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把“讲评”变“简平”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wenming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试卷的讲评是教学工作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但是许多教师认为“试卷讲评”就是“报报分数、对对答案、订正订正”而已,讲评课上得比较随意,把讲评变得简单化、平淡化,没能上出这类课的本真价值,学生更是听得索然无味。其实,一堂好的试卷讲评课同样可以上得趣味盎然,学生也可以听得津津有味。下面就以语文试卷讲评课为例,谈谈个人的几点思考。
  
  一、精备,力求有的放矢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上好一堂试卷讲评课,必须精心备课。在讲评前,先要进行必要的成绩统计,包括全班的总分、平均分、分数段、优秀率、及格率等,以此估价本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然后要对试卷进行客观的分析:一是卷面分析,统计试卷中所考的知识点及分布情况,判断试卷的难度与效度。二是考情分析,一方面要看到学生的闪光点,对那些有明显进步的学生,和对在作答“阅读理解”中有个性的答案加以肯定;另一方面要找出答卷中学生出错率较高的试题或典型的错误,仔细分析其成因,包括知识性失误和技能性失误。这样不仅切合学生学习的实际,而且有的放矢。
  
  二、评价,力求扬长补短
  评价应能给暂时后进生以鼓舞,给优等生指引更高的目标,给学困生以勇气。因此在试卷讲评中,教师要投入真情,注重人文关怀,要充分发挥导向功能。其实每次考试之后,学生不仅渴望能尽快获知分数,更渴望能看到自己的进步。面对学困生,多纵向比较,尽量用赏识的眼光发现他们的优点,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进步,比如课文填空正确率高了、作文的字数比以前多了等都要给予肯定,让他们在看到自己进步的同时,找到新的努力方向,生成新的学习动力。
  
  三、引领,力求游刃有余
  试卷讲评课,不仅仅是把正确的答案告知学生,更是要引领学生积极去寻求答案,获取学法。首先要确定讲评的重点,这样讲评起来才游刃有余。教过中高年级的语文教师都会发现,经过系统复习大部分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比较好,失分点往往集中在阅读分析和作文上。所以,高明的教师在讲评时都直奔“阅读分析题”,并在答题思路和方法的讲解上不遗余力。
  其次引领学生认真读题,不放过其中任何一个细节,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如下面一段综合改错“一年一度的儿童节快到了,学校即将组织了以《畅想童年》为主题的大合唱比赛”中,大部分学生都知道“书名号”要改为“引号”,也找到了“即将组织了”这里有语病——前后矛盾。但很多学生犯了经验主义错误,认为此处随便去掉“即将”或“了”都可以,而忽略了句子的前后联系。儿童节“快到了”,怎么可能“组织了”呢?最后要及时归纳,引导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和能力结构。因为每道试题的考察目标往往都不是单一的,而每个知识点之间又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把这些知识点进行分类整理,形成知识系统。
  
  四、留白,力求凸显主体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情感态度直接影响到讲评课的效果。讲评课决不能满堂讲,教师一定要给学生留一点“白”,允许并倡导学生对“评价”作出“反评价”。有一次试卷刚讲评完,一个平时不爱发言的孩子站了起来,他神情激动地说:“老师,你把我这道题批错了!”“不会吧?我看看。”我边说边将信将疑地接过卷子。“把句子补充完整:秦兵马俑规模宏大,形象鲜明!”乍一看,这个学生的答案是正确的,再仔细看发现问题了,横线后面是“!”。于是,我把这个学生的答案抄在黑板上,让学生们来评价,究竟错在哪儿。一开始,也有部分学生认为是正确的。我反复要求他们把这个句子多读几遍。读着读着,他们发现原来是没注意标点符号呀!学生们在这个“留白”的环节里,通过自我查找、自我探究,思维得到激活,主体意识得到凸显。
  除了做到以上几点外,讲评后教师还要做个有心人,采取必要的措施使学生及时内化讲评内容,并提出要求让学生认真订正试卷,教师要对订正过后的题目及时批阅。此外,由于学生层次不一,教师还要针对个别学生进行当面讲评和学法指导,这样才能真正提升试卷讲评的有效性,让试卷“讲评”不再“简平”。
  (责编夏天)
其他文献
自从1921年《故乡》发表以来,对它的解读可谓汗牛充栋,一位日本学者藤井省三写成了一部《鲁迅(故乡>阅读简史》,描述评论的变迁情况,全书分为“知识阶级的《故乡》”“教科书中的《故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教材的《故乡》”“改革开放时期的《故乡》”,其文献资料收罗的广博和学术成就无疑不可低估,但其理论基础是传播美学和接受美学。作者自承“我的目标不是把文学史写成对作家作品的解释,而是从社会史的观念进行叙
李斌先生的博士论文《民国时期中学国文教科书研究》即将出版,邀我写篇序言,我当即就答应了。这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以往还很少见到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我知道人民教育出版社正承担关于“百年语文”的课题,也苦于这方面缺少殷实的成果可做借鉴。这个题目做好了,对于当下的中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编写,也有参考意义。  由于政治和战争等原因,民国时期的国文教科书出版情况非常散乱,要进入这方面研究,必须先做资料清理工作。该书作
背景  课堂上,总有学生不愿跟着老师设定的思路走,有意无意地提出一些让老师感到意外、甚至措手不及的问题。是将教案进行到底,还是顺着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前进?这是摆在每个老师面前的一道选择题。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跳出备课设定的思路,灵活应变,尊重学生的思考,尊重学生的发现,力求在对话中生成对话,课堂会因此而绚丽多彩。    教学案例  片断一  为了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激起他们内心的情感,教师播
因为对萌发生机的课堂向往,因为对游戏教学的追求,2008年8月,我结束了为期十年的教研员工作,重返课堂,带着课题开始了崭新的课堂实践。从教研员做回老师、从书桌走回课堂、从总是教室后面的听课者到走上讲台的上课者,在这途中,我的课程理念、生活方式、教研方式发生了不少的转变。  今年三月下旬,因学校与浙江省教育学院联合举办全国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课堂教学峰会,我有了一次与大师切磋、交流的机会。这次,我执教的
在契诃夫的短篇小说中,主人公一般是没有外貌描写的,不管是在负有盛名的《万卡》《变色龙》《一个小公务员之死》中,还是在《苦恼》中,人物都直截了当地出现,行动着,感受着,外貌往往不着一字。而在《装在套子里的人》中(本文引文皆出自汝龙翻译的《契诃夫短篇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却大笔浓墨、相当夸张地展开了对别里科夫的外貌描写:  即使在顶晴朗的天气出门上街,也穿上套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
主持人语:诗歌是一种语言最凝练、感情最真挚、节奏感最强的一种文学体裁。古典诗歌更是如此。不可否认,古诗词对夯实学生的人生底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如何守住古诗教学的底线,并不断向上走,这是每个语文教师都应认真思考与研究的课题。为此,我们特推出“古诗教学”专题,探讨古诗教学的内在规律,寻求古诗教学的最佳路径。但愿在我们蓦然回首时,“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一、“奇怪”的现象:语文课外辅导书使用现状    现象一:  开学初听了一节语文课,看到课堂上有许多学生在老师提出问题后,不是凝神思考,也不是默读课文并从文中寻找答案,而是低着头快速地翻开《课课通》寻找答案。只见先找到的学生迅速地高举着手,接着,一只又一只的手举起来,当老师叫一位学生回答时,这位学生从容地站了起来,手里捧着《课课通》,把书上的答案念了一遍。老师却对此现象视若无睹。  现象二:  学
教学案例  师:《早》这一课为什么要以“早”为题呢?请大家联系课文谈谈自己的理解。  生1:我认为这个“早”有腊梅花开得早的意思。  生2:我认为这个“早”不仅有腊梅花开得早的意思,还应该有鲁迅为迟到感到后悔,决心时时早、事事早的意思。  生3:我补充,我认为这里还应该包含着作者希望我们要珍惜时间,学习鲁迅先生知错就改决,和“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  师:同学们说得很精彩,还有不同看法吗?  生
古诗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也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充分重视古诗教学,并力求探索出教学古诗的新思路。然而在传统的古诗教学中,我们似乎在走模式化的道路:“释题目,知诗人;解难字,译全篇;悟情感,齐背诵。”这样的模式教学只能是强硬地灌输给学生一些知识,而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得不到培养。笔者就《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谈谈如何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指导。    一、尊
教室的墙壁上,贴着学生的几幅画。在语文课的不经意巡视间,发现学生所作的天空可谓色彩缤纷,异常地充满灵气。  看着这一幅幅得到认可并展示出来的画,我的心灵深受触动,我正在教学的语文课堂正是缺少这样的大气与放手,不仅让教者产生了教学疲劳,也使学生感到索然无趣。在艺术类课堂上,学生常常在教师的引领下展翅高飞,但在语文、数学、英语的课堂上,教师常常循规蹈矩,唯恐由于自己的不慎让学生误入歧途。我们常常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