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者言说自我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cm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三毛是一位经历独特、饱受中西传统现代文明冲击的女作家,受到各国各阶层读者的喜爱。本文通过对三毛本人的个性特点及其作品的分析,主要以她的作品《西风不识相》、《这样的人生》、《五月花》为例,用比较文学中形象学的方法解读她笔下形色各异的外国人形象,从而审视三毛在外国文化里的“自我”与“他者”,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了解和把握三毛其特殊的情感和思想的混合物——诸多妙笔生花的外国人形象,从而更好的欣赏三毛的作品。
  关键词:三毛外国人形象自我他者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
  
  三毛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台湾女作家,她的足迹踏遍世界各地,写下了许多描绘异域风情的作品。她的作品,充满了浓郁瑰丽的情调,同时也为我们展开了一副丰富多彩的外域生活的画卷。她笔下的外国人形象与其他作家的描写略显不同,因为她的作品是建立在自己长期外域生活感受的基础上,将自己原原本本地融入到她描写的生活里去,基本上以一个在场的“自我”的形象去描写她的所见所感的。加之她敏感古怪的个性特征和诙谐幽默的笔调,便向读者奉献出了一个个奇异神秘的故事和鲜活可爱的外国人物。本文便以她的作品《西风不识相》、《这样的人生》、《五月花》为例,着重分析三毛笔下的几位各具特色的异国形象。
  
  一“他者”形象对“自我”的关照
  
  1967年,24岁的三毛只身远赴西班牙,开始了她一生奇异不凡的漂泊生活。在三年时间里,她前后就读于西班牙马德里大学、德国哥德书院,在美国伊利诺大学法学图书馆工作。这段留学生活在她多部作品中都有生动的描写,如在《西风不识相》中三毛写到:“我慢慢的会说话了,也上学去了。这里的洋鬼子都是和气的,没有住着厉鬼。我没有忘记大人的吩咐,处处退让,她们也没有欺负我,我人胖了……”可是仅仅三个月后,这帮“洋鬼子”们就“原形毕露”,好吃懒做,欣然享受三毛的劳动和美丽的衣服。三毛的忍让没有获得成效,便进行了有力的反击,这时候的三毛却意外地发现事态向着有利于她的一面发展:“我没有滚,没有道歉,我不理人,任着性子做事,我把父母的那一套丢掉,这些鬼子倒反过来拍我的马屁了……
  这是初出国门的中国人与外国人的第一次交锋,三毛得出结论:“一个完美的中国人,在一群欺善怕恶的洋鬼子里,是行不太通的啊!”这里三毛对西班牙人的描写固然是其生活的反映,但不能说三毛就是完全写实了西班牙人的,毕竟三毛是在中国文化的包围下,这样一个自我身份去接受外国人的,这就使她想当然地将中国的这套伦理观念,不加分析地生套在了她初次接触的外国人身上,认为谦虚忍让是他们共同奉守的原则。结果是留给了年少的三毛一段苦闷的经历。正如胡戈·狄塞林克所说:“每一种他者形象的形成,同时伴随着自我形象的形成。”中国的父母用中国的礼教,教育我们谦虚忍让是做人的美德,这种文化赋予并限制着三毛注视他者的方式,所以被三毛制作出的“他者”形象,无可避免的表现出对“他者”的某种否定了。
  
  二“他者”形象对“自我”的审视
  
  三毛还写了大量的至情至性的作品,其中无不渗透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性的赞美,如她描写在北非加纳利群岛生活的文章《这样的人生》中,就描写了好多个不同国籍可爱的邻居,生命虽近黄昏,却依旧积极乐观,他们执着地热爱自己的生命,真切而有智慧地安排自己的生活,创造出了奇迹般灿烂的晚年。这些都让习惯中国儒教观念的三毛无不感叹折服。如一位失去老伴却依旧快乐的“老邻居”告诉三毛的真谛:“孩子,人都是要走这条路的,我当然怀念她,可是上帝不叫我走,我就要尽力欢喜的活下去,不能过分自弃,影响到孩子们的心情。”如三毛自己所说,这一群当初被她视为老废物的家伙们,真给她上了一堂在任何教室也学不到的功课。
  养儿何须防老,这样豁达的人生观,值得中国人对传统的养老观念进行反思,同时也反映了三毛对“他者”逐渐深入的认识和认同。法国学者巴柔分析说,“‘注视者’或‘自我’在审视和想象‘他者’的同时也进行着自我审视和反思,并且其描述有意或无意地显示、表达出他们乐于置身于其间的那个社会的、文化的、意识形态的空间。”外国老人的这种自立,达观,确实是三毛生活在台北那种传统的大家庭里所接触不到的,中国老人的逆来顺受已经给三毛留下了太深的印象,而初识这种风格迥异的养老思想当然给她带来足够的新鲜感,加之三毛特有的细腻的情感,独特的文字运用能力和浓厚的爱心,便为读者创造出那些让中国读者乐于接受和喜爱的形象。
  
  三“他者”形象与“自我”的结合
  
  三毛作品中还随处可见文明与野蛮、善与恶的对立,这与她悲天悯人的气质是分不开的。她在认可一些外国形象,即她在向我们宣扬一种西方的优秀观念的同时,也向我们展现了他们不近人情的一面,也许随着旅外时间越来越久,她对西方人的了解就更加深入和全面了。如她在中篇《五月花》中,一反这种轻松浪漫的格调,以日记的形式写了她与荷西公司的老板,一个贪婪自私、虚伪奸诈的德国资本家的斗争。她与荷西讨薪的艰难与无奈,荷西的辛苦与憨厚,老板的自私和虚伪、对员工的无限度的压榨和剥削,都在她的笔尖不动声色的流出,爱憎分明。
  仅仅看三毛对汉斯和英格的外部描写就能感受到她的情感倾向了:“英格很年轻,不会满三十岁,衣着却很老气,脸极瘦,颧骨很高,鼻子尖尖的,嘴唇很薄,双眼是淡棕色,睫毛黄黄的,看见她,使我想起莫底格尼亚尼画中长脸,长脖子,没画眼珠的女子,又很像毕卡索立体画派时的三角脸情人,总是有个性的,不算难看,透着点厉害,坐在她前面,总觉坐在冷气机前一样。”
  “汉斯是一个留着小胡子的中年人,胖得不笨,眼神很灵活,衣着跟英格恰恰相反,穿得很入时年轻,也许是长途飞行累了,总给人一点点邋遢的感觉,说话很有架子,像个老板,跟杜鲁医生一搭一档,再配不过了。”
  读了《五月花》,使我们对身处异域的三毛的生活状况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她对这个德国资本家的反面描写也丰富了她笔下的外国人形象。这个德国人与我们先前了解的或印象中的德国人谨慎务实的特点大不相同,也许我们不应该用思维定势去看某个人或者某种现象,而我觉得三毛在这一点上绝对是做得很超前的。不管是跑到撒哈拉生活,还是在北非的小岛上,甚至在西班牙,她都是热切地将自己融入到当地人的生活里去,用自己那颗敏感的心去体验,去感受。
  也许在她的意识里就没把自己当作一个外国人看待,而是当作当地人的一份子,所以她的作品总给人一种乡土味很浓的感觉,正因为三毛的这种“忽视自我”的意识,或者说将自我与他者等同的意识,使得她在描写外国人形象的时候,能够运用独特的视角和亲和的笔法,给我们带来独到的阅读享受。可以说,在描写外国人形象上,三毛很好的做到了“自我”与“他者”的结合。法国学者巴柔说:“‘他者’是存在于自我自觉意识当中的他者,且是缄口不言甚至不在场的他者,但并不妨碍我们识其局部或全部真面目。”她就用这种方式完成了她作为一个“他者”对异国文化的解读,同时也表现出她对善良、优美人性与和谐人际关系的肯定与向往。
  三毛本身就有着非常深厚的中国文化的功底,她5岁半时就看《红楼梦》,初中时期几乎看遍了市面上的世界名著。加之她本身就是一位情感丰富,至情至性的人,这些都造就了她文人特有的道德感和责任感。她作品中的每一幅图景、每一位人物,都是一个妙趣横生的感人故事,串成三毛独特的文学世界。三毛曾说:“分析起来,这种对异族文化的热爱,就是因为我跟他们之间有着极大的差异,以至于在心灵上产生了一种美丽和感动。”正是因为这种差异性的存在,并且让一个感情如此细腻,文学功底如此深厚的女子慢慢去接受,我们才得以通过她的生花妙笔,感悟别一份儿女深情,见识另一番天地人生。
  随着阅历的增加和笔法的熟练,三毛笔下的外国人形象也越来越立体饱满,并以其作品独有的魅力在海峡两岸刮起了一阵旋风,在七八十年代的中国文坛上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三毛的一生,传奇而且浪漫,她以她四十八年的春秋体验了常人也许几辈子都不曾体悟到的悲喜哀乐。三毛是幸运的,她的一生虽然短暂,但比任何普通人都绚丽灿烂。而我们同样是幸运的,正因为世上有了三毛这样一个奇特的女子,才是我们拥有了一份精神上的华丽大餐,也给这个世界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文学财富,
  
  参考文献:
  [1] 三毛:《稻草人手记:西风不识相》,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
  [2] 三毛:《稻草人手记:这样的人生》,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
  [3] 陈淳、孙景尧、谢天振:《比较文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
  
  作者简介:张云静,女,1981—,山东潍坊人,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艺术教育中心在读硕士,研究方向:文艺学。
其他文献
摘要通过对作品《新结婚时代》中人物的分析,不难看出中国依然是一个以男权为中心和主导的社会,女性在家庭内与与男性世界平分秋色,甚至为女性中心之强势,只是一种虚假的精神满足。作者没有过多地从女性的主体意识上去书写女性的觉醒过程,放弃了对人性的深层拷问,从不同侧面在不知不觉中膨胀了男性的主体霸权、压制了女性的主体性。  关键词:新结婚时代男权文化解读  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    当代人从
期刊
摘要《阿Q正传》作为一部世界文学经典,自诞生之日起,备受世人关注。多年来对此文的解读也是众说纷纭。本文试图从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对主人公进行角色定位(边缘人物),并分析其双重性人格(即边缘人格),就其人格形成及悲惨结局作深入探讨,最终归结于民族传统文化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边缘人物边缘人格酱缸文化  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    《阿Q正传》被誉为是“现代中国小说中唯一享有国际盛誉的
期刊
摘要“乡下人进城”的文学叙述,推助了文学对底层人物的人生关怀,使文学增添了为人生的时代气息,但这一文学叙述在对现代文明的批判与反思的同时,所流露出的对社会主流现象的偏离应引起关注。  关键词:乡下人进城偏离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    一    “乡下人进城”的文学叙述,已经成为作家自觉而规模日盛的文学活动。“都市与乡村之间的双向流动,创造了当下中国最复杂而又丰富多姿的生活景观
期刊
拒之门外
期刊
摘要尤四婆和王葡萄是挺立在中原大地上的两个寡妇形象,二人都有坚定的生活目标、强悍的生命力并都远离权利世界,但尤四婆体现了更多的母性,王葡萄则具有更多的女儿性,二人在对待男人的态度及人生结局方面也有所不。  关键词:两个寡妇尤四婆王葡萄形象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    在中国当代小说的人物长廊中,有两个寡妇形象给广大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个是阎连科《耙耧天歌》中的尤四婆,另一个
期刊
摘要沙汀三四十年代创作的小说带有很强的地域性,除了大量的将方言俗语运用于作品中外,还精心择取种种地方性文化场景,而“茶馆”是其作品中最常见的一种文化场景。他通过对川西北地域特征、民风民俗的描写以及对生活在其间的各种人物的刻画,形成了一个专属自己的独特生活与写作领域,向人们展现了内陆边地乡镇的世态百相。  关键词:沙汀乡镇小说茶馆文化  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    经受过现代思想洗
期刊
摘要新写实小说继承并超越了传统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规范,以写实性的创作原则,全面而真实的反映了当代普遍存在的生存困境和精神危机,把写实主义文学发展到一个新的极致。  关键词:新写实小说写实性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90年代初期,代表文坛主流倾向的新写实小说,顺应时代观念形态和审美趣味的变化,以一种开放性和包容性的文学精神吸故纳新,既对传统的现实主义表现出某些认同和继
期刊
摘要路遥深知人类爱情的弱点,在小说《人生》中他用感性的手法深刻揭示“爱情创造平等,但不追求平等”的矛盾本质,却并没有把爱情彻底解构。主人公高加林和刘巧珍试图通过追逐爱情改变社会地位的做法固然难逃失败的命运,路遥却为光芒四射的艺术典型刘巧珍,苦心孤诣地安排了爱情归属,让她及时回归,嫁给了自己——马栓——另一个改变了名字和性别的“男性刘巧珍”。然而,这样的结局更显露了路遥的迷惑和爱情的荒唐。   关键
期刊
摘要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被视为维系社会秩序稳定的重要伦理纲常。因此,家庭关系中原本带有浓厚亲情的父子关系,被赋予鲜明的政治等级色彩,把父亲的权威绝对地凌驾于子女之上,从而破坏甚或隔绝了父子(父女)之间自然的、人性的血缘关系。有别于传统父爱,闻一多的《忘掉她》和高兰的《哭亡女苏菲》共同传达出有血有肉有情的现代父爱,但两位诗人在诗歌中所表现的情感力度、营造的诗歌氛围以及表现形式
期刊
摘要池莉的短篇小说《一夜盛开如玫瑰》以作者特有的冷静、犀利,又带着些许戏谑的风格讲述了一位单身女大学教授苏素怀同一位男出租车司机在夜间的一段偶遇。池莉机智地采用了全知视角,带领读者在“苏素怀”、“出租车司机”、“旁观者”的三个身份之间游刃有余地转换,共同探索具有特定身份的男女性心理,对知识女性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做出思索和分析。  关键词:《一夜盛开如玫瑰》全知视角人性   中图分类号:I206.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