,还要一个多小时——县志记载,崇仁四年“进贡芽茶四斤”,就产自苏庄。  这一路上,春和景明,油菜花在路的两旁盛开,春雨给远山披上层纱,云雾仿佛就停栖在半山腰上。白色的梨花在河边开放,衬在远处黛黑色的鱼鳞瓦的屋顶。我喜欢在这样的天气去远行,何
期刊
被女孩咬过的苹果  我十八岁参加工作,曾在一个古镇工作过几年。这个名叫半塔的古镇,历史上似乎是有一座古塔的,可惜叫雷给劈了。现在区政府设在镇子上,因此小镇就显得十分繁荣。商铺、机关、各种派驻机构……总之是人来人往,热闹得很。特别是逢年过节,更是人山人海,猪羊狗兔、各种小吃,买卖十分火热。我们的银行营业所就设在小镇的北头,迎街是一个二层小楼,后面一个大院子,住着职工家属。每人一个老婆,生他三四个孩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