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老师的教学艺术

来源 :文理导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zhe19878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种艺术,每一节成功的教学都是艺术的创造和艺术的展现。艺术性的教学,能给学生美的享受,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事实上,在物理教学中,老师要处理好教与学、知识与能力、教育与教学等诸多关系,如果没有一定的教学艺术,就不能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也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本文就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展现老师的教学艺术,提高教学质量作阐述。
  【关键词】物理;教学;艺术
  我们知道,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教师更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教学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的教学艺术与教学手段,学生有没有学习的积极性,直接关系到物理教学质量的高低,而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艺术。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假如学生有学习物理的兴趣,那么,他们就能愉快的、主动的学习,遇到学习困难也就不畏惧。可见,兴趣是教学效率高低的关键因素。老师有没有教学艺术,首先要看能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1.创设物理教学情境
  单纯的物理知识与原理是比较抽象的,如果教学只凭口头讲解,是不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如果在物理教学中,创设真实的情境,不仅能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还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比如,在学习光的折射内容时,可以做一个有趣的实验:用塑料泡沫、橡皮泥等材料做成小鱼,并且小鱼悬浮在水槽的水中,然后请学生用细铁丝叉水中的小鱼,凡是直接瞄准小鱼叉的,都叉不到鱼!只有瞄准小鱼底部叉,才能叉中。学生会百思其解,极大的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2.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实验活动,让学生体验获得知识的乐趣
  新课程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要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就必须重视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是新课程所大力提倡的学习方式。当然,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让学生探索的问题,在科学界早有定论,让学生开展探究的目的在于发展他们探知的能力,避免被动的接受知识。老师在教学中,能不能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是教学艺术成功的展现。如果老师没有一定的教学艺术,很可能回到应试教育的老路上,将物理知识生硬的灌输给学生,如果有了一定的艺术,就能将学生置于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上,引导学生去发现、探索。比如,物质的密度,它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点知识,也是教学的难点。如果老师只用传统的讲解法教学,再配合大量的练习,师生都会付出很多的精力,但教学效果却很低!假如教师能艺术性的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探索,就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比如,在导入新课的时候,老师拿出事先涂上相同颜色的铁块与木块,问学生:你们有什么方法判断它们当中谁是木块、谁是铁块呢?学生自然的会说出很多的方法。然后,再拿着涂上不同颜色的、但大小不一样的两个铝块,问学生:你们能不能想出一个方法,来证明这两个物块是同种物质呢?此时,学生都感到困惑,但他們在困惑的同时,却在认真的思考着。这时候,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采用看看颜色,闻闻气味,或者试试硬度来鉴别物质,这在物理学中是远远不够的,要想科学的鉴别物质,最好找出物质的特性,而这种特性常常是很隐蔽的,因为它隐藏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之中。在此基础上,很自然的过渡到用实验测量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从而揭示物质密度的本质。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出: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同种物质的m/v的比值是一定的。在老师的点拨下,学生终于明白物质内部隐藏着一个特征—密度,它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可以用来鉴别物质。此时的学生,就都能回答老师给出的第二个问题——涂上不同颜色的、但大小不一样的两个铝块。
  二、处理好演示实验与启发的关系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由于学生知识基础、实验技能都很有限,所以课堂会安排很多的演示实验。老师能将演示实验与启发式讲解的关系处理好,需要一定的教学艺术。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不仅能给学生更多非感性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从而更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1.采用先演示,后讲解的模式
  初中生年龄小,具有“胡思乱想”的特点,但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弱。因此,某些教学内容适合先演示、再启发的方式进行。比如,在学习惯性内容时,大多数学生对物体保持原有状态的性质不好理解,如果老师先讲解,无论多么卖力的讲解,都是无法打消学生的困惑的。假如先做个演示实验,再结合实验讲解,就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具体的教学中,老师可以将粉笔盒压在一张纸条上,然后突然的抽出纸条,让学生观察粉笔盒的位置是不是变化。针对实验现象向学生提出问题:粉笔盒原来处于什么状态?当纸条运动后,粉笔盒的状态有没有发生变化?造成粉笔盒状态不变的原因是什么?这样就自然的帮助学生建立了惯性的概念。
  2.采用先讲解,后演示的模式
  物理上有很多验证性的实验,某些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也比较密切,对待这些教学内容,常常采用先讲解,后演示的方式进行。比如,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老师可以先启发性的讲解,然后再配合演示实验,这样对学生的指导比较明确。
  不论采用先演示,还是先讲解的教学方式,目的都是相同的,即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物理原理的理解。
  总之,物理教学艺术的表现还有很多,比如,板书、教学用语等等。每一节成功的物理课,都是老师综合艺术的体现,教学艺术是每个老师永无止境的学习内容。
  (作者单位:江苏省溧阳市上沛初级中学)
其他文献
【摘要】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设问的有效性直接影响到教学能否层层深入地顺利展开,从而最终影响教学效果。本文根据自身的工作实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从创设问题情境的几个方面,阐述自己一些初浅看法。  【关键词】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问技巧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设问是为了促使学生思考、探究、获得新知识、新能力而事先精心设计好的问题。有效的设问能够引导学生去探索、通过自身的积极努力,获得知识和智慧。那么如
在数学问题的解决中,有的学生对一些问题的解决非常繁琐,甚至无从下手。追根溯源,其实是因为对数学中的一些核心概念、基本性质的数学本质认识不够深刻,没有深入挖掘题目中的数学
初一学生大多13、14岁,既不同于儿童期也不同于青年期,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时期将决定人生的发展方向。所以教师要针对他们的身心特点注意教学方法,培养兴趣;狠抓基础,强化规
研究了两种蛋白酶对麦芽根蛋白的水解效果,选择出适宜的碱性蛋白酶Alcalase,并利用正交实验法,对碱性蛋白酶水解麦芽根蛋白的最佳条件进行了选择,结果为底物浓度2%,温度55℃,酶用量5
数学探究性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创新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而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的首要任务就是如何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本文拟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初中数学教学中探究情境的设计。  一、探究情境的基本特征  1.情境性:“情境”是探究教学的出发点和切入点。“情”就是将学生的兴趣、需要、态度、情感的培养纳入课堂教学。“境”是通过各种真实环境或模拟世界的创设,拉近知识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使学
对金属螯合色谱分离提取初乳免疫球蛋白和乳铁蛋白的新工艺进行了研究,并采用SDS-PAGE电泳分析法测定了分离得到的免疫球蛋白和乳铁蛋白的含量.试验结果表明,采用金属螯合色
【摘要】物理新课改实施到现在,很多老师也改变了原来的教学模式,实行探究式教学,认为只要让学生放开,自己发现问题,自己动手去探究,就是探究式教学,这种表面形式的探究是不能够真正激发学生物理科学的思维能力,达不到新课程理念下物理教学的真正目的。本文从几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在物理课堂上激发学生思维”。  【关键词】物理课堂;学生;思维    新课改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物理思维的创造性是科学思维
应用本速冻工艺贮藏了8个月的梨枣,冻结终温为-50℃或-30℃且贮藏在-35℃中的果肉细胞相对活力高于贮藏在-22℃中的相同处理枣果,而果肉细胞膜透性表现出相反的变化。因此,最终梨枣
该法生产黄酒时,用α-演粉酶液化;根霉、黑曲霉纯种糖化;糖化时加入0.15%酸性酒用蛋白酶;全液态纯种酒精发酵时,前期30℃通风培养,后期28℃静止培养可有效地提高发酵速度;密闭状态下高
研究了不同pH对紫色甘薯花色素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酸性条件对花色素的影响不大,且结构稳定;高温和碱性条件能加速花色素的损失,即使回到原来的酸性状态,也难以恢复;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