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档案员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camorel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我记事时起,家里就有一个大大的书柜,那是我父亲专用的。
  书柜平时上着锁,只有父亲打开时我们才有机会向里面望一望。书柜从上到下分为五层,每层又分成几个小格,里面分门别类地摆放着各种物品。有从太爷爷时留传下来的家谱,有爷爷时留下来的人情簿,有伪满洲国时我家住宅的门牌,有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粮票和布票,有我和姐姐们上学时的毕业证书和各种荣誉证书,一切应有尽有。可以说全家所有的应该收存的小物件,只要跟父亲说一声,没有在他那里找不到的。母亲多次满意地对我和姐姐说:“你父亲就是咱家的免费‘草根档案员’,该我命好,不然,我这辈子得操多少心呀!”
  上个世纪80年代,一年腊月二十三小年那天,父亲把编织好的十张苇席挑到县政府招待所去卖,卖完后,在招待所的财务科领钱后就回家了。没想到,第二年腊月的时候,招待所又需要苇席,父亲再挑着苇席到招待所时,却当场被公安人员给抓住了,送进了派出所。原来上一年小年那天,父亲卖完苇席从招待所回家后,第二天招待所的会计发现,有八百块现金不翼而飞了,招待所马上报案,可是怎么也查不出线索来,这八百块钱就只好由财务科的会计自己赔了。一年来,这个会计一直在寻找线索,那天看到父亲时,就一口咬定,去年小年那天只有父亲进过财务科,一定是父亲看到了钱,等到夜间到财务科把钱偷走了。父亲和公安人员来到我家,打开家里的档案柜,从里面拿出一个账本。上一年小年那天,因为快过年了,来买苇席的人特别多,全家人挑灯夜战编织苇席。那天父亲把卖苇席的账目记得特別的清楚,几点钟哪个人买了几张苇席,交了多少钱,都记在账本上了。按照账本上的名单,公安人员把那些人全都找到我家,一共有十多个人,这些人的证言,证明了去年小年那天,我父亲下午和整个夜晚都在家里编席和卖席。公安人员这下无话可说了,终于还了父亲的清白。
  父亲这个“草根档案员”不仅帮了自己,还挽救了我们夫妻的婚姻。
  我和妻子上大学期间,彼此鸿雁传书,每周都要写一封信,四年下来双方写了上百封信。我把妻子写给我的这些信放在老家我的居室内。大学毕业以后,我们走入了婚姻的殿堂,开始了锅碗瓢盆交响曲的婚姻生活,很快就失去了恋爱时期的浪漫,一次严重的吵架之后,我们打算离婚,双方亲友都来劝我们,但是我们似乎都下定了决心。这时候父亲来到我家,送给我们一包东西,打开一看,原来是我们当年的书信,是细心的父亲把这些书信存放在老家的档案柜里。父亲笑着对我们说:“这是你们的东西,我可没有偷看呀,你们仔细看看吧。”说完就走了。父亲走后,我和妻子一起看那些书信,每封信里面都饱含着我们的思念,饱含着我们的追求,那时候我们爱得有多深呀,这一封封的书信,就是我们当年相爱的证件。妻子流出了眼泪,我的心也软了,我们就这样言归于好了。我们一起来到父亲家,我向父亲表示感谢:“多亏您老保留这些书信,不然我们就散伙了。”
  正是父亲点点滴滴的影响,使我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都养成了一丝不苟、井井有条的习惯。
  责任编辑:蒋建伟
其他文献
风总是大过这个冬天,像大过很远很远的,旧时的旋律。  我仍让那些人站在村口的井台。是谁?点燃一堆火,依旧映照着那些陈年往事。日子把日子藏得很深。一些人像昨夜的星光,悄悄地洒下斑驳的叠影。然后,又躲进风一样的声音。  对于村庄的描述,我也总是想让一些人或事物,高过一场风,和时隐时现的记忆。其实,他们的一再显现,抑或是消隐。我知道,这都不只是注定,而是一种最恰切的序幕或者结束。我深切地在一场风里找寻,
期刊
猫身上的秘密实在太多了,即使养猫十几年的人也不敢说自己完全了解猫。  上世纪80年代初,正好是包产到户的头一年,由于粮食大丰收,当年生产队给我们家分了十多亩土地,产下来的小麦、玉米、高梁、糜子等,用麻袋装好堆在了家里的土窑洞里。一上冬,大塬上的老鼠无食可吃,都一股脑儿地跑进粮食窑越冬,将麻袋个个穿成了小眼,或是将地面打开了鼠穴。于是,母亲立即养起了一只花猫进行狩猎,花猫还是用一只大公鸡从邻家换的,
期刊
1966年的冬天,父亲把我送去三姨家住几天。三姨家在灌云小伊,这是个小村子。人口稀少,许多人家都是低矮的土坯房,房顶上苫的是草,墙四周也披着柴草。冬天,各家门上还要挂着用柴草编织的吊搭子保暖。我刚到没几天,这里就下了一场大雪。大雪过后,村子里这些低矮的草房子就成了一個个白白胖胖的大雪堆了。那场雪真大!站在村头举目四望,广袤无垠的大地上,可谓沟满河平,眼前就是一个银色的世界。  雪后的第二天上午,大
期刊
虎须,年前只以为可与兰为伍,不可比其肩,唯一香草耳。秋深,友送我一盆,日,可修身明目状志。又嘱,此物喜清风净水,三二日喷以薄雾,日内晨光片刻,阴蓄之。友仁义,视为珍宝,以此相赠,唯允谨记。  觅汉砖,凿为盆,供于案。  隆冬,万物凋零,极目皆昏。斗室香茗,正好读书。疲惫时视之片刻,果然明目解乏。说与友闻,掩口而笑。后一日,友托人捎来瓷盘以为托。青白相映,愈见清雅去俗。  虎须也有焦叶,从叶尖始,我
期刊
浓浓夏日,不知不觉间,槐花就开放了。蓦然,一股浓浓的乡愁涌上心头。  行走在故乡的路上,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清香的槐花,把空气都染成了槐花气味了。一串串形态各异的槐花,像从树枝间流溢出来的洁白乳汁,一滴滴骤然凝固在空中了。我最怀念槐花开放在夏日的故乡,那是人们滋长的情愫,是一种如云如水的感觉,空气自由新鲜,远山和炊烟,狗和田野,还有像牵牛花一样转动的梦。  村口有棵巨大的槐树,如同撑着一把大伞。  
期刊
六婆住在藤县天平镇罗漫山下一个渡口边上。  罗漫山下的大人们说,六婆命硬。那时,大家既可怜她,又有点儿怕她。原来,六婆年轻的时候,她五岁多的大儿子,趁着大人们下地劳作,一个人偷偷撑竹排,想过河去对面罗漫山上找石蛙、石羊。然而,很不幸的是,小孩儿掉进了河里。等到太阳落山,六婆回家没有看见儿子,只看到河面上空荡荡的竹排,她疯了似的沿着河岸边奔跑边呼喊,而回答她的只有凄厉的回响。  此后,六婆就天天守着
期刊
黄祥云的父亲在浙江省玉环县一个乡镇的农村信用社工作,经常在晚上给三个子女讲《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小说中的故事,小祥云听着听着,就入迷了,孙悟空打败白骨精等情节,常常在他的梦里重现。  有一年春天,班主任带着同学们到山上种蓖麻苗,回来后黄祥云写了一篇《种蓖麻》的小作文。这篇短文语言简洁,充满童趣,经语文老师推荐,得以在楚门小学的广播室向全校师生播出,他一下子在学校出了名。读初中时,一个偶
期刊
晚上到家,才发现帽子掉了。  照例早起。昨晚做的梦乏善可陈,倘若能像倒放老磁带一样,里面的细节、述说、呼吸和表情会很详实,剧情算是流畅。我顺手打开一个解梦软件,找不到对应的解释,梦也个性?我那天整个下午都在某个售楼处忙于办理购房——在一般人看来最重要的人生大事,却一点没在梦境浮出风声或云影。  “绝不要停止写作,因为那样一来,你再也不会突然想到什么了。”晚上到家以后,打开电脑编写东西,突然记起德国
期刊
上世纪80年代末,广袤的冀中平原上,坐落着一个几十户人家的小村子,名叫小河湾村,围着村子走一遭,才不过一袋烟的工夫。  一个寒冷的冬日,天寒地冻,滴水成冰。村西头46岁的光棍姜大明成亲了。简单地放了几挂鞭炮,没有任何仪式,村里人陆续来道了喜,婚事就算办完了。人们惊奇地发现,姜大明的女人竟是一个年轻貌美、皮肤白皙的南方女子,人人都说姜大明走了桃花运,竟娶了这样水灵俊秀的女子。那个南方女子,瑟缩在角落
期刊
我的老家在唐山脚下,濉河南岸。  八年前大拆迁、大开发、大建设,瞬时,老家就被八车道的柏油大道合围,村子没了,老家自然也没了。值得庆幸的是多年过去了,因为唐山的荫庇,村子西南角的那口老井还在。  今年夏季的那几场暴雨把淮北大地浇透了,那日站在几近被枯黄的杂草吞没的老井旁边,感觉瑟瑟秋风带来的不是丝丝凉意,而是一阵又一阵袭来的寒潮!我想近距离去摩挲大青石井口,可它如今活得很憋屈:四围尽是断壁残垣,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