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是一种主体参与、主动发展的课堂,应以主体发展为价值取向。所以,新课程评课应从传统的以教评教向以学评教转变,既要评课堂上教师教的情况,又要评学生在课堂上学的情况。
一、从教师“教”的角度,我们应着重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看教师是否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前提倡主体性教学,学生在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而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态度就是其学习主体性的基础。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善于引导学生,鼓舞和激励他们主动进行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教师要采取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引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在一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教师一直要注意引导和调动学生,尽力使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
2.看教师是否注重引导学生直接参与教学活动。过去我们曾经认为一堂好课就是教师讲得好,或者是教师的教学方法运用得好。现在的观念发生了变化,一堂好课,教师的讲授和演示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教师的活动如何引起学生的学习活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程度如何,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一堂课的成功与否。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采取多种方式,使学生投入其中,直接参与教学活动,积极与教师配合,通过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3.看教师是否注重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在新编的课程标准中,“过程与方法”已成为教学目标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的运用,其意义并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如何组织教学,引导学生、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关键是为了激活学生思维,促进学生思考。因此,所有的教学方法都应该围绕着学生的认识而展开。教师应该结合教学的实际选择最适当的教学方法,并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地运用,而不是刻意模仿和简单借用某些方法,这样才能有好的教学效果。
4.看教师是否注重对问题的探究。课堂教学的真正意义,不仅是使学生掌握学科的基础知识,还要使学生在学科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逐步形成对相关问题的正确认识,并掌握认识问题的科学方法。这就需要在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突出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性、参与性、体验性和实践性,给学生机会,引导他们进行独立的、自主的学习与探究,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进行表达交流。
5.看教师是否注意面向全体。在实际教学中,有不少老师无视学生在认知水平上的差异,教学内容一锅煮,教学要求一刀切,必然会导致相当数量的学生游离在教师的教学活动之外,致使其形成学习障碍,滋生厌学情绪。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就应着眼于帮助和指导全体学生按照适合于自身特点的方式获得最优发展,改革课堂教学,确保教学对象的全体性,通过我们的教学让所有的教学对象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6.看教师是否能够全面把握教学任务。教学任务在新的课程标准中表述为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任务即教学目标,无论怎样划分都是整体目标的具体体现,都不应该忽视某一个方面。在课堂设计和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注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要防止出现轻视基础知识的倾向而忽略对具体知识的传授。如果学生缺少必要的背景知识,教学活动就难以深入,学生和教师都处于尴尬的被动状态。所以,我们在推进教学改革的同时,要注意避免对教学目标整体把握上的缺失,要全面和正确地理解教学任务。
7.看老师是否能够把握教学内容的重点。一堂课的时间有限,需要选定重点内容,组织重点活动,而重点活动是应该围绕着重点内容来设计的。教学没有重点,就不能带动全面,就没有突破,也就难以给人深刻的印象。而选错了重点,也就选错了方向。确定一堂课的重点内容、重点问题、重点活动,是教师在备课时的一个重要的方向,需要认真地考虑分析。
二、从学生“学”的角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看:
1.看学生的情绪状态。学生的情绪状态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如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是否饱满、学生是否保持良好的注意状态、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浓厚、学生热情是否高涨等。如果一堂课中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始终保持着较高的热情,那么,这堂课中师生之间必能形成良好的氛围,情感双向、和谐交流,从而达到科学共振。
2.看学生的活动时间、训练时间。学生的活动时间即看一堂课属于学生自己的时间究竟有多少。传统的教学是“灌输式”的教学,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内容,很难有自己发挥的空间;而以主体发展为价值取向的课堂则恰恰相反,它鼓励学生拥有较多的自主学习,这样可以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助于小组学习的开展和合作学习的实施。
3.看学生的参与方式。要看学生的参与方式是否多样,如独立学习、集体讨论、小组学习、动手操作等。一堂课学生的参与方式可以是独立学习,可以是小组学习,也可能是多种的混合,这样既可以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又可以促进学生多种能力的协调发展。
4.看学生的参与效果。教学效果是评课最有力的一点,具体看教学效果应从以下几点来看:95%以上的学生通过努力达到合格的教学目标;学生通过学习,是否形成了能力发展趋向,如是否得到了学会学习能力的发展;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主动性等。
一、从教师“教”的角度,我们应着重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看教师是否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前提倡主体性教学,学生在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而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态度就是其学习主体性的基础。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善于引导学生,鼓舞和激励他们主动进行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教师要采取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引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在一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教师一直要注意引导和调动学生,尽力使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
2.看教师是否注重引导学生直接参与教学活动。过去我们曾经认为一堂好课就是教师讲得好,或者是教师的教学方法运用得好。现在的观念发生了变化,一堂好课,教师的讲授和演示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教师的活动如何引起学生的学习活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程度如何,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一堂课的成功与否。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采取多种方式,使学生投入其中,直接参与教学活动,积极与教师配合,通过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3.看教师是否注重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在新编的课程标准中,“过程与方法”已成为教学目标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的运用,其意义并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如何组织教学,引导学生、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关键是为了激活学生思维,促进学生思考。因此,所有的教学方法都应该围绕着学生的认识而展开。教师应该结合教学的实际选择最适当的教学方法,并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地运用,而不是刻意模仿和简单借用某些方法,这样才能有好的教学效果。
4.看教师是否注重对问题的探究。课堂教学的真正意义,不仅是使学生掌握学科的基础知识,还要使学生在学科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逐步形成对相关问题的正确认识,并掌握认识问题的科学方法。这就需要在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突出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性、参与性、体验性和实践性,给学生机会,引导他们进行独立的、自主的学习与探究,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进行表达交流。
5.看教师是否注意面向全体。在实际教学中,有不少老师无视学生在认知水平上的差异,教学内容一锅煮,教学要求一刀切,必然会导致相当数量的学生游离在教师的教学活动之外,致使其形成学习障碍,滋生厌学情绪。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就应着眼于帮助和指导全体学生按照适合于自身特点的方式获得最优发展,改革课堂教学,确保教学对象的全体性,通过我们的教学让所有的教学对象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6.看教师是否能够全面把握教学任务。教学任务在新的课程标准中表述为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任务即教学目标,无论怎样划分都是整体目标的具体体现,都不应该忽视某一个方面。在课堂设计和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注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要防止出现轻视基础知识的倾向而忽略对具体知识的传授。如果学生缺少必要的背景知识,教学活动就难以深入,学生和教师都处于尴尬的被动状态。所以,我们在推进教学改革的同时,要注意避免对教学目标整体把握上的缺失,要全面和正确地理解教学任务。
7.看老师是否能够把握教学内容的重点。一堂课的时间有限,需要选定重点内容,组织重点活动,而重点活动是应该围绕着重点内容来设计的。教学没有重点,就不能带动全面,就没有突破,也就难以给人深刻的印象。而选错了重点,也就选错了方向。确定一堂课的重点内容、重点问题、重点活动,是教师在备课时的一个重要的方向,需要认真地考虑分析。
二、从学生“学”的角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看:
1.看学生的情绪状态。学生的情绪状态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如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是否饱满、学生是否保持良好的注意状态、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浓厚、学生热情是否高涨等。如果一堂课中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始终保持着较高的热情,那么,这堂课中师生之间必能形成良好的氛围,情感双向、和谐交流,从而达到科学共振。
2.看学生的活动时间、训练时间。学生的活动时间即看一堂课属于学生自己的时间究竟有多少。传统的教学是“灌输式”的教学,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内容,很难有自己发挥的空间;而以主体发展为价值取向的课堂则恰恰相反,它鼓励学生拥有较多的自主学习,这样可以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助于小组学习的开展和合作学习的实施。
3.看学生的参与方式。要看学生的参与方式是否多样,如独立学习、集体讨论、小组学习、动手操作等。一堂课学生的参与方式可以是独立学习,可以是小组学习,也可能是多种的混合,这样既可以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又可以促进学生多种能力的协调发展。
4.看学生的参与效果。教学效果是评课最有力的一点,具体看教学效果应从以下几点来看:95%以上的学生通过努力达到合格的教学目标;学生通过学习,是否形成了能力发展趋向,如是否得到了学会学习能力的发展;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主动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