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口对岸是沈从文

来源 :焦点·风土中国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xyl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车在洪安镇的一个街口停了下来。小街是往上的一个缓坡,挡住了视线,一时看不到坡那边的景色。沿缓坡慢慢地向上走去,目光渐渐升高,坡顶一点点降了下来。于是渐次看到一些树梢,然后是山巅,是屋顶,是岸,最后才是那条酉水。
  酉水还是那样不快不慢地流着,河上的篷船,还是那样静静地浮着。河沿上,乌黑瓦顶的木屋还在,“一半着陆,一半在水”的吊脚楼还在。依然是当年那条渡船;被踩得变了形的踏板,被坐得磨出光泽来的船帮,仍旧是当年的模样。60多年,日复一日,酉水天天从这儿流过,渡船时时自两岸往返。世事轮回,周而复始,一切都没有改变。
  抬头却见对岸立着一堵悬崖,崖壁上,阳光照出了两个红色繁体大字:“边——城”。峭崖高耸,笔立如削,岩缝中,这儿那儿,长出了一蓬蓬灌木杂草,把“边——城”二字的笔划遮了些去。靠下面一点的地方,还有几个小字,更被枝叶遮去大半。待得河风吹来,灌木摇动了,才确切地露出三个字来:“沈——从——文”。正是这堵悬崖,正是悬崖上刻着的这几个红字,提醒我们去认真丈量60多年来随这河水流去的许多时间。
  放眼看去,沿河上下,再没有这样的悬崖了。它怎么刚巧立在这渡口,而不是立在别处呢?它怎么刚巧就有一方平展的石壁,来做题词刻字之用呢?它默默地立在那儿,就是为了等待沈从文来题字签名的吗?当年沈从文屯戍此地的时候,能预见到有朝一日会把自己的姓名留在这堵悬崖上吗?……这样想着,心中就不免升起了浓浓的沧桑之感,脑子里就不免反复掂量着那叫做“命运”的东西。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中间隔着的,不过是一条白水。
  《边城》开头就写得明白:“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叫‘茶峒’……那条河水便是历史上知名的酉水,新名词叫做白河。”
  如今与我隔水相望的,就是那叫做茶峒的地方了。我们坐渡船过河去。
  依旧是两岸间牵一条横缆,船上人手拉横缆,慢慢地牵船过对岸去;只是那条横缆已不是用“废缆”做的了,它已换成了铁索。管渡船的,也依旧是已经到了祖父年龄的一位老汉;只是他脚边一个大红塑料水桶,却是当年没有的鲜艳颜色。船向对岸驶去,悬崖一点点移了过来。再看它时,头要仰得更高了。由于角度的关系,石壁上的那几个大字,已被灌木遮去大半。
  船上没有翠翠,也没有那条黄狗。但是河边水埠头上,这里那里,几个年轻的女子正在浣衣;沿河的砂石路上,也有狗不时地走过。依旧是当年的舞台,依旧是当年的布景。只是再听不到号兵吹号的声音,也见不到赛完龙舟后众男人下水赶鸭子的热闹景象了。
  酉水无声地流。零星驶过的篷船,不紧不慢地顺水而下。河水倒映着天光,水面鳞波一片。远山,近树,还有河湾处那被称作“三不管”的长滩:一切都叫人遐想。不禁忆起《边城》中的字句:“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夏天则晒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可以作为人家所在的旗帜。秋冬来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不期然入目,黄泥的墙,乌黑的瓦,位置则永远那么妥贴,且与四围环境极其调和”。这不就是唱给酉水的一曲水彩画般的“四季歌”么?
  终于走进了茶峒的小街。街道是清洁的,清静的,清凉的;与那些闹市相比,甚至显得有些寥落。两旁的房屋当然是改建过的了,但格局并无大变。大多临街一个堂屋,敞开着,一览无余;老人和孩子,在日常的程序里做着各自该做的事情。这样继续往前走着,就以为自己是走进了一出旧戏:保不定前边过来的老者中,就有那个心善而固执的渡船佬;保不定与你擦肩而过的少女中,就有那个纯情而乖巧的船家女。直到街角那儿出现了一家卖杂物的小店,我的眼睛才改变了焦点。是那些五颜六色的当令家什,把我从遥远的年代拽回到了眼前。我有意要走出这段往事,便向店主要了只打火机。付了钱之后,年轻的店主用生硬的普通话问:还要烟吗?好烟。我摇了摇头,指指上衣口袋,说:有了。
  没有在茶峒多呆。汽车从河的上游某处过了桥,这时候正在前边镇口等着。那么我们就这样与边城道别了。汽车驶离小镇时,不知哪处院子里的一只鸭子,忽然放肆地一阵大叫。
  车到凤凰。举目四顾,满城的屋檐,都翘首向天;每一个檐角上,都塑着一只凤凰:整座小城,就像是要飞起来的样子。
  没有飞起来的是沈从文的旧居,它依然沉稳地呆在长长的小巷深处,在石板路临近折弯的地方。小巷两侧,高高低低的,是青砖砌就的墙垣,挡住了市声的喧嚷。我们去到那儿的时候,一抹斜阳正照在门楣上,整个门脸儿一片褐红。那么这小小的院落,也就和许多“故居”大同小异:一些实物,一些图片,一些说明。总之是一个人的一生:幼年,童年,少年,青年,成年,老年;而终点则在正房的中央:那儿端放着的,是方方正正的一个骨灰盒。
  我们只用了不过几十分钟的时间,就读完了旧屋主人几十年起起落落的一生。在那些展品和图示面前,我们总是步履匆忙。临了,在近出口处看到那个售书的专柜,我们的眼光才再次凝聚起来。玻璃柜台下面,是印刷精美的许多沈著图书。大大小小的开本,中式西式的装帧,平装本,精装本,插图本,套装本:难以尽述。如此的规模和场面,也是沈从文在孤寂岁月里怎么也没有料到的罢。闲聊中,女售货员告诉我们,旅游高峰的那个五月长假,七天之内,这儿每日游客逾万!卖得最火的,也还是那本《边城》。闻此我稍稍仰起了头,轻轻地舒出了一口长气。
  就是这个沈从文,在写《边城》的时候,曾在“题记”中公然表示对当时流行风气的鄙夷,对那些他所谓的“理论家,批评家,聪明的出版家,以及习惯于说谎造谣的文坛消息家”,他多有不敬。然而很快他就为自己的孟浪付出了代价,当时代的重拳向他正面砸将下来的时候,他只有佝偻了身子,任满天雨雪凛然倾泻在自己头上。他断然放下了手中的笔,从此与文学断绝了关联。那么在那个史无前例的年头,作为罪人的沈从文,在北京某座大楼的厕所里,一丝不苟地用手指甲一点点刮去瓷砖上的污渍的时候,他能想到自己会有重新挺直了身子的一天么。
  接着我们从一座临时搭就的便桥跨过沅水,到对岸去。正逢放学时分,成群结队的中学生你推我挤地迎面向我们涌来。到了对岸的时候,河沿平缓的石级上,几个学画的女孩,正坐在那儿专注地向着落日写生。她们画中的远景,正就是我们要去的那座小山。小山绿树丛生,山麓的一小块平坦处,像是从天而降似的,一块巨大的五彩石直直地矗在那里,纹丝不动。这就是沈从文的墓了。有人告诉我们,墓址原选在山脚下一处更平阔的地方,然而那块五彩石却挣脱了绳索,从山顶砰然滚落,自行栽在此处,再难撼动。沈从文墓便因之有了传奇的意味。不必推敲此说的真伪,一个人生前既受到长期的痛诋,又获得迟到的殊荣;死后,还能被编成“传奇”流布:这样的生命,也就称得上圆满了。
  五彩石上,镌就两行绿色的行书:“照我思索,能认识‘我’;照我思索,能认识‘人’。”这是沈从文留给后世的箴言么?那么墓石四周的兰草,便因了绿树的蔽荫而更加茂盛起来;据说,沈从文的一小撮骨灰,就这样零星地撒在这些兰草之中,而墓石下面,实际上空无一物。这又有什么呢?人生原就是在有无之间穿行,要的原就只是一种寄托,一种象征,又何必坐实了具体的方式。通往墓地的山路旁,立着黄永玉撰写的一块碑石,上写:“一个士兵不是战死沙场,就是回到故乡。”一语作结,似欲与沈从文的箴言遥相呼应。蓦地联想起泰戈尔的诗句,正可作沈从文一生的某种诠释:“旅客要在每一个生人门口敲叩,才能敲到自己的家门,人要在外面到处漂流,最后才能走到最深的内殿。我的眼睛向空阔处四望,最后才合上眼说:‘你原来在这里!’”
  天色渐暗,周围的草树已逐渐模糊起来。只有墓石面前不知是谁斜放着的一束黄花,还坚持着清晰的轮廓。从枝叶的间隙中望去,是沅水的点点波光,在一些屋檐的剪影之间凌乱地动荡……
其他文献
第一次听朋友说“於菟”这个词还以为是个什么兔子哪,后来了解,才知道青海隆务河流经同仁县的一带地域,在藏地被称为“热贡”,是一片藏、土、汉、回、蒙古等多民族混居的地方。在这里人们认为,每年的农历十一月二十日为“黑日”,这时妖魔鬼怪纷纷出来作乱,所以要举行跳於菟的祭祀活动。於菟(wutu)是古汉语,是“老虎”的意思。跳於菟也就是人以模仿老虎的动作来驱逐妖魔,保佑太平。这种原始拟兽舞,是一种民间传统傩舞
期刊
在柏林的凯勒与莱纳沙龙举办的首次“新印象派”展览将成为一个话题。人们在这安静的绘画艺术面前自感无力,于是,比看戏剧首演时表现要本分一点。面对这些严肃的图画,大笑、喧闹、口哨有什么用?这些画好像陌生人的深沉的眼睛,越过渺小的观看者,一直向太阳望去。  人们当时的第一感觉是:光被征服了。在被框起来的亚麻布上,南方的夏日展开它所有的壮观,即使在画中的夜晚,这辉煌也并未结束。这已不再是那匆匆地一抹微笑似的
期刊
罗马是历史上大帝国的都城,想象起来,总是气象万千似的。现在它的光荣虽然早过去了,但是从七零八落的废墟里,后人还可仿佛于百一。这些废墟,旧有的加上新发掘的,几乎随处可见,像特意点缀这座古城的一般。这边几根石柱子,那边几段破墙,带着当年的尘土,寂寞地陷在大坑里;虽然在夏天中午的太阳,照上去也黯黯淡淡,没有多少劲儿。就中罗马市场规模最大。这里是古罗马城的中心,有法庭、神庙与住宅的残迹。卡司多和波鲁斯庙的
期刊
侗寨的鼓楼  鼓楼,是中国南部侗族村寨的标志。所谓鼓楼,就是个大亭子,不管外面有多少层檐,里面是不分层的。传统上,每个房族都有自己的鼓楼,给房族的人聚会用,比如开会议事、过年唱歌等等。有点要公告的事,也贴在鼓楼柱子上。  现在绝大多数鼓楼里已没有鼓了,但是一定有若干条宽大结实的长木凳,很舒适,这也起召集人们的作用。有的鼓楼下面有围板,坐在里面烤火,任外面冻雨纷纷。有的鼓楼则没有围板,是完全敞开的,
期刊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是没有舞台的呢?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  还是从西藏高僧东杰布的传奇故事讲起吧。  那时候,雅鲁藏布江上没有什么桥梁,数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在野马脱缰般的激流中,许多试图过江的百姓,被咆哮的江水吞噬。于是,年轻的僧人唐东杰布许下宏愿,发誓架桥,为民造福。一无所有的唐东杰布,招来的只有一阵哄堂大笑
期刊
近日下乡,欣然发现,三省坡下美丽的侗乡村寨沐浴着新时代的春风,更加和谐、吉祥、文明、富裕。  红香  村里通向村外的路全部用水泥铺成,平坦而宽敞,在起伏跌宕的故事里,升华一种韵律,强悍一种精神。  红香村的亮丽,将一片辉煌洒满山峦,把满心喜悦播撒田野。  吊脚木楼上的窗格里灵动的双眼,钟情于坪坦河清唱若泉的欢歌,火塘里升起的是红香人不再寂寞的蓝色火苗。闪动的火光把古铜色的脸庞照亮,激情澎湃的血管在
期刊
我的绘画经验  我得承认,书写、言说,令我获得绘画从未给予的快意,而当闭嘴画画时,我再三庆幸绘画比我所能想象的幸福,更幸福。这是我习画40多年从未有过的经验:当我在写作的歧路上越走越远,回看小小美术圈的嘤嘤嗡嗡,就心想,什么事至于这等兴奋呢;可是在厕所里审看新书的校样时——全是字,那么多字——忽然我深感羞愧,想起以赛亚·伯林信奉的铭言:“不要有太多的热忱。”  ——著名画家陈丹青谈绘画  (摘自新
期刊
水墨、油彩、工笔、书法篆刻……古往今来,无论中西,文化的蕴藉都在艺术家的画面之中宣泄出来;时代过去了,精神却在画面里独自熠熠生辉。  艺术展览是时代精神的记录与传承,这是历史与艺术的纽带,是时代与人们经意与不经意的焦点……  朴茂精严——马国权/马达为书画篆刻作品展  展览时间:2012.11.02-2012.11.30  今年适逢马国权先生逝世十周年,举办这样一场父子合璧艺术展是对这位岭南学术书
期刊
什么是幸福  坐在斗室,我闭眼神思,想想这次开会,撩拨记忆最冲动的印象是什么,几幅图像跳跃着掠过眼前——荷塘月色下的吉首乾州古城、红枫漫野的张家界、与癌症争夺时间的二位长者,噢,还有凤凰古城。  应约参加中国生态人类学的研讨会。火车,飞机再汽车,峰回路转,一城又一城,整个行程像一场战斗,一环扣一环,曲曲折折,风风火火,老天爷仿佛要惩罚你去前的犹犹豫豫,干脆就闹点麻烦,折腾你一下。终于,在晚上12点
期刊
题记  戴领带,细尾巴穗儿的那一头藏在背面,这是常规;他,愣让那根穗儿从一侧绕到前头。4月28日下午,当我看到出席中国美术馆“同一个世界——中国画家彩绘联合国大家庭艺术大展”开幕式的黄永玉这样一副挑战常规的装束,很自然地联想到当天上午在他北京居所“万荷堂”所见识的打扮:从里到外分别是白衬衣、红领带、类似围裙的齐膝的工作衣、无袖的短装皮夹克,充满后现代的意味。  我迟疑地开口:“您的领带是故意这样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