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科书的文化传承功能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radoxf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语文教科书应当蕴涵丰富的民族文化,不饱含民族文化的语文教材必然缺乏民族灵魂,正如于漪老师所言,“没有民族文化的根底,语言文字只在浅层次上漂浮,学生的语文水平难以真正提高”。从这一层面来讲,语文教科书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它在一个民族的知识、文化、情感等的传承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是传承民族文化的主渠道。传统节日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态,以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形式,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和审美情趣。因此,在语文教科书中渗入传统节日文化素材,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
  早在上世纪初,我国的教育家们已经认识到传统节日素材的文化传承功能和教育价值,在整理评介北师大库本图书馆馆藏的1D0余套民国时期小学国文、国语教科书的过程中,我们统计出54篇有关传统节日文化素材的选文。这些选文以儿歌、谜语、话剧、历史传说等多种文体形式,展示了春节、中秋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中华传统节日自身所包含的民俗风情,渗透了传统节日所传递的美好情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育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本文通过对这些选文的主题的分析,揭示传统节日素材在民国时期小学国文、国语教科书中的文化传承功能及教育价值。
  
  一、传承节日风俗,弘扬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节日作为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从远古走向现代,从民族走向世界,传承了形形色色的民俗风情,积淀了丰富多彩的生动传说。如除夕守岁、清明踏青、端午临水、中秋赏月、重阳登高等节日风俗既丰富着节日本身,也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是传承传统文化的纽带。民国时期小学国文、国语教科书中有关传统节日素材的选文以多样的文体呈现了节日本身所包含的民俗风情和传统美德。
  
  1 对春节风俗的展示
  春节是我国影响最为深远、群众最为重视、气氛最为热烈的传统佳节,在民间习惯称为过年。“年”的最初含义是谷物成熟,后来才是一个计时单位。人们为了庆祝谷物的丰收,总会聚在一起尽情狂欢,感谢诸神的恩赐,这就是上古的祭祀,也是中国“年”的雏形。伴随着朝代的更迭,人们赋予了“年”更多的含义,“从庆丰祭祖的腊祭到驱鬼逐恶的元旦,从迎春纳福的立春到休闲娱乐、访亲拜友的春节,从敬畏神灵的习俗到国人心灵的归宿”,随着岁月的流传,春节的内容也有兴衰变迁,但辞旧迎新、祭祖敬老、感恩祈福、阖家团聚始终是其不变的旋律。
  在民国时期小学国文、国语教科书中,除夕守岁、放鞭炮、贴春联、互赠贺年片、访亲拜友、长辈给晚辈压岁钱之类的习俗都有所体现。例如由吴研因主编的《国语新读本》第三册第二十七课《恭喜恭喜新年到》,以儿歌的形式展现了小孩子眼中的欢欢喜喜庆新年的景象:“买糖果”“蒸年糕”“敲锣鼓”“穿新衣”“戴新帽”等。再如由陈鹤琴主编的《分部互用儿童教科书儿童中部国语》第七册第九单元“除夕”,通过三篇课文《祖母讲故事》《祖母的压岁钱》和《一鸣唱歌》反映了四世同堂、除夕守岁的节日传统,充满了生活情趣。…这些庆祝春节的风俗习惯都是小学生耳濡目染的,和实际生活非常贴近,因此课文本身就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外,富含民族特色的春联本身所凝聚的深厚的民族文化和独特的文学样式具有极高的语文教学价值,因此受到了教材编者的青睐。例如由东北政委会编审委员会编写的《高小国语>第四册第二十九课《春联》一文,以说明文的形式讲解了春联的平仄对称规则,并且要求学生结合当时的生产实际,以翻身解放、自卫战争、劳动生产、破除迷信与讲究卫生等作为主要内容搜集编写新春联。在国语教科书中安排春联的学习内容,不仅是一次有意义的传统文化教育,也是一次有趣味的语言学习,能帮助学生领略汉语本身所具有的独特的音、形、义之美,让学生深切感悟到生活处处蕴藏着语言学习的资源和机会,学生不仅可以在课堂上学,而且可以从生活中学。
  
  2 对中秋节风俗的展示
  中秋节是流行于我国众多民族中影响最为深远的传统节日之一,它寄托着人们盼望团圆的夙愿,承载着浓浓的思乡思亲之情。据民俗专家考证,中秋节作为一个民俗节日,约形成于唐宋之时。唐代,中秋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杨贵妃变月神、唐玄宗游月宫等神话故事结合起来,充满浪漫色彩。北宋时正式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至明清时,中秋已与春节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有关中秋节合家团圆、共同赏月的习俗在民国时期小学国语教科书中也有所体现。例如由朱文叔等编著的《小学国语读本》第四册第九课《秋夜的月亮》一文,讲述了在中秋之夜,一家老少选取月照的最佳处,摆上时令瓜果及糕点等,一家人团聚一堂,话家常、盼月、赏月的生活故事。
  此外,诸如月宫桂树、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也进入了教科书,由王耀真主编的《教学做儿童千字课》第四册第二十九课《月亮的故事》一文通过讲述月宫桂树、玉兔捣药的神话故事引导学生破除迷信,探寻科学真理。
  
  3 对端午节风俗的展示
  端午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至今仍然风行大江南北。关于它的起源有多种说法: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南方吴越民族图腾祭祀说、恶月恶日趋避说等。由于种种不同的起源说和不同地域的差异,端午节的民间风俗也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特点:插艾、佩菖蒲、焚香草、饮雄黄酒、食粽子、赛龙舟等。
  在民国时期小学国文、国语教科书中有关端午节的选文体现了浓厚的民风民俗。例如由胡怀琛、沈圻、庄适编纂的《新撰国文教科书》第七册第三十七课《端午》一文说:“阴历五月五日,旧俗谓之端午。是日也,缚艾为人,削蒲为剑,悬之门上,以避鬼魅。焚香草,饮雄黄酒,以避邪疫。又食粽子,赛龙船。相传此举为吊原也。……粽子以箬裹米,而缠以五色线。箬与五色线乃蛟龙所畏,粽入水,不为蛟龙所食也。凡此种种,虽无意识,亦采风问俗者所应知耳。”介绍了端午节插艾、佩菖蒲、焚香草、饮雄黄酒、食粽子、赛龙舟等习俗。由文中所提到的“相传此举为吊原也”可见,“纪念屈原说”在当时得到了广大民众的认可。
  此外,有的选文的主题渗透了“恶月恶日趋避说”。例如庄适、顾颉刚等编辑的《新法国语文教科书》第二册第十七课《五月五日生下来的孩子》一文完全是受“恶月恶日趋避说”的影响,认为五月五日出生的孩子是不吉利的,课文的主题体现了浓厚的封建迷信思想,在现在看来,这种选文的主题是滑稽可笑的。
  
  4 对清明节和重阳节风俗的展示
  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这种双重身份在我国传统节日里是独树一帜的。“起初,它只是一个提醒农民春耕春种的节气,后来融合了两个上古节日——寒食节和上巳节的内容,在 唐宋时期形成了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包括寒食节的风俗和上巳节踏青等活动的传统节日。”民国初期,当时的政府曾根据孙中山的提议,将清明节定为植树节。因此在当时的小学国文、国语教科书中,有关清明节的选文内容均体现了“清明植树”的思想。例如胡怀琛、沈圻、庄适编著的《新撰国文教科书》第八册第十九课《植树节》和民国政府教育总署编审会编著的《初小国语教科书》第四册第十六课《清明种树》。这些教科书的编者在课文中有意渗透植树节的重要性及深远意义,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此外,由于这一时期处于新旧文化交替阶段,文化争鸣在所难免,教科书对这些思想也是有所反映的,如《植树节》一文既阐明了植树节的来历,又道出了清明节扫墓、祭祖、踏青、插柳等固有习俗。
  重阳节是全球华人的共同节日,也是联系海内外华人的精神纽带,每年举行的重阳祭黄帝、重阳祭妈祖活动,体现了中华儿女认祖寻根的文化认同感。重阳节登高、赏菊、插茱萸等风俗习惯则体现了人们热爱生活、追求健康、珍惜生命等积极的生活观。重阳登高望远的习俗在民国时期小学国语教科书中也有体现。如刘大绅、戴杰、庄俞等编写的《新法国语教科书》第三册第十一课《重阳登高记》一文,以简明通俗的语言记述了小作者在重阳节登高望远的经历,虽然文章着大量笔墨于登高后所望到的美景,但是重阳登高的风俗在不经意间已渗透到读者的内心。
  
  二、渗透传统美德教育,培育爱国主义情感
  
  传统节日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载体。传统节日中渗透着中华民族诸多传统美德,如尊老爱幼、爱家爱国、勤劳智慧等。传统节日凝聚着浓厚的亲情、乡情、爱国情,是中华民族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集中体现。民国时期小学国文、国语教科书中所选的有关传统节日的课文处处渗透着对小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这体现了教科书中的选文不仅是学生阅读的范本,而且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情感熏陶的重要媒介。
  
  1 合家团圆尊老爱幼
  中国历史上长期占主导地位的农耕自然经济社会结构塑造了中华民族热爱生活、向往祥和圆满的文化价值取向。这种美好愿望必然在传统节日中有所体现,如春节、中秋节等佳节的核心内涵就是家庭的团聚、生活的祥和、未来的美满。尤其是中秋节,人称团圆节,更蕴涵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无限向往和孜孜追求。中秋之夜,人们仰望着天空中那轮皎洁的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而在他乡的游子,也同样会滋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感慨,以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深沉的思念之情。
  在民国时期小学国文、国语教科书中有关中秋节和春节的选文都渗透了合家团圆、尊老爱幼的思想情感。中秋之夜或是除夕之夜,一家老少团聚一堂,共话家常,其乐融融。例如由陈鹤琴主编的《分部互用儿童教科书儿童中部国语》第七册第九单元“除夕”共包括《祖母讲故事》《祖母的压岁钱》和《一鸣唱歌》三篇课文,反映了除夕守岁的节日传统,充满了生活情趣,同时也渗透了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晚辈对长辈的尊敬。通过节日选文的形式,将节日本身所蕴涵的这种中华民族的团圆、稳定、祥和的节日气氛传达给学生,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也可以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起潜移默化的影响。
  
  2 热爱劳动珍惜光阴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世世代代辛勤劳作的劳动人民在逐步认识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过程中形成的,因此节日本身渗透了华夏子孙热爱劳动、勤劳勇敢的精神品质。教科书中有关传统节日素材的选文也渗透了这些美好品质,教育学生从小养成热爱劳动的美好品德。例如吴研因编著的《国语新读本》第一册第二十二课《小老头做年糕》一文,以对话体呈现内容,渗透了传统美德教育,即教育学生从小要树立热爱劳动,凡事要亲自动手的良好习惯。
  此外,伴随着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的到来,人们深感光阴似箭、岁月如梭,由衷地感慨应当珍惜光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道出了岁月的匆匆和易逝。而少年儿童正值人生的初始阶段,让他们从小树立时间观念,珍爱时间也是大有裨益的。在这些有关传统节日素材的选文中,尤其是在以春节作为素材的课文当中,几乎篇篇都渗透了珍爱光阴的教育。
  
  3 团结互助爱我中华
  爱国主义教育是母语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历来的教科书对该主题都有所体现,而中华传统节日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因此以传统节日本身作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寻根、爱国意识的教育是民国时期教材编者们不懈的努力。例如由胡贞惠主编的《新时代国语教科书》第七册第十七、十八课《关于月饼的传说》和由魏冰心、苏兆骧主编的《国语读本》第七册第七课《月饼的由来——纪念民族革命的成功》两篇选文,均以反抗残暴统治、外族压迫为主题,渗透了中国人民对民主独立、民族自强的向往,具有深远的爱国主义教育价值。在诸多有关月饼来历的民间传说中,教材编者选择了这则体现中华民族共同反抗残暴统治、外族压迫的历史故事,将它改编为适合小学生阅读的课文,可谓用心良苦。这两部教科书的初版年代分别是1927年和1935年,当时国家灾难重重,面临各国列强的瓜分,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对学生进行争取民族独立自由的思想教育是势在必行的。
  通过以上探讨分析,我们发现民国时期国文、国语教科书中所选编的有关传统节日素材的选文不仅弘扬、传承了民族节日文化,而且渗透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育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通过品味这些选文,我们真切地感悟到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及其所蕴涵的传统美德已“润物细无声”般将真、善、美的种子悄悄地播撒在每个学生的心灵深处,滋养着儿童的内心世界。语文教科书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它的文化传递功能是不可忽视的。“语文教材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无论是从读者的占有量或是学习的时间上讲,语文教材都是其他文化载体无法匹敌的,语文教材理应担负起弘扬民族文化的重任。”从这个层面来说,民国时期小学国文、国语教育已经体现出较强的人文性。
  在大力提倡弘扬传统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今天,我们可以充分挖掘传统节日文化素材所蕴涵的文化底蕴,采用多种方式充分发挥它们的文化传承功能和教育价值。希望在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能够借助教材这座育人平台,将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经验融入今天的教材编写理念之中,使小学语文教材更具民族特色,更显教育价值。
其他文献
《Our dreams》是譯林版小学英语教材六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语篇故事教学板块中,Miss Li和学生们在一起畅谈他们的梦想。该语篇相关词汇、句型跟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紧密,难度不大,此话题用于在毕业前夕给学生们讨论非常适合。结合教学内容的以上特点,根据英语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在单元整体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我在《Our dreams》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中从情境入手,以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学科
继2015年大受好评的《彩色的阅读教室》之后,2017年的末尾,周其星老师又带着《彩色的写作教室》来到我们身边。他说,读书要好玩儿,写作也得好玩儿。怎样才能好玩儿?我们一起来问问这个“种树的男人”吧。  中国教师:怎么会想到写这样一本“好玩儿”的书?  周其星:我要带大家先看看无奈的现实—有太多孩子不爱写作,甚至惧怕写作。每次写作文,总有孩子问:“老师,要写多少字?”他们关心的不是文字本身,不是想
在学校,郑颖渝是学生学习的榜样,良好的精神面貌、高超的运动技能、幽默风趣的上课风格,让学生赞不绝口。从事体育教学20年的他,对于一线农村小学体育教师工作有着深刻理解,并在教学中进行积极地探索与实践。  一、改变教师教学思维  农村小学老教师居多,有的体育教师甚至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培训,体育教学能力不如人意,多采用放羊式的教学方式,导致体育教学质量低下、学生身体素质低下等问题。作为市级教研员及体育科组
2018年,笔者有幸参加广东省“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项目,前往美国学习,在明尼苏达州、伊利诺伊州两地参观了14所学校,观摩了多节科学课,从中得到了一些教学启发。  一、美国科学课特点  1.教学组织形式——合作学习常态化  美国各班的人数较少,一般是20~30人。从幼儿园起,教师们就开始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能力。课堂上,教师把学生分成四组,一组听教师授课,一组进行阅读,一组利用iPad练习听说,
中学教材中选入了鲁迅先生的一些小说名篇,我们要反复阅读咀嚼、融会贯通,才能透彻理解其深刻、丰富的内涵。对于《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剧命运,传统的解读都谈到夫权、族权、神权等封建礼教思想,这些都属于外在方面的影响。笔者觉得,如能通过小说把握祥林嫂内在的心理发展和变化过程以及原因,就能更完整地诠释《祝福》的悲剧意义。一孔之见,阐述如下,请同人批评。    一、处于“文明”与“蒙昧”的分界点    读懂《祝
语言表达应用(主观)试题,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逐渐发展成单独的一个大题(3小题约12分,位于全卷倒数第2大题),以其内容新颖、形式多样,被人们称为命题者的“试验田”,每年都“稳中有变”。  近十年来,人们对语言表达应用试题的认识一直在发展变化着,从2004年一些省市自行命题以来,这种变化尤其显著。如湖南省2005年、2006年、2007年这一大题名存实亡,变成承接散文阅读的文章赏析,而不是考查在实
2008年全国高考语文18套试题,除实施新课程的广东卷、山东卷、宁夏海南卷、江苏卷是三篇阅读外,其余14套题都是两篇阅读,这41篇阅读材料(天津科技文阅读为两篇)难度适中,文体特征鲜明,语言规范,富有浓郁的情感、睿智的哲理、新颖的知识,很多材料不仅具备良好的考试功能,而且有助于考生知识的更新、心灵的陶冶。应该说,今年的41篇阅读材料十分理想地完成了测试选拔人才的重任,对中学阅读教学进一步更新观念、
曾经思考过很长时间:什么样的语文老师才算是真正优秀的语文老师?想了很久都没找到答案。网上有人戏称:真正的语文老师是没有的。直到教《孔乙己》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才忽有所悟。  那天,与往常一样,我夹着课本走进教室。直接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孔乙己》这篇文章。”学生们唉声叹气地打开课本准备听我讲课。我也叹了口气,准备开始上课。然而就在我打开课本的一刹那,坐在讲台旁边的一个学生不知怎的嘀咕了一句:“
中国教师:校园足球承担着使青少年强身健体与发展国家足球事业的双重任务。您如何看待这两者的关系?作为体育教育专家,在您看来,校园足球承载的使命是什么?  毛振明:这次的校园足球和青少年体质健康的促进结合起来应该说是偶然但又是非常必然的。如果说是偶然,是因为二者所属的范畴不同。校园足球应该归结到足球发展中,学生体质健康应该归结到学校体育教育中。所以,这二者是比较偶然地在一个时间点上碰到一起了。如果说是
2007年6月下旬,我在“江苏省高考名校2008年高考复习示范教学研讨会”上推出了一节唐宋山水游记专题复习课,从引导鉴赏的角度切入,按归纳、拓展、融通三要素组织教学,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一归纳    归纳包括求同和求异两个方向,求同就是探寻共同点,求异则是辨析差异处。  唐宋山水游记专题(苏教版高中选修教材《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包括柳宗元《钴潭西小丘记》、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和苏轼《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