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干湖冬捕熔化酷寒的人们

来源 :海峡摄影时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gr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查干湖的冬季,是冰雪的世界。查干湖的渔民们,要面对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面对无边的风雪,熔化酷寒去与大自然对话。然而,就是这群渔民,关东汉子,在这样严酷的自然条件下,开创了中国冬季冰上捕鱼规模最大、数量最多的两项中国之最——冬捕。
  查干淖尔真正的冬捕始于辽金时期。据史料记载,辽帝最喜欢吃“冰鱼”。每年腊月,辽王都要率领家眷来北方,在嫩江、大安月亮泡、查干淖尔泊子或达赉湖湖面上搭建帐篷。他在帐篷里把脚下的冰刮薄,薄到像纸片儿,这时可以看见鱼儿在冰下游动。看够了想吃时再将薄冰打开,鲜活的鱼儿就接二连三地跳上冰面……历史上习惯把这种冬捕称为“春捺钵”。
  人们说松花江和嫩江交汇处是一处独特的地方,两股大水把这块土地和草原滋润得无比肥沃和富饶,星罗棋布的泡湖散布在松原的土地上,这儿可以称之为一个多湖泡之地,仅在前郭尔罗斯地域内就有大小湖泊27处之多,而其中查干淖尔不但是这其中最大的湖泊,同时它也是中国十大淡水湖之一。
  查干淖尔为蒙语,即“白色的湖泊”之意,地处今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尔罗斯境内。据民俗学家王迅在《郭尔罗斯考略》中考证,查干淖尔是今天的称呼,在宋辽时期,称之为“大水泊”或“大鱼泊”。北宋曾公亮主编《武经总要》记载:“鸭子河在大水泊之东,黄龙府之西,是鸭雁生育之处。大水泊周三百里。”到了明代,这片大水泊被称为“拜布尔察罕大泊”(也称“白马儿大泊”)。湖水面积4万公顷,蓄水7亿立方米,是发源于大兴安岭得福特勒罕山北麓的霍林河末端的堰塞湖泊,靠四季的雨雪,汇各处的水源而形成。历史上,它同呼伦贝尔草原上的达莱湖和现俄罗斯境内的贝加尔湖一同构成了地球的“肺”,调节着地球北半部一切生灵的生存环境。由于查干淖尔古时的自然状况保存得好,这儿的一切特产也得到世界的关注。湖中的鱼完全靠食草籽和小虫为生,于是被人称为“绿色”营养品,有极高的养生价值,从远古时起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在历史久远的岁月中,自然同人与共,人类保护了自然,又使得自己依赖自然得以延续生存。据草原上著名的民俗学家苏赫巴鲁介绍,从前蒙古族人不食鱼,而且还保护“水”。小孩在草原上放牧,不但不许牛羊在水中撒尿,人也不许。他小时候,阿爸阿妈就告诉他,千万别往湖泊河水中撒尿,不然惹怒了水神,草原会有灾难。善良的老人其实是把草原人保护自然的意识传承给了孩子,这是北方民族人民的一种生存品质,也是一种生存能力。其实,他们是把包括查干淖尔在内的这一片土地按原色生存状态保护下来。
  食鱼习俗最早是从汉人开始的。那时,包括松花江、嫩江在内的诸多江河上都有了打鱼人,查干淖尔上也有诸多船在夏秋捕鱼。由于这个湖泊生长着独特的自然植物,水中昆虫繁多,鱼儿吃水中的小虫和湖边的草籽,构成了独特的肉质。这儿的风向也奇怪,有时东南风突转西北风,于是刚刚顺风向的草籽便会大片倒向水中,成为鱼儿们的美食。
  查干淖尔的风向和它西北部的台地有关。在如今乾安境内的陈字井、黄字井、天字井等处,西岸明显高出东岸。这儿秋季、冬季多刮西北季风,把成熟的草籽通过劲风带入湖心,自然地喂养着水中的鱼类。而新庙和青山头一带地势偏平,生长着荷花、菱角一类植物,这是鱼儿喜欢吃的,诸多的大鱼秋夏时节喜欢在这一带活动。鱼儿有了自然良好的生存环境,查干淖尔就成了它们生存的最佳之地。据有关资料统计,仅在查干淖尔内就有各种鱼类68种之多,如鲤鱼、鲫鱼、草根、鲢鱼、麻鲢鱼、鳌鱼、鳟鱼、狗鱼、胖头、牛尾巴、鳃条鱼、嘎牙子鱼、白鱼、串丁子鱼等,真可谓“三花五罗十八丁”样样都有,而查干淖尔捕鱼最典型最辉煌的时候就是它的冬捕。
  在东北,从深秋到初冬,一切江河湖泊都被严寒封冻了。
  历史上北方交通不便,一到冬季,许多封冻的大江大河便成了爬道。如果渔民们在江上凿冰捕鱼,往往会使爬犁和大车不便通行。北方人是善良的。冬天,他们不会在大车和爬犁行走的冰道上打冰眼,而是选择在泊、泡、湖一类的水域上凿冰捕鱼,这样查干淖尔就成了北方冬天最热闹的天然捕鱼场。
  查干淖尔真正的冬捕始于辽金时期。据史料记载,辽帝最喜欢吃“冰鱼”。每年腊月,辽王都要率领家眷来北方,在嫩江、大安月亮泡、查干淖尔泊子或达赉湖湖面上搭建帐篷。他在帐篷里把脚下的冰刮薄,薄到像纸片儿,这时可以看见鱼儿在冰下游动。看够了想吃时再将薄冰打开,鲜活的鱼儿就接二连三地跳上冰面……历史上习惯把这种冬捕称为“春捺钵”。
  “捺钵”,契丹语,是“行在”之意,指辽帝出行所在地。《辽史·营卫志》载,“辽国尽有大漠,浸包长城之境,因宜为治,秋冬违寒,春夏避暑,随水草,就畋鱼,岁以为常”。而“春捺钵”是指皇帝“从正月上旬起牙帅,约六十日方至。卓帐冰上,凿冰取鱼。冰泮,乃纵鹰鹘捕鸭雁”。他晨出暮归,从事弋猎网钓,舂至乃还。这在王迅的《郭尔罗斯考略》中已明晰记载:“北主与其母皆设次冰上。先使人河上、下十里间以毛网截鱼……预开水窍四,名曰冰眼……”
  凿冰眼又称凿冰窟窿,下“串联网”,打水中鱼,这活是最难干的。凿冰洞、下网、起网,一溅一身水,冰上的水也有半尺厚(这是打眼时咕咚筢子打出来的),所以冬天打鱼人身上一身水,衣裳里一身汗,北风像刀子一样,往人身上一“扎’,转眼给你“穿个透”。江水给衣裳“挂了一层甲”(冻了一层冰),里边汗水也结了一层冰,人在冰上一走,里里外外“咔嚓咔嚓”直响。
  冬捕与平时捕鱼活动的不同是,这是一项集体活动,不是一个人能独立完成的,这是需要诸多人的配合,并调动这儿的诸多民族一块参加的一项活动。冬捕就是面对严酷的大自然,去凿冰捕鱼。当地人有个习俗,查干淖尔冬捕,谁不去冰上见识一下,谁就不是“汉子”。这是对男人体魄、能力的一个衡量。在北方,谁没去查干淖尔打过鱼,谁甚至就找不上媳妇。为了冬捕,各行各业都开工作业,木匠打爬犁,车匠造大车,皮匠做皮袄,鞋铺做靰鞡,编匠编渔具,麻绳铺打绳织网,割苇的人也忙着编鱼囤子……
  整个查干淖尔,一片忙碌。
  冬捕又使各民族之间、人与人之间得以交流。由于要组织渔业队,打工的小股子、网户达和船户,捕鱼人和把头,各种手艺人,还有鱼店的掌柜和老客,各种大车店和旅店,都有了一种交融和联系。这在某一点上,起到了促进社会的发展和文明进步的重要作用。甚至在冬捕的日子里,动物也得到了重视。马要顶一个“股”到冰上的捕鱼场“拉马轮”;狗要看网房子;牛要拉鱼、运鱼。冬季的捕鱼活动,使人和动物亲近了,使人和自然得到了实实在在的融合。
  这种从春夏就开始准备的活动,使人们憋足了劲,要把在冰层下养了一夏一秋的鲜美鱼儿捕捞上来,于是使冬捕形成了独特的民俗……
  严冬,当厚厚的白雪覆盖在茫茫的嫩科尔沁草原上,当老北风呼啸吹刮的时候,土地在颤动,马儿在嘶叫,人们在呐喊。那是黑土北方的人的一种抑制不住的热情,在心底升腾。
  在地球上,仍能让人直接去体验和感受这种生存文化形态的地方如今已为数不多了。是的,这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也是最后一处被自然和人类完整保存下来的渔猎部落。
其他文献
三溪夜赛龙舟的习俗由来已久。赛龙舟,长乐本地方言为“扒龙船”,古时,白天外出劳作赶不上扒龙船的村民,就在收工后挑灯竞渡。  长乐市江田镇屏山脚下的三溪村,因潼溪、南溪、北溪汇集于此而得名。  每年农历四月初,三溪村民要着手建造新龙船,擂鼓开“殿门”,祭香官神,开始造龙船。  到了农历五月初一,村民开始“扒龙船”,在鞭炮声中,村民纷纷把龙船从各自祖庙中抬出来放入南溪,下水前还要祈福祭天地。  最为隆
期刊
龙舟竞渡,八闽俗称“扒龙船”。“扒”是福建语系“划”的意思,“扒龙船”即“划龙舟”。在这艘长长窄窄的木船上,承载了八闽各地不同的风俗和故事。  龙舟摇曳东复东,采莲湖上红又红。  波澹澹,水溶溶,路隔荷花水不通。  西湖南湖斗彩舟,青蒲紫蓼满中洲。  波渺渺,水悠悠,长奉君王万岁游。  ——唐·陈金凤《乐游曲》(最早记载福州扒龙船的诗)  福建背山面海,境内江河纵横,1000多年前民间就盛行龙舟竞
期刊
非洲肯尼亚境内的纳库鲁湖素有“观鸟天堂”之美誉,这里栖息了上百万只火烈鸟。广东摄影家王琛携带哈苏503CW相机,在500米高度航拍了火烈鸟云集的壮观场景。数十万只火烈鸟就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烈火,与绿色的非洲草原、蓝色的湖水,构成了一幅壮丽的画卷。
期刊
两岸对渡 水战激烈笑声长  端午节这一天,石狮蚶江古渡人声鼎沸,四面八方的人流涌向海滨。只见百舸在泉州湾竞渡穿梭,人们用各种勺、桶盛满海水,相互追逐倾泼,热闹红火。人们视此水为“吉祥水”、“幸福水”,要让这圣水情雨淋透,以图吉祥、幸福、兴旺……  欢喜船入港,我君走船人。  蚶江与鹿港,对渡来通航。  海峡起风浪,隔岸等亲人。  相思两地牵,盼君守空房。  欢喜船入港,两岸心相同。  盼君早归航,
期刊
莆田东汾:烈焰中的虔诚  每年的端午节,全国很多地方以赛龙舟的形式来纪念屈原。莆田市城厢区灵川镇东进村也用龙舟办活动,但不是赛龙舟,而是送龙舟——将手工报纸裱糊的龙舟火化,祈求平安。  一年一度的莆田灵川东汾五帝祖庙的送王船习俗,沿袭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了,2009年4月25日,被批准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端午节这一天,前来参加并观看送王船仪式的村民们从四面八方云集在东汾五帝祖庙内外,摩肩
期刊
兴化方言中的“五日节”涵盖了莆田端午的风物志。年代更替,当人们唱起“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艾、初五扒龙船、初六嘴觖觖”的民谣时,端午节的记忆便带着时间的颜色……  凡参赛的龙船,由道士上香禀告“龙王尊神”,主持者用红彩绸蒙上龙船的“眼睛”,并在“龙角”上挂上“龙灯”、花环、饼圈等。接着,龙舟在执事者的护送下,由长者用彩笔为龙舟开光点睛,使其成为真正的“龙”后,龙舟才在一片热烈的掌声和震耳的爆
期刊
意大利摄影师Stefano Unterthiner只身前往日本北海道,记录大天鹅在越冬期栖息的状况,完美记录下人类干扰之外的自然之美。这一拍摄项目亦获得了2011年荷赛自然类二等奖。  日本北海道是天鹅在北半球的越冬地之一,每年冬天,成群的大天鹅从西伯利亚飞到北海道过冬。大天鹅能够从冰岛跨越1280公里的海域飞到爱尔兰,是跨海迁徙距离最远的天鹅种群。
期刊
全国独一无二的端午民俗  古时泉州城,每年端午节前后,大街小巷到处可见一队队手执“缚榕缚艾”的长杆“采莲旗”,抬着造型奇异的龙王头,唱着“嗦”褒歌,一路踏舞,一路挨家挨户“采莲”。这就是拥有800多年历史的端午民俗活动——“嗦啰嗹”。  如果你在端午的清晨来到泉州的安海,那么萦绕耳边的必定是一咏三叹的“嗦啰嗹”。  嗦啰嗹又称为“采莲”,闽南语中,“采莲”谐音“采梁”,取采尘、拂尘之意。因《采莲歌
期刊
龙岩客家地区每年端午节,除了吃糯米粽,喝雄黄酒,用艾草、痱子草、枫叶等鲜草煮水洗澡,有江、河的地方竞龙舟等习俗外,户户都门插艾枝、菖蒲、挂葛藤。  客家过节早一天  离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还有一天,龙岩武平县家家户户就过上节了,武平县城郊区的陈婆婆家也不例外,这一天,她有许多事情要做,既要打扫家里里里外外的卫生,又要插艾草、包粽子,之后还有一个不能缺少的程序——泡药澡。  武平是客家聚居地,龙岩客家
期刊
“投粽祭屈”古风犹存  政和县有一座美丽的文化古村,村头的皤溪之上,有一座福建最美的风雨廊桥——花桥。有趣的是,花桥一带至今仍保留着“投粽祭屈”这一习俗。端午节这一天,花桥周围几十里范围的男女老少都挎篮携粽来这举行祭祀屈原的仪式,祭祀中的男女老少则以围绕花桥穿行九圈后,由妇女将粽子投入溪中,众多小孩则在溪中争抢捡拾,从而把活动推向高潮。  宋元以来,“投粽祭屈”的风俗渐渐消失,粽子主要是给自己及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