扣文眼 比形式 入情境

来源 :新校园·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love5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朵杏花》的故事紧紧围绕两次对话展开,两次对话实际上是全文的主线索。虽然非常简单,却生动传神。两段对话除了内容有别之外,还有明显的形式区别:第一处有提示语;第二处没有。仔细揣摩好了文中的两处对话,就能领会到人物的内心,透视到人物的所思所想,传达出人物的所感所悟。
  本课的“读书指导”提出:“本课学习,应以读贯穿全过程,以不同形式的读引导学生感悟,积累和运用语言。”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个教学目标,我精心设计了品读型导学案,针对性地采用了“扣关键词”和“对比朗读”的学习方法。教学的实际情况证明,这样的预设(以实践为主,以学生为主)是非常高效的。
  片段一:扣“习惯性”,彰显人物精神
  师:(PPT出示2—5自然段)这段对话中的哪些字词跳入了你的眼中?
  (生自读,圈画相关字词。找出了“又”字,并理解意思。)
  生:我发现了“习惯地”这个词。
  师:表明——
  生:竺可桢爷爷经常这样问。
  师:问什么呢?
  生: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
  师:在不同的季节、月份,竺可桢爷爷会怎么习惯地问呢?
  生:你知道荷花是哪天开放的吗?
  生:你知道菊花是哪天开放的吗?
  师:你还从哪儿发现竺可桢爷爷有必要向孩子询问这个问题的?请自读第一自然段。
  生:(默读片刻后)竺可桢爷爷从外面回来,看到杏花开了,便走近杏树数了数,已经有四朵花不同程度地绽开了花瓣。
  师:这句话中竺可桢爷爷也有个“习惯”,是——
  生:看到杏花开了,便走近杏树数了数。
  师:用上关联词“一……就……”说说看。
  生:竺可桢一看到杏花开了,就走近杏树数了数。
  师:这种习惯地数、习惯地问说明了竺可桢爷爷——
  生:他养成了良好的观察方法。
  生:他非常热爱科学,才会养成这样的好习惯。
  生:他想要掌握杏花开花的确切时间。
  师:而且是——
  生:第一朵杏花的开放时间。
  师:此时竺可桢爷爷的心情一定是非常——
  生:非常着急,因为他没有看到第一朵杏花开放。
  师:请你模仿着读一读。(生着急地读)
  生:非常的迫切,他想从孩子的口中知道。
  师:也请你模仿着读读。(生急促地读)
  【教后反思】
  竺可桢作为一名科学工作者,对于花开时间这一问题是非常敏感的。虽然前文中的“是啊,杏花开了”显得闲适、惊喜,紧接着就转为习惯性的、无意识的问,其实这种问已经成为了他的一种职业习惯。当他看到花开时,第一任务就是“数了数”(隐性的习惯性地动作)、“习惯性地问”(直接性描述)。这种“习惯性”正显示出他卓越的科学精神的体现。从“习惯性”入手,便可统领这段对话,层层剥茧,前后内容紧密相连,并可适时进行语言训练(平时怎么“习惯性地问”、关联词运用、朗读体会)。
  片段二:比对形式,感受人物心情
  师:(PPT显示9—14自然段)你发现这次对话有什么特别之处?
  生:说的话很少,句子短。
  生:都是直接的对话,没有……
  (师讲解“提示语”。)
  师:为什么没有使用提示语呢?请大家读读看,你能给这段话加上什么提示语?注意只能加关键的词语(用意是注意时效性,防止延误时间)。
  (生自读,添写关键提示词语,然后交流。PPT显示加入提示语后的对话。)
  师:请大家连起来读一读,比一比,看看哪种好?
  (生大声地读,有的摇头,有的咂嘴,然后师指名两位学生分别朗读原文和加提示语的对话。)
  生:我觉得加了提示语以后反而啰嗦了,没有原来读起来干脆。
  生:我觉得原来的好,原来的句子短,可以读得非常快。加了提示语以后,还要一句一句的读,太慢了。
  师:原文为什么可以读快点呢?
  生:因为孩子和竺可桢爷爷都很高兴,朗读时语速可以快些。
  生:还很激动,特别是竺可桢爷爷。人一激动,说话就快了。
  师:你是从哪儿读懂的。
  生:顷刻间好像年轻了几十岁。
  生:还有“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
  师:这就叫“人逢喜事精神爽”,竺可桢爷爷高兴的原因是——
  生:他掌握到了第一朵杏花开花的确切时间。
  师:如果描写类似的紧张、激动、兴奋的场景,我们就可以采用这样的表达方式。虽然短小,却很紧凑,也能吸引读者。
  师:下面我们来练练,看看谁最能朗读出他们喜悦、激动的心情。
  (师生两次互换竺可桢、孩子角色,对比体验人物的激动心情。然后同桌分角色练读,最后指名朗读并进行评价。)
  【教后反思】
  第二段对话虽然没有提示语,实际上是隐含着的(通过朗读可以感悟出来)。那为什么不使用提示语呢?通过两种形式的朗读比较,加上教者的小结语,学生不但明白短小精悍的对话更能恰如其分地再现紧张、兴奋、激动的情节,而且短句构成的自然段形成的跳跃感,也可吸引读者注意,进而积攒写作技巧,可谓一举多得。教者也注意了朗读示范,并采用了多种朗读形式(师生竞赛读、同桌轮读、个别评价读),既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又锻炼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其他文献
一、气候形成因子    (1)太阳辐射:是造成地区气候差异和气候季度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影响气候的最根本因素,它决定了全球气候从低纬向高纬由热带向亚热带、温带、寒带过渡的总体分布特征。
期刊
一、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的比较  现代化教学手段在现阶段即指以电、光、形、声结合而成的记录、储存、传输和调节教育信息的教学手段。它与目前在教学上占统治地位的传统教学手段相比,显然有能力强、质量好、效率高等优越性。传统教学手段是指一般使用文字教科书、挂图、教师的大脑等记录、储存教育信息,靠教师口头语言和黑板书面语言等自然声光传输、调节教育信息的教学手段。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合理使用,
期刊
摘要:留白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留下空白,让人浮想联翩,叫人回味无穷。虽然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不是绘画,但语文课堂教学也是一门艺术,中国传统绘画所讲究的“艺术空白”,同样适用于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在我们的课堂中,也应该有意留白。留白,留给学生激趣的悬念,留给学生想像的空间,留给学生生成的机会,留给学生思维的提升。课堂留白,留出精彩。  关键词:留白;语文课堂;精彩    “留白”原指艺术创作中的一个技
期刊
摘要:小学阶段的口语交际训练,应该将口语交际课堂生活化,并将其延伸到生活中,真正将口语交际训练落到实处。  关键词:口语交际;生活化    《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义务教育阶段口语交际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课标也指出: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的进行人际交流的
期刊
一、问题提出  作业批改是教学环节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促进师生双方有效活动的最佳途径之一。通过批阅作业不仅能及时有效地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中存在问题,同时也能促进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合理的反思,诊断教学中的症结,便于在后续教学环节中加以注意,随时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问题,还能促进学习,通过教师给予的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矫正学习过程中的失误。  作业批改是一项教学中的常规工作,需要我们反
期刊
随着现代科技有飞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也越来越亲近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辅助教学已越来越多地走进中学语文课堂,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受到了挑战,新课标实施以来,多媒体更是成为众多教师心目中教学手段的首选。新的尝试必然带来教学的新气象,也引来更具现代教育色彩的评价与认同。  一、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优势  1.利用多媒体可以更高地激发兴趣  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老师,首要任务是要让你所教的
期刊
一秀才进京赶考,恰逢一送丧队伍,抬着棺材,哭声动天,秀才觉着晦气透顶,毫无进取之心,回到旅店,收拾行李,就要离店回家。店主见了,大惑不解,忙问缘由,待秀才道明其中缘由后,店老板一拍大腿说,秀才别走,老夫倒有另外一解法:出门遇见棺材,却是好事,棺材,棺材,就是“官”与“才”,乃升官发财之意,此次进京赶考,定然高中,这是吉兆啊!秀才一听,觉着有理,就信心满怀,果不出所料,竟然高中。同一问题,从不同的角
期刊
随着“两基”工作目标的逐年实现,促进了彝区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随应试教育、素质教育两种新旧理念的更替,多数校长已正确的转型了陈旧的管理体制。  一、彝区学校管理体制的评估体系,仍然重视升学率,而对素质教育研究“欠了账”。部分校长认为升学率,仍是评估学校管理效益的唯一标准,也是定论校长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条件之一。管理体制陈旧,造成学校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既约束了校长能力超常的发挥,又制约了彝区现代
期刊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深刻理解字词,带动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思想感情,可以高效率的提高语文学习水平。  关键词:夯实基础;理解字词;结合语言环境    语文教学要夯实基础,这是教者的共识。什么是基础?毫无疑问是字、词、句、段、篇。其中,字、词又是基础的基础。传统教学模式往往把字词教学局限在会认、会写、会理解三个方面,这样把字词教学游离于句、段、篇之外,没有很多的思考余地,更谈不上理解
期刊
管理是教育的一根缰绳,教师必须“坚强而温和地”抓住它,才可以使儿童生来就有的“盲目冲动的种子”、“不驯服的烈性”以及“率真的欲望”得到约束。但是如何科学的管理学生,教师应着实动一番脑筋,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简单的或是粗暴的威胁、命令、禁止、惩罚等手段都是无效的,只能起相反作用。赫尔巴特说:“教育者的第一门学科,虽然远非其科学的全部,也许就是心理学。应当说是心理学首先记述了人类活动的全部可能性。”对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