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维护权益人、客商与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但是义乌繁荣兴旺的现实需要,同时也是义乌市场发展提升的长远需要。事实上。正是成熟的维权机制的构建,形成了义乌市场吸引众多国内外客商纷至沓来的“义乌现象”。兴商建市以来。义乌工商部门积极实践。不断营造平等的维权环境、建立完善的维权平台、明确维权重点、强化维权手段,着力构筑公平的竞争环境。
一、营造一视同仁的维权环境
自义乌第一代市场建设以来,市场内两类群体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工商管理部门关注的重点。一类是在义乌经商的本地人与非本地人的关系。两者之前的比例随着市场的发展不断提高,从市场创办之初的90%演变成目前的50%左右,这两者之间往往因为经销相同或类似的商品而演变成竞争关系,相互之间的矛盾因为竞争的加剧而上升:另一类是在市场从事经营活动的经营主体与外地客商之间的关系。因为利益的驱动,市场经常发生一些“一锤子买卖”事件,坑蒙拐骗、制假售假、侵权欺诈等现象亦时有发生。
如何看待外地人?怎样对待异地客商?这是一个非常敏感也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作为市场管理部门,在处理上述问题时,义乌市工商局不因地域关系而影响处理的公正性,始终以执法者、裁判的身份站在公正的立场上。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做到公平公正。绝不袒护前者。更不纵容前者以不正当手段谋取一己之利,而是以细水长流、诚信待客的理念进行灌输,着力营造出了一种“一视同仁、平等无欺”、“胳膊肘不往内拐”的维权环境。
二、依托群众力量开展维权
在具体维权事务当中,市场管理部门走出了一条符合义乌市场的自我管理的群众维权之路。
义乌市场管理部门始终认为,维权工作只有走群众路线、只有依靠、信赖广大群众,才能最终体现最广大群众的利益。市场管理部门建立了一支基于市场党委、个体劳动者协会等市场各级组织基础上的维权调解组织,于1987年挂牌成立了市场调解组织。并形成调解网络。在市场的各监管区都设有专职调解员,各交易区都设有监管咨询台,目前调解队伍已发展至118人,这批调解队伍全部来自于经营者队伍,是市场经营队伍中的骨干。通过层层选拔筛选而来。他们热心于公益事业,胸怀一颗公正之心,善于做思想工作。不计分毫报酬,掌握市场法律法规,更为重要的是熟悉经营行情,并具有较强的解决问题能力。
调解纠纷、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宣传、教育、服务的过程。在调解维权过程中。不仅宣传了法律法规、合同条款、交易规则、商品知识,而且还用活生生的事例教育着交易双方要建立诚信的理念,以诚为本,以信兴业;维权过程又让多少争得面红耳赤的交易双方坦诚相待,以心交心,化干戈为玉帛,体会到调解之后的坦然与愉乐,促成了后续的经营。多年来,调解成功率一直保持在97%以上。
三、健全完善维权平台
健全的维权平台是维权工作得到及时救济的重要保证,多年来。义乌建立了两套围绕不同侵权对象的举报投诉中心,各自发挥着指挥预警作用。
2000年,义乌建立了全国“12315”举报投诉登记系统及辅助系统,并成为全国100家信息联络点中唯一一家县级举报投诉中心。2002年。中心被列为全省投诉分流四个试点之一。为充分发挥“12315”指挥功能,更加有效地整合全市执法力量,通过举报信息的汇总分析,突出预警功能。2004年6月,义乌市工商局率先在金、省单独设立“12315”举报投诉申诉中心。突出“12315”的“受理、分流、督查、反馈”等指挥功能,建立了相对集中受理消费者咨询、申诉举报机制,实行分工协作办理和督办反馈的工作机制,健全调度指挥和应急处置机制。完善消费预警机制。
目前,依托“12315"举报投诉中心,建立了消费者咨询、申诉举报集中受理平台,建立了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协作网。质量、文广、卫生、交通、公安、农业、科技等19个单位与部门,以及各工商所等部门单位积极参与协作网。“12315”以信息汇总与分析为基础,采集形成12315消费者权益保护信息汇总分析系统,定期不定期形成消费安全和消费权益保护分析报告,及时发布消费警示信息,进行消费引导和提示,不断强化指挥预警功能。
2006年8月28日,义乌开通“12312”举报投诉电话,成立“12312”保护知识产权举报服务中心,该中心是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国50个知识产权举报投诉服务中心之一。
保护知识产权举报投诉服务中心的成立,进一步完善了义乌维权组织机构,利于规范义乌维权工作特别是保护知识产权工作,保障举报投诉案件得到依法及时处理,充分保护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中心主要履行对投诉案件线索的集中受理、转交办理、跟踪监督、办结反馈、情况汇总和及时通报等有关职能。搭建了一个案件督办、数据统计、状况评价、信息预警网络平台,实现纵向与国家及省互联互氧,横向与各相关执法部门互联互动,建立统筹协商、条块结合、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
四、提高维权应急事件处置能力
义乌工商部门建立了一支快速反应应急队伍,从各个工商所抽调精干力量,随时准备处置突发事件。工商部门还不断提高硬件装备,在12315中心装备了电子指挥系统,在每辆执法车上装备了卫星定位GPS系统,使中心能随时掌握执法车辆的准确地点,就近调度执法人员参与维权,实现全市工商执法力量统一调配。此外,工商部门不断提高维权的现代化水准,每个执法小组配备了相机、录音笔等数码设备,近两年,部分工商所配置了掌上电脑(PDA),实现执法人员与全局数据库的无缝链接。实现数据实时交互。便于执法人员掌握最新执法信息。
五、强化创新维权手段
随着经济的发展。竞争越趋激烈,新型、隐性、披着合法化外衣的侵权行为不断涌现,依靠传统的手段难以有效维权。为此,义乌不断创新各种维权手段。将维权工作向纵深推进。
义乌建立了一支呈宝塔型分布、网络健全的维权组织队伍。目前,全市依托消费者协会组织,在有工商所建制的镇街设立了10个消协分会,在各镇街、学校、医院、大型商场超市等处设立了67个监督联络站,在社区、工作片、村、农村集贸市场等处设立农村消费维权监督联络点849个,消协工作人员达1370人,消协理事133人,全市所有的行政村都已建立农村消费维权监督联络点,其中农村网络人员占77%。基本实现投诉不出村、维权有保障。在中国小商品城专门设立了消费教育基地,加强对广大经营者的消费知识的培训。
六、依托强大的舆论监督,营造互动的维权体系
维权没有禁区,舆论监督是维权工作得以无死角开展的有益补充,同时,维权工作只有通过舆论宣传才能更好地展示维权效果,教育更多的经营者自觉遵守法律法规,才能唤醒更多群众的维权意识。普及维权知识。不论是在消费争端的调解,还是侵权欺诈案件的查处,义乌的执法部门都邀请有关媒体跟踪报道,对不法行为进行曝光。建立了大案、要案披露制度。定期不定期对阶段性、典型案例进行报道,在义乌商报等媒体开辟了每周一期的消费案例解析、消法讲解。义乌消协专门编辑发行《义乌消费报》,每月一期,向全市各政府职能部门、所有的农村以及省内市、县消协免费赠阅。2006年共发行55000余份。工商部门还与当地多级媒体联合开辟了《每周质量报告》、《红盾在线》、《工商维权周刊》等专栏,通过以案析法。达到查处一案、教育一片的效果。工商部门还在市场的主要地段,开辟宣传窗。在各大市场设置宣传栏,宣传维权知识。在每年的“3·15”与“4·26"期间,广泛进行维权知识的宣传。
一、营造一视同仁的维权环境
自义乌第一代市场建设以来,市场内两类群体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工商管理部门关注的重点。一类是在义乌经商的本地人与非本地人的关系。两者之前的比例随着市场的发展不断提高,从市场创办之初的90%演变成目前的50%左右,这两者之间往往因为经销相同或类似的商品而演变成竞争关系,相互之间的矛盾因为竞争的加剧而上升:另一类是在市场从事经营活动的经营主体与外地客商之间的关系。因为利益的驱动,市场经常发生一些“一锤子买卖”事件,坑蒙拐骗、制假售假、侵权欺诈等现象亦时有发生。
如何看待外地人?怎样对待异地客商?这是一个非常敏感也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作为市场管理部门,在处理上述问题时,义乌市工商局不因地域关系而影响处理的公正性,始终以执法者、裁判的身份站在公正的立场上。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做到公平公正。绝不袒护前者。更不纵容前者以不正当手段谋取一己之利,而是以细水长流、诚信待客的理念进行灌输,着力营造出了一种“一视同仁、平等无欺”、“胳膊肘不往内拐”的维权环境。
二、依托群众力量开展维权
在具体维权事务当中,市场管理部门走出了一条符合义乌市场的自我管理的群众维权之路。
义乌市场管理部门始终认为,维权工作只有走群众路线、只有依靠、信赖广大群众,才能最终体现最广大群众的利益。市场管理部门建立了一支基于市场党委、个体劳动者协会等市场各级组织基础上的维权调解组织,于1987年挂牌成立了市场调解组织。并形成调解网络。在市场的各监管区都设有专职调解员,各交易区都设有监管咨询台,目前调解队伍已发展至118人,这批调解队伍全部来自于经营者队伍,是市场经营队伍中的骨干。通过层层选拔筛选而来。他们热心于公益事业,胸怀一颗公正之心,善于做思想工作。不计分毫报酬,掌握市场法律法规,更为重要的是熟悉经营行情,并具有较强的解决问题能力。
调解纠纷、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宣传、教育、服务的过程。在调解维权过程中。不仅宣传了法律法规、合同条款、交易规则、商品知识,而且还用活生生的事例教育着交易双方要建立诚信的理念,以诚为本,以信兴业;维权过程又让多少争得面红耳赤的交易双方坦诚相待,以心交心,化干戈为玉帛,体会到调解之后的坦然与愉乐,促成了后续的经营。多年来,调解成功率一直保持在97%以上。
三、健全完善维权平台
健全的维权平台是维权工作得到及时救济的重要保证,多年来。义乌建立了两套围绕不同侵权对象的举报投诉中心,各自发挥着指挥预警作用。
2000年,义乌建立了全国“12315”举报投诉登记系统及辅助系统,并成为全国100家信息联络点中唯一一家县级举报投诉中心。2002年。中心被列为全省投诉分流四个试点之一。为充分发挥“12315”指挥功能,更加有效地整合全市执法力量,通过举报信息的汇总分析,突出预警功能。2004年6月,义乌市工商局率先在金、省单独设立“12315”举报投诉申诉中心。突出“12315”的“受理、分流、督查、反馈”等指挥功能,建立了相对集中受理消费者咨询、申诉举报机制,实行分工协作办理和督办反馈的工作机制,健全调度指挥和应急处置机制。完善消费预警机制。
目前,依托“12315"举报投诉中心,建立了消费者咨询、申诉举报集中受理平台,建立了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协作网。质量、文广、卫生、交通、公安、农业、科技等19个单位与部门,以及各工商所等部门单位积极参与协作网。“12315”以信息汇总与分析为基础,采集形成12315消费者权益保护信息汇总分析系统,定期不定期形成消费安全和消费权益保护分析报告,及时发布消费警示信息,进行消费引导和提示,不断强化指挥预警功能。
2006年8月28日,义乌开通“12312”举报投诉电话,成立“12312”保护知识产权举报服务中心,该中心是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国50个知识产权举报投诉服务中心之一。
保护知识产权举报投诉服务中心的成立,进一步完善了义乌维权组织机构,利于规范义乌维权工作特别是保护知识产权工作,保障举报投诉案件得到依法及时处理,充分保护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中心主要履行对投诉案件线索的集中受理、转交办理、跟踪监督、办结反馈、情况汇总和及时通报等有关职能。搭建了一个案件督办、数据统计、状况评价、信息预警网络平台,实现纵向与国家及省互联互氧,横向与各相关执法部门互联互动,建立统筹协商、条块结合、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
四、提高维权应急事件处置能力
义乌工商部门建立了一支快速反应应急队伍,从各个工商所抽调精干力量,随时准备处置突发事件。工商部门还不断提高硬件装备,在12315中心装备了电子指挥系统,在每辆执法车上装备了卫星定位GPS系统,使中心能随时掌握执法车辆的准确地点,就近调度执法人员参与维权,实现全市工商执法力量统一调配。此外,工商部门不断提高维权的现代化水准,每个执法小组配备了相机、录音笔等数码设备,近两年,部分工商所配置了掌上电脑(PDA),实现执法人员与全局数据库的无缝链接。实现数据实时交互。便于执法人员掌握最新执法信息。
五、强化创新维权手段
随着经济的发展。竞争越趋激烈,新型、隐性、披着合法化外衣的侵权行为不断涌现,依靠传统的手段难以有效维权。为此,义乌不断创新各种维权手段。将维权工作向纵深推进。
义乌建立了一支呈宝塔型分布、网络健全的维权组织队伍。目前,全市依托消费者协会组织,在有工商所建制的镇街设立了10个消协分会,在各镇街、学校、医院、大型商场超市等处设立了67个监督联络站,在社区、工作片、村、农村集贸市场等处设立农村消费维权监督联络点849个,消协工作人员达1370人,消协理事133人,全市所有的行政村都已建立农村消费维权监督联络点,其中农村网络人员占77%。基本实现投诉不出村、维权有保障。在中国小商品城专门设立了消费教育基地,加强对广大经营者的消费知识的培训。
六、依托强大的舆论监督,营造互动的维权体系
维权没有禁区,舆论监督是维权工作得以无死角开展的有益补充,同时,维权工作只有通过舆论宣传才能更好地展示维权效果,教育更多的经营者自觉遵守法律法规,才能唤醒更多群众的维权意识。普及维权知识。不论是在消费争端的调解,还是侵权欺诈案件的查处,义乌的执法部门都邀请有关媒体跟踪报道,对不法行为进行曝光。建立了大案、要案披露制度。定期不定期对阶段性、典型案例进行报道,在义乌商报等媒体开辟了每周一期的消费案例解析、消法讲解。义乌消协专门编辑发行《义乌消费报》,每月一期,向全市各政府职能部门、所有的农村以及省内市、县消协免费赠阅。2006年共发行55000余份。工商部门还与当地多级媒体联合开辟了《每周质量报告》、《红盾在线》、《工商维权周刊》等专栏,通过以案析法。达到查处一案、教育一片的效果。工商部门还在市场的主要地段,开辟宣传窗。在各大市场设置宣传栏,宣传维权知识。在每年的“3·15”与“4·26"期间,广泛进行维权知识的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