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yikun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袁行霈教授是我的硕士导师,我是袁先生的第一位硕士研究生。
  那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初期。当时攻读硕士学位需要三年时间,但我们那一届特殊:由于一系列阴差阳错,我们一九八二年九月入学,一九八四年底论文答辩,两年半就毕业了。应该说,我从那时开始,才真正接触到学术,而袁先生正是我的引路人。


  早在中学时代,我就知道袁先生的名字。在家里的书架上,摆着《阅读与欣赏》和《中华活页文选》等读物,其中《阅读与欣赏》收录的是“文革”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同名节目中播出的文章。袁先生写的是曹操《观沧海》。他在文章中写道:古人写大海的诗篇不多,曹操的《观沧海》是其中的佼佼者,而像“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样囊括宇宙、吞吐日月的境界,更是难得一见。袁先生从这个层次上来分析这首诗,让我感受到魏晋诗歌从平凡世界中升华起来的力量。这也是我第一次在诗歌中认识了大海,为“文革”期间像我这样渴望读书但又前途渺茫的少年,打开了通往想象世界的一扇天窗。我做梦也想不到,七八年后,我竟然会成为袁先生的研究生,并且在跟随袁先生研读魏晋南北朝隋唐诗歌时,正是从曹操的作品开始读起。
  我记得同一册《阅读与欣赏》中还收了吴小如先生的一篇鉴赏文章。而那时,我刚读过王瑶先生写的《李白》,对唐诗也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书中写到李白青年时代在峨眉山隐居读书,“养奇禽千计,呼皆就掌取食,了无猜忌”(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又描述李白如何在二十五岁,只身出蜀,顺长江而下,“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同上),都令我不胜神往。等到我一九七八年十月进入北京大学,才知道自己有多幸运—原来这三位先生当时都在中文系任教。
  中文系七七、七八两级的学生,都不会忘记袁先生教过的课。他关于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选修课,得到了学生的普遍好评。32楼前的中文系黑板报上,曾经公布过学生的问卷结果:在中文系那一年的授课老师中,袁先生名列榜首。由于选课的人数太多,袁先生第一次讲授这门课时,系里决定只对七七级开放。第二年袁先生重开此课时,我很早就报了名。等到本科毕业前夕,我已经拿定主意,要报考袁先生的硕士研究生,主攻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
  一九八二年秋季,我进入了硕士班。等到袁先生从日本回来,我正好读到了南北朝时期的诗文集。我交给袁先生的头一篇读书报告就是关于梁朝的“宫体诗”。两周以后,又交了第二篇。关于这个题目,“文革”前只有可数的一两篇论文,其他的论著和论文又都无从查找,所以只能从原始材料入手。袁先生读过之后,约我到家中见面—当时的系办公室在五院,但古典文学教研室只有一间办公室,所以,平常与袁先生约见,都是去先生在蔚秀园的公寓。因为是第一次听袁先生评论自己的读书报告,心里不免有些紧张。但一见面,先生就告诉我报告写得不错,让我松了一口气。他接着建议我把两篇报告合成一篇,从结构上做一些调整,然后话头一转,说别处也有待改进。他指着我引用《梁书·徐摛传》的一段文字“摛之文既别,春坊尽学之。宫体之号,自斯而起”,问我说:“这里的‘春坊’,你查过了没有?”所谓“春坊”,即梁简文帝太子当时所在的春宫,也是将宫体诗与简文帝太子和徐摛之子徐陵编撰的《玉台新咏》联结起来的一个重要的中介环节。可是,我年少心粗,竟未留意,事后想来,简直难以原谅。但先生并没有批评我,而是要我回去查书,下次见面再谈。这次经历,让我了解了先生指导学生的特点,更重要的是,了解了他“望之俨然,即之也温”的长者风度和接人待物的方式。
  三十多年之后,回想当年的研究生生活,不免会生出许多感慨。那个时候,硕士生很少。一九八二年入学的那一级,全中文系加在一起,不过十一位。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得到了导师分外的关照。八十年代的师生关系,的确有些不同寻常。一方面,自一九五七年到“文革”以来的整人时代已经结束,这是师生关系最好相处的时期:从老师的角度来说,不再有政治上的顾忌,用不着担心学生告发批斗,也没有同辈之间的某些历史包袱,可以跟学生在很多问题上坦诚交流,因此也正是在空前宽松的历史环境中,建立了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另一方面,体制化、职业化和商品化的大潮尚未到来,师生关系比较单纯,没有各式各样的利益和利害关系介入,也不会受到基金项目的牵制,更不至于在师道尊严的堂皇名义下,蜕变成为某种人身依附关系。当然,师生关系取决于许多因素,具体的情况也各有不同,很难一概而论。但在八十年代的特殊氛围中,学生与导师相处,相对容易,往往亦师亦友,关系密切而且平等,如同是忘年交。见面时除了汇报读书修课的情况,还可以无拘无束地无所不谈。
  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有这样的机会,但在袁先生指导下读书,的确是难得的幸运。碰到随意聊天的场合,师母杨先生也会加入谈话。从时下的新闻、思想文化界的形势、学术动向,到学生正在讨论什么问题、读什么书,甚至流行什么歌曲,我们都有过热烈的讨论和交流。这样的谈话一直持续到我留校教书之后。一九八六年,崔健的摇滚乐开始流行,一时轰动了校园,袁先生和杨先生也都十分好奇。有一次,谈到兴头上,我还在他们的催促下,唱了一曲《一无所有》—那真是一段一无所有但又简单快乐的日子!
  除了上课以外,这样的谈话成了我的研究生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而谈话的话题,范围广泛而又即兴改换。有的时候,袁先生会顺手拿起一本碑帖或画册,说到他最近读帖读画的感想。而先生在自己的诗歌研究中,也旁涉诗论、书论和画论。此外,或讨论魏晋玄学的命题,或上溯《山海经》和《汉书·艺文志》中的“小说”概念。他还花了二十年的时间,收集海内外博物馆和私家收藏中有关陶渊明的图像,并精心撰成《陶渊明影像》一书。这一切都给我留下了一个潜移默化的印象,那就是文学、艺术和思想之间可以触类旁通,左右逢源,而且让我相信,学术可以带给我一个自由翱翔的天空。这样谈话的时候,时间总是过得飞快。如果是下午见面,聊得晚了,就在先生家里吃了晚饭才离开。
  事后回想起来,先生在“文革”之后百废待兴的这几年中,正在全力投入学术研究和写作,许多重要的著作和论文都完成于这一时期。可是,每一次我们见面谈话,先生却显得那么从容悠闲,为了我这一个学生,不知道花了多少时间和精力。在今天看来,有些不可思议,而在当时,这又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从老师到学生,都不像现在这样忙碌,甚至惶惶然,如有不及。到了今天,当时的那种状态和心境,都已恍如隔世,因此也格外令人怀念。   提起传统文人,我们通常想到的不是工作伦理,而是“目送飞鸿,手挥五弦”这样“潇洒送日月”的姿态,而且我们心目中的文人又以“业余精神”而为世人所知,跟敬业的态度也大相径庭。这些印象固然不无道理,但恐怕又都不够全面,因为中国文人历来有“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和尽心任事的传统,只不过往往被今人忽略。从先生的学术生涯中,我看到了这一传统的发扬光大。
  当然,尽心任事,又绝非服役的苦差,而必须是乐在其中,才有可能保有持续的热情和兴趣。先生能够几十年如一日,锲而不舍,不知疲倦地工作,正是因为对中国文化和学术,抱有极大的热忱,甚至可以说是承载了一种使命感—这是一个文化上的担待。北大很早就成立了国学研究院,袁先生出任院长,又担任了大型学术刊物《国学研究》的主编,他在许多场合都谈到了国学的重要性。不过,等到后来在媒体上出现了“国学热”,先生却反而显得游离其外。他更感兴趣的是脚踏实地做事情,从《中华文明史》的外文翻译,到英文刊物《中国文学与文化》(美国杜克大学出版社)的创办等等,他都不遗余力,从各个方面来促成和推进。而在实际生活中接触到的袁先生,也从来不喜欢唱高调。他风趣俏皮,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心,也经常能够在日常的工作和平凡的生活中发现意想不到的乐趣。
  今年初,袁先生的同事和学生就开始张罗着为先生祝寿,结果被先生叫停,最后只是由古代文学教研室的同事出面,举办了一个三十六人参加的小型聚会。王能宪兄邀请雕塑家吴为山为先生塑一小型铜像,以志纪念。为此,先生“效白乐天、苏东坡和陶体,兼采启功韵语笔调,口占一诗,以申谢悃,兼酬诸契交”。我远在海外,未能与会,但傅刚兄和苏东兄当天就通过微信把诗传过来了,让我聊补缺席之憾。这首诗题写塑像,但处处都在自我调侃,充满了诙谐和机趣,最后的两句说:“相期十载后,重聚各无恙。”
  这正是我所熟悉的袁先生,也让我想起了先生的一桩趣事。先生当年在青岛上中学的时候,学过一些英文,一九五二年入读北大,改学俄文。此后历经“反右”和“文革”的蹉跎荒废,大有“学书学剑两无成”的遗憾。“文革”后重新拾起英文,虽然已经不再可能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先生却从未放弃,甚至还学得兴味盎然。那一年来纽约,我陪先生去看世贸大楼和华尔街,他一路上主动用英文问路,而且应答自如,让我十分惊讶。眼看就快到华尔街了,先生不放过最后一次机会。没想到被问者直截了当,用手一指:“噢,那就是了。”对话练习到此打住。等那人走远了,我们相视大笑。
  记得大概是一九八六年,袁先生曾经请白谦慎兄为他刻两个闲章,一句是“翼彼新苗”,另一句是“即事多所欣”。袁先生在陶渊明研究上,用功甚勤,成绩卓著,而陶诗在先生的心目中,也正代表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最高境界。这里引用的前一句出自陶渊明《时运一首》的“有风自南,翼彼新苗”,写暮春郊游的欣悦感,在和煦的南风中,他看见新苗仿佛生出了拍动的翅膀。后一句见陶渊明《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之二:“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这两首诗写诗人初春之际躬耕南亩的心情:因为南亩离住处有一段距离,陶渊明感慨自己还从未在那里下田耕作过。这一天他起了一个大早,装备好车驾:“夙晨装吾驾,启涂情已缅。鸟哢欢新节,泠风送余善。”他像第一次晨起外出的孩子那样,对这新的一天的开始,充满了期待和欢喜。
  至于“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这几行诗,袁先生在他的《陶渊明集笺注》中注曰:“意谓虽未计算一年之收入,而即此目前之农事已多所欣喜矣。”又进一步阐发说:“‘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得道语也。做事原不必斤斤计较其结果,愉快即在创造之过程中。亦即只管耕耘,不问收获之意也。”这样的说法,也同样适用于袁先生本人,或者可以说,正是先生的夫子自道。以只管耕耘,不问收获的态度和“即事多所欣”的期盼心情与新鲜感受,投入每一天的学术工作,这是先生对自己的期待,也正是他在学术的道路上,锲而不舍、永不怠懈的力量之源。
  在祝贺先生八十大寿之际,我们也期待着先生今后为大家带来更多的欣喜和收获。
  二○一五年九月三十日于曼哈顿河边公寓
其他文献
1. 教育目标  通过学会感恩主题班会教育,使学生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正确认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教育,以及可能产生的矛盾,克服“逆反”心理。了解教师工作的特点,积极与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正确对待教师的表扬与批评,增进与教师的感情。知道孝敬父母和诚实守信是做人的根本,能够尊敬父母和长辈。学会关心、尊重、宽容、理解他人,乐于助人,与人为善。学会感恩,善待他人,谦虚宽容。感恩,来自于心理的满足,来自于对
摘要:一名一年级新生行为异常,自我认知出现了问题:深信自己是恐龙。他在生活中不由自主地表现出恐龙的举动,经常违反校纪班规,并多次暴力殴打同学。学校心理教师通过打造家校教育同盟,长期陪伴,个体辅导与团体辅导相结合,用耐心倾听、共情、情景模拟法等辅导技巧带他走出了恐龙世界。  关键词:自我认知;儿童心理;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19-0
20世纪80年代初,一位意气风发的年轻人骑着自行车往来于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之间,奔赴一个个教室。  2010年夏季,郁郁葱葱的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校园里,一位中年男子骑自行车匆匆而过,去听散落在校园各处的讲座。  他们是同一个人,美国哈佛大学统计系和生物统计系终身教授刘军,世界生物统计和生物信息学领域的著名专家。2010年12月17日,刘军获得被誉为“华人菲尔茨奖”的晨兴数学奖应用数学金奖。  一、
去年秋天,因工作需要,我来到一所村小支教。开学第一天,我走进教室,发现这所学校办学条件比较差,与城区的差距较大:一台老式录音机,一张抽屉都坏了的讲台,坑坑洼洼的地面,孩子们参差不齐的衣着,有的穿背心,有的趿着拖鞋,只是从一双双好奇的眼睛中,我感受到了一些欣慰。  上课时间不长,我就发现坐在教师最后一排的一个腼腆的高个子男孩,他始终低着头,与别的孩子明显不同,他不敢看黑板,也不敢看我,偶尔目光和我相
〔摘要〕为探讨人格在同伴依恋和亲社会倾向关系中的中介作用,使用同伴依恋量表、中学生人格五因素问卷、亲社会倾向量表调查了362名中学生。结果发现,同伴依恋总分与人格五维度得分均呈显著相关,其中与情绪性呈显著负相关;同伴依恋的沟通维度与人格中除情绪性外的四维度呈显著正相关;疏离维度与情绪性呈显著负相关;亲社会倾向与人格五维度、同伴依恋总分及其沟通维度呈显著正相关;宜人性、谨慎性在同伴依恋对亲社会倾向影
摘 要:新基础教育扁平化的组织结构使各中层管理部门职能上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对于领导素质也提出了新的挑战。文章从以创新为突破,理性认识教科研工作;以发展为宗旨,制定教科研发展目标;以完善为根本,建立教科研管理机制三方面进行研究,以切实提高教师能力,适应整合后的岗位职责。  关键词:基础教育;教科研;管理  中图分类号:G629.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33-00
日本汉字能力检定协会2016年12月12日在京都市东山区的清水寺发表了“年度汉字”评选结果,第一位是“金”,第二位则为“选”字、第三位为“变”字。清水寺住持森清范在高約1.5米、長约1.3米的越前宣纸上用特大号的毛笔写下了“金”字。  日本“年度汉字”从1995年开始评选。2015年,安全保障相关法案的审议过程备受关注,全球频发的恐怖袭击令人们感到不安,因此“安”字最终当选。近几年的年度汉字,20
阿克塞尔·霍耐特在《自由的权利·导论》中讲到了一种作为社会分析的正义论。这种正义论与其他正义论的不同,就在于它并不着重于正义的规范性要求,而是从时代的社会关系出发,看能不能“修复”一种社会结构,使其重新或从弱到强地具有一种保障个人自由的社会机制。  “修复”这个词具有某种保守的意味。霍耐特很不愿意黑格尔因这个词的使用而被戴上一顶“保守主义”的帽子。到底是“修复”还是革命性地“重建”,由此就有了黑格
这是一本一百多页的小册子,不是搞建筑的人大约不大会去注意它。然而它的作者TomWolfe,却不是建筑师,而是美国当代著名的记者和评论家。因此,我们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也就不能过于苛求它的科学性——尽管如此,当我掩卷之际,仍被作者严苛的语调和偏激的责难惊得目瞪口呆。值得深思的是,这篇文章最初以连载的形式在美国《哈泼斯》杂志上出现时,却在美国建筑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甚至被认为是建筑领域进入八十年代以来最
〔关键词〕校园欺凌;积极心理品质;情绪雕塑;小学高年级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14-0044-03  【活动背景】  2016年11月,教育部联合九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要求加强教育预防、依法惩戒和综合治理,切实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的发生。2017年12月,教育部等11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加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