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受压”冷思考

来源 :财经·年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mut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几年不断有记者受到打压,听多、见多了,公众的神经都有点麻木了。
  这里所说的对记者权益“打压”,不是指正常的媒体管理。管理毫无疑问是需要的,任何国家都有对媒体管理的问题。但这里说的是不正常的管理,也就是违背国家关于“善待媒体、善用媒体、善管媒体”精神的不当管理,甚至对媒体的非法打压。
  
  记者权益受侵害还会发生
  随着新的传播技术的发展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实施,国家不断推进媒体的开放。为适应新的形势,中央提出要善待媒体、善用媒体、善管媒体,而且也反复强调加强媒体的舆论监督。但是有些地方政府依然不能适应这种新的变化,尤其是在对待舆论监督方面更是持一种抵制的态度。连续发生的无理打压媒体人的事件,就反映了这种心态,乃至新闻出版总署不得不多次重申保障记者的合法采访权利,支持媒体记者进行正常的舆论监督。
  尽管有些错案在舆论的压力下和一定层面的领导干预下,得以解决,但今后还会发生无理打压记者的事,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很难持乐观的态度。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如果记者触犯了刑律,毫无疑义必须依法惩处;同样的道理,这种“平等”也要体现在依法处理。绝大多数记者挨打事件是采访对象挑起的,记者采访大多数出于正当。和记者被打相伴随的往往牵涉所谓的“负面新闻”,往往和舆论监督有关。至今还没听说过正面报道采访时有记者被打的新闻。
  我始终认为,抓记者、打记者的事情以后还会发生,社会公众一直呼吁新闻法出台,从法制层面加强对新闻工作者的保护。其实,即使有了新闻法,抓记者、打记者的事情还是会发生,总会有人冒着风险去作案。因为打压记者的为非作歹者明白,即使最终失败了,其付出的成本也有限。
  我们只能最大限度地制止这种现象,不可能完全杜绝。但令人愤慨不平的是,类似事件发生的频率已经越来越高,而且阻挠记者采访的借口越来越多。比如不少单位接受采访时,以有无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记者证作为辨别真假记者的标准。这个标准有点荒唐。新闻出版总署颁发记者证是有时间规定的,记者随时都有可能到新闻单位工作。这就要求新闻出版总署每天发证,随时审核,审核合格后就可发记者证。现在的情况是,很多单位以此为由推掉采访,称没有新闻出版总署的记者证其采访是非法的,阻挠记者正常采访。
  利益集团干扰是最大障碍
  舆论监督在上世纪50年代是十分正常的,那时很少人为的干扰,更没有什么利益集团的干扰。
  今年记者节前夕,已经88岁高龄的广东新闻界元老杨奇向我披露了50年前一件舆论监督的成功事例。杨奇是南方日报创办人,先后担任副社长、总编辑。1951年6月,《南方日报》编辑部收到线索反映广州市兴建有机肥料厂的问题。根据线索杨奇找到市政府相关部门了解,并与记者多次现场调查。当时广州市市长叶剑英因兼任华南分局第一书记,日常工作由副市长朱光负责。市政府对建厂方案未进行可行性研究,朱光便拍板筹建了,于同年8月施工,申请的资金用完后仍未能投产。杨奇通过多方调查以及征求专家的意见,认为在当时条件下广州无法建成这个项目,随后写了一篇批评稿,于1951年8月16日在《人民日报》第二版头条刊发。
  杨奇与朱光两人一直就有私交,发表前杨奇来到朱光家里直言相告“我写稿批评你,《人民日报》要发表”,朱光没有争辩,更没有走后门要求撤稿。事实上,在輿论监督正常年代,找到了熟人也未必能撤稿。第二天,《南方日报》亦发表记者文章并配发社论。朱光及市政府其他领导看到批评报道,经全面调研认识到项目的错误后,最终做出下马决定。虽不是项目直接责任人,但朱光主动检查,还在《南方日报》上作了检查。
  杨奇说:“作为一市之长,办错了事,一样做检讨,向市民认错,这在解放不久的广州市人民看来,无疑是一件破天荒的大事。”
  朱光受到批评后,依然与杨奇和报社、记者保持良好的关系。后来朱光创作的诗歌,写成后会送给杨奇征询意见。他调到北京和安徽之后,依然与杨奇有书信交往。我从杨奇那里看到了1963年朱光给他的信:“别后甚念!近阅报知你仍操旧业,能长期专攻一行,反复总结提高,不论公私当必大有进步。”情深意重。
  杨奇敢于批评有较高职位的人,朱光接受批评、勇于承担责任,本应是正常现象,但现在却成为了经典案例。相当一段时间以来,正常的舆论监督被一些人“和谐”了。有一些因为特殊的情况暂不报道,是可以理解的。这里的“和谐”指的是没有任何正当理由的干预,最大的干预就是利益集团的干预。有些地方的利益集团结成了很深且宽阔的关系网,只要记者一出动,接触到舆论监督的线索,很快就有人出来“灭火”。如果记者硬要采访见报,就有可能受到人身伤害。
  
  舆论维权的震慑力
  既然存在着利益集团的干扰,那么如何维护记者应有的权益呢?
  舆论监督的良好环境,与社会政治生态密切相关。中央也在强调稳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事实上《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后,媒体开放的速度在加快。比如,过去明文规定群体事件不能报道,要报道必须经批准。现在常态下是要尽快公开报道,不公开只是特例。媒体完全可以在国家法律范围内,为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进而推动中国的社会进步,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
  在媒体受到无理打压的情况下,我们也不能束手就缚,无所作为。发生在对《经济观察报》记者“网上追逃”事件中,媒体的抗争,正是折射出媒体人对“安全感”的忧愤。由于警方对仇子明采取的措施缺乏明显证据,或者说根本不成为依据,《经济观察报》及其记者坚持认为报道是正当的舆论监督。如果地方官员认为报道失实,可以向主办单位和主管部门反映;如果相关企业认为是恶意伤害了他们的企业信誉,也属民事范围,可以打官司。媒体并不是办案人员,只能依据所掌握的事实作出判断,在适当的时机进行报道。事情在不断变化中,媒体和记者也可以随时跟进。
  事实上,这些年媒体因舆论监督而被某些地方政府动用刑事手段打压的事常有所闻,有些在舆论的抗争下,不得不收手。但有些未被曝光的,也许只能听天由命了。最近《财经》杂志报道《保安公司专职截访》事件引发的危机很快转向良性方向;东莞抓捕作家事件中,在媒体的关注下当事人很快被放,与媒体舆论抗争取得的成果及产生的震慑力有关。
  媒体被无理打压,依然要靠媒体之间形成合力的舆论监督力量来解决。中央也强调舆论监督,并要求善待媒体,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善待自己?有什么理由对违背中央精神的打压媒体行为不抗争?
  
  自尊自爱才有维权底气
  2008年,山西霍宝煤矿发生了令新闻界蒙羞的“封口费”事件。尽管当中有不少假记者,但也不乏真记者,而且假记者的行为折射出了真记者的真问题:正是相关记者的胡作非为,使假记者有可乘之机。
  从这几年对记者的查处来看,有三种情况:记者没有错,是明目张胆的打击报复;记者有错,虽有“遭到报复”之嫌,毕竟给人抓住了把柄;记者虽有错,但属道德失范还是刑事犯罪,尚存争议。传媒人遭打击报复,固然令人感到悲凉;而传媒人不自尊自爱,何尝不是悲哀?
  职业上带一定特殊性质的记者,在社会转型期面对错综复杂的生态环境、商业社会的种种诱惑和冲击,承受着自己特殊的使命和责任——既要肩负守望社会的职业信条,又要履行引导舆论的使命;既要监督事关公共利益的权力使用和商业运作,又要直面市场化进程中自身的诸多欲望和诉求。不可否认的是,这是个良莠不齐的群体,面对着社会中诸多利益漩涡,并非每个记者都能安之若素。
  毫无疑问,媒体也会犯错,正当的、恰如其分的责任追究媒体理应接受。对于媒体,真相与风险总是相伴而行,但对理想的信仰与坚守并不一定与残酷的代价成正比。我们崇尚不畏强暴捍卫新闻真实性的勇气和豪情,但我们也应当推崇能够巧妙实现舆论监督的智慧。这种智慧就要让媒体在报道过程中做到“有理”“有力”“有节”。
  随着媒体开放的不断发展,媒体既要坚守新闻理想、专业主义精神,又要保证面对外界不利环境时处于不败地位,这就要求媒体需要注重“策略传播”,变“蛮力”为“巧力”,即在报道时要做到“智勇双全”。既要有对不合理干涉进行坚决抵制的勇气;又要通过智慧的运用,让媒体的报道行为无懈可击,通过对外界环境的分析和调动各种积极力量保证舆论监督的顺利进行。只有如此,媒体才能构筑一个健康的舆论环境,保证媒体职责的实现。□
其他文献
◎2010年3月30日,法国总统萨科齐(左)和美国总统奥巴马(右)快步前进,去参加在白宫东厅举行的一个联合记者会。当晚奥巴马在白宫为萨科齐夫妇举行家庭晚宴。这是奥巴马入主白宫以来首次以此种方式款待外国领导人。在会见萨科齐之后,奥巴马对记者说,法国是美国最悠久的盟友之一,从美国独立战争到目前的阿富汗战争,美法两国一直并肩战斗。    ◎2010年10月26日,伊朗德黑兰,内贾德(左)和莫拉莱斯(右)
期刊
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是以美元、欧元、英镑、日元为主要储备、结算货币,各主要货币之间汇率自由浮动,各国自由选择储备货币、汇率制度和汇率调节机制市场化的松散体系。  同时,可以预计,未来10年、20年甚至30年内,世界货币体系的基本格局不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仍是“一极多元”的格局。但是“一极多元”中美元这一“中心极”的势力(占当今世界储备货币中的65%左右)在相对减弱,欧元、日元、英镑这一“多元化”货币
期刊
市场使欧元区边缘国家主权债券利率高企的同时,亦保持了欧元汇率的坚挺。事实上,欧元对美元汇率,一直远高于其均衡值——该均衡值由2003年中期以来的购买力平价所决定。  欧元对美元贬值的消息,曾在今年初频繁占据媒体头条。这一贬值现象可被看做趋向均衡值的调整。这不是反常现象吗?近期欧元区新推出的一系列监管政策,是否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欧元的强势表明,市场并不希望欧元发生剧烈动荡,但主权债券价差增大
期刊
发源于美国芝加哥的现代期货市场,成为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全球金融创新的重要基础,是美国政府大国金融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崛起也需要大国金融的配套。  那么,中国期货市场在大国金融中应该占据什么样的地位?如何鼓励期货市场创新,使之成为中国崛起过程中的金融战略高地?    近20年成功与不足  中国期货市场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初,是市场经济的标志之一。目前全国有三家商品期货交易所、一家金融期货交易
期刊
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极其深远,复杂性超乎人们想象。危机所涉及的规模和范围不仅局限在发源地的发达国家,而且波及到了亚洲和其他新兴市场。  在雷曼倒闭两年零一个月后,世界仍没能摆脱危机,继续经受着政府刺激政策、金融监管改革等余震。这些改革的效果如何?世界金融格局未来会怎样?亚洲会在后危机的金融格局中扮演何种角色?  本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我会对危机的根源做一个系统性的概述,以评估当前改革是否有效
期刊
在许多国家,长期实际利率,即抗通胀债券的利率,已跌至历史低值。这个经济现象意义重大,因为长期实际利率直接衡量着公司运营、创业以及扩大规模时的借贷成本——低水平实际利率与要求削减政府赤字的呐喊背道而驰。  名义利率——以美元、欧元、人民币等为例——很难知晓,因为以名义利率借贷的真实成本取决于将来通胀情况,而通胀的发展趋势总是难以预料。如果我以4%的利率借取十年后到期的欧元,那么我知道我将每年支付4%
期刊
“十二五”规划建议指明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提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要取得重大进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取得实质性进展。  在这个关键的转型期,如何布局股份制银行的发展,如何以改革创新、金融结构优化,促进经济转型和提高抵御风险能力值得深思。    改革开放先行者  从1987年第一家股份制银行成立算起,股份制银行已经经历了23个年头。其间,股份制银行始终作为银行业改革开放的积极探索者和先行
期刊
和平建设时期,执政党的最大危险是腐败。贿赂犯罪是影响最大、危害最大的腐败犯罪之一,在腐败犯罪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改革开放以来被追究刑事责任的近80位省部级以上高官,85%都有受贿犯罪问题。  国家历来重视反腐败工作,特别是为遏制贿赂等腐败犯罪作出了一系列制度安排,30年来多次对贿赂犯罪刑法制度进行调整。    改革开放初期的立法调整  1979年7月,中国制定颁布了新中国第一部刑法典,这是新中国刑法
期刊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的两年里,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日趋稳定。根据国内生产总值和其他增长计量方法的测算,中国金融业增长和多元化的速度远超过经济增速。    多元化进程加快  改革开放的30年,中国金融业已从一家依照中央预算分配资源的银行发展成为一个极其复杂的跨业竞争的“战场”。当然,这个进程是循序渐进的。最初阶段先成立了四大银行——工、中、建、农,并赋予了它们不同的使命——给主要工商业经济提
期刊
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美、欧、日三大经济体面临深层次结构性问题困扰,去杠杆化的长期过程会使其经济增长低于过去的平均水平,进入一个所谓的“新常态”。  未来数年,中国必须解决自身的一些结构性失衡问题,同时还会面对人口结构变化以及资源和环境方面的制约所带来的挑战。在新的国内外环境下,中国经济还能以多快的速度增长?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风险何在?  悲观人士认为今后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将大幅下滑。而乐观派则指出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