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发病急,易并发颅内出血。在临床上并非少见,但多限于病因及治疗方面的分析,尚无CT影像学方面的报道。本文着重分析20例维生素K缺乏的颅脑CT表现特点,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20例,男13例,女7例,年龄16天~75天,平均40天,其中<1月者3例,1月14例,2月~75天3例。全部患儿均为足月顺产,无明确外伤史,无出血性疾病家庭史,为母乳喂养儿。
1.2临床表现:皮肤瘀斑2例,鼻衄1例,呕吐15例,昏迷10例,惊厥10例,前囱饱满14例,双侧瞳孔不等大5例,针刺点出血不止5例。实验室检查:患儿凝血时间延长18例(试管法),2例正常。
1.3检查方法:采用东芝Asteion单排螺旋扫描机,以听眶线为基线,层厚距均为7mm,扫10-11层,均为平扫,不做增强扫描。
2CT表现
2.1颅内出血部位:为多部位混合性出血,最常见以硬膜下血肿和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多,脑实质和脑室内出血较少,20例脑出血中,单纯一种出血3例,二种及二种以上类型出血17例。
① 硬膜下腔出血12例,占病例组60%,表现为颅骨内板下新月形高密度影,内缘多不光滑,范围广泛。其中颞部2例,颞顶枕部10例,单侧9例,双侧3例,12例硬膜下血肿中有4例同时有脑内血肿,2例有蛛网膜下腔出血。
② 蛛网膜下腔出血9例,其中单纯性蛛网膜下腔出血7例,占20例的35%,表现为脑沟、脑池及半球间裂内条带状高密度影。
③ 脑内血肿4例,占20例的20%,表现为脑实质内不规则高密度影,边缘脑水肿。
④ 脑室内出血5例,占25%,表现为侧室枕角或体部,三脑室高密度影,有的脑室并有扩大。
2.2出血并发征象:脑水肿13例,其中弥漫性6例,合并脑疝7例。对侧脑室扩大4例。脑水肿表现为脑组织密度减低,皮髓质界面消失,脑室小,水肿范围与颅内血肿大小不成比例。
3讨论
3.1病因及发病机制:本病的病因是维生素K缺乏,由于维生素K是合成凝血因子(Ⅱ、Ⅲ、Ⅳ、Ⅴ)的辅酶,当维生素K缺乏时上述因子前体中的谷氨酸不能转变为r-羟基谷氨酸,因而不能与钙、磷脂等相结合,使凝血活明显降低,导致凝血障碍,发生出血。维生素K缺乏多由于单纯母乳喂养,且生后未常规肌肉注射生素K,部分患儿是由于肝、胆疾病、吸收不良、慢性腹泻所致,婴儿出生后前半年,特别是前三个月生长发育较快,尢其大脑发育最为迅速,脑组织及周围血管组织改变较快,颅腔内精细平衡可被破坏及微循环改变是构成“自发性出血”的解剖基础。
3.2临床表现:该病的临床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即为母乳喂养儿生后1周~3个月突然发病,急性颅高压症状,便血、皮下出血及针刺部位出血不止等,应考虑到该病可能。实验室检查凝血时间及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具有较高的诊断参考价值。
3.3CT表现特点:
①多部位混合性出血。由于该病是凝血机制障碍,除皮肤,粘膜广泛出血外,颅内较易发生多部位混性合出血。既有硬膜下血肿,又同时伴有蛛网膜下腔出血和(或)脑实质出血。这种广泛性出血及严重程度与文献所见基本一致。其次出血量大,在所有出血中硬膜下出血最大,范围最广,最具有特征性。
②大量出血可引起脑疝。主要是大脑镰下疝,表现为患侧侧脑室和第三脑室明显受压变小或消失,中线结构多呈弧形向健侧移位。
③弥漫性水肿。其范围和程度与脑内血肿部位和大小相关。
④脑梗死。因大量出血压迫脑血管或血管痉挛狭窄所致。脑梗死和脑疝者愈后大多较差甚至死亡。幸存者发生脑软化、脑萎缩。
3.4鉴别诊断:一般来说,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的CT表现比较典型,诊断基本没有问题。当它发生在新生儿期时需与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鉴别。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主要为窒息缺氧、产伤所引起,多见于早产儿,以脑室和脑实质出血为主,CT上极少出现大范围出血。因此,结合临床及特有的发病时间,实验室检查及CT表现不难鉴别,其次应与血液病、外伤性颅内出血进行鉴别。
作者单位:233200安徽省定远县人民医院放射科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20例,男13例,女7例,年龄16天~75天,平均40天,其中<1月者3例,1月14例,2月~75天3例。全部患儿均为足月顺产,无明确外伤史,无出血性疾病家庭史,为母乳喂养儿。
1.2临床表现:皮肤瘀斑2例,鼻衄1例,呕吐15例,昏迷10例,惊厥10例,前囱饱满14例,双侧瞳孔不等大5例,针刺点出血不止5例。实验室检查:患儿凝血时间延长18例(试管法),2例正常。
1.3检查方法:采用东芝Asteion单排螺旋扫描机,以听眶线为基线,层厚距均为7mm,扫10-11层,均为平扫,不做增强扫描。
2CT表现
2.1颅内出血部位:为多部位混合性出血,最常见以硬膜下血肿和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多,脑实质和脑室内出血较少,20例脑出血中,单纯一种出血3例,二种及二种以上类型出血17例。
① 硬膜下腔出血12例,占病例组60%,表现为颅骨内板下新月形高密度影,内缘多不光滑,范围广泛。其中颞部2例,颞顶枕部10例,单侧9例,双侧3例,12例硬膜下血肿中有4例同时有脑内血肿,2例有蛛网膜下腔出血。
② 蛛网膜下腔出血9例,其中单纯性蛛网膜下腔出血7例,占20例的35%,表现为脑沟、脑池及半球间裂内条带状高密度影。
③ 脑内血肿4例,占20例的20%,表现为脑实质内不规则高密度影,边缘脑水肿。
④ 脑室内出血5例,占25%,表现为侧室枕角或体部,三脑室高密度影,有的脑室并有扩大。
2.2出血并发征象:脑水肿13例,其中弥漫性6例,合并脑疝7例。对侧脑室扩大4例。脑水肿表现为脑组织密度减低,皮髓质界面消失,脑室小,水肿范围与颅内血肿大小不成比例。
3讨论
3.1病因及发病机制:本病的病因是维生素K缺乏,由于维生素K是合成凝血因子(Ⅱ、Ⅲ、Ⅳ、Ⅴ)的辅酶,当维生素K缺乏时上述因子前体中的谷氨酸不能转变为r-羟基谷氨酸,因而不能与钙、磷脂等相结合,使凝血活明显降低,导致凝血障碍,发生出血。维生素K缺乏多由于单纯母乳喂养,且生后未常规肌肉注射生素K,部分患儿是由于肝、胆疾病、吸收不良、慢性腹泻所致,婴儿出生后前半年,特别是前三个月生长发育较快,尢其大脑发育最为迅速,脑组织及周围血管组织改变较快,颅腔内精细平衡可被破坏及微循环改变是构成“自发性出血”的解剖基础。
3.2临床表现:该病的临床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即为母乳喂养儿生后1周~3个月突然发病,急性颅高压症状,便血、皮下出血及针刺部位出血不止等,应考虑到该病可能。实验室检查凝血时间及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具有较高的诊断参考价值。
3.3CT表现特点:
①多部位混合性出血。由于该病是凝血机制障碍,除皮肤,粘膜广泛出血外,颅内较易发生多部位混性合出血。既有硬膜下血肿,又同时伴有蛛网膜下腔出血和(或)脑实质出血。这种广泛性出血及严重程度与文献所见基本一致。其次出血量大,在所有出血中硬膜下出血最大,范围最广,最具有特征性。
②大量出血可引起脑疝。主要是大脑镰下疝,表现为患侧侧脑室和第三脑室明显受压变小或消失,中线结构多呈弧形向健侧移位。
③弥漫性水肿。其范围和程度与脑内血肿部位和大小相关。
④脑梗死。因大量出血压迫脑血管或血管痉挛狭窄所致。脑梗死和脑疝者愈后大多较差甚至死亡。幸存者发生脑软化、脑萎缩。
3.4鉴别诊断:一般来说,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的CT表现比较典型,诊断基本没有问题。当它发生在新生儿期时需与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鉴别。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主要为窒息缺氧、产伤所引起,多见于早产儿,以脑室和脑实质出血为主,CT上极少出现大范围出血。因此,结合临床及特有的发病时间,实验室检查及CT表现不难鉴别,其次应与血液病、外伤性颅内出血进行鉴别。
作者单位:233200安徽省定远县人民医院放射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