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机选点 由点及面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36006601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所言的“点”指课堂教学中意外的、即时的、动态的生成点。它的这一特点,意味着其超出了教师的预设范围。但是由于它具有生成性,所以,如果教师及时地把握并且由此展开,它很可能成为文本解读的钥匙。下面笔者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为例,具体阐释“随机选点,由点及面”的解读策略。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第二课时,我们共同讨论了三味书屋的生活。和百草园的生活相比,三味书屋的生活是乏味的,但是在交流的过程中,有学生觉得三味书屋的生活也挺有意思,于是笔者就顺势做了一个调查,即调查有多少人认为三味书屋的生活是枯燥的,又有多少人认为三味书屋的生活是有趣的。调查结果是,有三分之一的同学认为三味书屋的生活也很有趣。此时笔者觉得,这种认识上的差异完全可以成为学生走进文本的切入点,于是,笔者就沿着这个点顺势展开,即三味书屋的生活到底是枯燥还是无趣,我们要对这个问题展开一次辩论,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准备。然后就有了下面的教学片断。
  生:文中写到“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从每天的生活来看,加上一个“只”,足见三味书屋的无趣。
  生:但是我们也没有“只读书”啊。我们还会去后面的一个园里去“折腊梅花”“寻蝉蜕”“捉了苍蝇喂蚂蚁”,这里的课余生活也很丰富。
  生:但是你接着看,先生一喊“人都到那里去了?!”一个问号加一个叹号,既是询问,又是恼怒。“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是不行的。”其中的“一个一个”和“陆续”表现出了我们的不情愿,当然无趣了。
  生:我们看后面的一个词“人声鼎沸”,从注释中我们知道,虽然大家都在读,但是都读错了,大家是在乱读,这种读书是无聊之极的。
  生:但是也不能这样说啊,你看大家“放开喉咙”读得有模有样,似乎也乐在其中。
  ……
  其实,这场辩论并非教师的提前预设,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同学们逐渐聚焦了这个问题,这就形成了教学过程中的“点”。笔者没有强行将其拉回到预设的轨道,而是顺势让其发展下去。实际效果表明,同学们以此切入,经过思考、讨论和辩论,一步一步地深入了文本,实现了较好的文本解读效果。结合日常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对待教学过程中意外出现的可能生成点,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顺势而导,从而由点及面,实现文本解读。
  首先,教师要临场判断,辨别“意外情况”的价值。
  在教学过程中,意外情况随时可能出现,但是意外情况是否有价值,需要教师的临场判断。当然,判断一定需要相关的依据,一方面,这种意外情况是学情状态的表现,这有助于教师对学情动态的把握;另一方面,这种意外情况能够成为文本解读的触发点,即触及到了文本解读的关键点。在这一片段中,学生对三味书屋生活的认识出现了差异,这种差异的价值何在?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判断。
  和百草园的生活相比,三味书屋的生活确实是枯燥的,但是对这些孩子而言,他们仍然能从中生发出一些乐趣,这正是理解此部分内容的切入点。从教学效果看,这样的存在着明显区别的认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深入文本的积极性,学生在这个问题的驱动下,不断去阅读文本,他们或分析语句,或小组交流,或彼此辩论,不知不觉中,学生对百草园的生活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也就在逐渐向文本深处抵近。
  其次,要围绕生成点,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
  教师现场判断,意味着教师及时捕捉到了教学过程中的生成点,这只是第一步。接下来就是要围绕这一生成点设计相关的教学活动。其实,对于一个生成点,教师可以设计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也就是说,对于一个生成点,教学活动的形式选择上是多元的。这就需要教师根据生成点的内容和性质选择和设计教学活动。
  例如,在这个教学片断中,學生对三味书屋生活的认识产生了明显的差异,教师发现这一生成点之后,可以选择师生问答的方式、小组讨论的方式以及辩论的方式,那么哪种方式更合适?哪种方式的效果更好?这就需要比较。像这种在认识上存在明显差异,并且学生人数比例相当的情况,选择辩论的方式不仅能够最大程度上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而且通过辩论和反驳能够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从而丰富自己对文本的认识。
  最后,教师要及时引导,确保教学活动指向教学目标。
  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教师在场。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天然的盲目性和杂乱性。如果任其自主学习,很可能抵消学习的效率,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地介入,即教师通过自身的介入,引导和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在这一过程中,不论教学活动是以何种形式开展的,进行到何种程度,教师都要确保学习的学习活动始终朝向教学目标的方向。也就是说,教师要始终关注学习行为,如果发现学生的学习出现了停止或者偏离教学目标的情况,教师就要及时地进行导正。
  例如,在这一片段中,虽然学生的观点各异,但是大家始终围绕着三味书屋的生活,依据始终是细读文本,理由始终来自于对文本的研读。学生可以将三味书屋的生活和自己的生活进行比较,但是如果学生过多地讲述自己的生活,那就有脱离文本的可能,所以,教师必须提醒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可以作为借鉴,最终要扣住文本,要聚焦三味书屋的生活。
  随机选点,是教师对教学活动中学情动态的把握。学情动态,既可能流露出学习的芜杂与散乱,也可能是学生智慧的闪光。随机选点,体现的是教师的智慧。教师可以以此为切入口,由点及面,带领学生不断驶向文本深处。
  [作者通联:江苏海门市东洲国际学校]
其他文献
一、导入:轻拢慢捻,启悟学法  1.启发学生语文学习要有单元意识  让学生合上课本,然后抛出两个问题:①教材第一单元有哪几篇课文?②第一个单元的学习重点是什么?引导学生关注单元学习重点:整体感知,揣摩语言。  2.读法点睛:从无疑处发现问题  激疑: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揣摩语言。那么,接下来就应该先解释什么叫“整体感知”,再解释“揣摩语言”,为什么书上却根本不讲什么叫“整体感知”,而直接就解释什么
司马迁是西汉史学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鸿门宴》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选入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册第二单元,描写的是刘邦、项羽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了争夺农民起义军胜利成果而首次展开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课文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有着
【评议样本】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年4月  【原文摘要】21世纪的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正向纵深发展,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的重心,应该转移到课程与教学内容建设上来。在课程层面,可以从“定篇”“语文知识”(广义的)和听说读写能力等多个角度进行内容观照;在教材层面,我国语文教材的选文可以鉴别出“定篇”“例文”“样本”“用件”等功能类型,不同功能的选文呈现不同的课程内容,要求采
小说篇目的教学内容,一般围绕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来确定。小说《我的叔叔于勒》,除了两处明显的环境描写,落脚点就在人物、情节上。至于情节,本文围绕于勒叔叔这一线索人物展开,通过菲力普一家子对于勒态度的变化,可以简练地概括为“赶于勒、盼于勒、遇于勒、躲于勒”。因此,老师们会把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概括作为小说的教学重点。   然而,笔者认为,过于重视“小说情节是什么”而忽视“情节是如何被构思和叙述的”
语言建构与运用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基础性地位表明了阅读教学的根本目标应表现为语言建构与运用的目标特征,课堂教学过程应呈现为以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行为为主体样态的课堂形态,课堂教学效率应以语言文字运用质量的提高作为根本标准。  阅读教学语言建构与运用目标的实现要在对整篇文章切分与组装、分析与综合的理解的具体语言学习实践情境中,通过对文章中具体的字、词、句的语言形式、风格、特征等微观品味来呈现。本文以
作为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言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在实际教学中,文言文阅读教学内容如何确定,“言”“文”关系如何处理,一直是困扰一线教师的大问题。本文所评议的两篇论文,对于文言文与文言文阅读的特殊性问题,对于文言文阅读的着眼点问题以及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着力点”“落脚点”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深入的分析,对于一线长期让人深感困惑的问题,作出了比较明确的解答。对于我们廓清认识,实施文言文
无论教学何种类型的文本,都应该既准确界定该文本的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内容,又最大可能地落实该文本的教学价值,还需想方设法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三方面要求,概括而言,即“三度语文”主张的“丈量语文的宽度”、“拓展语文的深度”、“营造课堂的温度”。  以此三方面的教学诉求为标准,审视当下的文言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创设,便可发现,相当数量的课堂,普遍性存在着问题设置过于随意、
上世纪30年代以来,被誉为白话“美文”的《荷塘月色》一直被选为语文教科书的重点课文,不仅因为它写得漂亮而缜密,而且因为它为现代语体文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文风。从具体可操作的角度反思与调整这篇散文的教学目标,有着重要的教学意义。下面介绍笔者对《荷塘月色》教学目标的升格过程。  原有目标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课文注释掌握“袅娜”等26个词语。  2.初步感知《荷塘月色》的美。  3.学
散文是一种题材广泛、结构灵活、注重抒写作者真实的现实感受和生活境遇的文学体裁①。与小说等叙事性作品相比,散文不需要刻画完整的人物形象,叙述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通过截取生活中的某个片段或某个侧面,以表现作者的独特体验和思想为最终的落脚点。散文以抒情见长,但有的散文特别是叙事散文则普遍存在着叙事因素。散文的叙事归根到底是服务于抒情主体的情感表现。“叙事散文或侧重于叙事,把叙述事情作为重点,文章着眼点放
王荣生教授在《写作教学检讨与前瞻》一文中说:“中小学语文课几乎没有写作教学。”这一说法绝非危言耸听,纵观目前的写作教学,以下几种情况普遍存在。其一,范文导写。学习一两篇优秀范文,然后让学生模仿写作(写前)或修改(写后)。其二是讲章法,诸如 “化大为小五法”“考场作文降龙八招”等等。其三是创设一个情境,进行一番活动,将活动中的感受和思考写作成文。另一种极端则是不作为,一个学期难得上一两次作文辅导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