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古代文人诗歌中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琵琶行》是艺术上很完整很成熟的流传千古的佳作。《琵琶行》作于作者被贬江洲的第二年。诗中通过对一个歌女沦落身世的生动描写,抒发了自己被排挤打击的悲愤之情。
作为一首优美动人的叙事诗,它没有孤立地叙述事物,而是叙述中饱含着浓烈的感情。诗人善于把对现实的感触倾注于景色、环境、音乐之中,将人、事、景、情水乳效融地结合起来,创造出了完整的艺术形象。
《琵琶行》在艺术上最突出的成就是对音乐的描写。我国古代描写音乐,一般总是着重于描绘演奏效果,稍进一步就是运用一些比喻,渲染演秦时的环境气氛。有的作品虽然也兼用几种手法,却仍使人不免有单调之感。如元稹的“泪垂捍拨朱弦湿,冰泉鸣咽流莺涩”。(《琵琶歌》)形象地表现了音乐的生涩、低沉;李绅的“秋吹动摇神女佩,月珠敲击水晶盘”。(《悲善才》)精当地比喻了音乐的清丽动人;李贺的“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李凭箜篌引》)以大胆地夸张展现了音乐的奇异,就是《明湖居听书》(刘鹗)中“三万六千个毛孔,便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的美妙音乐,也仿佛只为写美妙动人的音乐,并无丰富深厚的内涵和统一的整体形象。而白居易的《琵琶行》以前所未有的高超才能创造了一个五光十色,美不胜收的音乐世界。《琵琶行》描写音乐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它善于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把歌女的动作、音调的变化、演奏的场景、当时的环境与人物的感情恰当地揉合在一起,创造了完整丰富的人物形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描写音乐效果,注意把环境气氛和人物感情同时写出
诗一开头,用富有特征的诗句,写出主客惨别、相对无言的悲剧气氛:“枫叶荻花秋瑟瑟”,正在这充满萧索之感的时刻,“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这里先写特定环境,以无意中被乐声所吸引,衬托其效果惊人。歌女被邀出场首次弹奏时“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里写听乐,以人们沉湎神往周围环境寂静,衬托其效果迷人。再次弹奏时,作者把更复杂的环境气氛和人物情态压缩在四句诗中:“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衬湿”。这里由乐声写到听众,由满座听众到特殊听众,由特殊听众的外表写到内心情绪,由对眼前环境的联想一直写到对过去环境的回忆,如泣如诉,感人至深,催人泪下。三次听乐,以三种不同的方法写出音乐效果的惊人、迷人和感人,这是前所未有的。
第二,用饱含感情的动作引领听众去感受音乐
“转轴拨弦”是弹奏前试弦调音的准备动作。“低眉信手续续弹”是演奏时的情态,“轻拢慢捻抹复挑”中“拢”“抹”“捻”“挑”是弹奏中的指法,表面看,是展示琵琶女技艺的娴熟,实际上一系列时缓时急,时强时弱的动作变化,正是琵琶女内心世界的波澜,而读者的心也随着她的动作起伏波动,时而轻快,时而凝重;曲终时“收拔”一“面”,干净利落,整个音乐戛然而止,却余音绕梁,读者似乎能感受到“无声”处的“有声”,“无限心事”流于弦外,“却坐促弦”的“促”把琵琶女内心深处对作者遭遇的同情,对知遇之恩的感激,对现状的悲愤,对自己处境的伤感全揉进了音乐中,将主人公、听者(作者)和读者的感情同时推向了高潮。如此细腻地描写这些动作,既表现了歌女技艺的高强,更表现了作者以高度的音乐修养,引领读者深刻地领会音乐的丰富内涵,体味人物内心深处的感慨,引起了听众、读者强烈的思想共鸣。
第三,用精妙的比喻突现人物情感,完成主题表达
以紧张的“急雨”比乐声的繁密强劲,以轻柔的“私语”比其幽细亲切,以“珠落玉盘”喻其圆润清脆错杂,以“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刀枪鸣”形容乐声中暂时休止而骤然响起激越雄健。以“裂帛”喻四弦齐拨时的清脆短促,响亮非凡。以“花底”的“莺语”,喻乐声的流畅宛转轻快,以“冰下”的“泉流”喻音乐的幽咽冷凝低沉,倾诉“得意”时的欢快,失落时的凄凉。用这些具体的现实生活中人们听到过的声音,比拟各种不同的音响,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刻画成有形可感的实体。读者不仅听到了那或轻或重,或快或慢,或高亢激场,或低回呜咽的应接不暇的音乐声,而且还可听出这一声和那一声明显的音色上的区别,热闹而不紊乱,复杂而有层次。品味一系列精妙的比喻,就象听一支完整的乐曲,从轻徐悠长开始,仿佛从沉思中唤起记忆,接着众音繁会,像波涛起伏,马上又转入幽细,以至听不见,似悲恸抽泣,最后以短促刚劲的音响终曲,犹如疾雷破山,崩岩走石。同时,读者从这连珠式的具体可感的乐声中,体会出了弹奏者的“有情”“不得意”以至难以明言的“无限事”,也不难品味出听者(作者)的“有心”“不得志”以及无法名状的“辛酸境”。至此两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展现在读者眼前:一个“不得意”歌女,一个“不得志”的知识分子,在封建社会处于悬殊的两个阶层的人物命运却惊人的相似,从而完成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个主题的表达。
一曲《琵琶行》唱出了琵琶女的凄凉,唱出白居易的失落,唱出了世态炎凉与社会腐朽,唱绝了以乐传情的旋律。“胡儿能唱琵琶篇”(唐宣宗吊乐之诗)“白足以移人”(清人万扶南评价其音乐描写),足见《琵琶行》成为古诗中音乐描写的绝唱是当之无愧的。
(陈素洁,陕西宝鸡市陕九学校)
作为一首优美动人的叙事诗,它没有孤立地叙述事物,而是叙述中饱含着浓烈的感情。诗人善于把对现实的感触倾注于景色、环境、音乐之中,将人、事、景、情水乳效融地结合起来,创造出了完整的艺术形象。
《琵琶行》在艺术上最突出的成就是对音乐的描写。我国古代描写音乐,一般总是着重于描绘演奏效果,稍进一步就是运用一些比喻,渲染演秦时的环境气氛。有的作品虽然也兼用几种手法,却仍使人不免有单调之感。如元稹的“泪垂捍拨朱弦湿,冰泉鸣咽流莺涩”。(《琵琶歌》)形象地表现了音乐的生涩、低沉;李绅的“秋吹动摇神女佩,月珠敲击水晶盘”。(《悲善才》)精当地比喻了音乐的清丽动人;李贺的“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李凭箜篌引》)以大胆地夸张展现了音乐的奇异,就是《明湖居听书》(刘鹗)中“三万六千个毛孔,便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的美妙音乐,也仿佛只为写美妙动人的音乐,并无丰富深厚的内涵和统一的整体形象。而白居易的《琵琶行》以前所未有的高超才能创造了一个五光十色,美不胜收的音乐世界。《琵琶行》描写音乐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它善于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把歌女的动作、音调的变化、演奏的场景、当时的环境与人物的感情恰当地揉合在一起,创造了完整丰富的人物形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描写音乐效果,注意把环境气氛和人物感情同时写出
诗一开头,用富有特征的诗句,写出主客惨别、相对无言的悲剧气氛:“枫叶荻花秋瑟瑟”,正在这充满萧索之感的时刻,“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这里先写特定环境,以无意中被乐声所吸引,衬托其效果惊人。歌女被邀出场首次弹奏时“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里写听乐,以人们沉湎神往周围环境寂静,衬托其效果迷人。再次弹奏时,作者把更复杂的环境气氛和人物情态压缩在四句诗中:“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衬湿”。这里由乐声写到听众,由满座听众到特殊听众,由特殊听众的外表写到内心情绪,由对眼前环境的联想一直写到对过去环境的回忆,如泣如诉,感人至深,催人泪下。三次听乐,以三种不同的方法写出音乐效果的惊人、迷人和感人,这是前所未有的。
第二,用饱含感情的动作引领听众去感受音乐
“转轴拨弦”是弹奏前试弦调音的准备动作。“低眉信手续续弹”是演奏时的情态,“轻拢慢捻抹复挑”中“拢”“抹”“捻”“挑”是弹奏中的指法,表面看,是展示琵琶女技艺的娴熟,实际上一系列时缓时急,时强时弱的动作变化,正是琵琶女内心世界的波澜,而读者的心也随着她的动作起伏波动,时而轻快,时而凝重;曲终时“收拔”一“面”,干净利落,整个音乐戛然而止,却余音绕梁,读者似乎能感受到“无声”处的“有声”,“无限心事”流于弦外,“却坐促弦”的“促”把琵琶女内心深处对作者遭遇的同情,对知遇之恩的感激,对现状的悲愤,对自己处境的伤感全揉进了音乐中,将主人公、听者(作者)和读者的感情同时推向了高潮。如此细腻地描写这些动作,既表现了歌女技艺的高强,更表现了作者以高度的音乐修养,引领读者深刻地领会音乐的丰富内涵,体味人物内心深处的感慨,引起了听众、读者强烈的思想共鸣。
第三,用精妙的比喻突现人物情感,完成主题表达
以紧张的“急雨”比乐声的繁密强劲,以轻柔的“私语”比其幽细亲切,以“珠落玉盘”喻其圆润清脆错杂,以“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刀枪鸣”形容乐声中暂时休止而骤然响起激越雄健。以“裂帛”喻四弦齐拨时的清脆短促,响亮非凡。以“花底”的“莺语”,喻乐声的流畅宛转轻快,以“冰下”的“泉流”喻音乐的幽咽冷凝低沉,倾诉“得意”时的欢快,失落时的凄凉。用这些具体的现实生活中人们听到过的声音,比拟各种不同的音响,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刻画成有形可感的实体。读者不仅听到了那或轻或重,或快或慢,或高亢激场,或低回呜咽的应接不暇的音乐声,而且还可听出这一声和那一声明显的音色上的区别,热闹而不紊乱,复杂而有层次。品味一系列精妙的比喻,就象听一支完整的乐曲,从轻徐悠长开始,仿佛从沉思中唤起记忆,接着众音繁会,像波涛起伏,马上又转入幽细,以至听不见,似悲恸抽泣,最后以短促刚劲的音响终曲,犹如疾雷破山,崩岩走石。同时,读者从这连珠式的具体可感的乐声中,体会出了弹奏者的“有情”“不得意”以至难以明言的“无限事”,也不难品味出听者(作者)的“有心”“不得志”以及无法名状的“辛酸境”。至此两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展现在读者眼前:一个“不得意”歌女,一个“不得志”的知识分子,在封建社会处于悬殊的两个阶层的人物命运却惊人的相似,从而完成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个主题的表达。
一曲《琵琶行》唱出了琵琶女的凄凉,唱出白居易的失落,唱出了世态炎凉与社会腐朽,唱绝了以乐传情的旋律。“胡儿能唱琵琶篇”(唐宣宗吊乐之诗)“白足以移人”(清人万扶南评价其音乐描写),足见《琵琶行》成为古诗中音乐描写的绝唱是当之无愧的。
(陈素洁,陕西宝鸡市陕九学校)