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朝有一个俗语,叫“出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由此可见茶在我国古代是不可缺少的生活必需品。它深入各民族、阶层,是古代文艺青年和拥有小资情怀的人最欢迎的饮品。那么问题就来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程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首先我们不得不说的是茶的“生日”。那真叫一个众说纷纭,什么样的奇葩故事、江湖传说都有。学者们经过激烈的辩论后达成了一个较为一致的意见,那就是西汉以前,我国已经有了茶。为什么这么说呢?根据四川人王褒所著的《僮约》中“武阳实茶”和“烹茶器具”之句,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在西汉时期连茶具都有了,更何况荼乎;连卖茶的集市都有了,更何况茶乎。
不过在早期的文献中,我们只有“茶在四川”的记录,因为西汉时期记录茶的人都是四川人。可以推测,茶起初是四川的特产,后来经过打仗、搬家、外出打工等事宜,开始慢慢流传。
而江南其他地方“初次饮荼”的记录则始于三国,在《吴志·曜传》中记载了孙皓以茶代酒的故事。但在那时,我们仍不能说那是茶文化,只能称作茶的历史,因为此时的茶总是担任跑龙套的角色,离它当上主角,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
中国的茶文化当上主角,和政治有着相当密切的联系。在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家指出,茶可以反腐;词赋家指出,茶可以陶冶情操修身养性;佛家指出,茶有着相当的禅意……于是,一场“各方代表大会”将每一种文化和思想都套在了茶上,给茶文化打了一剂催熟针,从而使它快速发展。在这个时期,饮茶进入了文学和精神的领域,茶文化就这样成长为一个少年……中国最早的《茶诗》就是在这个时期出现的,其代表作为西晋杜育所作的《茶赋》。
而当茶文化成年,是在唐朝。其实,在我国古代,最初的茶都是被写作“荼”字,但随着茶文化的发展,“荼”字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又因为“荼”字有多种意义,实在不利于理解,于是老百姓简单粗暴地直接将“荼”减去一画,只为了能更直观地表达“荼”。由此可见,到了这个时候,茶文化已经变得多么繁盛。
在唐朝,茶业科学甚至都已经有了体系,华丽地将茶事活动从实践直接上升到理论,茶道、茶礼、茶文化与中国古代相当重要的儒、禅、道哲学思想紧密结合,但这些,还不够。在那个时期,各种茶文化的著作和茶诗插画作品可谓百花灿烂。在《全唐诗》中,流传至今的就有百余位诗人的四百余首关于茶的诗。而且,成年的荼文化还生出了一个“娃”,那就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叶、荼文化专著——《茶经》的出世!它的作者是鼎鼎大名的陆羽。提起茶不得不说陆羽,“茶仙”“茶圣”“茶神”被他一人独揽(茶文化繁盛得都已经出来大仙儿了),他所著的《茶经》,是一本茶叶百科全书。就是这本《茶经》,让茶文化走上了一个新的高度,从此荼文化渗透宫廷和民间……
但是,有着如此高成就的唐代竟然还不是茶文化的鼎盛时期!茶文化的鼎盛时期,是从宋代开始……这就是坊间经常流传的一句话:茶兴于唐,盛于宋。
在宋代,茶叶产品出现了划时代意义的改变(茶团出了茶饼啊),茶的商业也发生了划时代意义的改变(摆地摊出了超市啊),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这个时期茶文化空前繁荣。皇帝宋徽宗都是茶的粉丝啊,他亲自写了一本《大观茶论》。而皇宫之外呢?苏轼、秦观、李清照、范仲淹、陆游这些大名鼎鼎的诗人,亦是写了数不清的茶作,比如苏轼的《咏茶》和《汲江煎茶》……同时茶艺也是相当的繁琐,不少人开创了许多新的饮茶、泡茶、喝茶、倒茶之法。而宋代市民则把饮茶当作社交手段,时不时和邻居喝个茶。北宋汴京还有个民俗,当有人搬进新家的时候,左右邻居还要彼此“献茶”。
到了元明时期,更多的文人墨客开始置身于茶,像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话》《陆羽烹茶图》《品茶图》,唐寅的《烹茶画卷》和《事茗图》等传世作品相继产出。但他们对宋人繁琐的茶艺表示不耐烦。文人纷纷希望能够在茶中表现自己的高风亮节和意志,而不是通过茶事表现自己的风流倜傥。于是开始了茶艺的简约化,茶文化的精神也开始与自然契合,人们常常用茶以表示自己苦节。
到了清代,非常精细的茶文化再次出现。中国茶文化发展更加深入,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已经紧密地结合了。有些人终生泡在茶里,甚至出现了“玩茶丧志”的现象。在清末民初的时候。城市茶馆开始兴起。并发展成了适合社会各个阶层的活动场所。在城市茶馆里,有曲艺,有诗会,有戏曲,还有灯谜,这些民间文化通通与茶融合。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茶馆文化。而至于我们现在家家户户有客人来要倒茶,也是从那时兴起的。“客来敬荼”,就是当时大家都懂得的礼仪美德。
编辑/梁宇清
首先我们不得不说的是茶的“生日”。那真叫一个众说纷纭,什么样的奇葩故事、江湖传说都有。学者们经过激烈的辩论后达成了一个较为一致的意见,那就是西汉以前,我国已经有了茶。为什么这么说呢?根据四川人王褒所著的《僮约》中“武阳实茶”和“烹茶器具”之句,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在西汉时期连茶具都有了,更何况荼乎;连卖茶的集市都有了,更何况茶乎。
不过在早期的文献中,我们只有“茶在四川”的记录,因为西汉时期记录茶的人都是四川人。可以推测,茶起初是四川的特产,后来经过打仗、搬家、外出打工等事宜,开始慢慢流传。
而江南其他地方“初次饮荼”的记录则始于三国,在《吴志·曜传》中记载了孙皓以茶代酒的故事。但在那时,我们仍不能说那是茶文化,只能称作茶的历史,因为此时的茶总是担任跑龙套的角色,离它当上主角,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
中国的茶文化当上主角,和政治有着相当密切的联系。在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家指出,茶可以反腐;词赋家指出,茶可以陶冶情操修身养性;佛家指出,茶有着相当的禅意……于是,一场“各方代表大会”将每一种文化和思想都套在了茶上,给茶文化打了一剂催熟针,从而使它快速发展。在这个时期,饮茶进入了文学和精神的领域,茶文化就这样成长为一个少年……中国最早的《茶诗》就是在这个时期出现的,其代表作为西晋杜育所作的《茶赋》。
而当茶文化成年,是在唐朝。其实,在我国古代,最初的茶都是被写作“荼”字,但随着茶文化的发展,“荼”字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又因为“荼”字有多种意义,实在不利于理解,于是老百姓简单粗暴地直接将“荼”减去一画,只为了能更直观地表达“荼”。由此可见,到了这个时候,茶文化已经变得多么繁盛。
在唐朝,茶业科学甚至都已经有了体系,华丽地将茶事活动从实践直接上升到理论,茶道、茶礼、茶文化与中国古代相当重要的儒、禅、道哲学思想紧密结合,但这些,还不够。在那个时期,各种茶文化的著作和茶诗插画作品可谓百花灿烂。在《全唐诗》中,流传至今的就有百余位诗人的四百余首关于茶的诗。而且,成年的荼文化还生出了一个“娃”,那就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叶、荼文化专著——《茶经》的出世!它的作者是鼎鼎大名的陆羽。提起茶不得不说陆羽,“茶仙”“茶圣”“茶神”被他一人独揽(茶文化繁盛得都已经出来大仙儿了),他所著的《茶经》,是一本茶叶百科全书。就是这本《茶经》,让茶文化走上了一个新的高度,从此荼文化渗透宫廷和民间……
但是,有着如此高成就的唐代竟然还不是茶文化的鼎盛时期!茶文化的鼎盛时期,是从宋代开始……这就是坊间经常流传的一句话:茶兴于唐,盛于宋。
在宋代,茶叶产品出现了划时代意义的改变(茶团出了茶饼啊),茶的商业也发生了划时代意义的改变(摆地摊出了超市啊),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这个时期茶文化空前繁荣。皇帝宋徽宗都是茶的粉丝啊,他亲自写了一本《大观茶论》。而皇宫之外呢?苏轼、秦观、李清照、范仲淹、陆游这些大名鼎鼎的诗人,亦是写了数不清的茶作,比如苏轼的《咏茶》和《汲江煎茶》……同时茶艺也是相当的繁琐,不少人开创了许多新的饮茶、泡茶、喝茶、倒茶之法。而宋代市民则把饮茶当作社交手段,时不时和邻居喝个茶。北宋汴京还有个民俗,当有人搬进新家的时候,左右邻居还要彼此“献茶”。
到了元明时期,更多的文人墨客开始置身于茶,像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话》《陆羽烹茶图》《品茶图》,唐寅的《烹茶画卷》和《事茗图》等传世作品相继产出。但他们对宋人繁琐的茶艺表示不耐烦。文人纷纷希望能够在茶中表现自己的高风亮节和意志,而不是通过茶事表现自己的风流倜傥。于是开始了茶艺的简约化,茶文化的精神也开始与自然契合,人们常常用茶以表示自己苦节。
到了清代,非常精细的茶文化再次出现。中国茶文化发展更加深入,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已经紧密地结合了。有些人终生泡在茶里,甚至出现了“玩茶丧志”的现象。在清末民初的时候。城市茶馆开始兴起。并发展成了适合社会各个阶层的活动场所。在城市茶馆里,有曲艺,有诗会,有戏曲,还有灯谜,这些民间文化通通与茶融合。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茶馆文化。而至于我们现在家家户户有客人来要倒茶,也是从那时兴起的。“客来敬荼”,就是当时大家都懂得的礼仪美德。
编辑/梁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