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发展,在当前数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也开始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让学生依据自身的力量完成对数学知识的建构。基于此,笔者提出借助微课、开展合作以及提出问题等策略,浅谈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习能力;微课;合作;问题
在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指出,学生通过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新知识进行理解从而完成对新知识的建构,可见,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而在新课改当中也指出,在对学生讲解数学知识时,教师也应当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知识体验,强化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因此,教师也应当积极转变数学课堂的教学样式,为学生提供进行自主学习的工具,发挥学生的优势,促进学生进行自主思考,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借助微课,提供自学工具
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自主学习,离不开自学的资源,但是,在以往的数学课堂中,教师让学生进行数学知识自主学习的资源只有教材,单一形式的文本类学习内容,只会制约学生进行自主知识认知的兴致,也就谈不上对学生进行学习能力的培养了。而现代教育资源的发展,使得教师可以借助微课的形式,填充学生进行数学知识自主学习的工具,从而调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坐标方法的简单应用》中,教师就可以利用微课的形式,丰富学生进行自主的形式,提供进行学习的工具。“坐标方法的简单应用方式”是本节课的主要知识,基于上述内容,教师进行一定时间的微课制作,在其中囊括本节课的知识。随后,教师将制作好的微课发送给学生,让学生可以利用课下的时间,对这一视频进行自主观看,逐步理解其中阐述的数学知识,从而提高对坐标方法的简单应用等知识的认知效果。
可见,在让学生进行数学知识学习中,教师可以利用微课这一现代化的教育技术,为学生提供进行自学的工具,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开展合作,发扬学生优势
随着社会对人才提出合作能力的要求后,教师也将合作活动引入课堂之中,成为课堂教学的传统活动之一。同时,班级是学生以集体形式存在的场所,这也为合作学习活动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从现代教育理念中我们也知道,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由于家庭生活背景和学习背景的差异,造成学生在知识理解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差别。所以,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也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素养進行组员的安排,让学生在相互辅助和相互合作中,逐步提高对数学知识进行学习的能力。
例如,在《不等式》中,教师就可以结合学生的能力,进行合作学习活动的设计。在课堂中,教师先对学生讲解“不等式的概念”“不等式的解集”等内容,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观察,将学生按照理解效果的不同,进行组员的安排,使得每个小组当中的学生之间对《不等式》这一节课数学知识理解存在一定的差异。紧接着,教师让学生以安排好的小组结构,共同进行《不等式》这一节课的学习,并引导小组中对不等式相关内容理解效果较好的学生,对组内的其他学生进行指导,促进学生在交互中逐步实现学习能力的发展。
不难看出,在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讲解中,教师可以借助合作学习活动,彰显学生的优势,发挥学生的作用,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和互动中,逐步提高对数学知识的学习能力。
三、提出问题,指导自主思考
在传统意义上,问题是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的渠道。教师能够利用问题的形式,检验学生对知识的认知效果,从而基于学生给出的反馈,进行下一阶段教学活动的设计,逐步提高教学的质量。而问题也是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的起点。所以,在数学课堂中,为了提升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能力,教师也可以利用问题的提出,点燃学生进行数学知识思考的起点,让学生在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答中,逐步提高认知的效果。
例如,在《从算式到方程》中,教师就可以应用问题的形式,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从课本中的内容安排可见,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理解方程的概念,了解方程的解和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等。基于上述内容,教师向学生提出“方程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等问题,引导学生利用自己掌握的数学知识,进行上述问题的解答,使学生在完成问题解析的过程中,能够进一步深化对“方程概念”等知识的认识,完成对方程概念的自主思考。
显而易见,在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讲解中,教师借助微课技术为学生提供自学的资源,开展合作活动来发扬学生之间的差异优势,以及通过问题的提出促进学生进行自主思考等,都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但是,真正让学生具备自主认知的能力,却不是在一节课的教学中就可以落实的,而是一个长期累积的过程。因此,在之后让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认知中,教师也应当继续探索多样教学手段,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不断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逐步实现数学知识的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梁国宪.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7(36):132.
[2]张大中.论小组合作模式下的初中数学课堂建构[J].教育观察,2017,6(24):109-110.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习能力;微课;合作;问题
在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指出,学生通过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新知识进行理解从而完成对新知识的建构,可见,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而在新课改当中也指出,在对学生讲解数学知识时,教师也应当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知识体验,强化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因此,教师也应当积极转变数学课堂的教学样式,为学生提供进行自主学习的工具,发挥学生的优势,促进学生进行自主思考,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借助微课,提供自学工具
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自主学习,离不开自学的资源,但是,在以往的数学课堂中,教师让学生进行数学知识自主学习的资源只有教材,单一形式的文本类学习内容,只会制约学生进行自主知识认知的兴致,也就谈不上对学生进行学习能力的培养了。而现代教育资源的发展,使得教师可以借助微课的形式,填充学生进行数学知识自主学习的工具,从而调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坐标方法的简单应用》中,教师就可以利用微课的形式,丰富学生进行自主的形式,提供进行学习的工具。“坐标方法的简单应用方式”是本节课的主要知识,基于上述内容,教师进行一定时间的微课制作,在其中囊括本节课的知识。随后,教师将制作好的微课发送给学生,让学生可以利用课下的时间,对这一视频进行自主观看,逐步理解其中阐述的数学知识,从而提高对坐标方法的简单应用等知识的认知效果。
可见,在让学生进行数学知识学习中,教师可以利用微课这一现代化的教育技术,为学生提供进行自学的工具,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开展合作,发扬学生优势
随着社会对人才提出合作能力的要求后,教师也将合作活动引入课堂之中,成为课堂教学的传统活动之一。同时,班级是学生以集体形式存在的场所,这也为合作学习活动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从现代教育理念中我们也知道,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由于家庭生活背景和学习背景的差异,造成学生在知识理解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差别。所以,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也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素养進行组员的安排,让学生在相互辅助和相互合作中,逐步提高对数学知识进行学习的能力。
例如,在《不等式》中,教师就可以结合学生的能力,进行合作学习活动的设计。在课堂中,教师先对学生讲解“不等式的概念”“不等式的解集”等内容,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观察,将学生按照理解效果的不同,进行组员的安排,使得每个小组当中的学生之间对《不等式》这一节课数学知识理解存在一定的差异。紧接着,教师让学生以安排好的小组结构,共同进行《不等式》这一节课的学习,并引导小组中对不等式相关内容理解效果较好的学生,对组内的其他学生进行指导,促进学生在交互中逐步实现学习能力的发展。
不难看出,在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讲解中,教师可以借助合作学习活动,彰显学生的优势,发挥学生的作用,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和互动中,逐步提高对数学知识的学习能力。
三、提出问题,指导自主思考
在传统意义上,问题是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的渠道。教师能够利用问题的形式,检验学生对知识的认知效果,从而基于学生给出的反馈,进行下一阶段教学活动的设计,逐步提高教学的质量。而问题也是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的起点。所以,在数学课堂中,为了提升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能力,教师也可以利用问题的提出,点燃学生进行数学知识思考的起点,让学生在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答中,逐步提高认知的效果。
例如,在《从算式到方程》中,教师就可以应用问题的形式,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从课本中的内容安排可见,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理解方程的概念,了解方程的解和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等。基于上述内容,教师向学生提出“方程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等问题,引导学生利用自己掌握的数学知识,进行上述问题的解答,使学生在完成问题解析的过程中,能够进一步深化对“方程概念”等知识的认识,完成对方程概念的自主思考。
显而易见,在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讲解中,教师借助微课技术为学生提供自学的资源,开展合作活动来发扬学生之间的差异优势,以及通过问题的提出促进学生进行自主思考等,都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但是,真正让学生具备自主认知的能力,却不是在一节课的教学中就可以落实的,而是一个长期累积的过程。因此,在之后让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认知中,教师也应当继续探索多样教学手段,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不断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逐步实现数学知识的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梁国宪.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7(36):132.
[2]张大中.论小组合作模式下的初中数学课堂建构[J].教育观察,2017,6(24):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