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茂琨:乡土滋养的古典叛逆者

来源 :财富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yaoyang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庞茂琨 《沸腾的岁月》 布面油画 180 x 280cm 2013
  今年暑天的“帝都”格外闷热,艺术界也持续着2012年底以来的沉闷,鲜见清新的气象。但7月底的中国美术馆,庞茂琨的50余幅近年新作却仿佛一阵清风,吸引了众多画界名流到场并引发了一个重要的思考——关于写实、绘画和美学。实际上,熟悉中国写实油画的人一定会关注到庞茂琨,在国内外重要大展中都能看到他的画作,在历次活动中也都有精彩表现。2008年汶川地震后26位“中国写实画派”画家以时代美术馆为创作基地,废寝忘食,夜以继日整整两周的集体作品《热血5月·2008》,庞茂琨以一队身抬药品的急行军为主题,迷彩和钢盔的绿色,橙色背包和白色药品包形成极强的真实感。
  关注中国油画的人更会注意到庞茂琨的名字,他是川美的“老人儿”,1978年考入附中,然后在油画系一路本科、硕士、留校任教,讲师、教授,系主任,副院长。他也是重庆美协、重庆画院和即将诞生的重庆美术馆的主要领导,也是国家美协、油画学会理事和教育部专业学位委员会的主要委员,为中国油画艺术及至整个艺术事业的传承和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快乐成长:学习路上的庞茂琨
  庞茂琨属兔,生于1963年9月,与长一岁的哥哥同月同日。哥哥出生9个月患了小儿麻痹,他成了天赐的伙伴,晚上同睡一张床,并从小学起每天背着哥哥上学,他们同坐一张课桌,直到考上川美附中的15年里形影不离。对于和美术的缘分,直接原因应该是和从小缺乏户外活动有关。出于哥哥的身体原因,他们很少出去玩,室内生活中的时光多用涂鸦来度过,他和哥哥都爱画,孩童时看见邻居的孩子用粉笔在地上画鱼,对线条的形式感留下了深深的印象。上学前后,和哥哥一起画解放军打仗,一枪打死几个敌人,以致书本上总是画满了图像。五六岁时还惹了一场“政治风波”,用红蓝铅笔的红色给书本上的毛主席像涂上了红脸蛋,这件事很快被传到街道委员那里,庞茂琨被带到委员家里接受审查,最后祖母出面据理力争,才不了了之。画还是继续画,只是开始从乱画到临摹。
  能坚持和热爱画画,当然还有家长的支持和影响。庞茂琨说:“我们的小学和初中正赶上整个‘文革’阶段,对小孩子而言每天学的东西,接触的东西主要都是样板戏、宣传画和黑板报。也有机会偶尔接触一下‘古小人书’,包括水浒、三国、说岳,虽然书很破旧,但是特别喜欢看,也喜欢临摹其中的肖像,打仗的场景。”
  庞爸爸原来是重庆钢铁厂的轧钢工人,后来经过努力自学成为“中心实验室”的技术员,主要工作就是设计和制图。出于对孩子的爱,1970年代的一个除夕,兄弟二人缠着父亲通宵用打格放大方法临摹《智取威虎山》上的人物。后来弟弟的绘画天赋开始显露,很快就由方格放大临到脱手临。庞妈妈在重钢医院工作,开始是护士,后来在人事部门工作,她身体不太好,但是非常贤淑、善良。发现儿子喜欢画画后也格外支持,还把孩子带到单位向美工师傅学画画,师傅也偶尔把多余的颜料(广告色)和纸送给他们,这便成了爱画画的孩子最宝贵的礼物。妈妈还有一位同事的丈夫也是画画的,从他那里庞茂琨知道了徐悲鸿、齐白石,这位老师水粉、水彩、国画都画过,后来调到了庞茂琨所在的中学教美术,成为他艺术之路上重要的支持者。
  庞茂琨初中时在学校画板报已经小有名气,其语文老师是简崇民、简崇志兄弟的姨妈,看到了小茂琨的画,就建议他去考附中。于是庞茂琨开始突击训练,这段时间的重要领路人是重庆著名国画家杨必位先生。那时他还是工会画家,但却按照西方学院派的体系正规教授素描、体积、透视、结构、光影等知识,庞茂琨说:“杨老师教得非常清楚,一辈子都可以受用。”
  或许是由于他喜爱绘画、天资聪慧,加上从小学至今一直涂涂画画,考附中前只集训了两个月,一共画了五六张,每张进步都很大。考试时就有监考老师站在他身后围观说这个考场出了个神童,最终以《素描》和《构图》双95的专业第一名考进附中,开始了正统的学习。
  当时罗中立、何多苓、程丛林早已名声大震,他们的习作常常传到附中班上,庞茂琨讲述说:“有一次在食堂吃饭,忽然大家都不吃饭了,围成一个圈子,水泄不通的,原来是何多苓又画了一张美女。”同在一个院子的展览馆中也常常见到他们的作品,可以近距离感受罗中立的乡土、朴素的美,何多苓的肖像中的神态和眼神,程丛林笔下大场面的呈现。
  庞茂琨这样概括自己的学习阶段:附中时是快速接受和吸收,锻炼感觉;大学时走得更深更投入,在尝试不同的风格,也在寻找自己的语言;研究生阶段赶上了85新潮,但是仍然选择了传统路线,专注于油画语言本体的探索。
  笃定转折:探索路上的庞茂琨
  庞茂琨入附中时只有15岁,几乎是班上最小的学生,因为考川美差几分的大学生也被调剂到他们班上。17岁的他还在读附中时便与同学肖红一起创作了水粉画的《畸》入选了全国美展四川分展区。18岁考入川美油画系,系统学习油画基础技法、人体写生等。印象最深的是大学一年级时与全班同学一起赴北京中国美术馆参观“哈默藏画展”,生平第一次看到伦勃朗、鲁本斯、柯罗等大师的原作,被大师的技艺和品格所感染。
  本科二年级时他的作品《苹果熟了》轰动了画坛,入选全国美展,作品和创作感想双双发表在当时最权威的杂志《美术》(1984年6月)上,之后赴美国纽约参加“中国当代油画展”,与罗中立的《金秋》同样令人瞩目,被称为川美乡土现实主义的经典之一。
  庞茂琨说:“《苹果熟了》是源于下乡写生回来看速写和照片,发现老妇人蹲在地上,手搭凉棚、眺望远方的形象很有凝固性,具有象征意味。与背景中苹果的生机形成对比,也凸显了对大自然赐予我们阳光、果实、食物和生机的感恩。”他在《谈谈我画<苹果熟了>》的论文开头说到“去年我们到了凉山彝族地区体验生活,当地那扑面而来的一种陌生的气息在我心里引起了一阵似曾有过的震动。彝人生活在这片边远的高原上,就像种籽在土里要发芽、开花、结果世代蕃衍。”这种情愫在至少四幅手稿中的12个老年妇人头像中可见一斑,这幅作品用了8个月时间才完成,直到今日仍被很多艺术评论家在讲述中国当代艺术史时经常提及。时任《美术》月刊主编的邵大箴回忆,庞茂琨大学毕业前就有两件作品被这本当时中国最权威的艺术杂志选用,可见其年少时就才情流露,是为他创作的第一个阶段——乡土风格。   本科毕业后继续攻读硕士,师从夏培耀、王大同、张方震教授,他们是罗中立、何多苓等人的老师,都是第一次开始招收研究生班,所以投入了很多心血,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那段时间正赶上“85新潮”,“乡土绘画”已经被边缘化了,评论家高名潞也在1985年撰文:“看到发端于四川美院的乡土自然主义绘画已经在画坛成为趋鹜之势,并走到矫饰自然主义的倾向时,就感到四川油画势在必变。以中央美院为代表的一批作品颇为引人注目,它们几乎不约而同地道出了新的艺术观念,大有新流派崛起之势。”
  庞茂琨在这场变革中没有选择创新,而是开始崇尚艺术本体论,迷恋文艺复兴诸大师作品。1986年,他赴新疆、敦煌采风,创作油画作品《戈壁的启示》,入选在上海美术馆举办的“首届中国油画展”;并且再次赴凉山布托,从彝人的质朴看到了深藏于其中的意蕴和形式,《扬》、《捻》、《喂食》等毕业作品由此产生,将古典的造型和艺术家的观念结合起来。然后他留校任教,1991年赴沈阳鲁美参加“伊维尔油画技法短训班”,他结合长期以来对古典油画的体验,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油画技法体系。1993年,他第二次赴敦煌莫高窟考察,感悟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及大漠戈壁之壮美,创作了《彩虹悄然当空》(该作品发表于《美术》杂志1997年第12期,论文《浅论艺术与形而上的会通》发表在台湾《艺术家》杂志1997年第7期),画面中的主人公不再是异族人物,而是自己的妻子,从此把视角转回到身边,开始了室内和家庭的题材。这是他创作脉络中的第二个阶段——抒情现实主义的风格。
  在1997年之后,他又开始放弃对具象的描绘,进入到比较强调主观情感的《触摸》系列、《梦魇》系列,对人体的局部进行放大,探讨一种新的画面构成和视觉冲击力,在绘画技法与媒材上面也做了新的探索,尝试用丙烯在木板上创作。在这样的视觉观照之下,重要的已经不是对象本身,而是由画面中的人体局部所映射出来的深层的精神意味,而由此传达的是更加微观、细腻的心理感受。
  这是源于他去欧洲看了许多作品后,不由自主地激发了转变创作观念的决心。尝试着打破有关古典艺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如改变光的切入方式,强调色调的自律,开始突出局部的表现性等特征,以此避免在创作时受到题材在时空上的束缚。于是,他将整个画面营造出一种模糊感,因为当时觉得模糊本身比清晰更具有精神上的穿透性。
  《触摸》系列便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的,当时这种转变很坚决,而且那批作品是在一个月时间内完成的,有10多张。这是一些很偶然的形象,也是一些很模糊的局部,相反作品因形象的模糊而增强了作品心理的表现力。对诗化语言的放弃源于艺术家创作方法论上的转变。图像的“模糊化”处理反映出艺术家对视觉观照方式的重视,使其较早地涉及到了当代绘画的图像转向问题庞茂琨说这个系列作品中,制作上的传统性,放大和模糊后的效果更接近强烈的心理感受,但由于抽象效果的单调,使得我尝试了不长的时间便不愿意延续下去。
  浮世·游观:走向公众的庞茂琨
  “浮世·游观”是庞茂琨今年在中国美术馆大型个展的题目,表达了庞氏作品中的关注主题和哲学态度。实际上自2000年之后,他的创作似乎一直并行着两条线索,一个是微观的情感叙事,一个是在触摸系列之前一直延续的艺术风格,两者此起彼伏地延续了很长时间。
  庞茂琨说:“在《触摸》系列中的转变是坚决的,它们在为我打开一个思路的同时,也让我遭遇了艺术表达的选择困惑。这两个线索是我切入现实的两个方式,它们的侧重点和深度是迥然不同的,但又是我同时需要的。延续着《触摸》这个线索,我在之后的表现一度进入到抽离了现实的虚拟想象之中。例如《浮华年代》、《虚拟时光》系列,在超现实的时空中,我根据主观表达的需要,臆造了与主题相关的人物和画面情节。当然,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我也描绘了一批有关亲人与朋友的生活画面,如《宁静的晌午》、《漫长的夏日》,人物和场景都被我还原在最接近真实的现实中,更加着意于刻画细节。似乎有一个将此两种表现发挥至极致的愿望在促使着我,此间的创作在数量上也是较多的。但在竭力的表现中,我却难以掩饰自己的徘徊,我一直在寻找一个综合的形式和视角,能够将我对生命的多重体验有效地传达出来,不论以何种方式组合的、拆散的、解构的,抑或是超现实的。”
  《邂逅》系列和《呢喃》系列的作品中还描绘了COSPLAY的形象和各种人物、动物的同台亮相,表面上是一种文化现象的呈现,恐怕庞氏更关心的是这种现象背后的个性、现实、传统和文化等深层次联系。
  2010年前后出现了更为有代表性的《蜕变系列》及《巧合系列》,画面中看似没有关联的人、动物、商品、舞台与一系列无关的表演、情绪、行为、状态等等都被置换于同一场景中,使它们因为置换而形成了新的景观:一方面,这种景观不再作为孤立的事物和局部的现象存在,而是组成一连串具备上下文关系,或者产生一系列问题意义的合力。另一方面,由于这种景观不再关照相邻事物的正常逻辑,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景观自身在视觉与空间中的“和谐”,而是在一个不断发展的,宏观的,由各种人造事物与自然事物组成的系统中形成的强大张力。
  那么,置换景观的价值就远远超越了作品自身的阐释,不仅强固了历史意义与场所精神,而且由更深层次的思考带来置换的价值。艺评人何桂彦说:“2013年的这批新作出现标志着庞茂琨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使在语言与风格上仍有相似性,但创作观念已发生了嬗变,他放弃了对图像的‘编码’,‘叙事’的后现代特质也进一步的弱化,并不太强调画面所流露出的荒诞感。不过,作品所依托的消费时代的文化语境,以及都市情景中的生存经验仍然得以延续。……在庞茂琨的艺术创作历程中,绘画主体的变化是非常具有意义的。一方面体现的是,艺术家对过去绘画创作中的权力机制的反思,另一方面,因为这些人物都是艺术家身边非常熟悉的朋友、同事,关注他们,实质也悄然地流露出艺术家的文化主体意识与自身的中产阶级身份。”
  庞茂琨很强调“因为客观世界中的丰富性,符号性,刺激感,超现实感和时代特性”,所以他从生活中发现或者回忆一些场景,形成一种主观的舞台,“这样自由度更大,目前没有发现什么局限性,至少可以做一段时间”。这批新作品有两大类型:一种是聚会、郊游、旅行或海滩沐浴时的瞬间情景,均与今天中国的中产阶级的休闲活动息息相关。如《墨尔本幻游记》、《末日假想》中,那些横亘在画面中的树枝,或停留或盘旋飞舞的鹦鹉,在赋予画面一种戏剧性的同时,也使其具有了舞台化的意味,也保留了景观化的特征。他并不是简单地对照片进行描绘,而是在语言与修辞上做了精心的处理,不仅改变了既有的色彩关系,比如人物画的皮肤接近淡翠绿色,类似环境色但又产生了一种陌生感。同时剔除了不必要的细节,弱化了画面中的背景,使其统辖在特定的氛围与情绪中。在《沸腾的岁月》中,我们看到了一群正在歌唱、跳舞的人们,然而,在那充斥着记忆的中灰色调中,在那种具有仪式感的表演背后,艺术家实质是在讨论,是什么样的权力话语与文化心理,能够在潜意识里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另一种类型的作品主角是女主人或者邻家女孩,名为《镜花缘》、《画家妻子肖像》、《含花的女孩》系列。值得一提的是《镜花缘》系列中镜前和镜中人的服饰和表情统一,再到镜中的镜中的服装和器物的色彩就完全不同,流露着强烈的超现实意味,人物的色彩也非常主观,带有典型的书写性,浪漫性和含蓄、幽默之美。
  采访庞茂琨老师约了很久,他当时是在美国写生,然后是在欧洲考察,回来时途经北京也只有一个多小时的转机时间,后来还是通过电话得以完成。他的言谈之中满是对家人师友的感恩之情,表达的信息非常清楚准确,说到细节处会有精辟的词汇和真诚的笑声。整体气质依然安静内敛、哲思敏锐,绘画作品质量的饱满,艺术思考的精深、画面元素的丰富都成了他的特点。
  他住在位于重庆大学城的川美新校区,虽说学习氛围浓烈,却因地处偏僻,日常休闲方式不多,呆得久了,总让人想念黄桷坪的华轩敞肆、轻舞飘摇。他的身份也在这两种气质中切换:做教师和艺术家安静,细腻,自主,变幻,作品也丰沛地表达出他的思考和特质;做领导和推动者时则谦逊,沉稳,亲切,宽宏,值得信任和托付。真是“静若处子,动若脱兔”,这种美好的人格和气质在他的艺术和事业中也越发表现得淋漓尽致,值得期盼。
其他文献
今年秋季的内地艺术品拍卖市场应该会有让人眼前闪亮的东西,一方面是国际老牌拍卖帝国苏富比、佳士得分别在京沪落户,以高调巡展、慈善拍卖和西方现当代艺术大师、艺术课程、论坛开始了处女秀;另一方面,“次贷危机”影响下的中国市场也在努力调整和变革,差一些的艺术机构纷纷倒闭或转行,而优质机构无论是作为一级市场的画廊和二级市场的拍卖行,都在这三五年内勤勤勉勉,渐渐找到了定位和方向,这当然是由不同机构的自身资源整
期刊
龙美术馆亚洲当代艺术馆藏展《亚洲线索》  在当代艺术领域,亚洲一直是一个复杂多元的空间。尽管在西方启蒙知识观里,“东方”曾是充满着浪漫异国情调、悠远禅意场景的概念,但全球化过程还是令它褪去了不少神秘色彩。但是,亚洲艺术依然在吸收自身传统文化中不断重塑着东方文明,在不同宗教、习俗与现代化的际遇中酿造着自己的专属语音。  9月7日开展的《亚洲线索——龙美术馆亚洲当代艺术馆藏展》作为龙美术馆第一次展出的
期刊
“自21世纪初,世界各大艺术品博物馆开始收藏和销售艺术微喷工艺输出的艺术复制品,在欧美市场,通过喷墨打印技术制作的复制品,甚至卖出了十万欧元乃至几十万欧元的高价。”最近,在上海莫干山路50号,爱普生影艺坊与《上海摄影》杂志共庆十周年之际,高端数码影像制作师于澜女士开了一堂课——《数码与艺术复制的发展及面临的挑战》,其间提到了艺术复制品市场的行情,以及什么样的复制品有收藏价值。  从浙江赶来听课的一
期刊
正当互联网成为大多数物品的贩卖载体,艺术品也毫无例外地进入了这个新的交易体系。  以往只有少数网站提供免费的专业的管理服务,更不用说囊括来自世界各地的精品或树立全球知名的品牌。而今,萨奇在线(Saatchi Online)成立了洛杉矶分部并已迅速将业务扩张至圣莫尼卡。亚马逊正推出“亚马逊精品艺廊”(Amazon Fine Art Gallery)试图与老牌艺术交易网站Artspace和Artsy一
期刊
上海城市嘉年华掀动金秋“券享”高潮  不同于巴西圣保罗狂欢节的狂放,金秋的上海,一场以“券享”为主题的嘉年华即将拉开帷幕,这个将“居有其所居有所乐”的国人生活理念结合互联网时代鲜明的电子特征的嘉年华,将将带给你一次丰富畅爽的“消费”体验——免费赠送的价值2000元的电子消费券,让你在商品繁多的活动现场随刷随享!现在只需登录www.quanup.com,注册即送2000元电子消费券!  由新浪网、吉
期刊
靳埭强是平面设计界是当之无愧的大师级人物。  请注意,这里没有用“香港”这样的限定词,作为香港本土涌现的第一批设计师的杰出代表,靳埭强已经成功杀出亚洲,走入世界,以其独特的设计风格,成为当今国际设计界不可忽视的重要设计师。  迄今为止,他已获得300多个设计类的奖项,其中不乏国际平面设计界一流的大奖,包括1991及1994年亚洲广告奖之最佳企业形象设计、美国洛杉矶国际艺术创作展金奖、多项美国纽约C
期刊
不知是不是巧合:北京金秋九月,金灿灿的通透阳光下,中国美术馆迎来了一个金灿灿的好展览《来自苍穹》。这里展出了艺术家王开方最新创作的三个数字雕塑系列中的九件代表作。聊起这些心爱的作品,王开方这朵“奇葩”光荣绽放。  超凡脱俗的黄金  由于这次的作品是清一色的金,炫目而纯粹,“金”成为逃不掉的第一个关键词。在王开方畅聊他心目中对“金”的正见之前,相信大多数人都会把黄金和钱财联系起来,甚至联想起暴发户。
期刊
奉贤南桥新城品牌楼盘——银河丽湾不仅唱出了营销奇迹的好声音:开盘销售一年销售率达90%以上,销售总金额近11亿,并创出奉贤南桥住宅单价第一,总价第一,房价涨幅第一的全新纪录。银河丽湾营销奇迹的创造,不仅塑造出楼盘优异的品牌,同时,也带动了区域楼盘销售价格从“价格洼地”起跑腾飞,并不断创造崭新的楼市价值。  奉贤南桥新城品牌楼盘——银河丽湾同时也唱出了与广大业主共享楼市盛宴的“好声音”:近期南桥新城
期刊
在中国艺坛有一个众人皆知的秘密:从工艺美术到学院派再到当代艺术,是截然分开而缺乏互动的小圈子,而雕塑家郑宝成则是其中的异数。他从工艺美术开始艺术探索之路,最后进入到当代艺术领域,其艺术生涯经历了三次转型:民间木雕艺术家,从事多种材料和风格创作的雕塑家,以及充满人文关怀的当代艺术家。用深圳雕塑院院长孙振华的说法:郑宝成是一位从研究中国传统雕塑入手,而过渡到当代创作的一位雕塑家,在当今雕塑界,这种情况
期刊
我这个人的性格基调大约就是那种容易被打动、被感动、比较敏感的类型。年轻时候和别的女孩子一起看电视剧,我常会为剧情感动得不能自拔。旁边的女孩子会推着我说:“哭什么,那是假的啊。”这让我觉得很煞风景,因为我愿意沉浸在被感动的那种忧伤氛围内。  我想引用作家冯骥才评论我作品时的几句话,我觉得他的评价挺准确的:“她不是用眼睛来看,而是用心来看世界,一旦看到她便心跳了,绝无清晰的思辨,却是一阵情绪的波澜。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