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井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hongliang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老家在唐山脚下,濉河南岸。
  八年前大拆迁、大开发、大建设,瞬时,老家就被八车道的柏油大道合围,村子没了,老家自然也没了。值得庆幸的是多年过去了,因为唐山的荫庇,村子西南角的那口老井还在。
  今年夏季的那几场暴雨把淮北大地浇透了,那日站在几近被枯黄的杂草吞没的老井旁边,感觉瑟瑟秋风带来的不是丝丝凉意,而是一阵又一阵袭来的寒潮!我想近距离去摩挲大青石井口,可它如今活得很憋屈:四围尽是断壁残垣,方便袋、饮料瓶等垃圾更是肆无忌惮地霸占了水面。
  这口老井滋养了一代又一代老家人,当然也承载了太多太多的记忆。
  小的时候,家人为了安全是不让我到老井旁边的。有时父亲、母亲、哥哥、姐姐去挑水,我也只能远远地跟着,看着水桶在扁担的两端有节奏地颤悠,好玩!就想何时我也能去挑水……
  一天清晨,邻居婶子去井里挑水,井口居然盘踞一条长蛇,吓得婶子当时就瘫坐在地上,哭天喊地,因为惊吓,婶子后来还大病了一场……自那以后,我再也不当跟屁虫了。哥哥、姐姐说我是胆小鬼,告诉我那不是蛇是井龙,能兴风雨,保一方平安……
  那年秋收,干旱少雨,犁地的时候,苦于没有法子,老家人就用打麦场里的石碾去击打板结的土块。节气已是霜降,可老天就是不下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家人心急如焚。
  一日,不知是谁提议了一句:我们把老井淘淘吧,一定会下雨……没有命令,老家人自发加入淘井的队伍里,喊着号子,轮番上阵,一个上午,老井里的水被淘干了,清理井里淤积的东西。淘井的过程中,还幸运地逮到几条“麦穗鱼”,老家人都很高兴!淘井结束,井水再次溢满,几条小鱼又被放了回去,那是“井龙”的子民啊!
  或许机缘巧合,没几日果真下雨了,老家人手舞足蹈。当然,我也高兴,姐姐、哥哥说的是真的,里面住着一条能兴风雨的井龙,能保一方子民福乐安康!
  慢慢地,我长大了,扁担两端的水桶悬在地上十几厘米了,我去老井挑水时也不害怕了,甚至還痴心妄想过:那条把邻居婶子吓瘫在地的井龙,咋不现身让我看看呢?
  那年,初为人师,教学之余读了陈忠实的《白鹿原》,白嘉轩祈雨的场景再现,不一样的地点,可是一样的节气,我更加理解了那次亲历的“求雨淘井”,这也许就是一代又一代农民最最朴素的传承吧!
  老母亲不止一次对我说过:1960年,父亲到南京逃荒,回来的时候,母亲、大哥、大姐全身浮肿,眼睛饿得几乎看不见了。好在奶奶还能用瓦罐去老井打点儿水,一家人在死亡线上挣扎着等父亲回来。
  从南京逃荒回来的父亲带来了十余斤绿豆,加上好心的大爷在队里“看青”,偷偷地给了我家几棵大白菜,晚上父亲打来井水,偷偷地熬上一锅白菜绿豆汤,救活了一家人的命。苦去甘来,老况家自此开枝散叶,我有两个哥哥、三个姐姐。
  如今,我的老家还在濉河南岸,虽然远离了唐山,我坚信:有它的荫庇,老井一定安然……
  责任编辑:秀丽
其他文献
常说女儿是父亲前世的情人,这话也许有道理。有了两个哥哥后,父亲一直特别希望有一个女儿,我的出生给父亲带来别样的欣喜和快乐。  也许因为我是女孩儿,从小到大,我总是受到父亲不一样的优待。做错事,母亲责备我,只要父亲闻听,一定跑来护着。“一个女孩子家,别打骂了。”这让哥弟及小伙伴们总是羡慕至极。无论父亲在哪儿做客,口袋里一定会给嘴馋的我捎来一把粒子糖,那是我最骄傲和甜蜜的记忆。在那读书求学的年月,因为
期刊
风总是大过这个冬天,像大过很远很远的,旧时的旋律。  我仍让那些人站在村口的井台。是谁?点燃一堆火,依旧映照着那些陈年往事。日子把日子藏得很深。一些人像昨夜的星光,悄悄地洒下斑驳的叠影。然后,又躲进风一样的声音。  对于村庄的描述,我也总是想让一些人或事物,高过一场风,和时隐时现的记忆。其实,他们的一再显现,抑或是消隐。我知道,这都不只是注定,而是一种最恰切的序幕或者结束。我深切地在一场风里找寻,
期刊
猫身上的秘密实在太多了,即使养猫十几年的人也不敢说自己完全了解猫。  上世纪80年代初,正好是包产到户的头一年,由于粮食大丰收,当年生产队给我们家分了十多亩土地,产下来的小麦、玉米、高梁、糜子等,用麻袋装好堆在了家里的土窑洞里。一上冬,大塬上的老鼠无食可吃,都一股脑儿地跑进粮食窑越冬,将麻袋个个穿成了小眼,或是将地面打开了鼠穴。于是,母亲立即养起了一只花猫进行狩猎,花猫还是用一只大公鸡从邻家换的,
期刊
1966年的冬天,父亲把我送去三姨家住几天。三姨家在灌云小伊,这是个小村子。人口稀少,许多人家都是低矮的土坯房,房顶上苫的是草,墙四周也披着柴草。冬天,各家门上还要挂着用柴草编织的吊搭子保暖。我刚到没几天,这里就下了一场大雪。大雪过后,村子里这些低矮的草房子就成了一個个白白胖胖的大雪堆了。那场雪真大!站在村头举目四望,广袤无垠的大地上,可谓沟满河平,眼前就是一个银色的世界。  雪后的第二天上午,大
期刊
虎须,年前只以为可与兰为伍,不可比其肩,唯一香草耳。秋深,友送我一盆,日,可修身明目状志。又嘱,此物喜清风净水,三二日喷以薄雾,日内晨光片刻,阴蓄之。友仁义,视为珍宝,以此相赠,唯允谨记。  觅汉砖,凿为盆,供于案。  隆冬,万物凋零,极目皆昏。斗室香茗,正好读书。疲惫时视之片刻,果然明目解乏。说与友闻,掩口而笑。后一日,友托人捎来瓷盘以为托。青白相映,愈见清雅去俗。  虎须也有焦叶,从叶尖始,我
期刊
浓浓夏日,不知不觉间,槐花就开放了。蓦然,一股浓浓的乡愁涌上心头。  行走在故乡的路上,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清香的槐花,把空气都染成了槐花气味了。一串串形态各异的槐花,像从树枝间流溢出来的洁白乳汁,一滴滴骤然凝固在空中了。我最怀念槐花开放在夏日的故乡,那是人们滋长的情愫,是一种如云如水的感觉,空气自由新鲜,远山和炊烟,狗和田野,还有像牵牛花一样转动的梦。  村口有棵巨大的槐树,如同撑着一把大伞。  
期刊
六婆住在藤县天平镇罗漫山下一个渡口边上。  罗漫山下的大人们说,六婆命硬。那时,大家既可怜她,又有点儿怕她。原来,六婆年轻的时候,她五岁多的大儿子,趁着大人们下地劳作,一个人偷偷撑竹排,想过河去对面罗漫山上找石蛙、石羊。然而,很不幸的是,小孩儿掉进了河里。等到太阳落山,六婆回家没有看见儿子,只看到河面上空荡荡的竹排,她疯了似的沿着河岸边奔跑边呼喊,而回答她的只有凄厉的回响。  此后,六婆就天天守着
期刊
黄祥云的父亲在浙江省玉环县一个乡镇的农村信用社工作,经常在晚上给三个子女讲《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小说中的故事,小祥云听着听着,就入迷了,孙悟空打败白骨精等情节,常常在他的梦里重现。  有一年春天,班主任带着同学们到山上种蓖麻苗,回来后黄祥云写了一篇《种蓖麻》的小作文。这篇短文语言简洁,充满童趣,经语文老师推荐,得以在楚门小学的广播室向全校师生播出,他一下子在学校出了名。读初中时,一个偶
期刊
晚上到家,才发现帽子掉了。  照例早起。昨晚做的梦乏善可陈,倘若能像倒放老磁带一样,里面的细节、述说、呼吸和表情会很详实,剧情算是流畅。我顺手打开一个解梦软件,找不到对应的解释,梦也个性?我那天整个下午都在某个售楼处忙于办理购房——在一般人看来最重要的人生大事,却一点没在梦境浮出风声或云影。  “绝不要停止写作,因为那样一来,你再也不会突然想到什么了。”晚上到家以后,打开电脑编写东西,突然记起德国
期刊
上世纪80年代末,广袤的冀中平原上,坐落着一个几十户人家的小村子,名叫小河湾村,围着村子走一遭,才不过一袋烟的工夫。  一个寒冷的冬日,天寒地冻,滴水成冰。村西头46岁的光棍姜大明成亲了。简单地放了几挂鞭炮,没有任何仪式,村里人陆续来道了喜,婚事就算办完了。人们惊奇地发现,姜大明的女人竟是一个年轻貌美、皮肤白皙的南方女子,人人都说姜大明走了桃花运,竟娶了这样水灵俊秀的女子。那个南方女子,瑟缩在角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