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松落]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xiaxj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报仇看电影》的封底上,写着这么一句话:我心有猛虎在细嗅蔷薇。细细读完这本书,并从更多角度了解了书的作者——韩松落之后,顿时觉得对于其人其文,这句话是再合适不过的注解。
  韩松落,霸道冲动的狮子座,却也是细腻谨慎的A型血。或许通过星座或血型不足以准确而全面地概括一个人的性格,但韩松落个人档案中这两大先天关键词,也能让人窥见到,在他斯文白净的外表下,躲藏着一只猛虎,在静静品味着这个世界的杂陈五味。
  辗转,并一步步靠近理想
  韩松落祖籍湖南,生于新疆,自小在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旷野中游荡,双眼所见均是一片开阔茫然的景象。童年的成长环境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的生活轨迹基本上都在西部的小城市,先是新疆,接着在甘肃的一个小镇子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上大学再去兰州。这些经历影响了我后来的生活态度。我更喜欢天高地阔的地方,大都市我就受不了,会感觉很压抑。”
  韩松落说自己是一个“标准的文科生”,从小就喜欢阅读,喜欢写作,大学期间也曾是迷恋写诗作曲的“文艺青年”。“有句老话叫‘少年情怀总是诗’,十八九岁那会儿,离诗更近,离歌更近。那时候心里面有什么想法,就会首先想到把它写成一首诗,或是写成歌,画成画。”上世纪90年代中期,韩松落先后写了30余首歌,多是风格清新的民谣。
  “文艺青年”的生活轨迹,似乎应该很快朝着写作发展才顺理成章,但韩松落在成为专职作家之前,却经历了一番波折。在读书期间及毕业以后,他做过电视台编辑主持、夜总会主持和歌手、中学老师、养路工、工会干部、编辑,等等,有些工作跟他目前的“作家”身份更是风马牛不相及,在多数人眼中可谓是“传奇的人生经历”。甚至有人问过韩松落,在这么多种不同的工作岗位之间辗转,是不是在为日后的写作积累生活阅历。对此,韩松落有点无奈:“当然不是这样的,我从没有这么想过。虽然很希望能够有机会专门来写作,但时候未到。这之前的辗转,是一种很自然的状态,从小地方一步步靠近城市,一步步靠近自己理想的生活状态,必然要经历这样一番辗转。”
  2004年,韩松落开始了后来为读者所熟知的专栏写作,在多家媒体开有电影、音乐、娱乐、文化评论专栏。虽然专栏里写着时下最流行的娱乐事件或电影资讯,但韩松落依然努力靠近较为简单的生活。他曾说过,“西部最让我喜欢的一点就是特别疏朗,人际关系没有那么浓郁,我喜欢那种疏朗的、一整块的东西。”这种感情也充溢在他作品中的每个角落,他的写作,就是“一个西部小城市的青年看待生活的方式”。这位热爱着苍茫大西北的青年人,绕开繁华嘈杂的大都市,在一个西部小镇冷静地进行着关于人生和命运的书写。
  在边缘中品味人生
  韩松落的专栏作品中,最为人所熟知的莫过于娱乐评论。当下最流行的娱乐事件,在韩松落平静舒缓的文字中缓缓流出,褪下娱乐圈的光环,逐渐显露出事件最原始的本质。翻看他的每一篇娱评,看似写明星写娱乐新闻,实质却是写人生。那些在镁光灯下光芒万丈的明星,在韩松落的笔下,似乎就是我们身边任何一个普通人,遇到的也是我们任何一个人都可能遇到的人生经历。在他看来,明星也好,普通人也好,“内里的有些东西是共通的,比如人性、命运、经历这一部分。可能西部小城市的一个女孩的经历,跟娱乐圈的大明星的经历,本质上是一样的,都需要面临失去、面临选择,只不过表面上看起来,一个质朴点,一个浮华点。”
  于是,韩松落能够在一个远离时尚圈子的偏远小镇,写着最时髦的娱评。他把明星看作普通人,即使有面对面采访的机会,他也一一拒绝。“这是我的个人选择,因为我的写作方向不是琢磨明星的个人经历、心情,或是从他身上挖出什么隐秘的八卦,不是这样的。我更多是把一个明星的经历,或是他的电影、音乐当作一种现象来讨论,是借助他们来表达自己对人生、对命运的看法。”因为不是单纯的就事论事,所以即使是在那个娱乐事件过去了两三年之后,重读韩松落的评论,依然能够有所启发。
  站在时尚、艺术的高度上,韩松落和你谈论的却是生活中再平常不过的感悟,没有轰轰烈烈的感慨或大彻大悟。韩松落说,这是他的阅读习惯和个性使然,“我比较喜欢描述生活中的细节,写实的细节,因为我不是那种抽象思维很充足的写作者。我更希望用一个生活细节,用一种生活现象,把我想要说的东西一点点累积出来。”韩松落在介乎影评和生活随笔之间的边缘,冷冷品味着生活,或从明星灿烂的外表下抽离出普通人的酸甜苦辣,或从电影的某个片段中牵扯出生命的真谛。正如他在《为了报仇看电影》一书中所说,“越美丽的东西,我越不可碰”,他总是对通俗文化报以更多的关注和解读,让那些原本俗不可耐的东西有了新的含义。
  过一种更干净利落的生活
  专栏写作如火如荼,生活似乎就是理想中的样子。但是一次经历,彻底改变了韩松落的生活态度。“那是在2006年,我生了一次病,当时由于用药不当,我患上了很严重的抑郁症。这个状态在停药之后的两三年时间里还一直持续着。”这种看不到人生希望的可怕状态,在扭曲着情绪的同时,却也让他对人生有了更多的思考。万幸的是,他知道这是外力导致的,而不是来自内力,想到这点,安然许多。经过那几年的煎熬过后,他看待人生、看待生活、看待自己的方式忽然就完全不一样了。韩松落说,“这是一次真正的觉醒。”
  摆脱抑郁症困扰之后,韩松落决定回到那个少年时代长期生活的小镇。“我决定回到这里来写东西,而把以前一直孜孜追求的东西,统统一刀切掉。那些对我来说已经是不必要的东西了,我想过一种更干净利落、轻装上阵的生活。”经过这次“觉醒”,韩松落的生活随之越来越简单,也越来越随性。
  在各种欲望极度膨胀的当下,韩松落却说“欲望始终沉睡未必是祸”,面对心底的欲望时,不妨“不动声色,静观其变,任它自生自灭”。“因为作为普通人,好多想法未必是成熟的,有依据的,可能实行起来是很不靠谱的,但是好多人会以为自己抓住了人生的方向,而拼了命地去实现它,以前的我也是这样。但是现在如果我的脑海里冒出一个念头,我不会急着去做,而是先放着,看看它会不会自生自灭。如果过一段时间你对它没有兴趣了,这说明它不是你真正想要做的事。实际上就是用时间去甄别欲望的一个过程。”愿意接受时间的考量,这不能不说是另一种智慧。   回到小镇生活的韩松落,离城市越来越远,生活也算单调,写作、读书、看电影就占用了他大部分的时间,而诸如跳舞、打牌、打麻将等娱乐项目,他都一窍不通。只是对文字有着近乎本能的热爱,只要是写得好看的书,即使是讲述物理现象,也能读得津津有味。朋友谑称他过着“僧侣式的生活”,他也坦然接受。此种生活状态似乎让他有点与时代脱节,但脱节在他看来不一定是件坏事。“人是不可能跟上时代的,所谓跟上时代,是一种幻觉。每个人都在被他的时代抛弃,只看自己承认不承认。当一个人承认自己脱节,并且愿意脱节的时候,他其实是往生活更深的地方沉下去了。我愿意承认自己是一个脱节者。”
  人性的多个层面
  韩松落的专栏,文字干净,缓缓道出人生哲理,让读者如沐春风。但他在博客上创作的“黑童话”系列,充斥的却是人性中的恶,很难想象到如此纯净的笔下,会诞生出对于欲望、掠夺、杀戮的书写。兴许正是这种反差,让12篇黑童话在网络上广为流传,并为大家津津乐道。几乎每次采访或签售,都会有人向他问起“黑童话”,这让他觉得“很意外”。
  最早产生写黑童话的想法,是因为听了尼克·凯夫的专辑《谋杀情歌》。专辑里讲述了10个谋杀故事,韩松落就仿照着写了一篇黑童话。后来这类灵感越来越多,12个故事也就应运而生。虽然叫做“黑童话”,但在韩松落看来,它们更像是超现实意义的小说,“它们不同于一般小说的地方在于,借助了一个完全架空的环境,在一种类似于童话或恐怖小说的设定下写的。黑童话就是我想象中的人性中的黑暗面。蔡康永说过,每个人都不可能像一块蛋糕一样红红白白的,很完美、毫无缺陷、没有阴暗的地方,人需要一个地方释放黑暗面。”借助于“黑童话”,韩松落将他内心中属于黑色的那部分排解出来,也让读者们领略到他的写作张力。
  由于地处西部小镇的关系,周围一马平川,出门很是方便,韩松落经常出门旅行。他说,西北的景观变化很大,有很多可以挖掘、游走的地方。在《为了报仇看电影》的扉页上,他给自己的后天属性关键词里就有“热衷于荒野游走黑夜漫游”。但他也称自己是“宅男”,不过,他理解中的“宅男”,和喜好旅行是不矛盾的。“在我的概念中,宅男倒不是天天呆在家里,而是有着比较稀薄的人际关系。我经常在外旅行,但是在人际关系上比较淡,来往的人很少,所以我是宅男。”
  曾有人说韩松落是一个矛盾的人。对这样的评价,韩松落不以为然:“这不算矛盾吧。其实每个人都有很多层面,每个层面都得拿来应对不同的人、不同的环境,它们之间未必是矛盾的。”也多亏了人性中的多种侧面,让我们有机会看到多个不尽相同的“韩松落”。
  重新开始,重新寻找
  现在的韩松落,专心地在小镇子里生活、写作,一切波澜不惊。但正如他曾经写过的一样,人的一生,“即便颠倒众生过,也还是没有一劳永逸,永远要重新开始,重新进入动荡,重新寻找,重新赢得欢喜”。韩松落也不断在探索新的方向。“主要在写作方面,一直在寻找适合自己的写作方式,也不断地否定自己。”一个阶段写成的文章结集成书之后,接下去再写的东西,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取材上,他都希望跟前一本书不一样。当然,不断尝试新的方法,难免遇到创作上的瓶颈,而改变惯有写法而重新写就的东西,或许差到连自己都看不过眼,但韩松落说,“有时候难免写坏,但这种坏,是一种适应新阶段的必然过程,这种坏,是另一种较高层面上的坏,它比过去那个熟练的阶段的好要更好。”
  韩松落说,写了很久的专栏,都是在跟媒体发生关系,接下来打算写小说,“写一些比较沉着的东西,把自己这些年的生活观察和体验写进小说里”。因为一直对时间这一概念兴趣盎然,这部小说将与时间和空间有关,“我打算用科幻或是玄幻的方式来写六个故事,时间和空间各三个,所以就叫做‘时空六部曲’。”迥异于专栏写作的小说创作,让韩松落认识到,“难以割舍的必须割舍,难以适应的还要重新适应”,“朋友李修文告诫我,专栏写作和小说写作的区别在于,专栏急于得出结论,而小说是一个得出结论的工具。我得重返那个不急于制造结论的阶段。”
其他文献
批评与临床   作者:吉尔·德勒兹 译者:刘云虹 曹丹红  出版社:南京大学  出版日期:2012年1月    本书收录的文章,都围绕“写作”的问题展开。正如普鲁斯特(Proust)所言,作家在语言中创造了一种新的语言,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类似一门外语的语言。他将语言拽出惯常的路径,令新的语法或句法力量得以诞生,并且令它开始发狂。同时,写作的问题同“看”或“听”的问题密不可分。因此,德勒兹认为写
期刊
最近几年的台湾出版界,十分热衷于出版“饮食”相关的出版品,除了历史悠久的食谱书出版变得更加蓬勃旺盛外,过去一向乏人问津的饮食文学、美食搜查、饮食议题(如食品安全、食品卫生、饮食与环保等等)类的出版品也是越出越多,想来真是不可思议,不过短短几年时间,饮食出版已经成为支撑台湾出版市场不可或缺的重要类型。  食谱出版:从傅培梅到部落格  食谱出版,算是台湾饮食出版最为历史悠久的一支。傅培梅早在1969年
期刊
杨佳娴这次以“玛德莲”为新作命名并不意外。像普鲁斯特借助玛德莲开启记忆之门,杨佳娴常在写作中回顾来时路,勾勒岁月形塑出来的灵魂轮廓。但不是忆童年,她不太爱写故乡高雄,一如朱天心对童年所在的苗栗铜锣无法下笔;也不是悼念青春,因为人还在青春芳华。哀伤意象往往来自消逝的诸多情感,人事地物,不再回来的生活场景与生命风景。  这么说容易被误解,以为《玛德莲》是复制之前x年级的怀旧书写模式,喔,不是的,一如诗
期刊
2010年4月,来自法国的儿童绘本《走进生命花园》出版,作为启发绘本的新丁,它是普通的,因为系列里每一本几乎都值得品味;又十分特别,文与图的巧妙共振,让我们看到其中隐藏的希望与力量,让人印象深刻,也成为我每次说书都会推荐的一本。常常感慨,我与它,有着特殊的缘分……  今年年初,《星期三书店》摆在我的桌上,看上去似曾相识的画风,原来是奥利维耶·塔莱克的作品,也就是《走进生命花园》的画者,顿感亲切。慢
期刊
全年20个新品,总发货码洋超过5000万,平均单品码洋250万,平均单品销量8万册,提前一个季度完成年度业绩——这是80后出版人“一草”所带领的优阅图书编辑部(隶属中南博集天卷文化传媒)去年交出的漂亮成绩单。  由青春小说作家变身出版人  “一草”是笔名,现在这个名字比本名黄杨建更被业界及青春文学读者所熟知。在网络文学刚刚兴起的年代,网络成了很多年轻人施展自己写作才华的舞台,一草也投身青春文学的创
期刊
有一位作家曾经讲过这样一件事:有一回跟黄春明以及其他朋友聚会、聊天,说起自己现在正在写的剧本内容,黄春明马上讲了几个关于恒春、琼麻以及那个年代的细节趣事,都不怕被偷用。  好友尉天骢描述第一次跟黄春明见面的情形时说:那是《文学季刊》创办前一个多月,大家到姚一苇家中聚会。七等生说他有个朋友可以写作、很有潜力。黄春明见了面也不大说话,头低低的。后来大家聊开了,问黄春明,你在哪里读书?这一问不打紧,黄春
期刊
大田出版有限公司创立于1997年,“大田”为美好田地之意,英文Titan则取自希腊神话,意为“有知识的巨人”,寓意明确、深远。  大田成立初期的书籍主题多由大田总编辑、公司的创办者之一庄培园亲手选定。彼时,大田的出版书系按内容分为三大块:“智慧田”,以小说、散文的纯文学创作、文化评论为主;“美丽田”,着重生活美学、品味、励志的大众书写;“许诺田”则以温馨感人、浪漫的短篇故事为主要出版方向。进入21
期刊
崇高与美之源起   作者:Edmund Burke 译者:林盛彬   出版社:典藏艺术家庭  出版日期:2012年1月    在西方的美学发展上,18世纪是个无法让人忽视的世纪。人们开始从柏拉图之“绝对之美”以来所形成的先验理念传统,回到人自身的感觉与美感经验的感性探索。1757年出版的《崇高与美之源起》即强调了人的“感觉”在审美判断中的重要性。作者在“论品味”时提到:“我所说的品味(tas
期刊
这个月台湾最大的新闻,就是公部门一声令下的万物飞涨。石油涨、电费涨、学费涨、米饭涨……如果什么都涨,纸张焉能不涨?书本焉能不涨?如果什么都涨,只有薪水不涨,那些生活中的“非关生存必需品”当然第一个被从购买清单狠狠砍掉,最明显的就是高档精品除外的百货公司服饰业绩下滑,而对大部分人来说,书更是非关生存必需品,这种事不用多思考一秒钟。当然也有极少数值得尊敬的人认为书比柴米油盐重要,精神犹胜物质。  文化
期刊
2011年的万圣节,地球迎来了第70亿个人。短短100年,地球上多出了4倍的人口,而且人类的平均余命,从过去的不到30岁,飙升到超过60岁。自从人类出现在地球表面以来,不曾有过如此多的人同时存在于地球上。  英国资深记者福瑞德·皮尔斯,花了20年的时间,走访全世界六十余个国家,除了从事本业,报道世界各国的环境与科技新闻之外,也从不间断地搜罗世界各地的人口资料、研读人口学研究,最后终于写成了《人口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