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意兼得文法相融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dyvssamm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扣住中心句,引发阅读期待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7课,一起读课题——
  生(齐):黄果树瀑布。
  师:还记得课文开篇的第一句话是怎样赞美黄果树瀑布的吗?
  生:黄果树瀑布,真是一部大自然的杰作!
  (师板书:杰作)
  师:什么样的作品才能称之为“杰作”?
  生:伟大的作品。
  生:了不起的作品。
  师:黄果树瀑布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会带给作者如此深刻的感受?这节课,就让我们循着作者的足迹,走进文章的字里行间,去一睹它的风采。
  二、聚焦重点内容,感悟瀑布特点
  师:想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展现黄果树瀑布这个大自然杰作的?
  生:是从声音、形态和感受三个方面来展现的。
  师:(板书:声音、形态、感受)请大家默读课文,先找出描写黄果树瀑布的声音和形态的句子,用笔画下来。然后反复品读,看看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在相关的词句旁边作批注。
  (生自学)
  师:作者是怎样描述黄果树瀑布的声音的?把你找到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生答,师出示句子。)
  刚进入黄果树风景区,我们便听到“哗哗”的声音从远处飘来,就像是微风拂过树梢,渐近渐响;最后像潮水般涌上来,盖过了人喧马嘶,天地间只存下一片喧嚣的水声了。
  那“哗哗”的水声便成了千万架织布机的大合奏。
  瀑布从岩壁上直泻而下,如雷声轰鸣,山回谷应。
  师:黄果树瀑布的声音有什么特点?请你抓住关键的词句来谈谈。
  生:“从远处飘来”的一个“飘”字让我感觉到了响。我们离瀑布还很远,但“哗哗”的声音就已经传过来了。
  师:“飘”是说瀑布的声音很轻很柔,你怎么就能感受到声音的响呢?
  生:因为虽然“飘”是说声音很轻很柔,但“从远处”飘来,在很远的地方都能听到,说明声音特别大。
  师:噢,原来作者用这个表示轻、表示柔的词语还是为了写声音的响的。这就是写作的智慧哦。你还能从哪里感受到声音
  的响?
  生:“盖过了人喧马嘶”“只存下一片喧嚣的水声了”。一个“盖”、一个“只存下”充分说明了瀑布声音的响。
  师:一个“盖”让你想到了哪个成语?
  生:铺天盖地。
  生:瀑布声铺天盖地而来,人喧马嘶都被淹没在这声响里,再也听不到别的声音了,“只存下”一片瀑布的声响!
  生:从“潮水般、人喧马嘶、喧嚣”这些词我体会到黄果树瀑布声音很响。
  生:“那‘哗哗’的水声便成了千万架织布机的大合奏。”我从“千万架”“大合奏”感受到了瀑布声音很响,气势磅礴。
  生:我想给这位同学补充一下,从“那‘哗哗’的水声便成了千万架织布机的大合奏”,我体会到了黄果树的声音不仅很响,而且很嘈杂。
  生:“瀑布从岩壁上直泻下来,如雷声轰鸣,山回谷应。”声音就像雷声一样响,而且这雷声一样的声响在山谷间回荡。从这些词我不仅体会到声响很响,也很美。
  师:看来,大家从作者的描写中都体会到瀑布声音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响”。(板书:响)试着读出黄果树瀑布声音的特点来。
  (生练读)
  师:黄果树瀑布声音很响,特点很突出。作者又是怎样把这个特点写出来的呢?比较一下,从作者的描写中,你发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都使用了打比方。
  师:具体地谈一谈。
  生:作者把瀑布的声音开始比作是“微风拂过树梢”和“潮水”,接着把它比作是“千万架织布机的大合奏”,最后把它比作是“雷声轰鸣”。
  师:你看,这样一打比方,仿佛黄果树瀑布的声音就响在我们的耳畔。同样是写“响”,静心品味,好像有点不同。品一品,看看有什么不同?
  生:第一个句子能够体会到声音越来越响。
  生:第二个句子能够体会到声音非常嘈杂。
  生:第三个句子能够体会到声音虽然很大,但很美。
  师:读书,就要像喝茶一样要学会品味。同样是写声音,为什么听到的却有不同?联系课文想一想。
  生:开始作者离瀑布很远,后来到了瀑布的跟前,再后来
  作者下到了谷底,所以听起来
  不同。
  师:老师要给善于发现的你们点个赞!原来位置在变,笔下的声音也在变,变得越来越响,越来越美。我们一起读读,感受一下。
  (生练读,师生分组读。)
  师:多么奇妙的声音,它就像一首美妙的乐曲回响在耳畔!难怪作者发出这样的慨叹——
  生(齐):黄果树瀑布,真是一部大自然的杰作!
  师:欣赏了瀑布的声音,我们再一起看看瀑布的形态。课文用哪些语句描写了黄果树瀑布的形态?
  (生答,师出示句子。)
  透过树的缝隙,便看到一道瀑布悬挂在岩壁上,上面折为三叠,好像一匹宽幅白练正从织布机上泻下来。
  瀑布激起的水花,如雨雾般腾空而上,随风飘飞,漫天浮游,高达数百米,落在瀑布右侧的黄果树小镇上,形成了远近闻名的“银雨洒金街”的奇景。
  黄果树瀑布虽不如庐山瀑布那样长,但远比它宽,所以显得气势非凡,雄伟壮观。
  师:从作者的描写中,你体会到黄果树瀑布形态有什么特点?请你抓住相关的词句谈谈你的体会。
  生:从“宽幅白练”“银雨洒金街”我体会到黄果树瀑布很宽,很美。
  师:“白练”指的是——
  生:白布。
  师:准确地说是指白色的绢。我们看像不像?
  生:太像了!
  师:如果说瀑布是一匹“宽幅白练”,那这架织布机说的就是——   生:岩壁。
  师:岩壁与瀑布就是一对最绝妙的搭档!那么宽的岩壁上泻下那么宽的一道白练,真是壮观!你还体会到什么?
  生:从“瀑布虽不如庐山瀑布那样长,但远比它宽”我体会到黄果树瀑布非常宽,宽得气势非凡、雄伟壮观。
  生:我想给他补充一下,庐山瀑布我们在三年级学古诗的时候就知道了,它很雄伟,但很窄,这句话中一个“远比它宽”让我感受到了黄果树瀑布比庐山瀑布要宽出很多倍。
  师:你能联系曾经学过的知识来帮助自己理解,真好!我们一起来看看图片。这是庐山瀑布,看着这幅图,是不是有一句诗跳进了你的脑海?那就是——
  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师:有没有同学知道黄果树瀑布有多宽?
  生:黄果树瀑布宽101米,其中主瀑顶宽88.8米。
  师:是啊,真宽。可作者在文中为什么不用这两个数字来说宽呢?
  生:这样的数字表达起来虽然准确,但文中的文字更能让我们感受到它的宽。
  生:文中把瀑布比喻成了“宽幅白练”,很形象地写出了瀑布的宽。
  生:文中还把黄果树瀑布和庐山瀑布进行对比,也让我们很形象地体会到了瀑布的宽。
  师:是啊,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比较,使得黄果树瀑布的形态特点一目了然。你能通过朗读展现出它的特点吗?
  (生读)
  师:黄果树瀑布就是一幅气势非凡、雄伟壮观的画!难怪作者这样赞美它——
  生(齐):黄果树瀑布,真是一部大自然的杰作!
  师:如果说,形态和声音是对瀑布的直接描写,那么有没有对瀑布的间接描写?
  生:作者在描写黄果树瀑布时,还写了自己的感受,这应该是对黄果树瀑布的间接描写。
  师:找一找有关句子,动笔画出来,然后好好地读一读,品一品。黄果树瀑布能带给人一种怎样的感受?用一两个词概括地说一说。
  生:舒服、惬意。
  生:心旷神怡!
  生:精神振奋。
  (生答,师出示。)
  瀑布泻入谷底溅起的水珠直洒到我们的脸上,凉丝丝的,舒服极了。
  坐在下面,仿佛置身于一个圆形的乐池里。四周乐声奏鸣,人就像漂浮在一片声浪之中,每个细胞都灌满了活力。
  聆听着訇然作响的瀑布声,只觉得胸膛在扩展,就像张开的山谷,让瀑布飞流直下,挟来大自然无限的生机。
  师:读出这种感受。
  (生读)
  师:我们在欣赏瀑布声音的时候,体会到了由于距离的不同,所以声音在作者的笔下也是不同的。现在当你读着这些感受,你又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作者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先是“凉丝丝的”,接着是感到“每个细胞都灌满了活力”,最后感觉到“胸膛在扩展”。
  生:我发现作者的感受在逐渐加深。
  生:我发现作者的感受不断加深是因为在瀑布旁边时间越来越久。
  师:这个发现很重要。你从哪些词语看出时间越来越久?
  生:“凉丝丝”的感觉是我们刚到瀑布边的感受,“坐在下面”时间长了一些,而“胸膛在扩展”是“久久地坐着”才感受到的。
  师:真了不起!在瀑布前坐得越久,感受就越深!这样美妙的感受,难怪作者要这样慨叹——
  生(齐):黄果树瀑布,真是一部大自然的杰作!
  师:站在那里,相信大家还会有一种共同的感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想想是什么感受。
  (生读课文,思考。)
  师:什么感受?
  生:沉醉。
  师:此瀑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见!难怪作者在开篇第一句就由衷地发出这样的感叹——
  生(齐):黄果树瀑布,真是一部大自然的杰作!
  三、注重拓展延伸,强化学法的习得
  师:作者从声音、形态和感受这三个方面全面、立体地展现了黄果树瀑布这部大自然的杰作。为了突出事物的特点,给读者留下更深、更美的印象,作者在介绍时运用了——(生:打比方、作比较等手法。)有人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回忆我们的生活,田野里、树林中、大海边、山顶上……会有许多美好的景物。请你选择一处,试着也从所见、所闻、所感三个方面用一小段文字把它生动描述出来,在描写时不妨也学着使用打比方或拟人等方法来表达。
  (生练写)
  师:把你写的读给大家听一听。
  生:我走在小溪边的石子路上,看到一朵朵素雅的雏菊在阳光下绽开笑脸。五颜六色的雏菊,点缀着碧绿的草丛,十分和谐。(师:写出了花的颜色和形态。)天地间,十分幽静。潺潺的溪水声,时而像轻柔的钢琴曲,时而像微风拂过的风铃,清脆而悠扬。(师:运用比喻写出了声音的美妙。)此时的我仿佛也融入了大自然,就像是大树上的一片青叶,在微风中舞蹈着、歌唱着。(师:这种感受也是一种“醉”!)
  生:我光着小脚丫奔向海边,清凉的海水掠过我的脚背,淘气的浪花像个调皮的孩子不停地抚摸着我的脚丫。沙子细细的,软软的,踩在上面,舒服极了。抬起头,红红的夕阳浸在海水中,把水和天都染红了一大片。(师:多美的画面!)海鸥美妙的叫声回旋在我的耳畔,仿佛在窃窃私语。(师:通过拟人句来写声音。)我被眼前的一切陶醉了,静静地站在海水里,只觉得身体越来越轻,就像漂在海水里的一叶扁舟,随风而去。(师:你的感受富有诗意!)
  师:看来,美在我们的生活中,美也在我们的感受里!让我们用妙笔去把它们记录下来。
  下课!
  【评析】
  沈老师的这节课给我总的感受是简约、灵动、大气、扎实。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抓住了文章的中心句,准确聚焦到了课文的重点内容,无论是教学目标,还是教学流程看起来是那样的清爽、简单、流畅。沈老师由“黄果树瀑布,真是一部大自然的杰作”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句子入手,引导学生生疑激趣,走近文本,接着又聚焦到描写黄果树声音、形态、感受的语句,引导学生细读品味,概括出黄果树瀑布的特点。其实这个品味、概括的过程就是让学生的心灵与黄果树瀑布不断碰撞、交融的过程。最后再回到了对这个中心句的品味上。这种复沓式的一咏三叹,使教学有了主旋律,画面有了主色调。
  二是十分注重比较阅读。比较阅读,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在对黄果树瀑布声音、形态、感受的品味时,沈老师引导学生反复比较,比较相同点,比较不同点。在比较中,学生感受到了瀑布的特点,感悟到了语言之精准,领会了写作的方法,也激发了对新的问题的探究。
  三是注重读写的迁移训练。“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培养学生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沈老师的这节课不光学生读得有质量,而且写得也很扎实。通过写,可以看出学生的思维、语言和方法得到了有效的融合。
  四是彰显了“学本”课堂的理念。学生在这节课上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学得扎实,学得有效。无论是语文素养,还是精神世界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高新区狮山实验小学校/江苏昆山开发区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郝 波)
其他文献
经常关注阅读教学的人都知道,多年以来的提问设计研究,并没有让大面积阅读教学的基本手法——“随问随答”,得到有效控制与改变。大多数语文教师依然习惯于在阅读教学中不断地提问,大量地提问。教师随意提问和学生简单回答——我们姑且称之为“教学碎片化”,它仍然充斥着我们的课堂。即使那些高层次的教学大赛也不例外,此种现象屡见不鲜。  前些日子,笔者听闻挚友薛发武校长一说,颇得启迪。  有一天,薛校长听了一堂语文
【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乡土文化是一个地域具有地方特色的优秀文化。梁湖水磨年糕生产历史悠久,因其色白如玉、晶莹剔透、糯软光滑独树一帜,驰名海外。经过一百多年的流传,它不仅是一个地方的特产,更成为富有地域特色的一种文化。本课教学引导学生将习作与乡土生活融合,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调查、访问、
【设计说明】  “抓住动物的特点,恰当运用多种方法来介绍”是适合在五年级进行的一次说明文习作训练。为了教会学生写介绍动物的说明文,我们对单元内容进行了重组,精选了《鲸》《松鼠》《麋鹿》《蜜蜂》《蝙蝠和雷达》等说明性的经典例文组建了“单元包”,通过整体引读、例文教读、拓展阅读等环节带领学生学习作者“抓住动物的特点,恰当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来介绍”的表达方法。  本节课展示的是学生在已经完成习作初稿的基础
【设计理念】  从诗歌的理论中我们可以知道:诗歌的意义是最多元、最丰富的。不同的人,可以读出不同的意蕴来,不同的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阅读。因此,读诗最需要个性化体验,最需要自由的想象。本设计通过多种阅读方式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各国儿童的团结友爱,感受诗歌的快乐氛围。学习方式以阅读、感受、分析、联想、创作诗歌为主,以诗歌特有的音律美引导学生感受、理解、升华对太阳的热爱,并掌握初步的创作诗歌的方法,激发
在小学各学段的教材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很多相对比较长的课文,并且要在一课时内完成,这就需要“长文短教”。“长文短教”重在一个“短”字。一方面要大胆取舍教学内容,化繁为简,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另一方面要在深刻钻研、研究教材的基础上,优化课堂结构,进行“点”的训练。训练点找好了,教学也就有了抓手,这样不仅能使教学顺利地进行下去,而且能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的语文素养。  每一篇课文,无论其篇幅的长与短,总有
记者:各位老师好!我知道,你们的工作室一直致力基于全脑教育理念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研究,那么在全脑语文课程的开发过程中,你们对其体系做了哪些深入的研究呢?  王红梅:全脑语文课程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基于“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平台,以提升语文能力为核心内容,以全脑开发为抓手,打破原有课程界限,实现语文常态课与综合实践课的并轨,统整全脑语文课程的新局面。现阶段,我们学校的做法是把全脑训练方法融入语文教学
【设计初想】  《桥》是著名作家谈歌创作  的一篇微型小说。全文篇幅虽简短,但表达特色鲜明:以曲折的情节、不断的推动,深化主题;以简短的文字、精妙的修辞,渲染环境;以准确的用词、传神的描写,丰富人物;以悬念的设置、巨大的冲击,发人深思。面对“表达容量”如此之大的文本,该怎样切中要害,直抵文本主旨呢?这是小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小说文体,理应从文体角度出发实施教学。在环境、情节、人物这三要素中,人物形象是
这是一片幽静的山,山上多半是灌木和不高的树。山下是水库,两山之间一条大坝拦住了黎河,四周的山如一个大碗,蓄住了涨起的水。黎河水经过涡轮机的冲撞后,慵懒疲惫地从坝底流出,缓缓地拐了个弯,接着向东流去。   河湾边是一片油菜地,跨过菜地,并排的几栋平房便是学校。不知谁家养的鸡在打鸣,叫声顺着山风飘开来。四周静极了,这点声响不但没增加些许烟火气,倒衬出深山中的冷清寂寞。   已近傍晚,日头还明晃晃地照着
我们曾提出: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就要有一桶水。后来我们改变了提法: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就要有长流长新的自来水。新课改期间我们提出:学生想要水,老师应该引导学生自己去找水。从“水”的变化过程,我们可以看到:教学的方式在发生着质的改变,由以前的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变为现在的以学生的“学”为中心。  听一位年轻教师执教《葡萄沟》,可以说这是一位非常有教学灵性的老师,工作时间并不长,但是思路清晰,有很强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在自主合作分享学习方式研究中,我们尝试构建出综合与实践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