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江湖的刀光剑影中,杂耍的艺人似乎总是低人一等。他们背井离乡,身陷草莽,凭借一身本事,上刀山、下油海,飞个天,入个地也不在话下。在众多武侠等文学作品中,也会有他们的身影,只是他们身份低微,与戏子无异,身无长物,所依赖的本事,也不被看重,多被描述为“雕虫小技”,轻灵莫测的身法更是被视为“花拳绣腿”。
这些伶优在历史中当真是如此的不堪么?其实并不然,但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贬低或者偏见,是源于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偏见。最早的杂耍艺人都是选择一些外貌奇特,天生意向的底层人士充当,社会地位极其低下。另一方面杂耍是在阶级社会产生之后才产生的,在讲究阶级地位的时代,游离于士农工商四民阶层之外,是属于下九流的人物,这本身就是不务正业的原罪。再加之,历史上无数的亡国之君,将亡国之罪或是推脱至宠妃,或是归咎于君王荒淫无度,所谓的酒池肉林深究起来,伶优还是要背这口锅,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就有深刻的分析。
武侠作品作为带有童话色彩的文学作品,也难免会凸显那些虚构的英雄人物,自然也不会将社会中再常见不过的伶人作为主角,他们或许有天下无双的技艺,然而终究只是谋生手段,与侠义、武道一途却是大相径庭,自然有着云泥之别。抛却侠义不谈,与一般人相比,或许伶人们生活的地方才是真正的江湖。混迹其中,又怎会只有一些雕虫小技?
战国末期,当时的杂耍艺人多是以门客的身份寄居在达官显贵身边,战国四公子孟尝君、信陵君、平原君、春申君则是门客众多,“如通物之市,无所不有”。这些艺人并非只会声色犬马,他们所作所为如同本领高强的侠客一般,济人危困。史书记载,孟尝君到秦国出访,却遭秦王扣押,孟尝君遣会柔骨的门客从狗洞进入王宫盗得狐裘,行贿秦王宠妾,后来又靠口技艺人学鸡鸣,让秦国守城人开启城门,最终出逃。但即便是这样惊险且充满江湖况味的故事,却被后人称为鸡鸣狗盗,让人不胜唏嘘。
到了明清之后,城市经济发展,市民文化兴盛,加之封建理学到达顶峰,统治者们开始与杂耍等技艺划清界限,宫廷中的杂耍文化开始衰落,但杂耍艺人在民间开始扎根,成为草根江湖中的一抹亮色。走南闯北的经历,很自然的就会联想出那些漂泊江湖的侠客,与侠客们以侠义之心笑傲江湖一般,这些艺人们凭借过硬的本事,敢常人之不敢,挑战极限。虽他们的本事多是归为“熟”一字,但浸染汗水与鲜血的这个字,却也能逗得观众瞠目结舌或者会心一笑,从此在纷繁的江湖中,获得自己的地位与尊重,这本身就是不亚于侠客的真本事。
相关链接
最为著名的三大杂耍技艺
击剑
春秋战国时期发展起来的一种娱乐活动。
击剑,顾名思义就是击刺之术,若是按照武侠中的说法就是比试剑术。
《吴越春秋》中就曾记载越王向越女请教击剑,越女言之:“其道甚微而易,其意甚幽而深。”而后,项庄舞剑定天下,公孙大娘舞剑动四方,都是对这项杂耍活动最好的注解。
秋千
“秋千者,千秋也。”引申有千秋万岁之义。千秋最早是男性用来军事训练的工具,后来成为闺中女子们最爱的娱乐活动。
唐朝宫中十分流行荡秋千,每逢清明寒食等节日,宫中尽竖秋千,宫女争相表演,以助宴饮之乐。张祜《千秋乐》就描绘这种盛况“八月平时花萼楼,万方同乐奏千秋。倾城人看长竿出,一伎初成赵解愁。”
斗蛐蛐
也即斗蟋蟀,亦称“秋兴”、“斗促织”,即用蟋蟀相斗取乐的娱乐活动。
斗蟋蟀是具有浓厚东方色彩的中国特有的文化生活。蟋蟀从原先的听其声,发展至今的观其斗。宋代朝野内外大兴斗蟋蟀之风,并将“万金之资付于一啄”,蟋蟀相斗,要挑重量与大小差不多的,用蒸熟后特制的日菣草或马尾鬃引斗,让它们互相较量,几经交锋,败的退却,胜的张翅长鸣。旧时城镇、集市,多有斗蟋蟀的赌场。
这些伶优在历史中当真是如此的不堪么?其实并不然,但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贬低或者偏见,是源于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偏见。最早的杂耍艺人都是选择一些外貌奇特,天生意向的底层人士充当,社会地位极其低下。另一方面杂耍是在阶级社会产生之后才产生的,在讲究阶级地位的时代,游离于士农工商四民阶层之外,是属于下九流的人物,这本身就是不务正业的原罪。再加之,历史上无数的亡国之君,将亡国之罪或是推脱至宠妃,或是归咎于君王荒淫无度,所谓的酒池肉林深究起来,伶优还是要背这口锅,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就有深刻的分析。
武侠作品作为带有童话色彩的文学作品,也难免会凸显那些虚构的英雄人物,自然也不会将社会中再常见不过的伶人作为主角,他们或许有天下无双的技艺,然而终究只是谋生手段,与侠义、武道一途却是大相径庭,自然有着云泥之别。抛却侠义不谈,与一般人相比,或许伶人们生活的地方才是真正的江湖。混迹其中,又怎会只有一些雕虫小技?
战国末期,当时的杂耍艺人多是以门客的身份寄居在达官显贵身边,战国四公子孟尝君、信陵君、平原君、春申君则是门客众多,“如通物之市,无所不有”。这些艺人并非只会声色犬马,他们所作所为如同本领高强的侠客一般,济人危困。史书记载,孟尝君到秦国出访,却遭秦王扣押,孟尝君遣会柔骨的门客从狗洞进入王宫盗得狐裘,行贿秦王宠妾,后来又靠口技艺人学鸡鸣,让秦国守城人开启城门,最终出逃。但即便是这样惊险且充满江湖况味的故事,却被后人称为鸡鸣狗盗,让人不胜唏嘘。
到了明清之后,城市经济发展,市民文化兴盛,加之封建理学到达顶峰,统治者们开始与杂耍等技艺划清界限,宫廷中的杂耍文化开始衰落,但杂耍艺人在民间开始扎根,成为草根江湖中的一抹亮色。走南闯北的经历,很自然的就会联想出那些漂泊江湖的侠客,与侠客们以侠义之心笑傲江湖一般,这些艺人们凭借过硬的本事,敢常人之不敢,挑战极限。虽他们的本事多是归为“熟”一字,但浸染汗水与鲜血的这个字,却也能逗得观众瞠目结舌或者会心一笑,从此在纷繁的江湖中,获得自己的地位与尊重,这本身就是不亚于侠客的真本事。
相关链接
最为著名的三大杂耍技艺
击剑
春秋战国时期发展起来的一种娱乐活动。
击剑,顾名思义就是击刺之术,若是按照武侠中的说法就是比试剑术。
《吴越春秋》中就曾记载越王向越女请教击剑,越女言之:“其道甚微而易,其意甚幽而深。”而后,项庄舞剑定天下,公孙大娘舞剑动四方,都是对这项杂耍活动最好的注解。
秋千
“秋千者,千秋也。”引申有千秋万岁之义。千秋最早是男性用来军事训练的工具,后来成为闺中女子们最爱的娱乐活动。
唐朝宫中十分流行荡秋千,每逢清明寒食等节日,宫中尽竖秋千,宫女争相表演,以助宴饮之乐。张祜《千秋乐》就描绘这种盛况“八月平时花萼楼,万方同乐奏千秋。倾城人看长竿出,一伎初成赵解愁。”
斗蛐蛐
也即斗蟋蟀,亦称“秋兴”、“斗促织”,即用蟋蟀相斗取乐的娱乐活动。
斗蟋蟀是具有浓厚东方色彩的中国特有的文化生活。蟋蟀从原先的听其声,发展至今的观其斗。宋代朝野内外大兴斗蟋蟀之风,并将“万金之资付于一啄”,蟋蟀相斗,要挑重量与大小差不多的,用蒸熟后特制的日菣草或马尾鬃引斗,让它们互相较量,几经交锋,败的退却,胜的张翅长鸣。旧时城镇、集市,多有斗蟋蟀的赌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