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过一个学期的深入调研、摸索和思考,我认为,学生不学、不愿学,除了一些我们无法控制的社会因素之外,反映在我们的学科教学中最关键的问题是学生没有学习习惯,更别说良好的学习习惯了,对初中学生来说,此问题表现得更为明显突出。因此,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科学习习惯入手就显得特别重要且为当务之急。学习习惯的核心内容是学生的自主学习,为此,我确定了主要的教学思路:针对学生不愿学(很大一部分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因看不懂所致)、学不懂的状况,教师应给学生提供一根拐杖,创设一个指路标,旨在帮学生改变现状,产生兴趣。在课时导学案中突出学科特点,重点设计读,思,练三步。即:读:怎样进行数学阅读;思:培养学生学会数学思考;练:数学练习的方法。
一:怎样进行数学阅读
1、在阅读的过程中设置适当的问题,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积极开展自我启发思维,对教材提供的“原材料”主动进行“加工”,而自我构建起实质意义上的、非人为给予的数学知识“产品”。古语有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因此,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在数学阅读中的问题意识。如:在阅读“异面直线所成的角与它们的距离”一节时,除了要抓主概念中的关键字外,要理解五个问题:(1)为什么要引进异面直线所成的角与它们的距离这两个概念?(2)新概念与平面几何中线与线所成的角和距离有何联系?(3)为什么要下这样的定义(新概念的合理性)?(4)如何用图形语言、符号语言来表述新概念?(5)如何求异面直线所成角与距离?
2、指导学生做好数学阅读笔记。笔记是对付遗忘的有力武器,是积累认知经验,提高认知水平的重要途径。因此,必须记好和用好笔记。数学阅读笔记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疑问性笔记。在阅读中遇到疑难时,最好专门进行摘录,系统记录自己知识和能力的不足,以便有针对性的突破;同时在阅读时着力发掘并记录问题及处理问题的想法,建立起自己的“疑问集”。(2)感触性笔记。阅读中,有所感、有所悟及有所发现的,都应即时记录,积累一闪而过、难以重现的智慧火花,拥有一本珍贵的“火花集”。(3)梳理性笔记。如果说前两种笔记是阅读由“薄”到“厚”的过程的话,那么梳理性笔记就是阅读由“厚”到“薄”的过程,是对阅读内容不断提炼的记录。
二:培养学生学会数学思考
1、 设置恰当问题情境,为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提供环境
问题是思维的源泉,没有问题就没有思维的动力。所以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的实际出发设计问题情境,使学生能基于情境进行思考,发现要解决的数学问题。
2、 设计有效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数学思考的能力
首先,有效的数学活动应当是“数学”的。学生所从事的活动要有明确的数学目标,动手实践、小组合作、同伴交流等都是活动的形式。因此,通过活动促进学生对数学对象的理解(包括内涵、与其他内容的联系、在实际中应用),是最重要的。一般而言,数学建模,数学探究都是一些有效的数学活动方式。一道数学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过程也可以看成是一个“有效的数学活动过程”。让学生从事“做数学”的活动,也是让学生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而提出问题实际上就是引导学生进行初步的“数学化”——从数学的角度思考现实中的现象(问题);抽象归纳则是真正的“数学化”过程——形成对数学的理解;应用举例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建模的活动,发展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数学练习的方法
1、基本练习,也就是模仿性练习。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练习一些简单的、与基本概念雷同的题目。这种练习可以检查学生是否理解了所学内容,还存在什么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新知识的再现,促使知识内化,解决学生一个“懂”字。
2、发展性练习,也就是变式练习。一般以学生独立完成为主,练习一些稍有变化的、比教学内容稍有发展的题目。这种练习可以检查學生对知识掌握程度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探求知识的实质或突破教材的难点,促使学生把知识同化后纳入知识结构并转化为技能。
3、综合性练习,也就是深化、提高性练习。一般要求学生尽量会做,但不强求人人都会。主要练习一些新旧知识结合,或巧用新知识的难度较大的问题。
这种练习可以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深度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境界,解决学生一个“活”字。练习有层次性,可以避免把学生“一棍子打死”,使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到果子”,让他们体验成功,感受成功的喜悦,逐渐树立学习信心,并形成良性循环,激发学生愿学、想学的兴趣,消除厌学、厌练的情绪,从心理上消除负担。让成绩中下的学生也能在数学课堂中完成一些问题。教师要及时肯定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进步,更多地肯定他们的成绩,鼓励成功,鼓舞信心。
创建新课堂的课改的实践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大工程,在我们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过程的督查评价理念下,进一步探索完善“读、思、练”的数学教学三部曲。
一:怎样进行数学阅读
1、在阅读的过程中设置适当的问题,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积极开展自我启发思维,对教材提供的“原材料”主动进行“加工”,而自我构建起实质意义上的、非人为给予的数学知识“产品”。古语有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因此,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在数学阅读中的问题意识。如:在阅读“异面直线所成的角与它们的距离”一节时,除了要抓主概念中的关键字外,要理解五个问题:(1)为什么要引进异面直线所成的角与它们的距离这两个概念?(2)新概念与平面几何中线与线所成的角和距离有何联系?(3)为什么要下这样的定义(新概念的合理性)?(4)如何用图形语言、符号语言来表述新概念?(5)如何求异面直线所成角与距离?
2、指导学生做好数学阅读笔记。笔记是对付遗忘的有力武器,是积累认知经验,提高认知水平的重要途径。因此,必须记好和用好笔记。数学阅读笔记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疑问性笔记。在阅读中遇到疑难时,最好专门进行摘录,系统记录自己知识和能力的不足,以便有针对性的突破;同时在阅读时着力发掘并记录问题及处理问题的想法,建立起自己的“疑问集”。(2)感触性笔记。阅读中,有所感、有所悟及有所发现的,都应即时记录,积累一闪而过、难以重现的智慧火花,拥有一本珍贵的“火花集”。(3)梳理性笔记。如果说前两种笔记是阅读由“薄”到“厚”的过程的话,那么梳理性笔记就是阅读由“厚”到“薄”的过程,是对阅读内容不断提炼的记录。
二:培养学生学会数学思考
1、 设置恰当问题情境,为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提供环境
问题是思维的源泉,没有问题就没有思维的动力。所以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的实际出发设计问题情境,使学生能基于情境进行思考,发现要解决的数学问题。
2、 设计有效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数学思考的能力
首先,有效的数学活动应当是“数学”的。学生所从事的活动要有明确的数学目标,动手实践、小组合作、同伴交流等都是活动的形式。因此,通过活动促进学生对数学对象的理解(包括内涵、与其他内容的联系、在实际中应用),是最重要的。一般而言,数学建模,数学探究都是一些有效的数学活动方式。一道数学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过程也可以看成是一个“有效的数学活动过程”。让学生从事“做数学”的活动,也是让学生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而提出问题实际上就是引导学生进行初步的“数学化”——从数学的角度思考现实中的现象(问题);抽象归纳则是真正的“数学化”过程——形成对数学的理解;应用举例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建模的活动,发展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数学练习的方法
1、基本练习,也就是模仿性练习。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练习一些简单的、与基本概念雷同的题目。这种练习可以检查学生是否理解了所学内容,还存在什么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新知识的再现,促使知识内化,解决学生一个“懂”字。
2、发展性练习,也就是变式练习。一般以学生独立完成为主,练习一些稍有变化的、比教学内容稍有发展的题目。这种练习可以检查學生对知识掌握程度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探求知识的实质或突破教材的难点,促使学生把知识同化后纳入知识结构并转化为技能。
3、综合性练习,也就是深化、提高性练习。一般要求学生尽量会做,但不强求人人都会。主要练习一些新旧知识结合,或巧用新知识的难度较大的问题。
这种练习可以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深度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境界,解决学生一个“活”字。练习有层次性,可以避免把学生“一棍子打死”,使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到果子”,让他们体验成功,感受成功的喜悦,逐渐树立学习信心,并形成良性循环,激发学生愿学、想学的兴趣,消除厌学、厌练的情绪,从心理上消除负担。让成绩中下的学生也能在数学课堂中完成一些问题。教师要及时肯定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进步,更多地肯定他们的成绩,鼓励成功,鼓舞信心。
创建新课堂的课改的实践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大工程,在我们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过程的督查评价理念下,进一步探索完善“读、思、练”的数学教学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