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事未了

来源 :中学生百科·成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shumin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朝有一个俗语,叫“出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由此可见茶在我国古代是不可缺少的生活必需品。它深入各民族、阶层,是古代文艺青年和拥有小资情怀的人最欢迎的饮品。那么问题就来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程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首先我们不得不说的是茶的“生日”。那真叫一个众说纷纭,什么样的奇葩故事、江湖传说都有。学者们经过激烈的辩论后达成了一个较为一致的意见,那就是西汉以前,我国已经有了茶。为什么这么说呢?根据四川人王褒所著的《僮约》中“武阳实茶”和“烹茶器具”之句,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在西汉时期连茶具都有了,更何况荼乎;连卖茶的集市都有了,更何况茶乎。
  不过在早期的文献中,我们只有“茶在四川”的记录,因为西汉时期记录茶的人都是四川人。可以推测,茶起初是四川的特产,后来经过打仗、搬家、外出打工等事宜,开始慢慢流传。
  而江南其他地方“初次饮荼”的记录则始于三国,在《吴志·曜传》中记载了孙皓以茶代酒的故事。但在那时,我们仍不能说那是茶文化,只能称作茶的历史,因为此时的茶总是担任跑龙套的角色,离它当上主角,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
  中国的茶文化当上主角,和政治有着相当密切的联系。在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家指出,茶可以反腐;词赋家指出,茶可以陶冶情操修身养性;佛家指出,茶有着相当的禅意……于是,一场“各方代表大会”将每一种文化和思想都套在了茶上,给茶文化打了一剂催熟针,从而使它快速发展。在这个时期,饮茶进入了文学和精神的领域,茶文化就这样成长为一个少年……中国最早的《茶诗》就是在这个时期出现的,其代表作为西晋杜育所作的《茶赋》。
  而当茶文化成年,是在唐朝。其实,在我国古代,最初的茶都是被写作“荼”字,但随着茶文化的发展,“荼”字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又因为“荼”字有多种意义,实在不利于理解,于是老百姓简单粗暴地直接将“荼”减去一画,只为了能更直观地表达“荼”。由此可见,到了这个时候,茶文化已经变得多么繁盛。
  在唐朝,茶业科学甚至都已经有了体系,华丽地将茶事活动从实践直接上升到理论,茶道、茶礼、茶文化与中国古代相当重要的儒、禅、道哲学思想紧密结合,但这些,还不够。在那个时期,各种茶文化的著作和茶诗插画作品可谓百花灿烂。在《全唐诗》中,流传至今的就有百余位诗人的四百余首关于茶的诗。而且,成年的荼文化还生出了一个“娃”,那就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叶、荼文化专著——《茶经》的出世!它的作者是鼎鼎大名的陆羽。提起茶不得不说陆羽,“茶仙”“茶圣”“茶神”被他一人独揽(茶文化繁盛得都已经出来大仙儿了),他所著的《茶经》,是一本茶叶百科全书。就是这本《茶经》,让茶文化走上了一个新的高度,从此荼文化渗透宫廷和民间……
  但是,有着如此高成就的唐代竟然还不是茶文化的鼎盛时期!茶文化的鼎盛时期,是从宋代开始……这就是坊间经常流传的一句话:茶兴于唐,盛于宋。
  在宋代,茶叶产品出现了划时代意义的改变(茶团出了茶饼啊),茶的商业也发生了划时代意义的改变(摆地摊出了超市啊),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这个时期茶文化空前繁荣。皇帝宋徽宗都是茶的粉丝啊,他亲自写了一本《大观茶论》。而皇宫之外呢?苏轼、秦观、李清照、范仲淹、陆游这些大名鼎鼎的诗人,亦是写了数不清的茶作,比如苏轼的《咏茶》和《汲江煎茶》……同时茶艺也是相当的繁琐,不少人开创了许多新的饮茶、泡茶、喝茶、倒茶之法。而宋代市民则把饮茶当作社交手段,时不时和邻居喝个茶。北宋汴京还有个民俗,当有人搬进新家的时候,左右邻居还要彼此“献茶”。
  到了元明时期,更多的文人墨客开始置身于茶,像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话》《陆羽烹茶图》《品茶图》,唐寅的《烹茶画卷》和《事茗图》等传世作品相继产出。但他们对宋人繁琐的茶艺表示不耐烦。文人纷纷希望能够在茶中表现自己的高风亮节和意志,而不是通过茶事表现自己的风流倜傥。于是开始了茶艺的简约化,茶文化的精神也开始与自然契合,人们常常用茶以表示自己苦节。
  到了清代,非常精细的茶文化再次出现。中国茶文化发展更加深入,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已经紧密地结合了。有些人终生泡在茶里,甚至出现了“玩茶丧志”的现象。在清末民初的时候。城市茶馆开始兴起。并发展成了适合社会各个阶层的活动场所。在城市茶馆里,有曲艺,有诗会,有戏曲,还有灯谜,这些民间文化通通与茶融合。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茶馆文化。而至于我们现在家家户户有客人来要倒茶,也是从那时兴起的。“客来敬荼”,就是当时大家都懂得的礼仪美德。
  编辑/梁宇清
其他文献
深深地记得高中开学的第一天,同寝室的一个乡下来的男生在跟大家聊天的时候说:“现在上学不容易呢,开学的时候家里卖了头牛才把学费给交了。”我们一听,心里泛起一阵阵酸楚。后来,大家平常都挺照顾他的,有时候甚至还因为怕他饿着而请他吃饭。后来一个暑假,我们一起去他家里玩……别说了,他家里搞养殖的,有一千多头牛!
期刊
提起范仲淹,人们首先会想到他的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确,在人们的心目中,范仲淹是以文学家的形象为人们所熟知的。但其实,范仲淹不但有文学才华,还很有经济头脑。他在杭州太守任上,曾运用现代经济学手段化解了两次“经济危机”,显示出了非凡的经济才能。  范仲淹主政杭州时,适逢浙江地区发生饥荒,谷价飞涨,百姓叫苦不迭。按常理,作为官府来说,这个时候就应该运用行政手段平抑物价,然而,范仲淹
期刊
小时候,我最喜欢的是夏天,觉得在繁星满天的夜晚可以遇见所有美好的事情。  夏天可以没有萤火虫,可以没有盛夏凉风,但一定要有一张小竹床,就搭在家里二楼的小房顶上。那时候我们兄弟姐妹几个会把小脚丫搭在屋瓦上,仿佛要踢到天上的星星。  喔,一定很有趣对不对?其实不是的!  通常情况下爸爸会端坐在我们旁边,摇着蒲扇,一脸严肃的样子。那时候我们常常大气不敢出,说起话来像做贼心虚,怪里怪气。所以每次到最后一家
期刊
高三开学第一天夜里,奶奶去世了。那个夜里,我在学校宿舍,家里没有别人。奶奶是因为什么去世,是否想要与我说几句话,这些情况一概不知。但她的遗体竟然是在床下被发现的,面部表情扭曲,衣服全湿,我想,她弥留之际一定是非常痛苦。  父亲给我打电话说奶奶去世,我不敢相信,对着电话大声喊: “你说什么,我听不清楚。”父亲大声重复了一遍。我又质疑他是否搞错。直到奶奶葬礼前,哪怕我看着她躺在棺材里,还是觉得她还会醒
期刊
一  古静有三个愿望,第一个是长大后能够进公益公司,既能做慈善,又能拿工资;第二个是能够成为旅游达人,既能见识世界,又能够拿工资;第三个是成为一个作家,幻想一切都能拿工资。三个都有拿工资,然后除却生活之外,全部捐给公益机构,然后就这样一直一直循环下去……  只不过现在她还小,没有完成学业对她来说是一个限制。更重要的是,她没有得到实现以上三个愿望的机会。于是她每天每天都来打扰我,每天重复这三个愿望。
期刊
老妈蒸包子,蒸好后端着一盘包子进屋。我伸手就要吃,老妈打了我下,说:“一边去!先让你爸吃!”坐在一旁的老爸得意地拿过一个包子,说: “看到没?这就是老婆!”老爸吃完一个包子后接着要吃时,老妈把包子端到我面前说: “吃吧,看来是熟了!”我无视一脸黑线的老爸,淡淡地说:“看到没?这就是妈!”为天下所有的妈妈点赞!哈哈!!
期刊
时光流转,又一个夏天如约而至,校园里随处可见三五成群穿着学位服合影留念的身影,或嬉笑,或严肃。毕业的喜悦和离别的感伤都交织定格在这一瞬间。有时在办公楼前会“偶遇”照相的同学,落落大方地邀请我一起合影。品味同学们身着学位服的文雅气质,看着年轻脸庞绽放出的奕奕神采,对比几年前入学时的羞涩腼腆、怯手怯脚,我由衷地为你们感到高兴。能在镜头前站在你们身旁见证你们的成长,我非常荣幸。  “时间太瘦,指缝太宽”
期刊
一  是在初中的语文课本上看到这样的词牌名:相见欢。字音短促,余味深长,像一杯清浅的绿茶,只教人从心底生出欢喜来。  可惜我看不懂。那时候。老师对这样的三个字无非是匆匆带过,然后再三强调诗人的情感和其中的名句赏析;李煜的词意又太过哀婉,国破家毁,如何念也念不出欢喜的深意来……我便只能把书往桌子上一推,真正把这三个字当作一个单纯的词牌名记下,哪怕它们那么美。  说到底。又有什么好欢喜的呢?  那时候
期刊
1  “姐,我想买辆车,资金还差两万,你跟老爸商量下,要他支援一下呗。大恩大德,日后定报!”我被弟弟突如其来的索钱电话惊住了。这么多年以来,我对弟弟的秉性了如指掌,他素日里沉默寡言,一旦有求于人。嘴巴就像抹了蜂蜜一样香甜。两万块钱在他眼里,像是两百块钱那样轻松自如,好像我跟老爸一说,他分分钟就会从柜子里拿出来一样。  “自己几斤几两不知道吗?借钱买车,亏你说得出口!凭自己本事你买别墅我也不管。没钱
期刊
我从小身体不好,体弱多病,据我妈说,是因为出生八天时罹患的那场新生儿肺炎,几乎要了我的命。她总说,我是一个从鬼门关上抢下来的孩子,所以在成长的道路上磕磕绊绊。没少受苦。  那些大病小灾,我多半已经不记得了。只是幼儿时期的照片上,头上总是会鼓出一块块青紫色的包,有时还挂着触目惊心的血渣渣。我妈说,因为我儿时好动,输液时总是跑针,那会儿扎针都在头上,每次跑针都渗出好多的血。她说这些的时候,偶尔也会哽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