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童心和灵性,缺乏生命活力。打破传统教学“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单调乏味的课堂氛围,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教师的科学引领作用,使课堂教学处于教师精讲、善导、巧评,学生乐学、会学、优学,氛围活跃、和谐、愉悦的状态之中,逐步形成快乐课堂、激情课堂、魅力课堂、高效课堂。那么,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哪些呢?下面就结合自己在实施新课改过程中的一些经历,来谈谈我的做法。
一、新课导入情境化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
创设有趣味的情境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法,它不仅是导入新课的一种有效的方法,而且还可以把学生探究新知识的认知活动变成他们的心理需求。新课标教材在编写过程中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问题情境,其中不乏有趣的问题情境。《体积与容积》这一课的教学中可以这样导入:在很久以前,一个小镇上有一家面条店,面条店的老板非常狡诈。眼看又要到月底结算工钱了,老板故意找茬难为伙计们。一天早上,他把一碗面条盛得满满的,让伙计给客人端去,不允许小伙计洒一滴面条汤,小伙计的这个月的工钱就一分不给。小伙计皱着眉头想了一会儿,他胸有成竹地去端面条了,结果真的一滴也没洒。同学们,你们知道小伙计是怎样解决这个难题的吗?这其中蕴藏着什么数学知识呢?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就会明白了。
二、要面向全体,以生为本统领课堂
“以生为本”的理念已经成为我们课堂活力的源泉,关注个性发展、培养创新人才是我们孜孜不断的追求。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支持他们积极辩论,不偏爱学生的外向开朗,不冷落学生的内向无语,甚至都不反感学生唱的“对台戏”。
1、在教学中我们应把教育对象变“少数”为“全体”。优生反应灵敏,对答如流,后进生反应迟钝,语无伦次,中等生反应一般,欲言又止,所以教师常怕影响教学进程而把提问的焦点集中在几个尖子生身上,这样课堂教学得到多方面训练,受到益处的只是几个尖子生。而大部分学生只处于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课堂教学中要让全体学生得到训练,不同程度地受益。
2、教学目标变“片面性”为“全面性”。教学中教师常重视让学生掌握哪些知识,偏重知识传授,却忽视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到方法,提高能力。
3、教学活动变“被动性”为“主动性”。常听有的教师说“我班学生纪律真好,上课无一人乱动、乱讲话的,老师讲课听得可认真了。”不可否认,学生的养成教育是到位了,只强调学生的“纪律”,让学生一切按教师的模式去做,只会让学生被动地去把老师讲的知识记住,再去“死记硬背”,这也违背了新课改精神,这就要改变这种“风平浪静”的教学局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地去探讨学习。
三、课堂气氛要“活”起来
1、精心组织教学语言,在“趣”上动脑筋,促使学生爱学。要促进学生积极地学习,教师则应精心组织好教学语言,在“趣”上动脑筋。要锤炼教学语言,使语言形象,富有感染力,注重精心设计导语,精心设计提问,在文章的关键处、矛盾处设问,在学生易“忽略”处设问,整堂课学生均能围着老师的提问去思索、学习。
2、要讲语言艺术,用“停顿”、“故错”等手段,吸引学生。不少教师在提问的同时使用演讲中常用的停顿手段,欲擒故纵,给学生设悬念,留给学生思索时间,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思考,同时为了精心设计习题,在“活”上出花样,促学生学好。
四、把课堂还给学生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仅仅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民主化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确保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让“爱”充满课堂。没有“爱”的课堂算不上是理想课堂。课堂上师生之间充满“爱”,课堂才会变得有活力,教师才会游刃有余地教,学生才会自由自在地学,遇到不愿意回答的学生,不妨满怀期待地说“你先试试,轻轻地说给老师听听”……在老师暖暖的爱意中,学生往往能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从而自主的学习和发展。
五、注重数学能力的培养
数学是一种语言,是认识世界必不可少的方法,数学新课标明确表明:“要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形成用数学的意识”。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1、重现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我们应当从实际事例或学生已有知识出发,逐步引导学生对原型加以抽象、概括,弄清知识的抽象过程,了解它们的用途和适用范围,从而使学生形成对学数学、用数学所必须遵循的途径的认识。
2、培养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可根据教学内容选编一些应用问题对学生进行建模训练,也可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生产、科技和当前商品经济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如利息、股票、利润、人口等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为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
3、创造条件,让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创造运用数学的环境,引导学生亲手操作,如测量、市场调查和分析、企业成本和利润的核算等。把学数学和用数学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用数学的快乐,学会用数学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达到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能力的目的。
一、新课导入情境化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
创设有趣味的情境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法,它不仅是导入新课的一种有效的方法,而且还可以把学生探究新知识的认知活动变成他们的心理需求。新课标教材在编写过程中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问题情境,其中不乏有趣的问题情境。《体积与容积》这一课的教学中可以这样导入:在很久以前,一个小镇上有一家面条店,面条店的老板非常狡诈。眼看又要到月底结算工钱了,老板故意找茬难为伙计们。一天早上,他把一碗面条盛得满满的,让伙计给客人端去,不允许小伙计洒一滴面条汤,小伙计的这个月的工钱就一分不给。小伙计皱着眉头想了一会儿,他胸有成竹地去端面条了,结果真的一滴也没洒。同学们,你们知道小伙计是怎样解决这个难题的吗?这其中蕴藏着什么数学知识呢?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就会明白了。
二、要面向全体,以生为本统领课堂
“以生为本”的理念已经成为我们课堂活力的源泉,关注个性发展、培养创新人才是我们孜孜不断的追求。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支持他们积极辩论,不偏爱学生的外向开朗,不冷落学生的内向无语,甚至都不反感学生唱的“对台戏”。
1、在教学中我们应把教育对象变“少数”为“全体”。优生反应灵敏,对答如流,后进生反应迟钝,语无伦次,中等生反应一般,欲言又止,所以教师常怕影响教学进程而把提问的焦点集中在几个尖子生身上,这样课堂教学得到多方面训练,受到益处的只是几个尖子生。而大部分学生只处于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课堂教学中要让全体学生得到训练,不同程度地受益。
2、教学目标变“片面性”为“全面性”。教学中教师常重视让学生掌握哪些知识,偏重知识传授,却忽视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到方法,提高能力。
3、教学活动变“被动性”为“主动性”。常听有的教师说“我班学生纪律真好,上课无一人乱动、乱讲话的,老师讲课听得可认真了。”不可否认,学生的养成教育是到位了,只强调学生的“纪律”,让学生一切按教师的模式去做,只会让学生被动地去把老师讲的知识记住,再去“死记硬背”,这也违背了新课改精神,这就要改变这种“风平浪静”的教学局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地去探讨学习。
三、课堂气氛要“活”起来
1、精心组织教学语言,在“趣”上动脑筋,促使学生爱学。要促进学生积极地学习,教师则应精心组织好教学语言,在“趣”上动脑筋。要锤炼教学语言,使语言形象,富有感染力,注重精心设计导语,精心设计提问,在文章的关键处、矛盾处设问,在学生易“忽略”处设问,整堂课学生均能围着老师的提问去思索、学习。
2、要讲语言艺术,用“停顿”、“故错”等手段,吸引学生。不少教师在提问的同时使用演讲中常用的停顿手段,欲擒故纵,给学生设悬念,留给学生思索时间,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思考,同时为了精心设计习题,在“活”上出花样,促学生学好。
四、把课堂还给学生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仅仅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民主化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确保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让“爱”充满课堂。没有“爱”的课堂算不上是理想课堂。课堂上师生之间充满“爱”,课堂才会变得有活力,教师才会游刃有余地教,学生才会自由自在地学,遇到不愿意回答的学生,不妨满怀期待地说“你先试试,轻轻地说给老师听听”……在老师暖暖的爱意中,学生往往能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从而自主的学习和发展。
五、注重数学能力的培养
数学是一种语言,是认识世界必不可少的方法,数学新课标明确表明:“要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形成用数学的意识”。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1、重现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我们应当从实际事例或学生已有知识出发,逐步引导学生对原型加以抽象、概括,弄清知识的抽象过程,了解它们的用途和适用范围,从而使学生形成对学数学、用数学所必须遵循的途径的认识。
2、培养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可根据教学内容选编一些应用问题对学生进行建模训练,也可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生产、科技和当前商品经济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如利息、股票、利润、人口等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为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
3、创造条件,让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创造运用数学的环境,引导学生亲手操作,如测量、市场调查和分析、企业成本和利润的核算等。把学数学和用数学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用数学的快乐,学会用数学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达到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